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战剂毒理学手册

化学战剂毒理学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R.C.古普塔(Ramesh C.Gupta)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战剂
  • 毒理学
  • 化学武器
  • 解毒剂
  • 防护
  • 急救
  • 中毒
  • 化学品安全
  • 生物恐怖主义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8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0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9
字数:19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防化科研或教学相关院校和机构的图书信息资源,可供部队教学与训练、国际军控等领域人员使用,也可作为一般院校生化、药理(毒理)学与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籍,并可供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生化防护与应急救援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论述用作化学战剂的有毒化学品和生物毒素的毒性、分子/细胞作用机制、分析检测方法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国际上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各章编者的学术地位得到同行公认,译者是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知名专家。

内容简介

化学战剂是一类在战争中用于杀伤、失能敌方人员或控制敌方行为的高毒性化合物,也包括一些致病性生物毒素。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使用化学战剂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为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

本书是首部关于化学战剂毒理学的专著,内容涉及各类化学战剂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毒理学和代谢动力学概况,分析与检测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洗消清除方法等,体现了下列特色:

-对能够武器化或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化学制剂(包括生物毒素)谱系进行细致的分类解析;

-不仅全面阐释了各类毒剂对靶器官的毒性,还特辟专题讨论有机磷毒剂的分子/细胞作用机制和神经病理调控;

-专论新的毒剂分析与检测方法,涉及许多新增的生物传感器与生物标记物;

-详细介绍人员中毒预防、救治过程中使用的新型药剂,技术及策略;

本书可以作为防化科研或教学相关院校和机构的图书信息资源,可供部队教学与训练、国际军控等领域人员使用,也可作为一般院校生化、药理(毒理)学与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籍,并可供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生化防护与应急救援工作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蒋辉,防化研究院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生化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化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离鉴定、毒理学评价以及检测技术研究。曾经承担或参加军队和国家科研项目十几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2名。

目录

第一部分 简历、历史回顾与流行病学/ 001
第1章 概述 / 002
第2章 化学战剂的历史回顾 / 004
2.1 简介 / 004
2.2 第一次持续使用化学品作为战剂 / 004
2.3 最初的对策 / 006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事件 / 006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 / 007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期 / 008
2.7 失能剂和毒素 / 009
2.8 最近的经历 / 009
2.9 恐怖分子使用 / 010
2.10 结论和展望 / 010
参考文献 / 010
第3章 1945年前后化学战剂使用的世界影响 / 012
3.1 简介 / 012
3.2 背景 / 012
3.3 化学武器的军事使用 / 013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 014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 / 014
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冷战时期 / 014
3.7 非故意使用有毒化学品 / 016
3.8 恐怖分子使用化学武器 / 016
3.9 谈判 / 017
3.10 结论和展望 / 017
参考文献 / 017
第4章 东京地铁沙林袭击:毒理学真相 / 019
4.1 简介 / 019
4.2 沙林毒性和作用机制 / 019
4.3 东京地铁沙林袭击概述 / 019
4.4 沙林中毒的紧急处理 / 020
4.5 沙林中毒的急性和慢性症状 / 021
4.6 沙林毒性的化验检查结果 / 023
4.7 结论和展望 / 023
参考文献 / 023
第5章 化学战剂的流行病学 / 025
5.1 简介 / 025
5.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 025
5.3 第二次世界大战 / 025
5.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026
5.5 两伊战争 / 027
5.6 1991年海湾战争 / 027
5.7 恐怖行动 / 028
5.8 结论和展望 / 029
参考文献 / 029
第二部分 可被用作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制剂/ 031
第6章 有机磷神经性毒剂 / 032
6.1 简介 / 032
6.2 背景 / 032
6.3 作用机制 / 033
6.4 毒性 / 036
6.5 风险评估 / 043
6.6 治疗 / 045
6.7 结论和展望 / 047
参考文献 / 047
第7章 俄罗斯VX / 055
7.1 简介 / 055
7.2 背景 / 055
7.3 作用机制和毒性 / 061
7.4 毒性测定和卫生规则 / 067
7.5 治疗原则 / 068
7.6 结论和展望 / 068
参考文献 / 070
第8章 芥子气和糜烂剂 / 075
8.1 简介 / 075
8.2 历史背景 / 077
8.3 毒物代谢动力学 / 078
8.4 作用机制 / 079
8.5 毒性 / 080
8.6 风险评估 / 083
8.7 治疗 / 084
8.8 结论和展望 / 084

