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年代:1900-1914年的法国社会

美好年代:1900-1914年的法国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歇尔·维诺克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历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美好年代
  • 19世纪
  • 20世纪
  • 欧洲历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生活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22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展现一战前的“和平时光”,20世纪初唯美的浮世画卷。

  ★翔实描述一战前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法国“美好年代”时期的必备书。

  ★揭秘作家茨威格、《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印象派大师乔瓦尼·博尔迪尼、《午夜巴黎》导演伍迪·艾伦眼中美好的巴黎生活。


  

内容简介

  

  百年前的德雷福斯事件怎样搅动了法国政坛,人口危机是否言之过早?

  除了雷诺和雪铁龙公司,还有哪些把持法国经济命脉的庞大家族?

  城里人和乡下人、古老的贵族和新兴的有闲阶级都是什么做派?

  社会怎样看待歇斯底里的女性、阿帕奇帮和汹涌的民族情绪?

  大师林立的文学、艺术流派勾勒出怎样的一段美好年代?

  美好年代是欧洲社会史上的一段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被上流阶级认为是一个“黄金时代”。本书以1900年法国万国博览会为起始点,用翔实的史实与数据描述了当时法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尚等,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一幅幅浮世画卷。


  

作者简介

米歇尔·维诺克(Michel Winock,1937— ),当今法国名列前茅的历史学家,以高产而作品高质见称。曾任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思想史、法兰西共和国史、知识分子史。他的成名作是1970年与人合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997年完成全面梳理与审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的《知识分子的世纪》,出版后颇为畅销并荣获法国图书大奖——美第奇奖。《美好年代》为其2002年的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年代纵览

003第一章政治体制的强化

022第二章人口下滑

038第三章经济:走出泥潭?

058第四章依然是强国

第二部分社会

077第五章农民共和国

094第六章百万资本家

122第七章工人的世界

142第八章美好年代中的女性

164第九章法外之徒

179第十章美好年代中的死亡

第三部分信仰团体与政治派别

201第十一章主要信仰团体

230第十二章激进派与温和派

253第十三章社会党与工会

272第十四章右派与民族主义

第四部分文化

295第十五章读写文化的全盛时代

319第十六章文学、社会与政治

337第十七章美术,与传统的决裂及现代化

363第十八章巴黎,光明之城

378结语:大战前夜

387附录11901年7月1日结社法

389附录21910年选举中各党派获得议席数量

390附录3美好年代的历届政府

402参考资料


前言/序言

前 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好年代”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年代确实不负“美好”一词;而另一种则认为,所谓的“美好”言过其实,至少得不到当时所有人的认同。

无论是在 1900 年还是在 1914 年,第一种看法都不见踪迹。只是在大战之后,法国身为战胜一方却饱受死亡创伤,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这样的观点才开始流行起来。那些战争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 1914—1918 年的苦难和考验之后,又不得不参与到艰辛的重建工作之中,自然会无以复加地粉饰那段战前的时光。

后一种看法则是对前者的矫枉过正,认为 20 世纪的最初 10 年暗无天日,充斥着种种悲惨景象。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口述历史”风行一时,关于 1914 年之前社会生活的见证不断被公之于世,那个年代也被描述成了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

在这里,我们主张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将当代法国人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作为标尺,对于工人们来说,20 世纪最初的 10 来年确实算不上是黄金时代,只有那些年金收益者们借着法郎稳定的孳息从中获利,只是随着战争的到来,这个货币的坚挺地位开始遭受考验。相反地,如果我们将这 15 年与其之前或之后的时期相比,就不难发现种种进步的迹象:经济复苏、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立法出现,等等。

