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居正对《论语》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论语》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详细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他对《论语》的讲解集历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论语,了解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
张居正,明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在万历皇帝登基后成为首辅,辅佐其进行“万历新政”。辅政之时,曾任万历皇帝的老师,为其讲解《论语》《孟子》《资质通鉴》等书。其著作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精彩书评
“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朱由检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熊十力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南怀瑾
目录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论语卷二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论语卷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论语卷四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论语卷五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论语卷六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论语卷七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论语卷八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论语卷九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精彩书摘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子贡请教孔子说:“贫穷的人,容易变得低声下气、谄媚奉承,富裕的人容易变得骄纵自大,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贫困的时候不卑屈,富裕的时候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平常人在贫穷或富贵的时候,大多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一定有谄媚骄纵的毛病。如果不谄媚、不骄纵,这就是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在于学习上也会有收获,这样的人也还不错,但是不是最好的。贫困而不谄媚,虽然没有受到贫困的困扰,但是仍然知道自己贫困,不如生活贫困却乐于求道的人,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外貌安详、欣然自乐,能忘记自己的贫困,虽然身在贫困中,而心已经超出贫困之外了。这怎么是不谄媚的人能达到的境界呢?富贵而不骄纵,虽然没有沉溺于富贵,但是仍然在意自己的富贵。不如那些富贵而依然有礼节的人,他们喜欢做善事遵循天理,不知道自己的富贵,这就是虽然身在富贵中,但是心已经超脱出富贵外了。这怎么是不骄纵的人能比得上的呢?”孔子这样回答子贡的问题,是对他的赞扬和勉励。
原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4]其斯之谓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教导子贡贫穷而不谄媚的人不如贫穷却乐于求道的人,富贵而不骄纵的人不如富贵好礼的人。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后有所领悟,就引用了《诗》来验证,说:“《卫风·淇澳》里说,君子做学问,就像治骨角一样,既要用刀锯切,又要用锦饧磋,是精益求精。又像治玉石一样,既用椎凿啄,又用沙石磨,是密更求密。诗人说的话,也就是老师所说要表达的意思吧。”贫穷却不谄媚,自己本来以为这已经是最好的了,谁知道不谄媚之外还有乐道呢。富贵却不骄纵,自己也以为足够了,怎么知道不骄纵之外还有好礼呢!可以看出道理没有穷尽的时候,做学问不可以自我满足,一定要像治骨角玉石一样,到至精至密的地步才可以,《诗经》里的话和圣人的教诲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子贡在谈论学问时像这样体会到了《诗经》里的意思,真是善于领悟呀。
原文子曰:“赐[4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因为子贡引用《诗》来论证学问,于是赞许他说:“《诗经》有三百篇之多,里面的诗词言辞微婉,意味深长,如果不是天资聪颖的人,就不值得和他说这些。像赐这样的才学,可以和他谈《诗》了。”处贫处富的道理是孔子已经讲过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现在子贡根据孔子已经说过的道理,就知道了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知识,和子贡这样聪明的人谈论诗,他一定能触类旁通,而不会因为拘泥于辞义而曲解作者的原意。能同他谈论《诗》了呀。但是子贡悟性虽然高,但是学力没有达到,仍然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和天道的妙处,由此可以看出人不能只凭借天资的聪慧,而是应该勉励自己追求学问呀。
原文子曰:“不患[46]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说:“君子求学时,专心致力于自身的提升,而不求被别人知道。”上没有被君主知道,不能获得显赫的爵位;下没有被朋友了解,不能取得显著的名誉,这些都是务外好名的人担心的事。君子认为学问在于自身,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在于别人,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就会分不清其是否贤明,容易颠倒是非。用人的时候不能分辨谁忠谁奸;交友时不能分辨谁好谁坏,这就是不明事理,受到了蒙蔽,这难道不应当担心吗?人才本来不容易被人了解,而了解别人又是最困难的事,所以一定要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探究事物的道理,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至公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像明镜照物一样,使其美丑迅速展现出来,像称重一样,使其轻重明确地确定下来。想要了解别人,尤其应当保持自身的清楚明白啊。
……
前言/序言
《听张居正讲论语》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之旅,它并非仅仅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简单解读,而是通过张居正——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充满智慧的思想画卷。本书借由“听”的意象,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仿佛亲临其境的聆听场景,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张居正一同品读古圣先贤的教诲,感受其深邃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内容围绕着张居正对《论语》的理解与阐释展开,但绝非枯燥的说教或死板的训诂。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借助张居正的人生经历、政治智慧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来审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篇章。因此,本书所呈现的《论语》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陈迹,而是与人生、与社会、与治国理政息息相关的鲜活智慧。 张居正的时代背景与《论语》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张居正讲《论语》,首先需要将其置于明朝中后期那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中。此时的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危机。张居正身处其中,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国家机器。