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以作為防化科研或教學相關院校和機構的圖書信息資源,可供部隊教學與訓練、國際軍控等領域人員使用,也可作為一般院校生化、藥理(毒理)學與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參考書籍,並可供從事公共安全管理、生化防護與應急救援工作人員參考。                                  本書係統論述用作化學戰劑的有毒化學品和生物毒素的毒性、分子/細胞作用機製、分析檢測方法及預防和治療措施,是國際上該領域的首部專著,各章編者的學術地位得到同行公認,譯者是國內從事該領域研究工作的知名專傢。                 
內容簡介
   化學戰劑是一類在戰爭中用於殺傷、失能敵方人員或控製敵方行為的高毒性化閤物,也包括一些緻病性生物毒素。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使用化學戰劑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行為日益受到政府和民眾的高度關注。   
 本書是首部關於化學戰劑毒理學的專著,內容涉及各類化學戰劑的曆史溯源與發展,毒理學和代謝動力學概況,分析與檢測方法,預防和治療措施,以及洗消清除方法等,體現瞭下列特色:   
 -對能夠武器化或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化學製劑(包括生物毒素)譜係進行細緻的分類解析;   
 -不僅全麵闡釋瞭各類毒劑對靶器官的毒性,還特闢專題討論有機磷毒劑的分子/細胞作用機製和神經病理調控;   
 -專論新的毒劑分析與檢測方法,涉及許多新增的生物傳感器與生物標記物;   
 -詳細介紹人員中毒預防、救治過程中使用的新型藥劑,技術及策略;   
 本書可以作為防化科研或教學相關院校和機構的圖書信息資源,可供部隊教學與訓練、國際軍控等領域人員使用,也可作為一般院校生化、藥理(毒理)學與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參考書籍,並可供從事公共安全管理、生化防護與應急救援工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蔣輝,防化研究院國民核生化災害防護國傢重點實驗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生化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化生有毒有害物質的分離鑒定、毒理學評價以及檢測技術研究。曾經承擔或參加軍隊和國傢科研項目十幾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三等奬3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參編學術專著1部,培養研究生2名。     
目錄
   第一部分 簡曆、曆史迴顧與流行病學/ 001  
第1章 概述 / 002  
第2章 化學戰劑的曆史迴顧 / 004  
2.1 簡介 / 004  
2.2 第一次持續使用化學品作為戰劑 / 004  
2.3 最初的對策 / 006  
2.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事件 / 006  
2.5 第二次世界大戰 / 007  
2.6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時期 / 008  
2.7 失能劑和毒素 / 009  
2.8 最近的經曆 / 009  
2.9 恐怖分子使用 / 010  
2.10 結論和展望 / 010  
參考文獻 / 010  
第3章 1945年前後化學戰劑使用的世界影響 / 012  
3.1 簡介 / 012  
3.2 背景 / 012  
3.3 化學武器的軍事使用 / 013  
3.4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 014  
3.5 第二次世界大戰 / 014  
3.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冷戰時期 / 014  
3.7 非故意使用有毒化學品 / 016  
3.8 恐怖分子使用化學武器 / 016  
3.9 談判 / 017  
3.10 結論和展望 / 017  
參考文獻 / 017  
第4章 東京地鐵沙林襲擊:毒理學真相 / 019  
4.1 簡介 / 019  
4.2 沙林毒性和作用機製 / 019  
4.3 東京地鐵沙林襲擊概述 / 019  
4.4 沙林中毒的緊急處理 / 020  
4.5 沙林中毒的急性和慢性癥狀 / 021  
4.6 沙林毒性的化驗檢查結果 / 023  
4.7 結論和展望 / 023  
參考文獻 / 023  
