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是干部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能力。没有定力,就难有自律、难有担当。本书以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讲政治”为切入点,聚焦增强“四个定力”的新要求,科学总结了“定力”的时代内涵,深入阐释了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的丰富思想,并将视野拓展延伸到实践环节,联系实际分析了增强“四个定力”的方法途径。书中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实践考量;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新鲜度。本书内容前瞻性强、观点鲜明、说理精准、文风务实,是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自身修养的重要辅导读物。
刘军民,法学博士,讲师。曾任解放军某部参谋、副营长、师宣传干事等职,主编6部、副主编6部、参编11部公开出版书籍,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20余篇。
潘子友,历史学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理论,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10部,参加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13篇。
旷文斌,军事学博士,讲师,曾任解放军某部干事、指导员、政治处主任等职,发表论文20余篇。
这部读本的受众明确,主要是党员干部,这意味着它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肃性。我关注它在论述中是否能够有效平衡“政治性”与“知识性”。过于侧重政治口号,容易显得空洞乏味;而如果知识点过于繁杂或偏离主线,则会稀释其核心目的。我期待它能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即用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能是哲学、历史、党史等)来支撑“增强定力”这一论断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例如,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挑战进行回顾,阐释在那些关键时刻,正是强大的“定力”才保证了事业的航向不偏。这种将抽象的“定力”与具体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的叙事策略,能极大地增强读物的说服力。简而言之,我期待它不是一本“写给我们看的书”,而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成为更合格、更有韧性的领导者和奉献者的工具书”。其最终目的,应该在于铸造一支在任何风浪中都能保持政治清醒、行为自觉的干部队伍。
评分读完第一印象,我就觉得这本读本的选材和视角相当具有时代意义。它似乎避开了那些陈旧的、已经被反复阐述的教条,而是着眼于当前干部队伍中可能出现的“精神懈怠”和“立场动摇”的风险点。我尤其关注书中如何处理“定力”与“灵活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毕竟,政治工作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但这种应变不能以牺牲根本原则为代价。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边界?例如,在面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技术变革时,我们应该以何种“定力”去审视和接纳,以何种“定力”去抵御和批判?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涉及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从中提炼出穿越周期的政治智慧。如果能结合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对比分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对我而言,一本好的读本,不仅要告诉“是什么”,更要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动摇”以及“如何才能不动摇”。这种对人性弱点和组织纪律性的双重关注,是检验其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标准。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困境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庄重感,让人联想到严肃的理论学习和深刻的思想淬炼。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似乎直指当前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定力”。在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今天,如何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是每一位肩负重任的同志都需要深思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环境中,锚定价值坐标,不偏航、不迷失。它不是空泛的口号集合,而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指导我们如何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转化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比如,在面对利益冲突或诱惑时,何为真正的“定力”?它仅仅是抵抗外部压力,还是更深层次上对自身信念的坚守和重塑?这种层面的探讨,恰恰是当前理论读物中相对稀缺的。我希望书中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宏大的政治叙事落地,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从而在日常的“微观政治”中,也能展现出应有的政治智慧与担当。这本书若能成功激发读者的内省与自我鞭策,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政治读物,成为了一面映照自身、校准方向的镜子。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思想对话”。阅读政治理论书籍,最怕的就是读完之后感觉热血沸腾,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束手无策。因此,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否采用了启发式的提问,引导读者主动去寻找答案?它是否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反思性的练习或情景模拟,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预演如何在压力情境下运用“定力”?我更倾向于那种不惮于揭示矛盾和挑战的写作方式,而不是一味歌颂或简单说教。真正的定力,是在看清了世界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之后,依然选择坚守和前行。如果这本书能够坦诚地探讨在深化改革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党员干部可能面临的认知困境和心理压力,并提供超越性的精神支撑,那么它就成功地跨越了“说教”的门槛,进入了“启迪”的境界。这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理论敏感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讲政治”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增强四个定力”则指向了具体的、可操作的修养要求。我非常好奇,这种“定力”究竟是如何具体化为四种不同维度的能力的?是思想层面的定力、道德层面的定力、实践层面的定力,还是组织层面的定力?不同的定力点,必然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点和考验。如果书中能清晰地将这“四个定力”进行拆解和论述,比如,如何区分哪些是需要坚守的“不变之规”,哪些是需要灵活适应的“变化之势”,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要坚定”这种抽象的要求上,而是需要给出具体的“导航图”。例如,在复杂的舆情面前,一个干部如何运用他的“定力”来保持信息判断的准确性,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过度恐慌?这种将抽象要求落实到具体场景下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政治读物是否真正“管用”的关键。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干部队伍的精神内核,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和“强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