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是“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之一,该书是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该书填补了我国尚没有传统工艺系列著作出版的空白。全书共22章,包括总论、青铜器修复、铁器修复、陶瓷器修复、甲胄修复、古籍修复、漆器修复等,其作者系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介绍了青铜器、铁器、陶瓷器、甲胄、石窟、纺织品、纸张、漆器等的修复,以及文物的复制与辨伪等内容。本卷12位特邀撰稿人均系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数十年的资深专家,他们既是传统文物修复工艺的继承者,又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文物修复领域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文物的概念
一、概念
二、分类
第二节 文物的质变与损坏
一、人为的损害和破坏
二、自然力的破坏
第三节 文物修复的基本概念
一、文物保护的管理与技术
二、文物保护学的概念
三、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四、文物修复的内涵
第四节 文物修复的发展历程
一、工艺萌芽期
二、行业形成期
三、专业设置期
四、学科成熟期
第五节 文物修复的准則
一、文物原状的含义
二、消除隐患,保护文物健康的原状
三、预防性保护为主
四、适当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五、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第六节 文物的保存环境
一、我国博物馆环境质量现状
二、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
第七节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一、防潮湿、干燥
二、防空气污染
三、防光线辐射
四、防治害虫
五、防治微生物
第二章 青铜器修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和试剂
第三节 工具和设备
第四节 修复技法
第五节 去锈与缓蚀
第六节 修复实例
第三章 铁器修复
第四章 金、银、锡、铅器修复
第五章 陶瓷器修复
第六章 砖瓦修复
第七章 玻璃器、珐琅器修复
第八章 甲胄修复
第九章 石窟修复
第十章 石雕刻、岩画修复
第十一章 玉器、化石修复
第十二章 壁画、彩绘泥塑修复
第十三章 纺织品修复
第十四章 纸张修复
第十五章 古籍修复
第十六章 书画装裱与修复
第十七章 漆器修复
第十八章 家具、古建筑木构件修复
第十九章 木船修复
第二十章 骨角器、皮制品修复
第二十一章 文物鉴定与材质分析
第二十二章 文物复制与辩伪
附录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像教科书,更像是老一辈匠人倾囊相授的心得体会。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温润的、对时间流逝的敬畏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经历过几百年风霜的古老物件时,那种文字的温度感是机器无法模拟的。我从头到尾都在享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那些尘封的修复工坊,亲眼目睹了修复师们在面对残破的宋代瓷片时那种如履薄冰的专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特定修复师家族传承的故事,虽然这些轶事可能不直接关乎技术细节,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让冰冷的技术背后有了鲜活的人性光芒。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情感,但又希望了解技术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深度的知识,又有温度的故事性。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是这本书在对比中西方文物保护理念上的观点输出。很多国内的出版物在介绍修复技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套用西方的标准和术语,但这本书似乎有着更强烈的文化自觉性。它在讨论“留住历史痕迹”与“恢复原貌”的冲突时,表现得极为克制和辩证,清晰地指出了在面对东方美学体系下的文物时,本土化的修复思路的重要性。例如,书中提到在处理某些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色彩流失时,应如何审慎地选择材料,以期达到“和而不争”的视觉效果,这种细腻的文化考量令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录。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保护”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叙事完整性的维护层面,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典雅复古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感觉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普通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当然,内容才是王道,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来的,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涵盖的领域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古代陶瓷的修复技法,但里面关于织锦、雕刻甚至是髹漆工艺的介绍,都写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很多都是高清放大的细节图,能清晰地看到古代匠人留下的刀痕和笔触,这对于理解工艺的本质非常有帮助。我花了好大功夫对比了不同朝代的修复案例,书中对不同时期材料和处理方法的细微差异的剖析,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这本书无疑为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认知建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介绍,而是真的深入到了“术”的层面。
评分我是在一个古董鉴赏的圈子里听人推荐这本书的,大家普遍认为它在“辨伪”这一块的内容处理得非常到位,不含糊其辞,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观察角度和技术指标。我个人的兴趣点在于明清家具的真伪判断,书中专门有一章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榫卯结构的细微变化,以及木材的陈化特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简单地罗列“真品特征”和“仿品特征”,而是结合了环境因素、材料来源、甚至当时社会对某种木材的使用习惯进行综合分析,这使得辨识过程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比如,对于一些仿古做旧的痕迹,书中通过高倍显微镜下的纹理对比,指出了现代化学处理与自然氧化的根本区别,这些细节是普通鉴赏书籍里很难找到的。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科普”范畴,更像是一本专业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手册,我甚至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都带着它,随时翻阅核对判断。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我发现这本书在方法论的阐述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它并没有一股脑地堆砌各种复杂的化学公式或物理分析数据,而是将这些技术手段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使得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讨论“可逆性”和“最小干预”原则时的审慎态度。在修复某一类脆弱的纸质文献时,书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古代自然胶原蛋白特性的新型粘合剂配方研究,这种对传统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结合,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如何将书中所描述的理念,结合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进行优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怎么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平台。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喜好收藏必备。
评分进过漫长的等待,我的书终于到了,本来很不满意快递的速度,不过在看到包装精美,印刷良好的书籍,我气就消了一半了,希望京东还是能够改进快递的速度,另外希望送货上门,而不是要客户下去取件。
评分好
评分很好,喜好收藏必备。
评分很好,喜好收藏必备。
评分很好,喜好收藏必备。
评分很好,喜好收藏必备。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