前言/序言

在战争中用于伤害、杀伤、失能或控制敌对行为的一类高毒性化合物被称为化学战剂(CWA)。在20世纪和21世纪,全世界大约研发和生产了70种特殊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被作为化学战剂或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CWMD)储存。生物毒素(肉毒毒素、蓖麻毒素、石房蛤毒素、炭疽菌等)有时也用于化学战。
尽管化学战剂的使用可回溯到公元前5世纪,但现代化学战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大范围使用。从那时起,一系列的化学战剂被研发,并在许多战争、冲突、恐怖袭击、人质危机和控制暴乱事件中应用。特别是由于海湾战争综合征(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后果)和1994年与1995年的东京地铁恐怖袭击事件,这些化合物开始引人注目。当今世界形势下,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故意使用高毒化合物作为化学战剂/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行为正日益被政府官员和平民高度关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纽约城,导致美国提升了对国家纪念碑、地标性建筑、联邦和州建筑物、工厂以及平民百姓(潜在的恐怖袭击目标)的保护意识得以提升。
要对数据资料并不充足的化学战剂进行广泛的分析,对毒理学家、风险评估者、规划部门以及州和联邦政府的政策决策者们而言是一件非常费心费力的工作。由于缺乏充足的管理、法规、条例和认知,“化学战”是一个经常引起误解和被滥用的词。不久前,为了保护平民和教育他们应对恐怖袭击,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和暴露指南,2008年1月23日,劳工部出版了《安全和健康主题,化学恐怖主义》(Safety and Health Topics, Chemical Terrorism)一书。
《化学战剂毒理学手册》是第一部关于化学战剂的专著,内容丰富,涵盖关于化学战剂/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战剂的历史观点、流行病学、详细的毒理学概况、靶器官的毒性、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去污和消毒程序。另外,此书也提供了核与生物战剂信息资源。因此,此书对化学恐怖风险和安全评估、管理的学术和法规机构来说,也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这本书中提供的信息将极大地引起联邦和州署以及政治决策者们的重视。
为了广泛涵盖化学战剂毒理学的所有可能方面,主编、撰稿人和出版商面临巨大挑战。当前,至少有两打多可以用作化学战剂的化合物。有机磷(OP)神经毒剂和芥子气使用非常频繁,因为容易获得和有便利的释放系统,极有可能在未来被全世界的独裁者和恐怖分子所利用。所以,这些化合物被深入研究,并且出版了大量相关的书籍、专著、综述和论文。最近,Academic Press/Elsevier出版了综合性图书,书名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毒理学》(Toxicology of Organophosphate and Carbamate Compounds)和《化学战剂毒理学手册》(Handbook of Toxicology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独具特色地对化学战剂作用于人类、动物和野生鸟兽时的毒理学、风险评估以及补救措施进行全面论述。
这本书的撰稿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他们在化学战剂/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毒理学及应对措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国际公认的。这本书依据化学战剂的不同方面分成9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入探讨化学战剂的历史背景、流行病学和对全球的影响。第二部分涵盖了能够武器化或作为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化学制剂的谱系。在本部分,每个化合物的毒性概况、作用机制、风险评估和预防治疗措施都做了深入描述。第三部分对靶器官的毒性进行全面阐述,这的确是本书新颖的方面。第四部分有几章讨论了关于有机磷神经毒剂的专题,涉及其分子/细胞的作用机制和神经病理调节。第五部分描述了化学战剂和化学恐怖污染的食物、水源(对人和动物健康以及环境有严重影响)对牲畜和野生动物的风险。第六部分介绍化学战剂的代谢、中毒动力学和基于生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新增的第七部分内容用了6章介绍化学战剂的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标志物。这些主题将有助于研究人员确定化学战剂对人员/动物的暴露范围和风险/安全评估以及中毒管理措施。第八部分广泛涵盖了预防、治疗和应对措施中涉及的特殊途径和策略。这部分包括许多新的主题,例如军事部门和平民(特别重要的是儿童)都需要的医学管理,措施中基于生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催化和非催化的生物清除酶以及新的去污剂。对于其他化学战剂的预防和治疗,在第二部分中也给予了针对性的讨论。最后第九部分是与化学战剂的污染消除和脱毒相关的信息。
这本书本质上是化学战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毒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出版物,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对这些化合物的广泛报道,而且重点论述现行的问题和以前没有涉及的新问题。希望这本书不仅对学者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在联邦、州、地区、社区居民层面做好准备,以应对恐怖分子、独裁者和其他敌对分子发起的化学袭击,保护平民、军队、牲畜、野生动物和环境。这本书对于(美国)国内安全、国防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防研究企业局、诊断试验室、毒物控制中心、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法医学家、药理学家、毒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环境科学家、教师、学生和图书馆都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
(蒋辉 译;裴承新 校)
