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大威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甲胄
  • 军事
  • 文化
  • 图鉴
  • 古代
  • 兵器
  • 绘画
  • 收藏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0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3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0
字数:5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1.作者综合各种史料及已有研究成果,以图示方式全面、直观地展示了历代甲胄的形象,并合理推演了甲胄的穿着方式,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创作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2.作者结合不同朝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大威 1977年生于沈阳,现居北京。游戏制作人、跨界设计师、科普绘本类作家。 1995年毕业后从事广告行业。2001年至今先后在北京华义、搜狐等游戏公司任美术总监,从事网络游戏产品的开发工作。出版有《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画说跑步那些事》《画说马拉松那些事》等作品。


目录

商代1
一、青铜胄和皮甲/ 2
二、青铜面具、胄和皮甲/ 7
西周11
一、青铜胄和青铜甲/ 12
二、韦弁和青铜甲/ 16
东周(春秋、战国)20
一、髹漆皮甲和皮胄/ 21
二、髹漆合甲和青铜胄/ 26
三、铁甲和铁胄/ 30
秦代33
一、一型单片甲/ 34
二、二型A种侧襟皮甲/ 37
三、三型A种侧襟皮甲/ 40
四、三型B种侧襟皮甲/ 44
五、四型侧襟长袖皮甲/ 47
六、铁胄和铁甲/ 50
汉代53
一、铁胄、金银饰铁甲/ 54
二、玄铁胄、玄铁甲/ 58
三、帻冠和玄铁甲/ 61
四、帻冠和筩袖铠/ 65
五、鹖冠和玄铁甲/ 68
附汉代军队中的徽识/ 71
魏晋时期72
一、屋山帻和筩袖铠/ 73
二、铁胄、筩袖铠/ 78
南北朝81
一、铁胄、筩袖铠/ 82
二、罩甲首铠和两当甲/ 85
三、铁胄、明光甲/ 89
隋代95
一、平巾帻和两当甲/ 96
二、兜鍪和明光甲/ 99
唐代104
一、初唐兜鍪和明光甲/ 105
二、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109
三、绢甲/ 114
四、中晚唐兜鍪和明光甲/ 118
五、晚唐凤翅兜鍪和山文甲/ 123
六、兜鍪与步兵甲/ 128
五代十国132
一、兜鍪和山文甲/ 133
二、翻耳兜鍪和细鳞甲/ 138
宋代142
一、凤翅兜鍪和乌锤甲/ 143
二、凤翅兜鍪和朱漆山字甲/ 147
三、黑漆顺水山字甲/ 152
四、铜盔和金漆铁甲/ 157
五、笠子与铁甲/ 161
辽、金、西夏165
一、辽国黑漆甲/ 166
二、金国黄茸军铁甲/ 170
三、西夏鎏金铜甲/ 174
元代178
一、铁胄和细鳞甲/ 179
二、铁胄和铁网漆皮甲/ 184
三、铁胄和布面甲/ 189
四、铁胄和披膊布面甲/ 193
明代198
一、金漆山文甲/ 199
二、紫花罩甲/ 205
三、锁子甲/ 210
四、布面甲/ 215
五、兵、士罩甲/ 219
清代224
一、锁子甲/ 225
二、铁叶红闪缎面甲/ 229
三、袖布面甲/ 232
四、金银珠云龙纹甲/ 238
五、长袖缎面甲/ 243
参考文献247
附录:中国历代身甲形制的演变和沿袭关系248

前言/序言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中国历代甲胄有了很多接触和研究,为了工作中使用方便,就把各种资料文献中关于甲胄的形制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下来。久而久之绘制的甲胄形制越来越多,也就有了积累成册的打算。有幸于2007年得到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作者)、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的指导,这期间我也去过山西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考察实物。书稿前后修改过六个版本,历经近三年之久。
对于中国甲胄的认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经常出现在戏曲、绘画、影视剧等作品中,陌生的是它在各时期真实的样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结构?它是怎么穿戴的?等等诸多的问题让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相关著作问世,且内容严谨、科学,但大多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读者需自行想像其形态,这就难免产生读者曲解误读的情况。本书以绘图分解方式直观、具象地讲解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更容易认知、理解。
另外,在中国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各类资料中,有些朝代资料丰富,有些朝代则资料匮乏。比如秦始皇陵的发现就给世人提供了比较完整而且可靠的研究依据,而有些朝代甚至没有相关的实物出土过,因此大多著作没有办法详细地解析它们,所以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既全面又完整的答案。
本书在众多已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朝代的已知资料比例,加上了不同程度的假设来描绘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甲胄的结构和穿着方法,尽量使各个时期的甲胄都能全面、直观、立体地展示出来。
这是一次尝试,所以其中一定会有不少纰漏或谬误,欢迎大家予以批评指正。希望随着中国各地一系列考古的继续发现,最终会让中国的历代甲胄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本书不属于考古学术类书籍,请读者不要以此书作为还原历史真实的依据。
这里特别感谢刘永华教授、袁仄教授为本书提供的珍贵帮助。谢谢!

