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引起了人们不断的思考和争论。本书为我国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对这一关系的解读。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zui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论就思想关联来看,还是就私人关系而言,都构成胡塞尔从1916年到弗莱堡直至他1938年在这里去世期间的zui重要思想生命内涵的组成部分。胡塞尔自己曾将他后期在海德格尔那里得到的经历称作“zui沉重的宿命之一”,甚至“zui阴暗的个人经历——zui后的和对我zui沉重的打击”。而2014年出版的海德格尔的题为《思考》的三卷(《黑皮本》1931-1941年)以及2015年出版的题为《说明》的另外两卷笔记(1942-1948年),又为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尤其是为理解海德格尔所说“攻击”胡塞尔的根本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为我国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对这一关系史的解读。这一解读,按照倪梁康教授的说法,可以说他以某种方式对此长期萦绕在心头的关系思考的一个总结或清算。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自识与反思》,译著《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道德意识现象学》、《人生第yi等事》等。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彩,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哲学史料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式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细腻地描绘了两位巨匠之间那种既是师徒、又是竞争者的复杂关系。那种知识上的相互启发,以及最终因立场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分歧而产生的“背离”,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学术观点,更是在记录两位伟大心灵的碰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见”他们在弗莱堡大学走廊上的争论,感受到那种思想交锋时迸发出的火花与张力。作者在引用原始信件和回忆录时,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既保持了客观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情感的穿透力。比起许多学院派的、过于疏离的哲学分析,这本著作显然更有人情味,它让我们看到了伟大思想家作为“人”的一面,看到了理论如何根植于个体的生命选择与时代困境之中。
评分这部作品的哲学深度令人赞叹,它犹如一束强光,精准地照射在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核心地带。作者在梳理胡塞尔现象学运动的脉络时,展现了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扎实把握,从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到生活世界的重新发现,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的论述都鞭辟入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视为孤立的体系,而是置于当时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对“意向性”与“在世存有”之间张力的探讨,不仅仅是概念的对比,更深入到了研究者个人生命体验对理论建构的影响层面。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哲学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书中的某些段落,特别是关于胡塞尔晚期思想的阐发,虽然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研读,但一旦领悟,便如同打通了一处关键的经络,对理解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豁然开朗。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对于任何严肃的哲学爱好者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呈现,给人的感觉非常典雅、沉静,很符合它所承载的严肃主题。那种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感。但抛开外在形式,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所蕴含的对“学术独立性”的深刻思考。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相遇”与“背离”,其实是哲学史上关于“继承”与“超越”永恒主题的一个缩影。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创造出辉煌的学说,更在于敢于在思想的至高点上,划清与过去的界限,哪怕那个过去曾是自己最亲密的导师。这种对学术伦理和个人良知的探讨,透过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被巧妙地烘托出来,让人在为他们的成就感到敬佩的同时,也为那份坚守真理的孤独感而唏嘘不已。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去回味作者对特定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漂移的描述。这本书在处理“时间性”与“存有论”的复杂交织时,显得尤为老到。它没有采用那种将概念工具化的做法,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在思想家手中不断被塑形的生命体。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贡献之一在于,它成功地将原本被认为高高在上的“现象学”拉回到了“思考”本身,强调了哲学思考的艰难与必然性。每一次“相遇”都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而每一次“背离”都是一次向更深层真理的潜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哲人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传承”的教科书。对于渴望穿透现象学表象,直抵其核心精神的求知者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心灵洗礼。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那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它突破了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简单地视为“先驱”与“后继者”的传统二元对立框架。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文本的细致比对,尤其是聚焦于他们治学生涯中那段最为关键的“交汇期”,成功地揭示了他们思想结构中潜在的、甚至可以说是结构性的不兼容之处。作者对“现象学方法论”在两位哲学家那里如何被“异化”或“重塑”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精密的文献考据与宏观的哲学史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固。即便是对现象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会发现自己过去理解上的盲点被有力地纠正了。全书的逻辑推演严密,几乎没有一处松懈,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独立思考的锐气。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居然是讲两人关系的..... 这本目前买的没必要
评分书很快收到了,质量不错!快递师傅辛苦了!
评分好好好
评分没包装这本,不知道咋回事
评分不错
评分gk/jvjgzfhzhkvngxkvm&
评分好
评分书不错!!老师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