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源於馬丁?海德格爾1925年夏季學期的馬堡大學講課稿,以及經過海德格爾授權同意並增補的西濛?摩塞爾的聽課筆記,是海德格爾劃時代巨著《存在與時間》的第二稿,同時又被認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獨立的代錶作。
相對於《存在與時間》,該書具有其獨特的重要性。書中五分之二的篇幅是《存在與時間》中完全沒有的。這部分內容基本上就是對鬍塞爾現象學的若乾重要論題的討論,並從中挖掘齣瞭經過海氏重新錶達的關於“存在本身”的問題。
目錄
導言講座的課題及其探索方式
第一節 作為科學對象域的自然和曆史
第二節 以時間概念史為綫索的關於曆史和自然的現象學引論
第三節 講座的大綱
準備性部分 現象學研究的意義和任務
第一章 現象學研究的興起與初步突破
第四節 十九世紀下半葉哲學的形勢。哲學與科學
a)實證主義的立場
b)新康德主義——從科學論立場重新發現康德
c)對實證主義的批判——狄爾泰對於人文科學獨立方法的探求
d)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對狄爾泰問題的膚淺化處理
e)哲學作為“科學的哲學”——作為哲學基礎科學的心理學(關於意識的學說)
α)弗蘭茨·布倫塔諾
β)埃德濛德·鬍塞爾
第二章 現象學的基本發現,它的原則和對其名稱的闡明
第五節 意嚮性
a)作為體驗之結構的意嚮性:對此的揭示和初步闡明
b)李凱爾特對現象學與意嚮性的誤解
c)意嚮性本身的根本樞機
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寰世物、自然物、物性)
β)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被意嚮狀態的方式(存在者的被感知狀態,親身具體的一在此之特徵)
γ)關於意嚮性基本性嚮之為Intentio(意嚮行為)與Intentum(意嚮對象)之共屬一體的初步闡明
第六節 範疇直觀
a)意嚮式意指與意嚮式充實
α)自證作為呈示性的充實
β)明見作為自證性的充實
γ)真理作為呈示性的自證
δ)真理與存在
b)直觀與錶達
α)感知的錶達
β)簡捷的和多層的行為
c)綜閤行為
d)觀念直觀行為
α)防止各種誤解
β)這一發現的意義
第七節 先天的原初含義
第八節 現象學的原則
a)“朝嚮事情本身”這一座右銘的意義
b)現象學自我理解為對先天的意嚮性的分析性描述
第九節 對“現象學”這一名稱的闡明
a)對這個名稱各構成成分源本含義的闡明
……
主乾部分 時間現象的分析和時間概念的界定
編者後記
附錄
精彩書摘
《中國現象學文庫:時間概念史導論》:
在進行下麵的探察時,我們並不需要什麼特彆的洞察力,而隻是需要排除我們的成見,我們隻管簡捷地去看並止步於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而不必提齣這樣一個好奇的問題:我們能夠用它去做什麼。與最為自明的東西相對,事體(Sachlichkeit)是我們所欲達緻的最為艱難的東西,因為人們的那帶有僞飾與虛謊的生活樣態總是要受到他人的勸誘。如果以為,現象學傢隻是一種模範童子,他們的傑齣之處就在於他們的去從事與這一生活樣態的一觸即發的戰鬥之決心,在於他們的積極的進行揭示的意誌,除此之外他們就不具備其他任何能事,那麼這就是一種錯覺。
現在我們就來想象一個典型的、容易進入的“心理行為”的實例,一種具體的和自然的感知,即對於一把椅子的感知:我走過教室時碰見這把椅子,由於它擋住瞭我的道路,我把它移開瞭。我在此強調最後之點,是為瞭提示,我們要探詢的是一種最為日用而平常的感知,而不是在強調的意義上的單純為瞭觀看而觀看的感知。當我活動於我的世界中時,自然的感知——如同我親曆於其中的那樣——通常不是對於事物的一種孤立的觀察和研究,而是融匯在瞭一種與事情(Sach)的具體的打交道之中;這感知不是孤立的,我並不是為瞭感知而去感知,而是為瞭給我判定方嚮、開齣道路,為瞭探究某個東西;這就是一種我持續地親曆於其中的、完全自然的觀察。一種粗糙的解釋將會這樣來描述對椅子的感知:在我的內心經曆著一種確定的心理事件;這一“內在的”、“處於意識之中的”心理事件,對應著外部的一種物理的、實在的事物。這樣,就齣現瞭一種在意識的現實(主體)與一種意識之外的現實(客體)之間的劃分。心理事件發生於一種與其它的、外在於它的東西的關係之中。在心理事件自身中,這一關係的進入並非必需,因為感知還可以是一個錯覺或一場幻覺。通過心理過程的顯現,某物以臆想的方式得到瞭感知(而此物卻全然不曾實存),這是一種心理學的事實。很有可能,我的心理進程被一種幻覺所攫住,例如以這種方式:我感覺,現在一輛汽車正越過你們的頭頂穿越教室而去。在這裏,並沒有一種實在的客體與主體中的心理過程相對應;這裏我們擁有一種感知,但是那種與感知之外的某物的關係卻並未進入;或者例如在一種錯覺的情況下:在幽暗的森林裏,我看見一個人嚮我迎麵而來,待我定睛細看時,原來那隻是一棵樹。在此,那個在錯覺中以臆想的方式被感知到的客體也是缺失的。麵對這一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感知中,實在的客體恰好是可以缺失的,人們就將不可以說,每一感知都是關於某物的感知;這就是說,意嚮性、自身一指嚮某物並不是每一感知的必要的標誌性特徵。即使每一心理進程(我將其稱為感知)都是與一種物理對象相對應的,“每一感知都是關於某物之感知”的說法也是教條的斷言;因為確無這麼一迴事情發生:我跨越我的意識而達到瞭一種實在。
……
前言/序言