除了列举数据外,我们更需要通过那些充满生机、流光溢彩的画面来追忆那个时代:电灯照亮了夜下的街巷,汽车和飞机分别在道路、空中穿行,电影的发明和竞技体育的兴起让人们初尝了大众文化的滋味,1900 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见证着时代的美好……为了正确评判美好年代时期的法国社会,我们就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留下的种种叙述之中,特别是从那些曾到访法国,能够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的外国人那里寻求见证。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曾极力鼓吹奥匈帝都维也纳,颂赞其文化、戏剧、音乐、文学,乃至社会生活的繁华丰富。然而,他又如此写道:“只有在巴黎,才更能体验到那种更为简单,但又不失理性的悠闲生活。只有在那里,传统、财富、温和的气候以及各种形式的美感,才能都完美地融合到生活之中。”很显然,这位来自维也纳的访客对巴黎的自由气息、谦逊良善的社会风尚都向往至极。“如果想要知道巴黎有多么美好,就要先去一趟柏林,去体验那种德国式的奴性,那种严格的等级思想和冷漠的社会关系;军人、教师、商人和工人之间等级森严,就连他们的女眷之间也互不往来。而在巴黎,大革命的遗产依然流淌在社会的血液之中。工人们虽然家徒四壁,却也自认为和其雇主无异,都是光荣且自由的国家公民。即使是咖啡馆的伙计,也能够从容不迫地与佩有华丽绶带的将军们握手。而市民阶层中那些衣着正统、表情严肃的妇女,也不会去鄙夷那些流落街边的妓女;相反,她们还会与后者打招呼,甚至会欣然接受后者孩子手上的花束。”

从以上的点滴叙述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某种生活态度,某种精神上——而非事实上——的平等。但茨威格本人对于这个时代和巴黎这座城市的美好气息推崇至极:“在巴黎近郊,游走艺人们在院子里演奏音乐,小店店员哼的小曲从窗口传出;无论何处,欢笑声或是招呼声都会时不时响起。即使车夫们之间偶尔会‘谩骂’一阵,但最后肯定还是会握手言和,一起喝上一杯,甚至还会掏出几个钱买些廉价的牡蛎下酒。生活总是那么朴实轻松,毫无矫揉之气。”

这样的场景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和诗意,有人或许会反驳作者说,巴黎并不能代表整个法国,剥削制度也并非大革命的遗产。无论这些意见理据是否充分,但无可辩驳的是,茨威格的见证至少可以留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在那个年代,法国曾经享有过一段美好时光。

在本书中,作者将从 1900 年开始追忆美好年代(当然,同时也会回溯1900年之前的历史) 。 我们可以认为美好年代始于1900年之前。事实上,从 1896 年开始,法国才真正摆脱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萧条,全面扭转社会局面,价格曲线的变化也表明商业正在复苏。有些经济历史学家,如弗朗索瓦·克鲁泽,认为法国的经济腾飞始于1907年。在此,作者无意卷入专业的学术争论之中,之所以选取 1900 年作为起始点,主要基于几个原因:首先,1900 年是 19 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 20 世纪的开端,具有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其次,从政治上看,纷争不断的德雷福斯案于本年最终结案,而围绕着“极端共和”组织的论战又在同年爆发。最后,不可忽视的是,世界博览会也于1900年举办,使得巴黎成为了世界橱窗。

