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图:17-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通商图:17-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奥朗奇 著,何高济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通商口岸
  • 西方视角
  • 地图史
  • 文化交流
  • 中西关系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09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21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字数:5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奇书,收录了许多珍贵画作。 这些画绝大多数为17—19世纪因不同目的来华的欧洲人所画,涉及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袤地域,并配注了许多与画作及其所处年代相关的史料。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绝大部分出自照相机尚未发明的年代,即便后期发明了照相机.也远未普及。重要事件和场景主要靠画笔记录,如今天有记者、有史官出现或随行的场合,当年都有画师相伴。以英国人为首的欧洲人不仅记录了许多有关史实,而且用画笔描绘了他if]BR中的异域景色、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这些画中,有一小部分原为奥朗奇所藏,绝大部分是奥朗奇鼓动富商遮打收购后转由奥朗奇把玩、整理、注录、诠释。奥朗奇将自己整理的画作及评注的内容编纂成书,题献给画作的财产性拥有者——遮打爵士,为纪念他if]40多年的友谊,也为酬答自己从收集图画和编纂本书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 本书英文原版于1 924年由英国伦敦的桑顿。巴特沃思有限公司出版,只印刷了750册,经80多年沧桑变迁,如今传世版本已非常少见。本书依据香港霍氏集团主人从巴黎拍卖会上拍回的版本翻译。 该英文本现由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收藏,书中所涉及的图画由香港艺术馆收藏。 本书无疑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此,向最初发现此书翻译出版价值,并向出版者郑重推荐,且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出版者诸多理解和帮助的何博传先生致以诚挚谢意。

目录

第一节 中国地图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二节 中国的外贸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三节 早期与英国的外交往来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四节 中国战争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五节 广东河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六节 广州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七节 澳门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八节 香港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九节 1860年以前的中国通商口岸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十节 航运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十二节 杂记
引言
图目
图说
参考书目
主要美术家姓名索引
主要雕刻师和石印匠姓名索引
索引
编校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中国地图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地图。是公元1584年由路德维科?乔奥25里(Ludovico Georgio)绘制的,并且附有一幅奥特利乌斯(A.Ortelius)绘制的世界地图,后者于1584年在安特卫普出版了一部地图集。这幅中国地图的显著特征是绘有河流、湖泊和山脉,绘出了长城,标有省名和重要城镇的名称。图上的两条拉丁文注释很有意思.其中一条描述的是1557年山西(Sancy)〔Slhansi〕省的水灾,一个跨在一根木头上的小孩的身影——据称他是水灾的唯一幸存者——位于湖的中央:另一条提到长城的修建。
  1606年,墨卡托(13erard Mercator)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幅中国地图.可能采自奥特利乌斯的地图。它所显示的是整个中国和日本、恒河。还有孟加拉湾的一部分在西面,美洲的一部分在东面。也有奥特利乌斯地图上关于山西水灾和长城的修建的注释,还有几条别的注释。如中国人制作陆地帆船的智慧、日本罪犯所受的酷刑〔参看编号1〕。朝鲜被绘成一个岛,但旁附一注释称对这一点并不确定。
  1625年的《珀切斯的朝圣》(Purchas his Pilgrimes)中有一幅中国地图,只有很少的地名,城镇和乡村用方块和圆圈表示.还有一幅洪迪厄斯(Hondius)绘制的地图,正文中有如下说明:“我在这里奉献一幅洪迪厄斯的中国地图,以飨读者,但我此举并非为展示这幅地图,而是要展示所有欧洲地理学家都对它所持有的错误观点:后面我将呈献一幅更为完整的中国地图以供比较。”