《热带病原生物学与防控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特有或高发传染性疾病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不仅聚焦于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更侧重于这些疾病在实际环境中的传播规律、诊断前沿技术以及综合性的防控策略。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分子生物学到公共卫生实践的多个维度,旨在为流行病学家、临床医生、公共卫生管理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份详实、可操作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热带病原体的分类与分子生物学 本部分首先对主要的病原体类别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关注那些对全球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生物体。 寄生虫学专题: 详细阐述了疟原虫属(Plasmodium spp.)的生命周期复杂性,包括其在不同宿主间的形态转换和免疫逃逸机制。对锥虫属(Trypanosoma)和利什曼原虫属(Leishmania)的遗传多样性、抗原变异性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对血吸虫、血吸虫以及刚地弓形虫等重要组织和肠道寄生虫的分子诊断标志物进行了详尽的文献回顾与实验数据展示。 病毒学前沿: 聚焦于蚊媒病毒(如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蜱媒病毒。本书利用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数据,分析了这些病毒的进化速率、重组事件及其宿主跨越能力(Host Jumping)。对于烈性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深入探讨了其病毒包膜蛋白与宿主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新兴的基于RNA干扰的治疗靶点。 细菌与立克次体感染: 涵盖了如鼠疫耶尔森菌、布鲁氏菌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在特定地理区域流行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病。重点讨论了细菌耐药性谱的地理分布差异,以及新型抗生素(如新型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对这些病原体的体外及体内活性评估。对恙螨传播的立克次体科病原体,详细描述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细胞内生存机制。 第二部分:疾病的流行病学与环境驱动力 本部分从宏观视角审视热带疾病的传播生态学,强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活动对疾病爆发的影响。 媒介生物学与生态位建模: 详尽描述了主要的病媒昆虫(蚊、蜱、采采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吸血偏好、繁殖生态学和化学感受器对病原体的捕获效率。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预测媒介种群密度和疾病高风险区域(Hotspots)中的应用模型。讨论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了疾病的传播结构,例如Aedes蚊虫在城市微气候下的适应性增强。 人畜共患病风险评估: 系统分析了森林砍伐、野生动物贸易与宿主-病原体-媒介三角关系间的动态平衡。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跨物种传播事件的分子流行病学追踪方法,特别是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未描述或新出现的病原体筛查中的前沿应用。 气候敏感性分析: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模型,量化了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参数对特定媒介生物生命周期长度(Development Time)和媒介期感染率(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EIP)的影响,从而建立季节性预测框架。 第三部分:诊断技术与临床管理规范 本部分着重于热带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基于证据的临床治疗方案。 分子诊断的突破: 详细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现场诊断中的优化,包括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低资源环境下的性能验证。对新一代测序(NGS)平台在血清学诊断、病毒载量监测以及耐药基因检测中的整合应用进行了深入评估。 免疫学标志物的应用: 探讨了开发新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诊断试剂盒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评估疾病慢性期和疫苗接种后免疫保护水平方面的IgG/IgM比值分析。对宿主免疫反应的特征性细胞因子风暴(如针对某些严重病毒血症)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详细解析。 治疗方案的优化与挑战: 针对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抗疟疾药物联合疗法(ACTs)的最新指南和疗效监测方法。对于缺乏特效药的疾病,如查加斯病和锥虫病,深入分析了现有毒性较大的药物的给药剂量调整策略,并探讨了小分子抑制剂在靶向病原体关键代谢通路中的潜力。 第四部分:综合性公共卫生干预与政策制定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公共卫生行动。 疫苗研发与实施策略: 全面回顾了当前在研和已获批的针对登革热、疟疾和黄热病等疾病的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重点讨论了在资源受限地区推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活动时的冷链物流、可及性以及公众接受度(Hesitancy)管理策略。 媒介控制的综合管理(IRM): 阐述了超越传统喷洒杀虫剂的现代媒介控制方法,包括生物控制(如使用转基因蚊虫或沃巴赫氏菌)、环境改造以及社区参与式管理。强调了不同控制手段在特定地理和病原体背景下的成本效益分析。 全球健康安全与突发事件响应: 模拟了大规模疫情暴发情景下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包括疾病监测网络(如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跨国界信息共享协议的建立,以及国际卫生条例(IHR)在热带疾病控制中的实际效能评估。