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居正讲论语

听张居正讲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居正 著,袁省吾 译
图书标签:
  • 张居正
  • 论语
  • 国学
  • 经典
  • 解读
  • 历史
  • 文化
  • 明朝
  • 教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13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6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居正对《论语》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论语》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详细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他对《论语》的讲解集历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论语,了解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

  张居正,明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在万历皇帝登基后成为首辅,辅佐其进行“万历新政”。辅政之时,曾任万历皇帝的老师,为其讲解《论语》《孟子》《资质通鉴》等书。其著作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精彩书评

  “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朱由检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熊十力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南怀瑾

目录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论语卷二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论语卷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论语卷四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论语卷五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论语卷六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论语卷七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论语卷八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论语卷九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精彩书摘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子贡请教孔子说:“贫穷的人,容易变得低声下气、谄媚奉承,富裕的人容易变得骄纵自大,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在贫困的时候不卑屈,富裕的时候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平常人在贫穷或富贵的时候,大多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一定有谄媚骄纵的毛病。如果不谄媚、不骄纵,这就是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在于学习上也会有收获,这样的人也还不错,但是不是最好的。贫困而不谄媚,虽然没有受到贫困的困扰,但是仍然知道自己贫困,不如生活贫困却乐于求道的人,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外貌安详、欣然自乐,能忘记自己的贫困,虽然身在贫困中,而心已经超出贫困之外了。这怎么是不谄媚的人能达到的境界呢?富贵而不骄纵,虽然没有沉溺于富贵,但是仍然在意自己的富贵。不如那些富贵而依然有礼节的人,他们喜欢做善事遵循天理,不知道自己的富贵,这就是虽然身在富贵中,但是心已经超脱出富贵外了。这怎么是不骄纵的人能比得上的呢?”孔子这样回答子贡的问题,是对他的赞扬和勉励。
  原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4]其斯之谓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教导子贡贫穷而不谄媚的人不如贫穷却乐于求道的人,富贵而不骄纵的人不如富贵好礼的人。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后有所领悟,就引用了《诗》来验证,说:“《卫风·淇澳》里说,君子做学问,就像治骨角一样,既要用刀锯切,又要用锦饧磋,是精益求精。又像治玉石一样,既用椎凿啄,又用沙石磨,是密更求密。诗人说的话,也就是老师所说要表达的意思吧。”贫穷却不谄媚,自己本来以为这已经是最好的了,谁知道不谄媚之外还有乐道呢。富贵却不骄纵,自己也以为足够了,怎么知道不骄纵之外还有好礼呢!可以看出道理没有穷尽的时候,做学问不可以自我满足,一定要像治骨角玉石一样,到至精至密的地步才可以,《诗经》里的话和圣人的教诲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子贡在谈论学问时像这样体会到了《诗经》里的意思,真是善于领悟呀。
  原文子曰:“赐[4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因为子贡引用《诗》来论证学问,于是赞许他说:“《诗经》有三百篇之多,里面的诗词言辞微婉,意味深长,如果不是天资聪颖的人,就不值得和他说这些。像赐这样的才学,可以和他谈《诗》了。”处贫处富的道理是孔子已经讲过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现在子贡根据孔子已经说过的道理,就知道了孔子还没有讲到的知识,和子贡这样聪明的人谈论诗,他一定能触类旁通,而不会因为拘泥于辞义而曲解作者的原意。能同他谈论《诗》了呀。但是子贡悟性虽然高,但是学力没有达到,仍然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和天道的妙处,由此可以看出人不能只凭借天资的聪慧,而是应该勉励自己追求学问呀。
  原文子曰:“不患[46]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说:“君子求学时,专心致力于自身的提升,而不求被别人知道。”上没有被君主知道,不能获得显赫的爵位;下没有被朋友了解,不能取得显著的名誉,这些都是务外好名的人担心的事。君子认为学问在于自身,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在于别人,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就会分不清其是否贤明,容易颠倒是非。用人的时候不能分辨谁忠谁奸;交友时不能分辨谁好谁坏,这就是不明事理,受到了蒙蔽,这难道不应当担心吗?人才本来不容易被人了解,而了解别人又是最困难的事,所以一定要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探究事物的道理,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至公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像明镜照物一样,使其美丑迅速展现出来,像称重一样,使其轻重明确地确定下来。想要了解别人,尤其应当保持自身的清楚明白啊。
  ……