米歇尔·维诺克



《辉煌的落幕:1914-1939年欧洲的变革与动荡》 引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欧洲大陆并未迎来预期的和平与繁荣。1914年至1939年间的二十五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剧烈和矛盾的时期之一。如果说“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法国社会以其相对的稳定、乐观和文化繁荣为标志,那么接下来的这段历史时期,则彻底撕碎了旧有的世界观和政治结构。本书将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如何从战后的重建、短暂的“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狂欢,迅速滑向经济大萧条的深渊,最终在极权主义的阴影下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部分:战后重塑——凡尔赛体系下的脆弱和平(1919-1923) 凡尔赛和约不仅仅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施加惩罚的条约,它更是试图勾勒未来欧洲版图的蓝图,其内在的矛盾与苛刻性,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一、凡尔赛的遗产与民族主义的复苏: 本部分将详细审视凡尔赛和约的各个条款,特别是对德国的战争罪责认定、巨额赔款以及领土割让,如何激化了德国内部的复仇情绪。同时,考察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如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王国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兴国家在构建民族认同、处理境内少数民族问题上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以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安全保障的困境。 二、革命的余波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东欧的格局,其激进的共产主义理念也如瘟疫般蔓延至欧洲各地。本书将重点探讨1919年至1923年间,德国(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匈牙利(慕尼黑苏维埃共和国)以及意大利(“红色两年”的工人运动)爆发的左翼革命尝试及其被镇压的过程。这种激烈的阶级斗争,促使了欧洲各国保守势力和中产阶级的恐惧,为未来右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温床。 三、经济的休克与通货膨胀的灾难: 战后欧洲经济满目疮痍,英国和法国背负巨额债务,而德国则在赔款压力下经历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的Papiermark崩溃)。本部分将通过对马克汇率曲线的分析和对普通家庭生活状况的描绘,揭示经济崩溃如何瓦解了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 第二部分:喧嚣的间歇——“咆哮的二十年代”的幻象(1924-1929) 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稳定与繁荣期。然而,这种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金融结构和表面的政治和解之上。 一、文化与社会的反叛: 这一时期,艺术、文学和时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解放感。我们将探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对传统美学的颠覆,爵士乐的传入如何改变城市生活,以及“新女性”形象(Flapper)在社会风俗上的冲击。这股解放的浪潮,实则是对战争创伤和旧秩序瓦解的一种补偿性反应。 二、国际政治的缓和与矛盾的潜藏: 洛迦诺精神带来了暂时的边境确认,法国从莱茵非军事区撤军,国际联盟的影响力也达到顶峰。然而,这种缓和主要集中在西欧。东欧的政治依然动荡,军政府和威权主义在巴尔干和中欧蔓延。同时,美欧之间在经济上的深度依赖,特别是美国资本对欧洲复苏的关键作用,被战争的阴影所掩盖。 三、科学与技术的双刃剑: 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如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和技术革新(汽车、广播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但也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并为大规模的战争动员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三部分:大萧条的冲击与极权主义的崛起(1929-1939) 1929年华尔街的股灾不仅仅是美国的金融事件,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依赖美国贷款的欧洲经济体,成为重塑欧洲政治光谱的催化剂。 一、经济的冰封与民主的失灵: 萧条如何通过银行体系和国际贸易,使失业率在德国和英国飙升?我们将分析各国政府最初采取的紧缩政策(如布鲁宁政府的财政紧缩)如何加剧了经济衰退,并导致民众对代议制民主的彻底失望。 二、极权主义的试验场: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兴盛: 经济危机为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绝佳机会。本部分将详细对比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夺权路径。重点分析种族主义(特别是反犹主义)如何被提升为国家核心意识形态,以转移内部矛盾。我们将剖析纳粹德国在1933年后如何系统性地摧毁魏玛民主制度,建立起一个全面监控的极权国家机器。 三、苏联模式的诱惑与“恐怖平衡”的破裂: 与西方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正在推行残酷的集体化和五年计划,展现出强大的工业化速度。这种“反向奇迹”吸引了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并对欧洲左翼政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联盟在面对日本侵略(满洲事件)和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的软弱无力,暴露了集体安全体系的彻底失败。 四、通往战争的坡道:再军事化与绥靖政策的序曲: 1936年德国进驻莱茵兰、1938年德奥合并(Anschluss)与慕尼黑会议的签订,标志着以英法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放弃了对国际法和集体安全的维护,转而采取“绥靖”策略。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动机,以及绥靖政策如何被希特勒解读为软弱,从而加速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将欧洲推向1939年的全面战争边缘。 结语:旧世界的终结与新噩梦的开端 1914年至1939年的欧洲历史,是一部关于希望破灭、理性退却和野蛮回归的宏大史诗。它证明了社会稳定并非理所当然,而民主制度的存续需要持续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共识。这个时代所遗留下的深刻教训,关于意识形态狂热、经济不平等以及国际体系失灵的警示,至今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场将世界推向深渊的二十五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巧妙,它避开了传统编年史的僵硬框架,转而采用了一种如同交响乐般多声部推进的叙事方式。你不会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多线叙事小说。作者似乎深谙“以小见大”的艺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家庭、几位标志性的人物——比如一个在歌剧院工作的女工、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银行家、以及一位深受德雷福斯事件困扰的知识分子——来折射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这种“切片式”的观察,使得宏大的历史背景得以具象化,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读起来极富画面感和代入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视角转换时,那种冷静而又充满同理心的笔调,避免了将任何一方简单地标签化或道德审判。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美好年代”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年代标签,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复杂有机体。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近乎典雅的节奏。作者的句式变化丰富,长短句交错,使得本应严肃的历史论述充满了文学的美感。特别是描述那些沙龙聚会或艺术家的辩论时,语言如同精雕细琢的珠宝般闪耀,每一个形容词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尽管全书篇幅不菲,但很少有冗余之感。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节奏感极佳的旅行,带着读者穿梭于巴黎的林荫大道和偏远省份的田间地头。这种高水准的文字驾驭能力,确保了即使是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理论的部分,也能被清晰、流畅地传达。我非常推荐给那些不仅想了解历史事件,更想感受那个时代“氛围”和“精神气质”的读者,因为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材料,转化成了温暖而又引人深思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文化现象和技术变革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讨论,作者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种审美风格的更迭,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心理从传统向现代焦虑过渡的一种视觉表达。从埃菲尔铁塔的剪影到新发明的电话在家庭中的普及,作者清晰地勾勒出技术革新是如何重塑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感知和社交模式的。例如,她探讨了电影的兴起如何开始解构“在场感”和精英文化对艺术的垄断,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静默的革命。这种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文化艺术)进行交织分析的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述立体而丰满。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美好”,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极其脆弱的技术与社会共识之上的,为接下来的全球冲突埋下了伏笔。