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数据驱动,图表丰富,旨在成为热带医学领域,特别是那些受气候和地理因素影响显著的疾病研究与实践工作者的权威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和深刻的,它仿佛一扇通往未被充分发掘的文化深处的窗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某个特定地域长久以来在哲学、艺术乃至日常习俗上的流变轨迹。我常常被那些细微的文化符号所吸引,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核却惊人地保持着韧性。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隐喻的句子,试图捕捉其中蕴含的时代情绪。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片段,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拼图。这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联想能力,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智识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那些追求思想的深度和文化探秘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它拓宽了我对“传统”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讲述了一个跨越数代人的家族故事,但叙事线索却异常清晰,毫不拖沓。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个角色的动机都复杂而真实,让人在怜悯与批判之间不断摇摆。特别是其中关于青春期的迷茫与成年后的责任感的对比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那些关键转折点。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夹杂着一些幽默和自嘲,使得沉重的题材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关键情节上设置的留白处理,没有把话说尽,而是把解释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回味性。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继续上演着角色的后续人生,这种持续的影响力就是好作品的标志。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也许是结局的处理略显仓促,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情感穿透力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近乎诗意的散文体风格,它探讨的是关于时间流逝与个体记忆的哲学命题。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常常使用一些不常见的但极具画面感的词汇,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如同在品味一坛陈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咂摸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层次感。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感受”的书。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个人化的冥想和对日常现象的敏锐捕捉,例如清晨的薄雾,或者某件旧物所承载的情感重量,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内省式的写作方式,无疑会筛选掉一部分追求快节奏的读者,但对于那些喜欢沉浸在思辨的海洋中,与作者共同探索生命本质的灵魂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投射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自我对话。这是一本适合在宁静的夜晚,伴着一杯热茶,慢慢品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的宝藏!我读完后简直对那个年代的战略布局和科技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功力一流,把复杂的国际局势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决策者们的权衡与挣扎。尤其是在描述关键性的几次会谈和幕后博弈时,那种张力十足的文字处理,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让人开始思考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书中的地图和图表设计得也非常精美且信息量巨大,极大地帮助理解了地理位置对战略决策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态度,每一点论证都有据可查,这使得全书的权威性大大增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格局的演变脉络清晰多了,对于理解当前的一些国际关系也多了一层历史的深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拿在手上分量十足,绝对值得收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宏大叙事和深度剖析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构建过程感兴趣的人,我发现这本书在阐释复杂概念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直接抛出冰冷的公式,而是通过回顾一系列关键的实验、失败的尝试以及科学家的个人轶事,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认知发展路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成清晰可感的视觉画面。比如,描述某一理论被提出时的思想突破,那种“灵光乍现”的瞬间被描绘得极其生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科学史上的那股激动人心的浪潮。书中的插图部分也值得称赞,它们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精心设计过的,能有效帮助读者理清逻辑分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那些伟大头脑的深度对话,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严谨的、怀疑的、不断求真的科学精神。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某一学科是如何从混沌走向秩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