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西兰] 内维尔·沃森(Neville Watson)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电磁暂态
  • 仿真
  • 电力电子
  • 高电压
  • 电网安全
  • 电力系统分析
  • MATLAB
  • Simulink
  • 电力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89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3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4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本书主要面向电气工程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电力工业各领域与之相关的工程师阅读。
  通过对电力系统相关元件进行准确的建模和详细、快速的电磁暂态仿真分析,可以准确地掌握电力系统的动态特征,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和运行实践提供重要的帮助

内容简介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准确了解电磁暂态问题对于在不影响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情况下保持电力系统的经济、高效和环保运行至关重要。仿真已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的普遍工具,尽管目前它很少深入涵盖本科生课程,但在未来它很可能成为核心课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高效地应用计算技术用于求解包含线性或非线性元件的任意规模和拓扑结构的电磁暂态问题。书中展示了如何采用不同的技术仿真含有各种元件的电力网络电磁暂态过程、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以及比较不同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需求等内容。
  本书主要面向电气工程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研究生,文中包含了阐明较难理解的概念(或方法)的基本示例。鉴于目前缺乏该领域的相关培训,电力工业各领域与之相关的工程师也能够在该书中找到有助于其专业工作的巨大价值所在。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缩写和常数 1
第1章 定义、目的和背景 3
1.1 简介 3
1.2 电磁暂态的分类 3
1.3 暂态仿真器 5
1.4 数字仿真 6
1.4.1 状态变量分析 6
1.4.2 差分方程方法 6
1.5 历史沿革 7
1.6 应用范围 9
1.7 参考文献 10
第2章 连续与离散系统分析 11
2.1 引言 11
2.2 连续系统 11
2.2.1 状态变量表达式 12
2.2.2 状态方程的时域解 19
2.2.3 连续系统的数字仿真 21
2.3 离散系统 28
2.4 连续域与离散域之间的关系 30
2.5 小结 31
2.6 参考文献 31
第3章 状态变量分析 32
3.1 引言 32
3.2 状态变量的选择 32
3.3 状态方程的形成 34
3.3.1 变换法 34
3.2.2 图解法 36
3.4 求解过程 38
3.5 暂态变换器仿真 (TCS) 39
3.5.1 标幺系统 40
3.5.2 网络方程 40
3.2.3 TCS的结构 43
3.5.4 换流阀开关处理 45
3.5.5 自动步长调整的效果 47
3.5.6 TCS变换器控制 50
3.6 算例 53
3.7 小结 57
3.8 参考文献 57
第4章 数值积分代换 59
4.1 引言 59
4.2 犚,犔,犆元件的离散化 59
4.2.1 电阻 59
4.2.2 电感 60
4.2.3 电容 61
4.2.4 元件组合降阶 62
4.3 传输线双端诺顿等效模型 64
4.4 网络求解 66
4.4.1 算例:电压源转化为电流源 67
4.2.2 含有开关的网络求解 68
4.4.3 算例:作用到犚犔负荷的电压阶跃 70
4.5 非线性或时变参数 77
4.5.1 电流源替代法 77
4.5.2 补偿法 77
4.5.9 分段线性法 79
4.6 子系统 79
4.7 稀疏与编号优化 82
4.8 数值误差和不稳定性 83
4.9 小结 84
4.10 参考文献 84
第5章 根匹配法 86
5.1 引言 86
5.2 差分方程的指数形式 86
5.3 差分方程的狕域表示 88
5.4 在EMTP算法中的实现 91
5.5 差分方程指数形式族 97
5.5.1 阶跃响应 98
5.5.2 稳态响应 99
5.5.3 频率响应 100
5.6 算例 102
5.7 小结 103
5.8 参考文献 104
第6章 传输线和电缆 105
6.1 引言 105
6.2 贝瑞隆 (Bergeron)模型 106
6.2.1 多导体传输线 107
6.3 频率相关传输线 110
6.3.1 频域到时域的变换 113
6.3.2 相域模型 116
6.4 架空传输线参数 117
6.4.1 分裂导线束 119
6.4.2 地线 120
6.5 地下电缆 121
6.6 算例 123
6.7 小结 131
6.8 参考文献 132
第7章 变压器和旋转电机 134
7.1 引言 134
7.2 基本变压器模型 134
