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手稿底本点校,无任何删节,忠于原著
◇老舍自传体长篇小说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完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手稿共十一章,一百六十四页。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部作品与他的人生,戛然而止。
老舍为旗人,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老舍从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老舍(1899-1966)
小说家、剧作家。
1899年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3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
1937年奔赴国难,直至抗战胜利;
1966年8月24日午夜,自沉太平湖。
代表作
《骆驼祥子》(1936)
《四世同堂》(1944-1948)
《茶馆》(1957)
《正红旗下》(1962)
老舍先生的书桌是红木三屉桌,他把《正红旗下》手稿放在书桌中间那个抽屉里,这是一个zui重要的地方,拉开抽屉就是它。足见老舍先生对它的重视,虽然没写完,但就一直这么放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宛如随时都会返回到继续创作的样子。
--舒乙
据我接触到的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朱光潜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
--陈思和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志清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母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
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
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的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
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
一股煤气!
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
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
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触感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不凡的质感,拿到手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细品的书。内容上,它最吸引我的是其强烈的宿命感和批判精神。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体制的僵化、思想的保守以及个人在巨大惯性面前的无力感。情节的推进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棋局,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笔法,他没有一味地渲染煽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这些事件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读到一些关于家族兴衰的篇章时,那种深沉的悲剧美学直击人心。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面对历史留下的复杂遗产,思考我们从过去究竟能学到什么。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年代久远的故事不太感冒,总觉得会读起来很晦涩或者充满说教意味。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接地气,即便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等级制度,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幽默和戏谑的方式巧妙地带过,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吸收了大量信息。我感觉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入微到了偏执的地步,比如对某个角色爱慕虚荣的细微动作、对另一角色习惯性说谎时的眼神闪躲,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过的友人或对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去神圣化”,让冰冷的历史重新获得了温度和人味。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重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有意思的历史小说了!作者的文笔实在是太细腻了,读起来完全就是一种享受。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朝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但叙事角度却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人性的视角切入。角色塑造得极其丰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成长,读着他们的命运起伏,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阵痛与希望。尤其是一些边缘人物的命运,描绘得尤为动人,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深刻关怀,是很多同类作品所缺乏的。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服饰、礼仪、乃至日常的饮食起居,都考究得一丝不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逝去时代的真实肌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历史的敬畏,让整本书的格调拔高了一个层次。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推荐给所有喜欢历史题材和精妙叙事的朋友们了。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佳作,它在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叙事,但组织得井井有条,毫不混乱。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冬日寒风中的街景,还是宅邸内昏暗的灯光下人物的低语,都通过文字立体地呈现在眼前,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沉浸感。我尤其欣赏它对“记忆”这一主题的处理。书中反复探讨了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之间的张力,展示了时间如何扭曲、美化或抹去某些真相。这种对时间流逝和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为这本书增添了超越一般历史小说的深度。它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关注“人们如何记住和讲述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一次对历史本质的深刻追问,读后感是震撼而复杂的,久久无法释怀。
评分初次接触这位作家的作品,完全是被他那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时而紧凑如战鼓擂鸣,时而舒缓如山间清泉,让人欲罢不能。它成功地在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本身的戏剧张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书中对于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的探讨,丝毫不落俗套,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做出选择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一幕紧张的场景,这种“留白”的艺术,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妙的对白或是对某个历史情境的独特解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社会观察报告,只不过它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
评分书挺好的,价格也很合理,值得一买
评分一爿茶馆一个社会
评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读清史很容易忽略掉溥仪,因其与祖先们在文治武功上有着太大的差异,显得实在无足轻重,但读完这本书后对溥仪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使得延续268年的清朝走向了灭亡,他身上少了帝王的神性,却多了作为一个处于动荡历史中末代帝王的人性,特别是大量的老照片更突出了这种鲜活。
评分还不错,折扣力度可以,支持纸质书籍,啦啦哈哈哈哈
评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就是硬精装这些东西没必要,但是放久了又放不了,真是个麻烦事,,现在的价格真是不厚道啊,定价基本按码洋走货然后再开始打折然后再用券减免,简直日了狗了,不知道啊,如果一般直接买基本不走报销渠道是不可能有优惠的,除非有别的什么办法或者下的到电子版或者用扫描,这样的话超星之类就该收年费了、
评分一代大师,民族瑰宝!精彩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品读大师,体会经典!
评分鬼地方个人故事发生大幅度发股份回馈囖咯我口语给她
评分遇到必有一方是马扁子的情况,我推荐的处理方法: 商家在咕咚里和卖家说一句:他们保证发的货是没问题的,马扁子不得好死。(运输途中的问题都不算他的) 买家也在咕咚里和他说一句:他们发的货有问题,马扁子不得好死。 这样我什么补偿都不要了,这样无论马扁子是谁,马扁子也高兴,马扁成功了,受害者也高兴,心里有个安慰、京东也高兴,圆满处理。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