本書德文版的主要文本來源是馬丁·海德格爾1925年夏季學期的馬堡大學講課稿(由海德格爾本人手書但尚未按音標抄寫)以及經過海德格爾授權同意並增補的西濛·摩塞爾(Simon Moser)的聽課筆記,由佩特拉·耶格爾(Petra Jaeger)負責整理、編輯並於1979年初版問世(本譯本所依據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書是海德格爾劃時代巨著《存在與時間》的第二稿,同時又被認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獨立的代錶作。
相對於《存在與時間》而言,《時間概念史導論》具有其獨特的重要性。而該書的最為研究者所看重的特色,就在於其中有五分之二篇幅的內容(即它的“準備性部分”)是《存在與時間》中所完全沒有的。這部分內容基本上就是對鬍塞爾現象學的若乾重要論題的討論,並從中開掘齣瞭經過海氏重新錶達的關於“存在本身”的問題。這是一種以比現象學本身更為現象學的方式來徹底地廓清現象學的內在趨嚮與問題的探析,而這些探析嚮我們顯齣瞭海氏本人的“現象學的本體論”得以生成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和準備。通過這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對鬍塞爾現象學方法的積極推介與辯護,也可以看到他的嫻熟而精到的現象學分析的範例,同時更能夠見齣他對現象學的不滿、批評與超越之處;此外,這部分還涉及對與現象學大有關係的兩人即布倫塔諾和狄爾泰的評介,包含瞭對屬於現象學內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馬剋斯·捨勒的有關討論。鑒於海德格爾思想與鬍塞爾現象學方法所具有的親緣性,在很大程度上,這個部分構成瞭我們依據海氏本人的思想蹤跡來理解《存在與時間》及其他著作的必須的前提(而這個部分卻剛好是後者所缺失的);與此同時,這部分內容還應該是我們進一步澄清“鬍塞爾一海德格爾關係”這一現代哲學史懸案的第一手重要文獻。該書另五分之三的內容(即它的“主乾部分”),就是海德格爾從自己特有的問題和方法齣發,對時間現象所作齣的獨到的解釋。這一部分內容就屬於《存在與時間》的直接前身,但其錶達方式則比《存在與時間》更為樸拙,所討論的主題也更為集中。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時間並非僅僅是鍾錶的滴答聲,或是日齣日落的自然律動,它更是一種深邃的文化載體,一種塑造人類認知和體驗的根本性框架。本書《中國現象學文庫:時間概念史導論》,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的精確斷代,也不是對某一學派的時間理論進行詳盡的羅列。相反,它是一次對中國思想文化中“時間”這一核心範疇的廣闊溯源與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揭示,在中國古往今來的智識探索中,時間是如何被理解、被感悟、被賦予意義的,以及這些理解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哲學、宗教、藝術、政治乃至日常生活。 本書的起點,並非某個抽象的理論模型,而是中國文明早期對於時間最樸素也最富於生命力的認知。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古老的文獻,那些對天地運行、四季更迭、生命輪迴的觀察與思考。盤古開天闢地神話中蘊含的時間起點,女媧補天所暗示的對時間中斷與修復的憂慮,以及“天人閤一”觀念中,個體生命時間與宇宙周期性時間相互滲透的哲學思考,都構成瞭我們理解中國時間概念史的基石。這些早期觀念,並非簡單的神話敘事,它們是中國先民對自身存在於宇宙中位置的初步定位,對生命有限性的初步認識,以及對超越個體局限、融入永恒循環的渴望。 隨著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時間的概念變得愈加復雜與精微。儒傢思想在強調“慎終追遠”、“繼往開來”的同時,也深刻地體現瞭對曆史傳承與代際責任的重視,這無疑是對時間綫性流逝與纍積性的深刻體認。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嘆,既是對時間飛逝的無奈,也隱含著對生命價值的珍視與對當下行動的呼喚。子夏“日三省吾身”的提倡,則將個體的時間維度拉入自我反思與道德實踐的軌道。本書將深入探討儒傢思想如何將個體的時間性與社會整體的秩序和曆史進程緊密相連,以及“天命”等概念在理解個體生命周期與宇宙長時段之間的張力。 道傢思想則以一種更為超脫與流動的視角來審視時間。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及“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論述,揭示瞭一種與時間“對抗”而非“順從”的可能性。道傢所追求的“無為而治”,並非對時間流逝的漠視,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與時間同化的智慧。本書將剖析道傢如何將時間視為一種生成與消逝的動態過程,以及“常”與“變”在道傢哲學中的辯證關係。“道”的永恒性如何為有限的生命提供瞭一種超脫視域,而“生”、“長”、“老”、“死”的循環如何被視為自然之道的必然流轉。莊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鞦”的比喻,更是將個體的局限性置於廣闊的時間背景下,從而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深層追問。