前言/序言


《听张居正讲论语》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之旅,它并非仅仅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简单解读,而是通过张居正——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充满智慧的思想画卷。本书借由“听”的意象,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仿佛亲临其境的聆听场景,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张居正一同品读古圣先贤的教诲,感受其深邃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内容围绕着张居正对《论语》的理解与阐释展开,但绝非枯燥的说教或死板的训诂。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借助张居正的人生经历、政治智慧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来审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篇章。因此,本书所呈现的《论语》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陈迹,而是与人生、与社会、与治国理政息息相关的鲜活智慧。 张居正的时代背景与《论语》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张居正讲《论语》,首先需要将其置于明朝中后期那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中。此时的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危机。张居正身处其中,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国家机器。而《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其中蕴含的关于君臣之道、为政之德、修身之法、用人之道等思想,恰恰是他改革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南。 本书将重点探讨,张居正如何从《论语》中汲取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例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张居正如何理解“德治”的根本,并将其应用于整顿吏治、革除弊端?他是否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统治者,才能凝聚人心,引导国家走向正轨?本书将深入剖析张居正如何将这一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改革措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张居正如何理解“名分”的重要性?他如何在此基础上,强调君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书中会展现张居正如何在权力斗争中,既维护君权,又力求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避免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张居正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精神与《论语》中“革故鼎新”的思想有何关联?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看待“旧”与“新”,他如何在坚持儒家道统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推行如“一条鞭法”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张居正本人便是一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的学者。本书将借由他的视角,阐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他是否会强调,脱离实际的学习是空谈,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容易陷入困境? 张居正的人生哲学与《论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不仅是治国方略的宝典,更是人生修养的指南。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风云、权力博弈,但也展现出超凡的个人品格与坚韧的意志。本书将从张居正的视角,挖掘《论语》中关于个人品德、人生价值、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张居正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他是否会认为,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即使是缺点,也能反躬自省,不断进步?本书会描绘张居正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汲取各方经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张居正身居高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甚至遭受诽谤与攻击。他如何从《论语》中寻找精神支撑,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本书将展现张居正如何理解“困境”的价值,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松柏”般的品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等级森严、勾心斗角的官场中,张居正如何坚守君子的操守,保持内心的光明与磊落?本书将深入探讨张居正如何理解“坦荡荡”的境界,以及他如何避免“长戚戚”的烦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黄金法则在张居正的政治实践中是否有所体现?他是否会以同理心来处理政务,关怀民生?本书会尝试从这一角度,解读张居正的政治伦理。 《论语》中的辩证思维与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论语》并非教条式的思想,其中充满了辩证的思考与灵活的运用。张居正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必然深谙此道。本书将着重分析张居正如何运用《论语》中的辩证智慧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对于错误,张居正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否会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看待“改过”的重要性,以及这对他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意义。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国之道,事关民生福祉。张居正如何理解“敬事”、“信”、“节用”、“爱人”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并将之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本书将展现张居正如何将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力求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仁者,爱人。” 张居正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政治实践?他是否会强调,为政者的根本在于“爱民”?本书会从这一角度,解读张居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利益诱惑巨大的官场,张居正如何坚持“义”的原则?他是否会警惕那些只看重“利”而忽视“义”的行为,并对此加以制止?本书将探讨张居正如何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坚守道德底线。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阅读体验: 《听张居正讲论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故纸堆”解读,而是将《论语》的智慧与一位伟人的生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张居正的视角,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的内涵,更能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闪耀出不灭的光芒。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生涩难懂的术语,旨在让广大读者都能轻松地进入到这场思想的盛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穿插历史典故和细节,将张居正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将《论语》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张居正的幕僚之中,听他娓娓道来,品味那穿越千年的智慧。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的精髓。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通过张居正的视角,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 追求人生智慧和个人修养的读者: 渴望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汲取力量,指导自己的人生。 对政治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应用。 总而言之,《听张居正讲论语》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启迪人生智慧的佳作。它将带您走进一位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儒家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命力,从中获得关于治国、修身、立业的宝贵启示。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经典传承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初次翻开时,我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解读,毕竟涉及儒家经典,总是免不了繁复的考据和晦涩的注释。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文字如同涓涓细流,不急不缓地铺陈开来。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历史的场景之中。比如,书中对古代士大夫日常读书场景的描绘,那种“一灯伴古卷,寒夜伴孤灯”的意境,读来让人心神俱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书房之中,感受着先贤们对学问的敬畏与执着。这种对“氛围感”的营造,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生活哲学,而不是生硬地背诵教条。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书籍的读者,其流畅度和可读性也完全不会构成障碍,非常适合在宁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细细品味。

评分

从文本的组织和章节过渡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堪称精妙,完全打破了传统注疏类书籍那种章节划分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决策点展开的叙事链条。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对应着《论语》中某一两句极具分量的箴言。这种叙事上的跳跃性,反而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长篇大论可能带来的疲劳感。比如,当谈及某个具体的改革措施时,作者会自然地引出孔子在特定情境下对相似问题的看法,这种“因事论理”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道德教诲立刻变得鲜活和具有操作性。而且,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平滑,往往上一章的结论会成为下一章探讨的起点,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去追寻作者构建的完整逻辑图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实践性”的强调,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古代经典神圣化、遥不可及的倾向。作者在全书中都在努力构建一种“可抵达”的知识体系。他不仅仅是在复述经典,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工具箱”。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日常人际关系、职场伦理甚至自我情绪管理的实例分析。这些分析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基于对古代文人生活细节的细致考证,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来阐释。比如,关于“慎言”的讨论,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祸从口出”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语言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实用价值,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能够立即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可以印证和实践的切入点,而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仅供欣赏。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方法上展现出的那种极强的思辨能力。它绝不是简单地摘抄原文然后进行表面化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字里行间,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更深层次的伦理与政治智慧。例如,书中探讨“仁”这个概念时,没有停留在“爱人”这样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人修养的递进关系,层层剥茧,阐释了“克己复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意义。这种论述的梯度感非常清晰,每深入一层,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更妙的是,作者会适时地引入一些现代社会的治理困境作为对照,并非生硬地嫁接,而是通过古今的对比,反思当下决策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结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叩问。对于那些习惯于批判性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论据和视角是相当有价值的,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理解传统思想的边界。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解读经典名著的现代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太多作品流于表面化,只是用新潮的语言包装旧的观点。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密,但又丝毫没有学究气。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字中始终流淌着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一种悲悯情怀。在论述那些看似严肃的政治哲理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和对历史进程中无奈的理解。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基调,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读完之后,我感到心灵被涤净,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自己瞬间“开悟”的速成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良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