前言/序言


异域之镜:17至19世纪欧洲视角下的“东方巨人” 本书并非探讨任何特定时期中西贸易的图景或记录,也无意梳理自17世纪至19世纪间西方观察者对中国的具体描摹。相反,它致力于深入剖析,在那个全球联系初现端倪的时代,欧洲社会如何构建、投射并最终理解(或误解)遥远而古老的中华帝国。 我们将焦点置于思想史的层面,探究欧洲知识界、商人阶层以及传教士群体在面对一个在技术、政治结构和文化深度上都远超当时欧洲的文明时,内心所经历的认知震荡与文化重塑。这不是一部关于“中国”的书,而是一部关于“欧洲人如何想象中国”的书。 第一部分:光影的交错——早期接触与想象的奠基 在17世纪初,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少数旅行家的零星记录和更早的马可·波罗叙事的回响。此时期,中国尚未完全成为一个稳定的地理和政治实体,而是被一种模糊的“极东之地”的概念所笼罩。 本部分首先考察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等人,他们作为第一批深入中国宫廷的欧洲知识分子,其身份的复杂性——既是宗教使者,也是文化翻译者。他们的报告和书信,在欧洲宫廷和学术圈中引发了第一波关于“贤君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讨论。我们将审视这些记录如何有意无意地迎合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一个“无神论但高度道德化社会”的渴望,从而为中国在欧洲心目中奠定了一种近乎乌托邦的初始形象。这种形象,是欧洲自身哲学困境的一种投射,而非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忠实记录。 我们还会分析早期欧洲艺术品,特别是瓷器和丝绸的输入,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欧洲贵族的审美趣味,并引发了对“异域奢华”的向往。这种物质层面的接触,往往比文本描述更具煽动性,促使欧洲人将中国视为一个物质富裕、工艺精湛的理想国。 第二部分:启蒙的悖论——理性与偏见的共舞 进入18世纪,随着“中国热”(Chinoiserie)在法国和英国的盛行,对中国的兴趣达到了顶峰。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和魁奈将中国帝制视为“开明专制”的典范,用以批判欧洲的封建王权和教会权威。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种“启蒙的中国”是如何被精心构建的。欧洲人选择性地采纳了中国历史中符合其政治哲学的元素——如科举制度中的“精英选拔”和儒家对家庭伦理的强调——而系统性地忽略或淡化了如宗教压制、社会僵化以及权力运作的复杂性。我们探讨的是一种“功能性想象”:中国被用作一面镜子,用来映照欧洲自身改革的诉求。 然而,这种赞美并非没有代价。与此同时,欧洲商人和外交官在广州和澳门的直接经验,开始挑战这种理想化的图景。贸易摩擦、对商业公平的看法分歧,以及对中国官僚体系低效和傲慢的感知,催生了另一种叙事:即“停滞的帝国”。这种叙事强调中国的保守性、对创新的抵触,以及其庞大体系下潜藏的衰颓。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构成了启蒙时代欧洲对华认知的核心矛盾。 第三部分:冲突与重估——工业革命与“东方衰落”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和英国对华贸易的急剧扩张,欧洲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一次痛苦的重估。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后续的条约体系,终结了欧洲对“完美东方”的浪漫幻想。 本部分将关注欧洲舆论和政治精英如何解释这种“东方巨人”的突然“倒下”。我们分析了当时流行的种族理论和文明等级论是如何被用来合理化西方的军事干预和不平等条约。中国不再是伏尔泰笔下的道德楷模,而变成了亟待“开化”的落后者。 探讨的重点在于,欧洲人如何将自身崛起的动力——工业技术、自由市场原则——视为普世标准,从而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相对不足,上升为整体文明的失败。这种论调,不仅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扩张,也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解框架。我们考察了诸如密尔、斯宾塞等思想家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批判性分析,这些分析旨在论证为何一个看似宏大的文明最终会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瓦解。 结论:被建构的他者 全书最终将回归到对“他者”构建过程的反思。本书认为,17至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始终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工程,它深受欧洲自身哲学发展阶段、政治需求和技术自信心的驱动。中国形象的流变,是欧洲自我认知的变化史,而非中国历史的准确侧写。通过剥离那些围绕中国的想象层,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欧洲是如何在东方寻找投射,最终确定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节奏和叙事策略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迷宫探险。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线性的历史路线图,反而更像是一系列主题性的碎片拼图,要求读者自己去建立内在的联系。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的跳跃式对比,尤其是在比较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的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对中国社会观察差异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功力。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和价值判断——比如,一个商人记录的贸易路线和细节,与一个传教士记录的礼仪规范之间,隐藏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种“多重视角”的并置,有效地打破了“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这一命题的单一性。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观察者”身份的理解,那些被记载者是否也同样在“观察”并试图解读记录者?这种反思性的结构,让阅读体验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历史建构的过程,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沉静的、略显疏离的学术腔调,但这种冷静恰恰是其力量的来源。它没有采取煽动性的批判口吻,而是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冷静的对比,让事实本身发出声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偏见的早期西方记录时所展现出的分寸感——不予苛责,但也不予美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认知局限的产物。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揭露”或“平反”的范畴,上升到对“知识生产”机制本身的探讨。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关于历史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基于当时观察者携带的预设框架。全书的论证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零件——无论是一个信件片段还是一幅地图——都准确地嵌合在整体的逻辑链条中,很少有冗余,但信息密度极高。