7.2.1 数值实现 136
7.2.2 参数导出 136
7.2.3 模拟非线性 138
7.3 高级变压器模型 139
7.3.1 单相UMEC模型 139
7.3.2 UMEC在PSCAD/EMTDC中的实现 143
7.3.3 三芯柱三相UMEC 144
7.3.4 快速暂态模型 147
7.4 同步机 148
7.4.1 电磁模型 148
7.2.9 机电模型 154
7.4.3 机网接口 156
7.4.4 可用旋转电机的类型 159
7.5 小结 159
第8章 控制和保护 162
8.1 引言 162
8.2 控制系统暂态分析 162
8.3 PSCAD/EMTDC中的控制模块 163
8.3.1 算例 166
8.4 保护系统建模 172
8.4.1 互感器 172
8.4.2 机电式继电器 174
8.4.3 电子式继电器 175
8.4.4 基于微处理器的继电器 175
8.4.5 断路器 175
8.4.6 避雷器 176
8.5 小结 178
8.6 参考文献 179
第9章 电力电子系统 181
9.1 引言 181
9.2 EMTDC中换流阀的表示 181
9.3 开关瞬时的配置和定位 182
9.4 尖峰和数值振荡 (振颤) 184
9.4.1 插值和振颤消除 185
9.5 HVDC变换器 191
9.6 HVDC仿真算例 193
9.7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设备 196
9.7.1 静止无功补偿器 197
9.7.2 静止补偿器 200
9.8 状态变量模型 203
9.8.1 EMTDC/TCS接口实现 203
9.8.2 控制系统表示 205
9.9 小结 206
9.10 参考文献 207
第10章 频率相关网络等效 208
10.1 引言 208
10.2 FDNE的位置 209
10.3 降阶系统的范围 209
10.4 频率范围 209
10.5 系统频率响应 209
10.5.1 频域识别 210
10.5.2 时域识别 216
10.6 模型参数拟合 217
10.6.1 犚犔犆网络 217
10.6.2 有理函数 218
10.7 模型实现 220
10.8 算例 220
10.9 小结 227
10.10 参考文献 228
第11章 稳态应用 229
11.1 引言 229
11.2 初始化 230
11.3 谐波评估 230
11.4 非线性设备的相位依赖阻抗 231
11.5 时域起辅助作用 232
11.5.1 时不变非线性元件的迭代求解 233
11.5.2 一般非线性元件的迭代求解 234
11.5.3 加速技术 235
11.6 时域起主要作用 236
11.6.1 基本时域算法 236
11.6.2 步长 236
11.6.3 直流系统表示 236
11.6.4 交流系统表示 237
11.7 电压暂降 238
11.7.1 算例 239
11.8 电压波动 241
11.8.1 闪变渗透模型 241
11.9 电压切痕 245
11.9.1 示例 245
11.10 小结 247
11.11 参考文献 248
第12章 混合时间框架仿真 250
12.1 引言 250
12.2 混合算法描述 251
12.2.1 独立程序修改 251
12.2.2 数据流 252
12.3 TS/EMTDC接口 253
12.3 等效电路 253
12.3.1 等效阻抗 254
12.3.2 等效电源 255
12.3.3 相—序数据转换 256
12.3.4 接口变量推导 256
12.4 EMTDC到TS的数据转换 258
12.4.1 从变换器波形提取数据 259
12.5 交互协议 259
12.6 接口位置 260
12.7 测试系统和结果 261
12.8 讨论 263
12.9 参考文献 263
第13章 实时暂态仿真 265
13.1 引言 265
13.2 采用专用体系结构的仿真 266
13.2.1 硬件 267
13.2.2 RTDS的应用 269
13.3 在标准计算机上的实时应用 271
13.3.1 实时测试实例 272
13.4 小结 273
13.5 参考文献 273
附录犃 犘犛犆犃犇/犈犕犜犇犆程序结构 275
A.1 参考文献 281
附录犅 系统识别技术 282
B.1 狊域识别 (频域) 282
B.2 狕域识别 (频域) 283
B.3 狕域识别 (时域) 285
B.4 Prony分析 286
B.5 递归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算法 287
B.6 参考文献 289
附录犆 数值积分 290
C.1 经典方法回顾 290
C.2 积分公式的截断误差 293
C.3 积分方法的稳定性 294
C.4 参考文献 295
附录犇 测试系统数据 296
D.1 GIGRE标准测试模型 296
D.2 新西兰南岛南部系统 299
D.3 参考文献 301
附录犈 导出差分方程 302
E.1 应用到一阶滞后函数的根匹配技术 302
E.2 应用到一阶微分极点函数的根匹配技术 302
E.3 通过双线变换得到犚犔串联支路的差分方程 303
E.4 通过数值积分代换得到犚犔串联支路的差分方程 303
附录犉 犕犃犜犔犃犅代码示例 307
F.1 作用到犚犔负荷的电压阶跃 307
F.2 作用到犚犔负荷的电压阶跃 308
F.3 F.2示例的一般化程序 310
F.4 差分方程的频率响应 322
附录犌 用于状态变量分析的犉犗犚犜犚犃犖代码 326
附录犎 用于犈犕犜仿真的犉犗犚犜犚犃犖代码 333
H.1 直流电源、开关和犚犔负荷 333
H.2 用于直流电源、开关和犚犔负荷的一般化 MET程序 335
H.3 交流电源、二极管和犚犔负荷 339
H.4 状态变量分析程序 342
H.5 状态变量分析程序 345
H.6 状态变量分析程序 349
H.7 输电线路程序的子程序 357
索引 360

