內容簡介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首次以圖鑒的形式,對白族傳統聚居地大理地區的白族漩用藥用植物進行係統的汜錄與描述。全書收集約426種白族慣用藥用植物,是迄今為止收集白族藥用植物種類*多、考察與拍攝植物信息量大的一部白族醫藥專著。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作者曆時五六年,行程數萬裏,以大理白族聚居地為核心,滇西地區為重點,全麵梳理並係統考察瞭白族藥用植物的現存狀況。拍攝瞭10萬張以上的植物圖片及影像資料,以科學的態度,從中甄彆、鑒定白族藥用植物400餘種。作者還深入民間,走訪白族草藥醫生,收集和搶救瞭大量一手白族醫藥知識與經驗。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為後人研究大理及周邊地區植物生態變化、白族藥用植物分布狀況、白族醫藥文化等積纍和提供瞭珍貴的一手資料。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每種藥用植物下分列【來源】、【彆名】、【藥用部位】、【生長環境】、【省內分布】、【拍攝信息】、【白語名稱】、【白族民間應用】、【白族民間選方】等項:特彆是【拍攝信息】條目,記述瞭拍攝時間、地點、拍攝者等,為研究者尋找與識彆相關植物提供條件,這在圖鑒類圖書中尚屬首創。
內頁插圖
目錄
一畫
一枝箭
一柱香
二畫
八角楓
九子不離母
九子參
三畫
三分三
三棵針
土丁桂
土人參
土三七
土大黃
土牛膝
土甘草
土百部
土連翹
土桔梗
土黃芪
大九股牛
大王馬先蒿
大瓦韋
大發錶
大百閤
大紅袍
大蕁麻
大狼毒
大理木香
大黃
大麻
大黏藥
大綠葉
大蒜
大薊
萬年青
萬壽竹
山馬豆根
山玉蘭
山珠半夏
山葡萄
山楂
韆斤墜
韆斤拔
韆裏光
韆針萬綫草
川芎
川滇女蒿
小白及
小白薇
小紅參
小遠誌
小金梅草
小接骨
小藍雪
飛龍掌血
馬蘭
馬尾黃連
馬齒莧
馬桑
馬兜鈴
馬纓花
馬蹄香
馬鞭草
四畫
天名精
天南星
天麻
無花果
雲防風
雲南山枇花
雲南紅景天
雲南鬆
雲南兔兒風
雲南栘裱
雲南清風藤
木瓜
木香
木賊
木蝴蝶
五爪龍
五爪金龍
太陽草
車前草
牙齒草
牙痛草
瓦花
中華孩兒草
午香草
牛角七
牛角天麻
牛蒡
毛大丁草
升麻
長葉火絨草
月季花
烏鴉果
鳳仙花
鳳尾蕨
火把花
火棘
水鳳仙
水紅木
水芹菜
水楊梅
水萵苣
水菖蒲
水麻
雙參
五畫
玉米須
玉帶草
甘葛
石韋
石膽草
石菖蒲
石斛
石椒草
石榴
龍舌蘭
龍膽
龍葵
葉下花
葉上花
生薑
仙人掌
仙茅
仙鶴草
白三百棒
白及
白雲花根
白花蛇舌草
白楊樹
白英
白槍杆
白草烏
白草莓
白首烏
……
六畫
七畫
八畫
九畫
十畫
十一畫
十二畫
十二畫以上
附錄1 植物拉丁學名索引錶
附錄2 植物藥名、學名與白語名稱對照錶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大理及周邊地區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海拔落差極大、地貌復雜多樣,加之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從而在一個有限的區域內形成瞭北溫帶至南亞熱帶六個氣候帶均具的獨特自然環境,自然條件極為優越,造就瞭大理及周邊地區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據保守估計,大理地區有藥用植物資源種類3000種以上,其中僅大理蒼山就有藥用植物1000種以上,為發展豐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醫藥文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大理是白族的發祥地,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白族人民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與疾病做鬥爭,創造瞭燦爛輝煌的白族醫藥文化,使生活在大理周邊的白族先民們得以繁衍傳承、生生不息。因此,僅從民族繁榮存在這個現狀就可以肯定,白族醫藥文化應該有著輝煌的發展曆史。然而,由於白族具有“語言強而文字弱”的特殊性,使得當今存世的白族醫藥文獻史料十分稀少,尚無法明確考證其是否具有係統完整的民族醫藥理論體係,導緻白族醫藥地位至今無法明確,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十分遺憾的事。讓人更加擔憂的是,因受現代西方醫學的巨大衝擊,近年來白族醫藥越發不受重視,相關從業者不斷減少,後繼無人、傳承睏難成為普遍現象,形勢十分危急。另一方麵,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大理及周邊地區植物分布變化加劇,許多原生藥用植物因受外來植物襲擾以及氣候變化因素影響而逐漸消亡、難覓蹤跡,更增添瞭白族醫藥文化挖掘與傳承的睏難性。近年來雖有少量白族醫藥文獻麵世,但多存在著規模小、係統性與專業性不強等缺憾,加之白族醫藥挖掘整理過程中“懂的不做,做的不懂”現象嚴重,無形中加劇瞭白族醫藥文化挖掘與傳承的危機。因此,大規模、有係統、專業性地針對白族醫藥文化開展研究與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為此,本書作者利用工作在大理白族核心區域以及科研院校的便利條件,精心組織瞭有較強專業背景的研究團隊,先後曆時多年,對白族藥用植物進行瞭長期係統的研究與挖掘。以大理白族聚居地為核心、滇西地區為重點,全麵梳理並係統考察瞭白族藥用植物的現存狀況,編纂完成瞭《白族慣用植物藥》一書。在此基礎上,主要編著人員行程數萬裏,曆時五六年,對大理及其周邊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狀況進行瞭長期的實地考察,拍攝瞭十萬張以上的植物圖片及影像資料,以科學的態度,從中甄彆、鑒定白族藥用植物400餘種,進而整理完成瞭《白族藥用植物圖鑒》,該書是迄今為止收集白族藥用植物種類最多、考察與拍攝植物量信息最大的一部白族醫藥專著,勢必將會為今後研究大理白族醫藥文化以及滇西地區植物資源與植物生態環境變遷等提供極其重要的基礎性資料。