第5章 化學戰劑的流行病學 / 025  
5.1 簡介 / 025  
5.2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 025  
5.3 第二次世界大戰 / 025  
5.4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 026  
5.5 兩伊戰爭 / 027  
5.6 1991年海灣戰爭 / 027  
5.7 恐怖行動 / 028  
5.8 結論和展望 / 029  
參考文獻 / 029  
第二部分 可被用作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製劑/ 031  
第6章 有機磷神經性毒劑 / 032  
6.1 簡介 / 032  
6.2 背景 / 032  
6.3 作用機製 / 033  
6.4 毒性 / 036  
6.5 風險評估 / 043  
6.6 治療 / 045  
6.7 結論和展望 / 047  
參考文獻 / 047  
第7章 俄羅斯VX / 055  
7.1 簡介 / 055  
7.2 背景 / 055  
7.3 作用機製和毒性 / 061  
7.4 毒性測定和衛生規則 / 067  
7.5 治療原則 / 068  
7.6 結論和展望 / 068  
參考文獻 / 070  
第8章 芥子氣和糜爛劑 / 075  
8.1 簡介 / 075  
8.2 曆史背景 / 077  
8.3 毒物代謝動力學 / 078  
8.4 作用機製 / 079  
8.5 毒性 / 080  
8.6 風險評估 / 083  
8.7 治療 / 084  
8.8 結論和展望 / 084      
前言/序言
   在戰爭中用於傷害、殺傷、失能或控製敵對行為的一類高毒性化閤物被稱為化學戰劑(CWA)。在20世紀和21世紀,全世界大約研發和生産瞭70種特殊的化閤物,其中大部分被作為化學戰劑或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CWMD)儲存。生物毒素(肉毒毒素、蓖麻毒素、石房蛤毒素、炭疽菌等)有時也用於化學戰。  
盡管化學戰劑的使用可迴溯到公元前5世紀,但現代化學戰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纔大範圍使用。從那時起,一係列的化學戰劑被研發,並在許多戰爭、衝突、恐怖襲擊、人質危機和控製暴亂事件中應用。特彆是由於海灣戰爭綜閤徵(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後果)和1994年與1995年的東京地鐵恐怖襲擊事件,這些化閤物開始引人注目。當今世界形勢下,不管是發展中國傢還是發達國傢,故意使用高毒化閤物作為化學戰劑/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行為正日益被政府官員和平民高度關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瞭紐約城,導緻美國提升瞭對國傢紀念碑、地標性建築、聯邦和州建築物、工廠以及平民百姓(潛在的恐怖襲擊目標)的保護意識得以提升。  
要對數據資料並不充足的化學戰劑進行廣泛的分析,對毒理學傢、風險評估者、規劃部門以及州和聯邦政府的政策決策者們而言是一件非常費心費力的工作。由於缺乏充足的管理、法規、條例和認知,“化學戰”是一個經常引起誤解和被濫用的詞。不久前,為瞭保護平民和教育他們應對恐怖襲擊,美國頒布瞭一係列標準和暴露指南,2008年1月23日,勞工部齣版瞭《安全和健康主題,化學恐怖主義》(Safety and Health Topics, Chemical Terrorism)一書。  
《化學戰劑毒理學手冊》是第一部關於化學戰劑的專著,內容豐富,涵蓋關於化學戰劑/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戰劑的曆史觀點、流行病學、詳細的毒理學概況、靶器官的毒性、分析方法、生物傳感器、生物標誌物、預防和治療措施,以及去汙和消毒程序。另外,此書也提供瞭核與生物戰劑信息資源。因此,此書對化學恐怖風險和安全評估、管理的學術和法規機構來說,也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參考書。這本書中提供的信息將極大地引起聯邦和州署以及政治決策者們的重視。  
為瞭廣泛涵蓋化學戰劑毒理學的所有可能方麵,主編、撰稿人和齣版商麵臨巨大挑戰。當前,至少有兩打多可以用作化學戰劑的化閤物。有機磷(OP)神經毒劑和芥子氣使用非常頻繁,因為容易獲得和有便利的釋放係統,極有可能在未來被全世界的獨裁者和恐怖分子所利用。所以,這些化閤物被深入研究,並且齣版瞭大量相關的書籍、專著、綜述和論文。最近,Academic Press/Elsevier齣版瞭綜閤性圖書,書名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化閤物毒理學》(Toxicology of Organophosphate and Carbamate Compounds)和《化學戰劑毒理學手冊》(Handbook of Toxicology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獨具特色地對化學戰劑作用於人類、動物和野生鳥獸時的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補救措施進行全麵論述。  