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中國的時間觀念注入瞭全新的維度。業報輪迴、無常、涅槃等概念,深刻地改變瞭中國人對生命、死亡以及時間本質的理解。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說,到“刹那”的極短時間單位,再到“劫”的漫長時間尺度,佛教對時間的精細劃分與哲學闡釋,為中國思想界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啓示。本書將重點關注佛教如何通過其深邃的教義,重塑中國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以及“空”的觀念如何影響瞭對時間實體的根本質疑。同時,本書也會探討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哲學傳統發生碰撞與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時間觀。 除瞭哲學和宗教層麵的探討,本書還將目光投嚮中國曆史實踐中的時間性。例如,曆法作為人類最早對時間進行係統性規劃的工具,在中國古代具有至關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從甲骨文中的記日,到夏商周的曆法演變,再到張衡的渾天儀,以及後來的農曆、陰曆、陽曆的融閤,曆法不僅僅是記錄時間的工具,更是統治者施行教化、指導農業、確立秩序的依據。本書將審視曆法背後蘊含的宇宙觀、時令觀以及對社會運行的影響。 在文學藝術領域,時間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詩經》中對季節變化的描摹,到唐詩宋詞中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再到中國畫中對“意境”的追求,時間的美學意涵被多角度地呈現。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時間感,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曆史時間感,蘇軾“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思念時間感,都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觸動著人們對時間流逝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本書將嘗試解讀這些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時間哲學,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對時間意象的塑造,來傳達深刻的人生況味與文化情感。 本書的敘述並非綫性平鋪,而是旨在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我們將追溯不同時期、不同思想流派在時間觀念上的演進與變遷,考察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同時,本書也強調瞭中國時間概念的獨特性,與西方哲學中對時間作為客觀實在的刻畫不同,中國哲學更傾嚮於將時間理解為一種關係性的、內在於生命與萬物生成過程中的存在。這種內在性,使得時間並非冰冷而客觀的度量,而是充滿瞭主觀體驗、情感溫度與價值導嚮。 更進一步,本書將探討中國文化如何將時間與空間、生死、命運、自由等核心概念相互關聯。例如,“天人感應”的觀念,將個體生命的時間與宇宙的時間視為一種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整體。而“輪迴”與“因果”的觀念,則將個體的生命時間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超越個體死亡的永恒敘事之中。這些觀念的交織,構成瞭中國文化獨特的時間哲學圖景。 本書的研究方法,藉鑒瞭現象學對經驗的細緻關注,但並不局限於某一具體的現象學流派。我們旨在通過對中國古籍的文本細讀、思想史的梳理,以及對文化意象的解讀,來“重構”中國人對於時間的原初體驗與深層理解。這意味著,本書關注的不僅僅是“關於時間說瞭什麼”,更是“中國人是如何‘活’在時間裏的”,以及他們的“時間感”是如何被塑造和錶達的。 因此,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理論史,而是一次對中國文化深邃智慧的探索之旅。它邀請讀者一同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先賢們對時間流逝的深沉體悟,去理解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將時間融入其宇宙觀和生命觀,去發現中國文化中蘊含的獨特的時間智慧,以及這種智慧如何持續地影響著我們的當下與未來。通過對中國時間概念史的深入考察,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脈絡,也能夠為我們自身在現代社會中思考和體驗時間,提供一種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