《电网运行与控制》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控制策略与安全稳定技术。内容涵盖电力系统在稳态和暂态两大运行状态下的基本原理,以及为保证系统可靠、经济、安全运行所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负荷等关键元件的电气特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稳态潮流的计算方法,包括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等,并分析了潮流分布对系统损耗、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了无功功率的产生、消耗与调控,阐述了电压控制在系统运行中的重要性,以及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电压和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此外,还涉及了系统频率的稳定与控制,发电机有功功率的调节机制,以及经济调度在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与稳定性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各种扰动及其引发的暂态过程。从简单的负荷变化、发电机组投切,到复杂的短路故障、雷击等,都将进行详细的分析。重点在于阐述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概念,即系统在经历外部扰动后,能否维持同步运行的能力。详细介绍了暂态稳定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一次性暂态稳定性分析和连续暂态稳定性分析,以及影响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发电机出力、系统阻抗、故障类型和持续时间等。 第三部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在掌握了暂态过程的机理后,本部分转向如何主动地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重点介绍了各种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包括: 励磁调节器(AVR)与调速器(Governor)的协同控制: 分析了它们在维持电压和频率稳定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阐述了PSS如何通过引入阻尼信号来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超有功功率逆变器(SVG)与动态无功补偿装置(DVR): 探讨了这些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在快速补偿无功功率、抑制电压扰动和提高系统暂态性能方面的应用。 故障录波器(FRT)与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SCADA): 介绍了这些监控设备在故障诊断、事故分析和实时运行监视中的关键作用。 安全稳定控制(SST)与广域测量系统(WAMS):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控制算法,实现对全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从而主动进行干预,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机组紧急振荡抑制(RENS)与低频振荡控制: 针对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低频振荡现象,介绍了相关的抑制方法和控制策略。 电网互联与直流输电控制: 探讨了区域性电网互联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柔性直流输电(LCC-HVDC)等技术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控性方面的优势。 第四部分:现代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了新能源并网、分布式能源发展、智能电网建设等对电力系统运行带来的新挑战。重点分析了如何应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频率和电压不稳定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储能技术、需求侧响应等手段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同时,还展望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电网控制技术,以及未来电力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调度和继电保护工作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阐述理论原理的同时,辅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内容全面而深入: 涵盖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各个重要方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语言清晰易懂: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清晰的图表和公式推导,降低阅读难度。 关注前沿技术: 紧跟电力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和分析了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保障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承认,《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位一线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它的实用性确实存在一些遗憾。书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虽然是理解仿真机理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用这些理论,却缺乏足够的指导。例如,书中在讲解电磁暂态仿真中的各种故障模型时,主要侧重于故障的数学描述和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分析,但对于如何在仿真软件中准确地设置故障参数,以及如何模拟不同类型的故障(如单相接地、相间短路等),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针对主流仿真软件(如PSCAD/EMTDC, EMTP-RV)的“操作指南”,或者通过一些直观的图示,来展示如何在软件中创建和管理故障场景。此外,书中在讨论仿真结果的后处理和分析时,虽然提及了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但对于如何从仿真结果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进行数据可视化,以及如何将仿真结果与实际工程需求相结合,并没有深入讲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增加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仿真结果进行故障诊断、系统优化、继电保护定值校验等实际应用的案例,让读者能够看到仿真技术的真正价值。