而《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其中蕴含的关于君臣之道、为政之德、修身之法、用人之道等思想,恰恰是他改革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南。 本书将重点探讨,张居正如何从《论语》中汲取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例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张居正如何理解“德治”的根本,并将其应用于整顿吏治、革除弊端?他是否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统治者,才能凝聚人心,引导国家走向正轨?本书将深入剖析张居正如何将这一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改革措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张居正如何理解“名分”的重要性?他如何在此基础上,强调君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书中会展现张居正如何在权力斗争中,既维护君权,又力求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避免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张居正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精神与《论语》中“革故鼎新”的思想有何关联?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看待“旧”与“新”,他如何在坚持儒家道统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推行如“一条鞭法”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张居正本人便是一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的学者。本书将借由他的视角,阐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他是否会强调,脱离实际的学习是空谈,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容易陷入困境? 张居正的人生哲学与《论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不仅是治国方略的宝典,更是人生修养的指南。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风云、权力博弈,但也展现出超凡的个人品格与坚韧的意志。本书将从张居正的视角,挖掘《论语》中关于个人品德、人生价值、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张居正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他是否会认为,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即使是缺点,也能反躬自省,不断进步?本书会描绘张居正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汲取各方经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张居正身居高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甚至遭受诽谤与攻击。他如何从《论语》中寻找精神支撑,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本书将展现张居正如何理解“困境”的价值,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松柏”般的品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等级森严、勾心斗角的官场中,张居正如何坚守君子的操守,保持内心的光明与磊落?本书将深入探讨张居正如何理解“坦荡荡”的境界,以及他如何避免“长戚戚”的烦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黄金法则在张居正的政治实践中是否有所体现?他是否会以同理心来处理政务,关怀民生?本书会尝试从这一角度,解读张居正的政治伦理。 《论语》中的辩证思维与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论语》并非教条式的思想,其中充满了辩证的思考与灵活的运用。张居正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必然深谙此道。本书将着重分析张居正如何运用《论语》中的辩证智慧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对于错误,张居正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否会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看待“改过”的重要性,以及这对他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意义。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国之道,事关民生福祉。张居正如何理解“敬事”、“信”、“节用”、“爱人”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并将之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本书将展现张居正如何将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力求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仁者,爱人。” 张居正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政治实践?他是否会强调,为政者的根本在于“爱民”?本书会从这一角度,解读张居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利益诱惑巨大的官场,张居正如何坚持“义”的原则?他是否会警惕那些只看重“利”而忽视“义”的行为,并对此加以制止?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坚守道德底线。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阅读体验: 《听张居正讲论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故纸堆”解读,而是将《论语》的智慧与一位伟人的生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张居正的视角,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的内涵,更能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闪耀出不灭的光芒。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生涩难懂的术语,旨在让广大读者都能轻松地进入到这场思想的盛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穿插历史典故和细节,将张居正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将《论语》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张居正的幕僚之中,听他娓娓道来,品味那穿越千年的智慧。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的精髓。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通过张居正的视角,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 追求人生智慧和个人修养的读者: 渴望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汲取力量,指导自己的人生。 对政治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应用。 总而言之,《听张居正讲论语》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启迪人生智慧的佳作。它将带您走进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儒家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命力,从中获得关于治国、修身、立业的宝贵启示。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经典传承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