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化文文集: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主要内容包括:鸣器、“庄严”和庄严具、供具、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和随身具,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绪说
(一)佛教与汉化佛教
(二)佛教三宝与寺院
(三)汉化佛教的法器与服饰
二、鸣器
(一)呗器
(二)夜半钟声
(三)清磬几僧邻
(四)木鱼和木鱼的传说
(五)汉化佛教寺院中的鼓
三、“庄严”和庄严具
(一)讲“庄严”
(二)庄严具
(三)彩画庄严
(四)现图曼荼罗
四、供具
(一)供具与供物
(二)三具足
(三)七宝与八吉祥
五、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
(一)僧人的服装
(二)三衣和五衣
(三)汉化佛教僧人服饰传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点
(四)历史上所见的
汉化佛教僧侣法服与常服简述
六、随身具
(一)随身具
(二)衣钵相传和比丘六物
(三)十八物
(四)齿木——杨枝
(五)净瓶——军持
(六)巾
(七)戒刀
(八)百一物
(九)拂尘
(十)拄杖、禅杖和锡杖
七、璎珞、华鬘与数珠
(一)璎珞与华鬘
(二)造像服饰
(三)数珠
(四)作为殿堂内庄严具的璎珞
附录
原书附录
原书后记
《白化文文集》编辑附记
前言/序言
化文学长与我是同学挚友,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对古典文学有一点偏爱。不过他的学问广泛,知识渊博,这是我们班同学都公认的。当他七十寿辰时,我给他写了一副贺联:
五一级盍簪相契,善学善谋,更喜交游随处乐;
七十翁伏案弥勤,多能多寿,定看著作与年增。
这里我说的,真是实话。他的“善学”和“多能”,是我最佩服而学不到的。据他片断的自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少年时就偏爱文科,读书很广,从不死抱着课本不放,而是大量地读课外书。虽然偏废理科,但对于海军史和舰艇知识,却非常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上大学时,他不仅认真听本班本系的课,还曾旁听过高班和外系的课。他1950年就上了北大,所以曾有机会听过俞平伯、.罗常培、唐兰、王重民先生的课,比我们有幸多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说:“转益多师是汝师。”他的确是做到了“转益多师”的,因此有多方面的资源和传承,成为一个多面手。
他的“善学”,首先是尊师重道。一向对老师尊敬尽礼,谒见老师,总是九十度鞠躬,侍立倾听。直到现在,他讲演、发言时,提到老师的名字一定从座位上肃然起立表示敬意。他写文章时总是先举老师的字再注名,以字行的当然在外。这些礼节已是今人所不懂的了。事无巨细,他总是竭诚为老师服务,真是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在他将近知命之年,拜我们编辑行的前辈周绍良先生为师,成了超龄的“在职研究生”。他在人前人后、口头书面,总自称为门生,极为恭敬,比青年人虚心得多。
他的“善学”,体现于学而能思和思而能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化文学长是身体力行的。他在上大学之后,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得出自觉颇为得力见效的四条“秘诀”。
第一条是:
除了入门外语等课以外,大学的课程均应以自学为主。多读课外书,特别是指定参考书和相关书籍,学会使用最方便使用的大图书馆,学会使用各有各的用处的各种工具书,一生得益。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广大青年同学,不过万一遇上了要求背笔记的老师,可能考试得不到高分,那就不要太在意,争取在别的地方得分吧。
第四条也很重要:
老师的著作要浏览,有的要细读。对老师的学术历史要心中有数。这样,一方面能知道应该跟老师学什么,甚至于知道应该怎样学:另一方面,也借此尽可能地了解在老师面前应该避忌什么与提起什么。
《白化文集: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是一部深入探讨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其物质文化——法器与服饰——如何被改造、吸收并最终融入中华文化肌理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佛教教义的宏大叙事,也非对不同宗派的细致辨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承载信仰、仪式与文化象征的具象事物,通过对佛教法器与服饰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与分析,揭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创造性以及与其他文明进行深度对话的独特方式。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汉化”这一概念的精妙阐释。作者白化先生认为,“汉化”并非单向的文化输送,而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塑造的过程。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成熟哲学体系与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为了在中国传播与扎根,佛教必然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本土改造过程。这种改造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法器与服饰作为佛教活动中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媒介,首当其冲地承受了这种文化融合的压力与机遇。 在法器部分,本书细致考察了从早期传入的简单梵式法器,到后来逐渐演变出大量带有中国传统工艺、造型与象征意义的法器。作者并非仅仅列举法器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类法器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乃至不同佛教宗派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例如,在早期,莲花宝座、法轮、佛塔等作为佛教的经典符号,虽然造型上受到印度影响,但中国的工匠很快就运用了中国的玉雕、木雕、石刻等技术,并融入了祥云、龙纹、宝相花等传统吉祥图案,赋予了这些法器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佛珠作为一种修行工具,其材质、串法、数量也随着中国本土的习惯与审美而变化。