评分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令人赞叹,但其过于侧重理论推导,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关键细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感到意犹未尽。例如,书中在介绍电磁暂态仿真中的时间尺度问题时,虽然提及了微秒级、毫秒级等不同的仿真精度需求,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的仿真任务,来选择合适的仿真时间步长,以及不同步长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比如通过对比不同步长下的仿真结果,来展示其对暂态过程的影响,甚至提供一些基于经验的“推荐值”范围。再者,书中在讨论电磁暂态仿真中的边界条件处理时,虽然提及了各种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仿真场景,以及在处理复杂的网络拓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没有给出足够详细的说明。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一部分,增加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边界条件设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仿真模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手册”,而我更希望看到一本能指导我们“实操”的“技术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程师,我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从中学习到更前沿的仿真技术。然而,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关于各种数学算法的详细推导,虽然严谨,但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高阶龙格-库塔法的原理和收敛性分析,但对于在实际仿真软件中如何实现这些算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仿真问题选择合适的阶数和步长,却几乎没有提及。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理论算法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的思路,或者介绍一些成熟的仿真库和框架,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外,书中在讨论非线性系统仿真时,虽然提及了多种处理非线性特性的方法,如分段线性化、泰勒展开等,但对于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元件(如发电机励磁系统、电力电子器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些方面,提供一些基于实际工程经验的“陷阱”提示和规避策略,让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给数学家和理论研究者的著作,对于需要快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而言,它的实用性稍显不足。

评分

让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书中关于状态空间模型在电磁暂态仿真中的应用,虽然提及了其在描述系统动态行为方面的优势,但具体的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阐述得略显晦涩。例如,在将一个实际的电力网络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方程组时,作者并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步骤和示例,让我难以理解如何准确地识别状态变量,以及如何根据电路拓扑自动生成状态方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通过一个简单的RLC电路或一段输电线路,来演示如何一步步地构建其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如何利用状态空间方程来预测系统的瞬态响应。另外,书中在讨论连续时间系统离散化为离散时间系统时,虽然提及了欧拉法、Tustin变换等方法,但对于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精度差异,以及在实际仿真中如何进行选择,并没有给出足够详细的说明。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性的分析,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二阶系统,来展示不同离散化方法在仿真结果上的差异,从而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令人称道,但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指导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