從目前收集整理的各種相關資料來看,白族藥用植物有三個基本特點,即地方性、變通性、復雜性。①白族藥用植物的地方性:白族藥用植物絕大部分為就地取材、以本地有生長有分布的藥用植物為主。據統計,白族常用藥用植物中90c70以上為本地生長植物,顯示齣白族醫藥的地方性特色,這與藏醫藥等許多民族醫藥的藥材來源主要取自周邊環境生長的植物是一緻的。白族醫藥地方性的特點從一個側麵也反映瞭白族民族文化與行為方式的基本特點,因地製宜、就地取材,與周邊環境密切聯係。國內另一個白族聚居地的白族醫藥文化也充分證明瞭這一點。湖南湘西桑植縣與湖北鄂西鶴峰縣為國內大理以外的另一個白族聚居地,係宋元時期由大理白族整體遷徙落戶而成,在保留瞭白族文化方式的同時,該地區白族藥用植物與大理白族明顯不同,主要依賴當地分布的植物資源。由此可見白族醫藥地方性特色為白族文化特徵之一,這一點與中藥材講究來源於各種不同的“道地”産地有較大的不同。②白族藥用植物的變通性: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大理及周邊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等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加之人為因素乾擾,植物種類演變處在持續進行當中。白族醫藥持續不斷地將適閤藥用的植物納入其用藥體係,因而展現齣民族醫藥的變通性,使白族醫藥呈現齣勃勃生機。本書所收集的多種外來植物如曼陀羅、仙人掌、鬼針草、落葵薯、辣子草等,目前均以標準的白族藥用植物形式齣現,充分說明瞭白族醫藥的變通性特點。③白族藥物來源的復雜性:大理白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執掌政權、與中原及周邊國傢商貿交流的曆史傳統,因此導緻瞭白族藥物來源具有復雜性。白族醫藥自古以來就有藉鑒中醫藥、藏醫藥的傳統,白族傳統節日三月街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藥材貿易,因此,白族藥用植物中中藥材、藏藥材等占有一定的比例十分正常,顯示齣白族醫藥的復雜性特色。
瞭解白族藥用植物的這些特點對於本書的編著工作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指導、明確書中白族藥用植物的適用範圍,進而確立瞭“以白族認可的藥用植物為主、以大理及周邊地區齣産的藥用植物為主”的基本思路,也為相關植物的找尋提供瞭基本方嚮。需要特彆指齣的是,書中選用的部分植物圖片其拍攝地點超齣瞭大理或周邊地區(滇西地區),這並不代錶這些地區不齣産這些植物,僅僅是因為圖片拍攝過程中這些植物在實際拍攝地點區域內更容易尋找或碰巧在那裏發現,或者基於圖片拍攝質量方麵考慮而已。
本書編著齣版過程中得到瞭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高校滇西藥用植物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雲南省高校滇西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理大學藥學“雲南省高校一流學科”等項目與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錶謝意。由於編著人員水平有限,書中錯誤、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專傢、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提高。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 概述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是一部係統收錄白族地區藥用植物的權威著作。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挖掘和梳理瞭白族人民世代傳承的豐富草藥知識,為研究、應用和保護白族傳統醫藥提供瞭寶貴的資料。本書不僅是一本詳實的植物圖譜,更是一部承載著白族文化、曆史和智慧的百科全書。 編纂背景與意義 白族,作為中國西南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積纍瞭大量關於認識、利用和防治疾病的獨特經驗。他們的醫藥知識,特彆是對身邊野生植物的藥用價值的認識,是中華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遷,許多傳統的醫藥知識正麵臨失傳的風險。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的編纂,正是基於搶救、保護和傳承白族傳統醫藥的迫切需求。本書旨在: 1. 係統整理與記錄: 將分散在民間、散落在零星文獻中的白族藥用植物知識進行係統化、科學化的整理和記錄,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字和圖像資料。 2. 科學鑒定與規範: 邀請植物學、藥學、民族學等多領域的專傢學者,對收錄的植物進行科學鑒定,明確其植物學特徵、藥用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並規範其名稱,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3. 促進研究與應用: 為現代醫藥研究提供原始素材,為新藥研發、臨床應用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同時為白族地區發展特色醫藥産業奠定基礎。 4. 加強保護與傳承: 提高公眾對白族藥用植物及其文化的認識,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的意識,促進其代代相傳。 內容構成 本書的編纂過程嚴謹細緻,力求全麵、準確、易於理解。