评分

我必须坦诚,初读这本书时,我对作者那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论述风格感到一丝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这背后的深思熟虑。她不热衷于抛出爆炸性的“新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精妙的引文,让历史自己说话。这种“让史料为主角”的处理方式,对于追求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些耐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力量的深厚与恒久。书中对于凡尔赛宫的宴会如何与北方矿井工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描绘,那种并置的震撼力是直接冲击心灵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贫富差距大”,而是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物理上的、精神上的巨大鸿沟。这种基于事实的、不加修饰的呈现,比任何主观的激情洋溢的控诉都更具批判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历史的幽灵在你的脑海中重现,而非仅仅是让你阅读一份二手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它像一部细腻的织锦,将二十世纪初法国社会的面貌缓缓铺陈开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仿佛她只是一个站在时光彼岸的观察者,不带预设立场地记录下那些欢笑与泪水、浮华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巴黎咖啡馆里浓郁的烟草味,感受到蒙马特高地上喧嚣的艺术气息,以及乡野间泥土的芬芳。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对当时服饰面料的描述,对不同阶层家庭晚餐菜单的罗列,这些看似枝微末节之处,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活的肌理。她没有简单地将“美好年代”描绘成一个单薄的镀金时代,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社会张力——阶级固化、新兴工业带来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对未来的焦虑。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欧洲之旅。这种叙事魅力,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梳理,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活动买的,超级划算,已经带了好多朋友一起买买买

评分

书非常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信赖京东,理由如下。实惠,实惠,还是实惠,好评,好评,必须好评!

评分

终于有了一本关于“最好时代”的书,很可爱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慕名而买,不错,屯着慢慢读!

评分

不过当时的确也出现了优秀的文化和艺术。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翔实描述一战前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法国“美好年代”时期的必备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