从一本技术书籍的角度来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在内容深度上确实无可挑剔,但对于我这样的跨领域学习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信息量巨大,但缺乏一条清晰的学习主线。书中涉及了从基础的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到复杂的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机算法,再到实际的电力设备模型和仿真软件接口,几乎涵盖了电磁暂态仿真的所有相关领域。这种广度固然值得称赞,但这也意味着,如果在某个基础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后续的学习就会变得异常艰难。例如,书中在介绍电磁暂态仿真过程中,大量引用了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概念。虽然我隐约记得这些数学工具的用途,但对于它们在分析暂态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它们来求解微分方程,或者分析系统频率响应,书中的讲解略显跳跃,没有提供足够的铺垫。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些数学工具的介绍部分,增加一些与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提供一些简化的示例,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些工具的应用技巧。此外,书中关于仿真软件的章节,虽然提及了PSCAD/EMTDC、EMTP-RV等主流软件,但对于不同软件在模型构建、算法实现、结果后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劣,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也没有提供针对性的使用指导。这让我感到,虽然读懂了书中的理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各种软件的操作流程。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对于我这样希望快速掌握仿真技术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不够友好。从目录上看,内容似乎是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但实际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前面章节的某些概念,在后面章节才被深入解释,导致在阅读初期,会产生一些“信息断层”。例如,书中在介绍电磁暂态仿真流程时,首次提到了“潮流计算”和“潮流修正”的概念,但直到后面的章节,才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期望书中能够采用一种更加线性的学习路径,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在首次提及的章节中就进行清晰的阐述,或者提供明确的章节索引,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到相关内容。另外,书中在介绍各种仿真算法时,对于算法的“可调参数”的解释,也显得不够充分。例如,在讨论数值积分算法的步长选择时,作者主要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但对于在实际仿真中,步长如何影响计算精度、稳定性以及仿真速度,并没有给出直观的图示或量化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仿真需求,对这些“可调参数”进行优化的指导,甚至是提供一些“经验公式”或“推荐值”,来帮助读者快速入门。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但作为一名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希望深入理解仿真机理的读者,我感觉它在“为什么”和“怎么做”之间,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介绍不同数值积分方法的优缺点时,作者主要从数学的收敛性、精度等方面进行阐述,但对于这些方法在实际仿真中的表现,例如计算速度、内存占用、对特定类型暂态过程的适应性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比较。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图表,直观地展示不同方法在处理感应器饱和、非线性负载等复杂情况时的性能差异。再比如,书中关于模型简化和降阶的章节,虽然提及了多种方法,但对于如何根据仿真目的和精度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简化策略,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标准。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案例研究,演示如何在不同的工程问题中,通过模型简化来平衡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此外,书中在讨论仿真结果的验证时,更多地是强调理论推导和数学证明,而对于如何通过实际的实验数据或现场测量数据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篇幅较少。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一部分,增加一些关于现场数据采集、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指导,甚至提供一些真实世界的案例,来展示仿真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层面非常扎实,但对于一些刚刚接触电力系统仿真领域的读者来说,它可能过于“硬核”。书中对于各种数学模型和算法的推导,虽然严谨,但缺乏足够的“通俗化”解释。例如,在介绍广义电网模型时,作者直接引入了庞大的矩阵方程组,没有对这些方程的物理意义进行充分的解释,导致读者在理解模型的建立过程时,感到十分困难。我期望书中能够从更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复杂模型,比如通过一个简单的RLC电路,来展示如何建立其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如何将其扩展到更复杂的电力网络。此外,书中在讨论多相系统仿真时,虽然提及了各种变换(如abc-dq0变换),但对于这些变换的推导和物理意义,解释得不够清晰。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推导过程,并结合实际的电力系统元件(如三相异步电机、变压器),来展示这些变换在简化模型和分析暂态过程中的作用。总之,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数学和电力系统基础的读者,对于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基础的教材一起阅读。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深奥了,作为一名初涉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生,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然而,书中对于诸如二阶积分法、状态变量法等数值求解方法的详细推导和优劣分析,让我感到一阵眩晕。虽然我知道这些方法是电磁暂态仿真的核心,但作者在数学公式的推导上似乎省略了一些关键步骤,导致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例如,关于常数导纳法和变步长法的选择,书中的论述虽然提及了各自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具体权衡和决策过程,并没有给出足够详尽的指导。我期待的是,在介绍这些复杂算法时,能够辅以更生动形象的图示,或者更贴近实际工程问题的算例,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模型。书中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虽然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但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足够的“拐杖”来支撑他们的理解。尤其是书中在电磁暂态仿真中的开关暂态、非线性元件模型(如变压器饱和特性、断路器非线性电弧模型)的构建部分,虽然提及了多种模型,但对于这些模型的参数辨识、精度评估以及在不同仿真场景下的适用性,论述得略显笼统,使得我在实际构建仿真模型时,仍然感到摸不着头脑。我真希望作者能在附录或者独立章节中,对这些关键的建模技术进行更细致的讲解,比如提供一些常用的模型参数取值范围,或者不同类型元件建模的“最佳实践”建议。此外,书中关于模型精度与仿真效率之间权衡的讨论,也显得不够深入,虽然提到了龙格-库塔法、牛顿-拉夫逊法等,但对于不同精度等级的模型在计算时间和仿真结果上的具体影响,并没有提供直观的数据对比或案例分析。我希望作者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学术界的研究者可能会觉得很对胃口,但对于我这样从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的工程师来说,阅读起来颇有些吃力。书中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很多时候需要我停下来查阅词典,或者翻回前几章寻找定义。例如,在讨论模型离散化方法时,作者使用了“差分格式”、“截断误差”等词汇,虽然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选择合适的离散化阶数以兼顾精度和收敛性,书中的论述显得比较抽象,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性建议。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介绍这些离散化方法时,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电力网络模型,直观地展示不同阶数离散化所带来的仿真结果差异,甚至提供一些基于经验的“先验知识”,帮助我们快速筛选出合适的离散化方案。此外,书中在分析暂态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矩阵运算和线性代数知识。虽然我并非不懂代数,但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于某些矩阵运算的性质和意义的阐述,并没有做到足够的解释,导致我在理解这些矩阵如何反映电磁暂态现象时,感到有些生涩。例如,书中关于雅可比矩阵的性质及其在牛顿法收敛性分析中的作用,虽然提及了,但并没有深入剖析其具体含义,使得我无法将其与实际的潮流计算或暂态稳定性分析联系起来。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这些数学工具在电力系统仿真中实际应用的“桥梁”,比如用图解的方式展示雅可比矩阵的变化如何影响系统的动态响应,或者通过简单的算例来演示如何利用线性代数知识来优化仿真算法。

评分

质量不错,是我想要的,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嗯买书还要评论啊。。还没看完,正版书应该没有缺漏页吧哈哈哈

评分

包装精美,思路清晰,很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是我想要的,很好

评分

质量不错,是我想要的,很好

评分

书不错,朋友推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