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白化文文集: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主要內容包括:鳴器、“莊嚴”和莊嚴具、供具、漢化佛教僧人法服與常服和隨身具,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緒說
(一)佛教與漢化佛教
(二)佛教三寶與寺院
(三)漢化佛教的法器與服飾
二、鳴器
(一)唄器
(二)夜半鍾聲
(三)清磬幾僧鄰
(四)木魚和木魚的傳說
(五)漢化佛教寺院中的鼓
三、“莊嚴”和莊嚴具
(一)講“莊嚴”
(二)莊嚴具
(三)彩畫莊嚴
(四)現圖曼荼羅
四、供具
(一)供具與供物
(二)三具足
(三)七寶與八吉祥
五、漢化佛教僧人法服與常服
(一)僧人的服裝
(二)三衣和五衣
(三)漢化佛教僧人服飾傳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點
(四)曆史上所見的
漢化佛教僧侶法服與常服簡述
六、隨身具
(一)隨身具
(二)衣鉢相傳和比丘六物
(三)十八物
(四)齒木——楊枝
(五)淨瓶——軍持
(六)巾
(七)戒刀
(八)百一物
(九)拂塵
(十)拄杖、禪杖和锡杖
七、瓔珞、華鬘與數珠
(一)瓔珞與華鬘
(二)造像服飾
(三)數珠
(四)作為殿堂內莊嚴具的瓔珞
附錄
原書附錄
原書後記
《白化文文集》編輯附記
前言/序言
化文學長與我是同學摯友,我們有共同的愛好,都對古典文學有一點偏愛。不過他的學問廣泛,知識淵博,這是我們班同學都公認的。當他七十壽辰時,我給他寫瞭一副賀聯:
五一級盍簪相契,善學善謀,更喜交遊隨處樂;
七十翁伏案彌勤,多能多壽,定看著作與年增。
這裏我說的,真是實話。他的“善學”和“多能”,是我最佩服而學不到的。據他片斷的自述,我們可以瞭解到,他少年時就偏愛文科,讀書很廣,從不死抱著課本不放,而是大量地讀課外書。雖然偏廢理科,但對於海軍史和艦艇知識,卻非常熟悉,談起來如數傢珍。上大學時,他不僅認真聽本班本係的課,還曾旁聽過高班和外係的課。他1950年就上瞭北大,所以曾有機會聽過俞平伯、.羅常培、唐蘭、王重民先生的課,比我們有幸多瞭。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六說:“轉益多師是汝師。”他的確是做到瞭“轉益多師”的,因此有多方麵的資源和傳承,成為一個多麵手。
他的“善學”,首先是尊師重道。一嚮對老師尊敬盡禮,謁見老師,總是九十度鞠躬,侍立傾聽。直到現在,他講演、發言時,提到老師的名字一定從座位上肅然起立錶示敬意。他寫文章時總是先舉老師的字再注名,以字行的當然在外。這些禮節已是今人所不懂的瞭。事無巨細,他總是竭誠為老師服務,真是做到瞭“有事弟子服其勞”。在他將近知命之年,拜我們編輯行的前輩周紹良先生為師,成瞭超齡的“在職研究生”。他在人前人後、口頭書麵,總自稱為門生,極為恭敬,比青年人虛心得多。
他的“善學”,體現於學而能思和思而能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化文學長是身體力行的。他在上大學之後,總結瞭自己的學習經驗,得齣自覺頗為得力見效的四條“秘訣”。
第一條是:
除瞭入門外語等課以外,大學的課程均應以自學為主。多讀課外書,特彆是指定參考書和相關書籍,學會使用最方便使用的大圖書館,學會使用各有各的用處的各種工具書,一生得益。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我願意把它推薦給廣大青年同學,不過萬一遇上瞭要求背筆記的老師,可能考試得不到高分,那就不要太在意,爭取在彆的地方得分吧。
第四條也很重要:
老師的著作要瀏覽,有的要細讀。對老師的學術曆史要心中有數。這樣,一方麵能知道應該跟老師學什麼,甚至於知道應該怎樣學:另一方麵,也藉此盡可能地瞭解在老師麵前應該避忌什麼與提起什麼。
《白化文集: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是一部深入探討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其物質文化——法器與服飾——如何被改造、吸收並最終融入中華文化肌理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對佛教教義的宏大敘事,也非對不同宗派的細緻辨析,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默默承載信仰、儀式與文化象徵的具象事物,通過對佛教法器與服飾在中國漫長曆史中的演變軌跡進行梳理與分析,揭示齣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創造性以及與其他文明進行深度對話的獨特方式。 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漢化”這一概念的精妙闡釋。作者白化先生認為,“漢化”並非單嚮的文化輸送,而是一個雙嚮互動、彼此塑造的過程。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麵臨的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成熟哲學體係與獨特審美情趣的文明。為瞭在中國傳播與紮根,佛教必然要經曆一個“中國化”的本土改造過程。這種改造首先體現在物質層麵,法器與服飾作為佛教活動中最直接、最頻繁接觸的媒介,首當其衝地承受瞭這種文化融閤的壓力與機遇。 在法器部分,本書細緻考察瞭從早期傳入的簡單梵式法器,到後來逐漸演變齣大量帶有中國傳統工藝、造型與象徵意義的法器。作者並非僅僅列舉法器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類法器在中國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區,乃至不同佛教宗派中所呈現齣的獨特麵貌。 例如,在早期,蓮花寶座、法輪、佛塔等作為佛教的經典符號,雖然造型上受到印度影響,但中國的工匠很快就運用瞭中國的玉雕、木雕、石刻等技術,並融入瞭祥雲、龍紋、寶相花等傳統吉祥圖案,賦予瞭這些法器濃厚的中國古典韻味。佛珠作為一種修行工具,其材質、串法、數量也隨著中國本土的習慣與審美而變化。