這本書的撰稿人都是來自全世界的頂尖科學傢,他們在化學戰劑/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毒理學及應對措施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是國際公認的。這本書依據化學戰劑的不同方麵分成9個部分。第一部分深入探討化學戰劑的曆史背景、流行病學和對全球的影響。第二部分涵蓋瞭能夠武器化或作為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化學製劑的譜係。在本部分,每個化閤物的毒性概況、作用機製、風險評估和預防治療措施都做瞭深入描述。第三部分對靶器官的毒性進行全麵闡述,這的確是本書新穎的方麵。第四部分有幾章討論瞭關於有機磷神經毒劑的專題,涉及其分子/細胞的作用機製和神經病理調節。第五部分描述瞭化學戰劑和化學恐怖汙染的食物、水源(對人和動物健康以及環境有嚴重影響)對牲畜和野生動物的風險。第六部分介紹化學戰劑的代謝、中毒動力學和基於生理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新增的第七部分內容用瞭6章介紹化學戰劑的分析方法、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標誌物。這些主題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確定化學戰劑對人員/動物的暴露範圍和風險/安全評估以及中毒管理措施。第八部分廣泛涵蓋瞭預防、治療和應對措施中涉及的特殊途徑和策略。這部分包括許多新的主題,例如軍事部門和平民(特彆重要的是兒童)都需要的醫學管理,措施中基於生理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催化和非催化的生物清除酶以及新的去汙劑。對於其他化學戰劑的預防和治療,在第二部分中也給予瞭針對性的討論。最後第九部分是與化學戰劑的汙染消除和脫毒相關的信息。  
這本書本質上是化學戰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毒理學領域裏程碑式的齣版物,因為它不僅提供瞭對這些化閤物的廣泛報道,而且重點論述現行的問題和以前沒有涉及的新問題。希望這本書不僅對學者有幫助,而且有助於在聯邦、州、地區、社區居民層麵做好準備,以應對恐怖分子、獨裁者和其他敵對分子發起的化學襲擊,保護平民、軍隊、牲畜、野生動物和環境。這本書對於(美國)國內安全、國防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國防研究企業局、診斷試驗室、毒物控製中心、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法醫學傢、藥理學傢、毒理學傢、化學傢、生物學傢、環境科學傢、教師、學生和圖書館都將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信息資源。  
(蔣輝 譯;裴承新 校)    
				
 
				
				
					《熱帶病原生物學與防控實踐》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特有或高發傳染性疾病的綜閤性學術著作。它不僅聚焦於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緻病機製,更側重於這些疾病在實際環境中的傳播規律、診斷前沿技術以及綜閤性的防控策略。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分子生物學到公共衛生實踐的多個維度,旨在為流行病學傢、臨床醫生、公共衛生管理者以及相關科研人員提供一份詳實、可操作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分:熱帶病原體的分類與分子生物學  本部分首先對主要的病原體類彆進行瞭係統梳理,重點關注那些對全球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的生物體。     寄生蟲學專題: 詳細闡述瞭瘧原蟲屬(Plasmodium spp.)的生命周期復雜性,包括其在不同宿主間的形態轉換和免疫逃逸機製。對錐蟲屬(Trypanosoma)和利什曼原蟲屬(Leishmania)的遺傳多樣性、抗原變異性及其在宿主細胞內的生存策略進行瞭深入分析。此外,對血吸蟲、血吸蟲以及剛地弓形蟲等重要組織和腸道寄生蟲的分子診斷標誌物進行瞭詳盡的文獻迴顧與實驗數據展示。    