评分

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考古挖掘的严谨态度,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如何构建和理解“中国”这一宏大叙事。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宏观叙事陷阱,转而聚焦于那些被筛选、重构、乃至歪曲的视觉与文字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图像材料时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审视,那些被冠以“纪实”之名的版画、油画和旅行手记,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成了权力、偏见与文化误读交织的复杂文本。比如,书中对那些描绘中国宫廷或日常场景的西方画作的细致解构,揭示了欧洲视角下对“异域”的迷恋与恐惧是如何投射到画布上的。这种由表及里、层层剥开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扁平化的历史认知获得了惊人的立体感。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侦探,试图还原那些被时间尘埃和文化滤镜所掩盖的真实侧面,尽管那个“真实”本身就是一堆破碎的镜子碎片。

评分

如果说一部好的历史著作能让人对过去产生新的情感共鸣,那么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智力上的震撼。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18至19世纪中欧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对遥远东方那种复杂的情绪光谱:从最初的东方主义式的崇拜,到贸易冲突加剧后的警惕甚至鄙夷。作者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的隐秘联系,揭示了这种情感是如何在精英的沙龙和大众的咖啡馆里被不断地重新编码和传播的。我读到某些关于中国“停滞不前”的论断时,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我们“他们错了”,而在于细致描摹了“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这种对认知过程本身的深挖,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性,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理解边界,读罢令人深思良久。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技术层面上的扎实基础,尤其是在文化物质的传播路径分析上。书中对那些流传到欧洲的中国瓷器、丝绸乃至茶叶包装上的图案符号的解析,远超出了艺术史的范畴。作者似乎在暗示,物质载体才是文化信息跨越地理鸿沟时最可靠,也最容易被曲解的载体。例如,对特定纹饰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象征意义的追踪,展示了欧洲工匠如何“挪用”和“改造”东方元素,以迎合本土市场的审美趣味。这种对“物”的细致追踪,为理解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商品流通提供了极佳的案例研究。它不再是关于宏大政治或思想碰撞的叙事,而是关于一个小小的花瓶或一块茶叶如何承载了巨大的文化张力,并最终在异域的客厅里完成“变形”的故事。这种微观入手,宏观见解的写法,既严谨又充满趣味。

评分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宾客们接受盖茨比的款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奢靡的虚华,将无缘的爱情、不灭的梦想深藏心底。盖兹比令人心痛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楼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起落颠沛的人生正是盖茨比的写照,他们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盖茨比──或者说是菲茨杰拉德,对追求尘世华美抱着纯然美好的坚定信念。

评分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宾客们接受盖茨比的款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奢靡的虚华,将无缘的爱情、不灭的梦想深藏心底。盖兹比令人心痛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楼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起落颠沛的人生正是盖茨比的写照,他们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盖茨比──或者说是菲茨杰拉德,对追求尘世华美抱着纯然美好的坚定信念。

评分

图文并茂,反映了19世纪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社会风貌,就是有点贵

评分

邓若虚,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出版译作《月光花藤》《二十岁拥有一切》等。现为《环球银幕》杂志编辑。

评分

单位订购的,对专业人员很有用。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美与孽》《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的大亨》(未完成)及一百七十多篇短篇小说。本书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重要作家。学术界评选二十世纪百年百部英语小说,本书位居第二。

评分

邓若虚,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出版译作《月光花藤》《二十岁拥有一切》等。现为《环球银幕》杂志编辑。

评分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美与孽》《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的大亨》(未完成)及一百七十多篇短篇小说。本书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重要作家。学术界评选二十世纪百年百部英语小说,本书位居第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