陈大威
《华夏戎装:千年甲胄形制演变与文化意蕴》 导言:铁与革的史诗,文明的铠甲 自古以来,战争与生存便紧密相连,而甲胄,作为抵御外侮、彰显武力的物质载体,无疑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演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巅峰,更是社会等级、审美情趣与民族精神的立体物证。《华夏戎装:千年甲胄形制演变与文化意蕴》一书,旨在跳脱出单纯的器物图谱描绘,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军装体系自夏商至清末的漫长变迁历程,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制度、冶金技术、礼仪文化以及审美哲学。 本书将甲胄的研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朝代的服饰细节,而是着重于跨越时空的形制传承与断裂,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融合背景下军装风格的多元发展。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脉络清晰的中国古代军装演变史,揭示每一件铠甲从设计理念到实战应用的复杂逻辑。 --- 第一编:曙光与萌芽——先秦至汉代形制的奠基 本篇聚焦于中国甲胄体系的雏形与成熟。我们从出土的陶俑、青铜器纹饰以及早期文献(如《周礼》、《仪礼》)中搜集线索,重建夏商周时期以革甲为主,辅以青铜札甲的早期形制。重点将放在周代“礼制”如何渗透到军装制度中,区分出不同等级武士的服饰差异。 进入秦汉,随着铁器冶炼技术的成熟和统一帝国的建立,札甲与具装的定型成为核心议题。本书将详细探讨秦汉军队如何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甲胄,分析“铁甲”在统一战争中的战略意义。特别关注汉代从“札甲”向“裲裆铠”过渡的技术细节,以及对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战甲风格的吸收与影响。我们力图通过对出土文物(如满城汉墓、汉阳陵等地的实物)的细致比对,还原出汉代军队的整体装备面貌,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环首刀”的附带描述。 --- 第二编:融合与蜕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多元探索 这是一个充满民族大融合与军事技术爆炸的时期。本编将分析“五胡乱华”及随后的南北对峙,如何催生出风格迥异却又相互借鉴的甲胄系统。 重点剖析具装的进一步发展,它不再是简单的护身之物,而成为一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装饰与防御一体化的产物。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对外战争的频繁,中国甲胄的形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我们将详细研究“唐代明光铠”在技术上的革新(如复合甲材的使用),并着重探讨其在礼仪场合中的地位象征。 此外,本篇还将讨论这一时期骑兵重装的专门化发展,以及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皮甲、札甲的轻量化、模块化设计趋势,这为后世宋代甲胄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 第三编:技术革新与体系定型——宋辽金元时期的结构重塑 宋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与甲胄体系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北方强大的骑兵威胁,宋廷在甲胄的设计上愈发注重实用性、防护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 本书将深入探讨宋代“扎甲”的成熟体系,分析其如何通过更精密的编缀技术,实现比唐代更灵活的身体覆盖。我们将对比宋、辽、金三方在甲胄形制上的异同,尤其关注金国和蒙古帝国在征服战争中带来的技术交流与文化冲击。例如,蒙古骑兵对轻型皮甲和复合材料的偏好,如何反向影响了中原王朝的军工生产。 元代,作为多民族大帝国,其甲胄体现出明显的包容性与跨文化特征。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汉族传统铠甲技术与异域风格的交融,为明代甲胄的“返古归宗”做技术铺垫。 --- 第四编:集大成与精致化——明代的制度化与晚期的衰落迹象 明代是中国古代甲胄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也是传统冶金技术与制度化管理达到巅峰的体现。本编将详细梳理明代卫所制度下,军装生产的标准化、等级化过程。 重点解析“明光铠”的复兴与演变,以及“锁子甲”、“棉甲”等不同类型甲胄在步兵、骑兵中的明确分工。我们将研究《大明会典》等文献中对军服物资的具体规定,力图重现明代军队“甲胄一新”的景象。 然而,晚明时期,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冷兵器战术逐渐边缘化。本书将在收尾部分,审视清代甲胄在形式上对明制的继承与在功能上的“礼仪化倾向”。我们将分析清代满族武备中特有的皮甲、革甲元素,以及随着技术发展,甲胄重量的减轻与防御重点的转移,预示着这一古老兵种的终结。 --- 结语:甲胄背后的历史哲学 全书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和审美哲学的探讨。从先秦的“礼制之甲”,到汉唐的“雄武之装”,再到宋元的“实用重构”,直至明代的“集大成者”,甲胄的每一次形变,都映射出王朝兴衰、技术进步与文化冲突的深刻印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纵贯古今的、多维度的甲胄研究视角,为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物质文化史提供坚实的参照系。 本书特色: 1. 跨越断代史的系统梳理: 拒绝碎片化研究,建立清晰的千年演变链条。 2. 技术与制度并重: 深入分析冶金技术对甲胄结构的影响,以及礼制对形制的约束。 3. 多元文化视角: 关注中原与周边民族军事技术的交流与吸收。 4. 强调形制逻辑: 探讨为何特定朝代会选择特定的甲胄形制,探究背后的战略考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因为排版陈旧或者插图质量不高而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堪称现代出版物的典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且具有哑光质感,使得彩图的印刷效果非常出色,没有丝毫的油墨味或廉价感。