從最初可能較為簡樸的木珠、菩提子,到後來齣現的琉璃珠、瑪瑙珠、水晶珠,甚至玉石珠,不僅材質日趨珍貴,其象徵意義也與中國傳統的五行、八卦、陰陽等觀念相結閤,展現齣中國化的智慧。 本書特彆強調瞭法器在象徵意義上的“中國化”。例如,佛像的麵部錶情,從早期可能較為嚴峻、莊重的印度造像,逐漸演變為更加慈祥、圓潤、符閤中國人審美習慣的“豐頤之相”。寶冠、瓔珞等裝飾物的風格也從繁復的異域風格,逐漸嚮中國宮廷服飾和民間藝術中的裝飾風格靠攏。甚至一些原先在印度佛教中不甚重要的物件,在中國則被賦予瞭新的象徵意義,或者被賦予瞭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例如,“淨瓶”在中國佛教中,常常與觀音菩薩相結閤,成為救度眾生的象徵,其造型與中國傳統花瓶的融閤,也體現瞭這一點。 在服飾部分,本書的考察同樣深入而細緻。佛教僧侶的袈裟,作為僧侶身份與戒律的標誌,在傳入中國後,也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漢化”過程。早期僧侶可能依然穿著相對接近印度原式的寬鬆長袍,但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在唐宋時期,中國本土的服飾文化對僧侶服飾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書詳細闡述瞭僧侶服飾在顔色、款式、材質上的演變。例如,袈裟顔色的選擇,從最初的“染衣”概念,到後來根據不同宗派、不同場閤,發展齣黃色、紅色、褐色等多種色彩。唐代佛教盛行,僧侶服飾在吸收唐代官服、士人服飾的元素方麵錶現得尤為明顯。例如,齣現瞭更為寬袖、交領的樣式,甚至在某些特殊場閤,僧侶也會穿著帶有一定裝飾的法衣,這其中可見中國士大夫階層服飾審美的影響。 作者還探討瞭僧侶服飾中象徵意義的轉變。例如,袈裟的“百衲”意義,在印度佛教中象徵著苦行與簡樸,但在中國,隨著佛教寺院經濟的發展,袈裟的材質也開始變得考究,齣現瞭絲綢、錦緞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宗教物質文化的影響。同時,僧侶服飾也融入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象徵符號,例如在法衣的邊緣綉製龍紋、祥雲等,雖然這些可能在初期存在爭議,但最終也成為瞭漢化佛教服飾的一部分。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佛教供養人、居士等群體的服飾,他們如何將佛教元素融入日常穿著,以及民間佛教信仰如何影響瞭普通民眾的服飾選擇。例如,在一些繪畫、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身著帶有佛教圖案或符號的服飾的世俗人物,這錶明佛教的物質文化已經深入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研究方法。白化先生並非僅憑文獻考據,而是將曆史文獻、考古發現、圖像資料、藝術史分析等多種手段融為一體,力求還原佛教法器與服飾在中國曆史中的真實麵貌。例如,通過分析敦煌壁畫、龍門石窟造像、五颱山寺廟遺址齣土的文物,可以直觀地看到法器與服飾的演變軌跡。作者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特徵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從中解讀齣文化融閤的痕跡。 本書所探討的“漢化”並不僅僅是錶麵的形式模仿,而是深刻的文化適應與再創造。法器與服飾在中國被賦予瞭新的精神內涵,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民間信仰、審美趣味相結閤,從而形成瞭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物質文化。這種物質文化的變遷,反過來又影響瞭中國人的宗教觀念、生活方式乃至審美習慣,形成瞭一個復雜的文化互動循環。 《白化文集: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也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文化特徵的獨特視角。它展示瞭中華文明在麵對外來文化時,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以其強大的文化自信和創造力,吸收、融閤、改造,最終將外來文化轉化為自身有機的一部分,並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這種強大的同化與再生能力,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本書對於研究佛教史、中國美術史、中國服飾史、物質文化史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部重要的參考著作。同時,對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也提供瞭一個瞭解佛教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而具象的視角,幫助讀者在那些古老的寺廟、精美的造像、莊嚴的法器中,讀懂中華文化獨有的智慧與魅力。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法器與服飾,也承載著深刻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理解中國文化復雜性與豐富性的一把絕佳鑰匙。 白化先生在這本書中,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一幅生動的漢化佛教物質文化變遷圖景,展現瞭中國人在吸收外來文明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與創造力,是對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生命力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