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期待的是一本更偏向实战技巧的指南,比如“如何问出爆炸性答案的十个技巧”。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著,虽然它确实涵盖了技巧,但更多地是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来审视整个口述史的过程。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精准,学术性很强,初次阅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疏离感,不太像邻家大叔在给你传授经验。不过,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严谨性正是它的力量所在。它教会我,每一次访谈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之下的复杂互动。对于希望将口述史引入严肃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奠基性的著作,但对于纯粹想快速记录家庭故事的人来说,可能需要耐心“消化”一下它的理论深度。
评分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因为我参与了一个社区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项目,需要一些基础指导。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操作手册式的读物,结果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但同时,它也对新手提出了不低的要求。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上一个台阶,都能看到更开阔的风景,但前期的基础知识储备确实需要加强。比如,书中关于“数字存档与长期保存”的技术讨论,对我这个非技术人员来说,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反复查阅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不过,一旦理解了,那种“掌握了现代化史学工具”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消遣读物,它需要沉下心来,像对待一部精密的仪器一样去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其独特的,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非官方历史”的大门。我之前接触的历史多半是宏大叙事,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版本,但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边缘化”的声音。它讨论了如何与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的群体(比如移民、少数族裔、特定职业群体)进行有效的对话,并且确保他们的声音不被研究者的偏见所扭曲。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沉默”的研究部分,探讨了哪些历史事件是人们选择性遗忘或不愿提及的,以及研究者应该如何处理这种“不存在的记录”。这种对历史“盲点”的关注,让我对历史的全面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填补空白,而是尊重空白本身的存在。
评分我是一名社会学研究生,平时研究方向是城市变迁中的个体经验。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专著之前,我对口述史的理解还停留在“收集老人的故事”这个比较初级的层面。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探讨了技术层面的录音、转录,更深入剖析了记忆的建构性、叙事的主体性以及历史的权力关系。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口述传统的比较分析,简直是学术宝库。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欧洲和拉美地区在运用口述史进行社会动员方面的策略差异,那段内容对我撰写论文的理论框架构建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如果有人希望将口述史作为严肃的、具有批判性的研究工具,而非仅仅作为资料收集的辅助手段,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它带来的冲击,更多是方法论层面的重塑。
评分这本关于历史记录方法的书,实在让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大开眼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实用的操作指南。我一直对手工整理口述材料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前期准备、访谈技巧到后期整理、分析的全过程,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叙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伦理考量和知情同意这部分,作者的论述非常细致到位,让我深思自己过去可能存在的盲区。读完之后,我立刻尝试运用书中的访谈框架去整理我祖父当年的经历,效果立竿见影,很多细节被更有效地挖掘出来了。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倾听的艺术”,这比纯粹的提问技巧更重要,它关乎建立信任,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记忆。
评分新版本了,不错的书
评分口述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读物
评分书很厚,翻译的不错
评分多看好书好处多多。京东书优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新版本了,不错的书
评分书很厚,翻译的不错
评分口述史中的经典著作,看起来很爽。
评分送货快!棒棒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