版面设计疏密有致,重要的主体图案占据了视觉中心,而辅助说明文字则巧妙地环绕其侧,既不喧宾夺主,又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我特别欣赏它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幅图像都有呼吸感,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这使得即便是连续翻阅很长时间,眼睛也感到舒适。可以说,从拿在手上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仪式感,无论是内容深度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历史类的画册兴趣缺缺,总觉得那些黑白线描或像素模糊的照片看得不过瘾。但是这本画册的色彩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鲜艳或失真的数字上色,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沉稳、带有年代感的色调,仿佛那些铠甲刚从出土现场被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光影的处理,那种金属反射出的冷峻光芒,或者是皮甲在日光下呈现出的自然纹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有一幅描绘唐代文官常服的插图,那丝绸的光泽和刺绣的精美,看得人心痒痒的,完全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资料”,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被精心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简直是艺术修复师和历史学家的跨界合作结晶,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质感。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一上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细腻入微的古代服饰复原图。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图鉴性质的简单罗列,没想到作者在每一幅图的旁边都附上了详尽的考据文字,从材质的选择到形制的演变,都娓娓道来,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久远的场景。比如,关于某个朝代重装骑兵铠甲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那标志性的金属光泽和复杂结构,还结合当时的军事战术背景进行了分析,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那个时代对战争艺术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那些细节之处,比如铆钉的排列、甲片的衔接方式,都处理得一丝不苟,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搜集和绘画功力上是下了真功夫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尘封的历史帷幕,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尚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向来对手工制作和传统工艺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感。作者显然对纺织、冶金、皮革处理等工艺流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介绍某些特定时期盔甲的制作工艺时,图注里详细描述了锻打的次数、淬火的温度甚至所用矿石的产地。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看起来很像”的层面,而是真正做到了“做出来可以理解”的深度。比如,对于宋代“扎甲”中细小甲片的穿缀方式,作者绘制了微距放大的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麻绳或皮条是如何穿过甲片上的孔洞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坚固又具备柔性的整体。这种对“制作过程”的还原,让我对古代工匠的耐心和技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无疑是给所有对手工艺术感兴趣的人的一份宝贵资料集。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叙事逻辑,它没有按照单纯的时间线索来组织内容,而是匠心独运地划分了不同的主题单元,比如“礼仪之服”、“戎马倥偬”、“游牧影响”等。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个例子,在一个专门探讨“胡汉交融”的章节里,作者将北方游牧民族的皮甲元素与中原汉族的传统形制并列展示,并用对比图的形式清晰地指出了吸收和创新的过程。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直观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强大的生命力。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穿了什么”,更是在解读“为什么这么穿”,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码,让原本严肃的历史主题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评分

评分

印刷很清晰,内容非常有用,图文并茂

评分

书很好,很好,就是包裹有点简陋,把书边压出了痕迹

评分

很精美!作者对古代甲胄相当有研究!配图个人认为应当更精细一些,应当用3D风格或工笔画风格,这样就更精美了。

评分

换了好几次,最后一本勉强收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介绍很详细,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