病毒學前沿: 聚焦於蚊媒病毒(如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蜱媒病毒。本書利用最新的基因組測序技術數據,分析瞭這些病毒的進化速率、重組事件及其宿主跨越能力(Host Jumping)。對於烈性傳染病,如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深入探討瞭其病毒包膜蛋白與宿主受體的相互作用機製,以及新興的基於RNA乾擾的治療靶點。    細菌與立剋次體感染: 涵蓋瞭如鼠疫耶爾森菌、布魯氏菌病和鈎端螺鏇體病等在特定地理區域流行的細菌性人畜共患病。重點討論瞭細菌耐藥性譜的地理分布差異,以及新型抗生素(如新型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藥物)對這些病原體的體外及體內活性評估。對恙蟎傳播的立剋次體科病原體,詳細描述瞭其在宿主細胞內的細胞內生存機製。  第二部分:疾病的流行病學與環境驅動力  本部分從宏觀視角審視熱帶疾病的傳播生態學,強調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人類活動對疾病爆發的影響。     媒介生物學與生態位建模: 詳盡描述瞭主要的病媒昆蟲(蚊、蜱、采采蠅)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其吸血偏好、繁殖生態學和化學感受器對病原體的捕獲效率。引入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和遙感技術在預測媒介種群密度和疾病高風險區域(Hotspots)中的應用模型。討論瞭城市化進程如何改變瞭疾病的傳播結構,例如Aedes蚊蟲在城市微氣候下的適應性增強。    人畜共患病風險評估: 係統分析瞭森林砍伐、野生動物貿易與宿主-病原體-媒介三角關係間的動態平衡。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跨物種傳播事件的分子流行病學追蹤方法,特彆是利用宏基因組學技術在未描述或新齣現的病原體篩查中的前沿應用。    氣候敏感性分析: 利用時間序列分析和迴歸模型,量化瞭溫度、降雨量和相對濕度等氣象參數對特定媒介生物生命周期長度(Development Time)和媒介期感染率(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EIP)的影響,從而建立季節性預測框架。  第三部分:診斷技術與臨床管理規範  本部分著重於熱帶疾病的快速、準確診斷和基於證據的臨床治療方案。     分子診斷的突破: 詳細介紹瞭聚閤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在現場診斷中的優化,包括LAMP(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在低資源環境下的性能驗證。對新一代測序(NGS)平颱在血清學診斷、病毒載量監測以及耐藥基因檢測中的整閤應用進行瞭深入評估。    免疫學標誌物的應用: 探討瞭開發新型高靈敏度、高特異性診斷試劑盒的可能性,特彆是在評估疾病慢性期和疫苗接種後免疫保護水平方麵的IgG/IgM比值分析。對宿主免疫反應的特徵性細胞因子風暴(如針對某些嚴重病毒血癥)的生物標誌物進行瞭詳細解析。    治療方案的優化與挑戰: 針對耐藥性問題,提供瞭抗瘧疾藥物聯閤療法(ACTs)的最新指南和療效監測方法。對於缺乏特效藥的疾病,如查加斯病和錐蟲病,深入分析瞭現有毒性較大的藥物的給藥劑量調整策略,並探討瞭小分子抑製劑在靶嚮病原體關鍵代謝通路中的潛力。  第四部分:綜閤性公共衛生乾預與政策製定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公共衛生行動。     疫苗研發與實施策略: 全麵迴顧瞭當前在研和已獲批的針對登革熱、瘧疾和黃熱病等疾病的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重點討論瞭在資源受限地區推行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時的冷鏈物流、可及性以及公眾接受度(Hesitancy)管理策略。    媒介控製的綜閤管理(IRM): 闡述瞭超越傳統噴灑殺蟲劑的現代媒介控製方法,包括生物控製(如使用轉基因蚊蟲或沃巴赫氏菌)、環境改造以及社區參與式管理。強調瞭不同控製手段在特定地理和病原體背景下的成本效益分析。    全球健康安全與突發事件響應: 模擬瞭大規模疫情暴發情景下的多部門協作機製,包括疾病監測網絡(如早期預警係統)的構建、跨國界信息共享協議的建立,以及國際衛生條例(IHR)在熱帶疾病控製中的實際效能評估。  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數據驅動,圖錶豐富,旨在成為熱帶醫學領域,特彆是那些受氣候和地理因素影響顯著的疾病研究與實踐工作者的權威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