从最初可能较为简朴的木珠、菩提子,到后来出现的琉璃珠、玛瑙珠、水晶珠,甚至玉石珠,不仅材质日趋珍贵,其象征意义也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阴阳等观念相结合,展现出中国化的智慧。 本书特别强调了法器在象征意义上的“中国化”。例如,佛像的面部表情,从早期可能较为严峻、庄重的印度造像,逐渐演变为更加慈祥、圆润、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丰颐之相”。宝冠、璎珞等装饰物的风格也从繁复的异域风格,逐渐向中国宫廷服饰和民间艺术中的装饰风格靠拢。甚至一些原先在印度佛教中不甚重要的物件,在中国则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或者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例如,“净瓶”在中国佛教中,常常与观音菩萨相结合,成为救度众生的象征,其造型与中国传统花瓶的融合,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服饰部分,本书的考察同样深入而细致。佛教僧侣的袈裟,作为僧侣身份与戒律的标志,在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汉化”过程。早期僧侣可能依然穿着相对接近印度原式的宽松长袍,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对僧侣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详细阐述了僧侣服饰在颜色、款式、材质上的演变。例如,袈裟颜色的选择,从最初的“染衣”概念,到后来根据不同宗派、不同场合,发展出黄色、红色、褐色等多种色彩。唐代佛教盛行,僧侣服饰在吸收唐代官服、士人服饰的元素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出现了更为宽袖、交领的样式,甚至在某些特殊场合,僧侣也会穿着带有一定装饰的法衣,这其中可见中国士大夫阶层服饰审美的影响。 作者还探讨了僧侣服饰中象征意义的转变。例如,袈裟的“百衲”意义,在印度佛教中象征着苦行与简朴,但在中国,随着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袈裟的材质也开始变得考究,出现了丝绸、锦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宗教物质文化的影响。同时,僧侣服饰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象征符号,例如在法衣的边缘绣制龙纹、祥云等,虽然这些可能在初期存在争议,但最终也成为了汉化佛教服饰的一部分。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佛教供养人、居士等群体的服饰,他们如何将佛教元素融入日常穿着,以及民间佛教信仰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选择。例如,在一些绘画、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身着带有佛教图案或符号的服饰的世俗人物,这表明佛教的物质文化已经深入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研究方法。白化先生并非仅凭文献考据,而是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图像资料、艺术史分析等多种手段融为一体,力求还原佛教法器与服饰在中国历史中的真实面貌。例如,通过分析敦煌壁画、龙门石窟造像、五台山寺庙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直观地看到法器与服饰的演变轨迹。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特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中解读出文化融合的痕迹。 本书所探讨的“汉化”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模仿,而是深刻的文化适应与再创造。法器与服饰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民间信仰、审美趣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物质文化。这种物质文化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审美习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互动循环。 《白化文集: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文化特征的独特视角。它展示了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以其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吸收、融合、改造,最终将外来文化转化为自身有机的一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这种强大的同化与再生能力,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本书对于研究佛教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服饰史、物质文化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同时,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而具象的视角,帮助读者在那些古老的寺庙、精美的造像、庄严的法器中,读懂中华文化独有的智慧与魅力。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法器与服饰,也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理解中国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一把绝佳钥匙。 白化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汉化佛教物质文化变迁图景,展现了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明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创造力,是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