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M. A. R. 哈比布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近年来,他出版了《早期的T. S. 艾略特与西方哲学》(1999)等著作。他还发表和提交过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伯格森、巴特和德里达等人的论文。
1 / 致谢
1 / 经常援引的著作缩略语表
1 / 导言
5 / 第一部分古代希腊的批评
7 / 古典文学批评:知识与政治背景
16 / 第一章柏拉图(公元前428—约公元前347年)
37 /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57 / 第二部分修辞学的传统
59 / 第三章希腊的修辞学
72 / 第四章希腊化时期与罗马的修辞学
93 / 第三部分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批评
95 / 第五章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年)
108 / 第六章朗吉努斯(公元1世纪)
118 / 第七章新柏拉图主义
139 / 第八章中世纪早期
153 / 第九章中世纪晚期
198 / 第十章转折:中世纪的人本主义
…………
611 / 第二十六章女性主义批评
649 / 第二十七章读者反应理论与接受理论
675 / 第二十八章后殖民批评
696 / 第二十九章新历史主义
707 / 结语
712 / 参考文献
730 / 索引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真正值得称赞的亮点,译者显然深谙原文的精髓,并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逐字对应的翻译腔调。相反,他们成功地在中文语境中重建了原著那种典雅而又充满思辨张力的表达。例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德语或法语哲学词汇的本土化处理,既保持了学术的精确性,又保证了阅读的流畅度,这在翻译文学批评著作中是极为难得的成就。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感,就好像这些深刻的见解原本就是用中文写成的。这种高水准的翻译,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查阅原著才能理解的概念,在初次阅读时就能获得清晰的把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对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进入这个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我之前对文学批评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总是觉得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串联起来,那种流畅和洞察力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将早期西方思想中的“模仿”概念,与后世的“再现”理论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特别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古典传统的回归时,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读起来让人感觉这不是在看一本历史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似乎在邀请读者一起走进那个思想交锋的时代,去亲身体验那些伟大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和演变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高得惊人,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都仿佛在诉说着内容的厚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流派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他没有急于对某个理论进行褒贬,而是耐心地把每个学派的逻辑起点、核心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都展现出来。比如,在论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转向时,那种层次分明的梳理方式,让原本混沌不清的理论分野变得清晰可见。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每一个引文的引用都精准到位,并且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某些观点会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出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思想地图,让人在浩瀚的批评史中找到准确的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浩大,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的微观分析之间的完美平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反思性小结”,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回顾,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当前学术实践与历史传统的张力。这种结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有效地避免了学术史阅读容易产生的“知识点堆砌感”,而是始终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思想的演变逻辑”之上。从荷马的叙事技巧到当代解构主义的文本消解,作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数千年的思想迷宫,每一个转折点都讲解得清晰有力,让人对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充满了敬畏。这是一部真正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维度的学术经典。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上的“重塑”体验。我一直以为文学批评史是线性发展的,A理论导致B理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断裂”与“回响”的概念,展示了那些看似被遗忘的早期思潮是如何在后世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浮现的。尤其是对德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分析,作者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对启蒙运动理性过度膨胀的一种微妙反制,这种深层次的交互作用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现象学美学对文本“在场性”的探讨,语言虽然学术化,但其蕴含的哲学思辨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阅读文本的方式和期待。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任何文本时,都会不自觉地调动起这些历史上的批评工具箱。
评分好书,期待已久,做活动拿下很划算,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我。
评分川大阎嘉老师的译作,学术的积淀加上沉淀,得此佳作。大赞!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正版图书,优惠券力度大,京东的服务一向都很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非常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阅读。
评分川大阎嘉老师的译作,学术的积淀加上沉淀,得此佳作。大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正版图书行货品质,价格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