主要內容包括: 前言: 闡述編纂緣由、本書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對相關領域研究的展望。 白族醫藥概述: 簡要介紹白族醫藥的曆史淵源、基本理論、診療特點及在白族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藥用植物收錄: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按照科學的分類體係(例如,按科屬或藥用部位)對收錄的藥用植物進行詳細介紹。每一味藥用植物的條目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中文名: 通用的植物中文名稱。 白族俗名/民族名稱: 該植物在白族地區使用的特色名稱,是區分和傳承民族醫藥知識的關鍵。 拉丁學名: 規範的植物學名,便於國際交流和科學研究。 植物形態彩色圖: 高質量的、清晰的植物整體及其主要部位(如根、莖、葉、花、果實)的彩色照片或繪畫,直觀展現植物特徵。 植物特徵描述: 詳細描述植物的形態學特徵,包括生長習性、根、莖、葉、花、果、種子等,以及其生境。 藥用部位: 指明該植物中用於入藥的部分(如根、莖、葉、花、果、種子、全草等)。 性味歸經: 依據傳統中醫藥理論,闡述該藥用部位的藥性(寒、熱、溫、涼)和味道(辛、甘、酸、苦、鹹、淡),以及其歸經(作用於哪些髒腑經絡)。 功效與主治: 列舉該藥材的主要藥理功效(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以及傳統上用於治療的疾病或癥狀。 用法與用量: 提供臨床實踐中常用的給藥途徑(如內服、外用)、劑型(如煎劑、丸劑、散劑、外敷等)以及適宜的劑量範圍。 使用注意/禁忌: 提示使用該藥材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如配伍禁忌、不適宜人群、不良反應等,保障用藥安全。 民間驗方/應用實例: 搜集和整理白族民間用於治療特定疾病的經典驗方,展示該藥材在實際應用中的寶貴經驗。 分布區域: 說明該植物在白族地區及其他相關區域的自然分布情況。 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可選): 簡要介紹已知的化學成分以及現代藥理學研究的發現,為科學認識其藥效機製提供依據。 附錄: 白族常用醫藥術語解釋: 對白族醫藥特有的術語進行解釋,方便讀者理解。 常用度量衡單位換算: 提供傳統計量單位與現代計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 索引: 包括中文名索引、白族俗名索引、拉丁學名索引等,方便讀者快速查找。 參考文獻: 列齣編纂過程中參考的各類文獻資料,體現研究的嚴謹性。 特色與創新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與發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民族性與科學性相結閤: 強調白族獨特的用藥習慣、民族名稱和驗方,同時運用現代植物學、藥學研究成果,進行科學鑒定和評價,彌閤瞭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鴻溝。 2. 圖文並茂,直觀易懂: 精心繪製或拍攝的高質量植物圖片,能夠幫助讀者直觀地識彆植物,極大地提高瞭圖鑒的使用價值,尤其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是學習和認識藥用植物的重要工具。 3. 強調臨床應用價值: 不僅列舉藥材的功效,更注重提供具體的用法用量和民間驗方,使本書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4. 保護文化遺産的視角: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植物圖譜,更是對白族醫藥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性記錄和保護,其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學術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 5. 嚴謹的考證與調研: 編纂團隊深入白族地區,走訪民間老藥師,查閱古籍文獻,進行實地考察,確保瞭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目標讀者 本書適宜廣泛的讀者群體,包括: 中醫藥研究者與從業人員: 為研究白族醫藥、發掘新藥源、拓展中醫藥理論提供寶貴資料。 植物學、民族學研究學者: 深入瞭解白族地區植物資源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係。 醫藥生産企業研發人員: 尋找新的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特色醫藥産品。 醫藥院校師生: 作為教學輔助教材,提升對少數民族醫藥的認知。 對中醫藥、民族醫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學習認識身邊的藥用植物,瞭解傳統醫藥知識。 關注生物多樣性與文化遺産保護的公眾: 瞭解和支持珍貴的民族醫藥文化。 結語 《白族藥用植物圖鑒》的問世,是白族醫藥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裏程碑。它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深厚的文化情懷,將這份珍貴的民族瑰寶呈現給世人。本書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更為白族傳統醫藥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必將在推動健康事業、豐富中華醫藥寶庫方麵發揮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