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哈比布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史
  • 西方文学理论
  • 当代学术棱镜
  • 译丛
  • 文学史
  • 批评理论
  • 柏拉图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2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542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作者简介

  M. A. R. 哈比布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近年来,他出版了《早期的T. S. 艾略特与西方哲学》(1999)等著作。他还发表和提交过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伯格森、巴特和德里达等人的论文。

目录

1 / 致谢

1 / 经常援引的著作缩略语表

1 / 导言

5 / 第一部分古代希腊的批评

7 / 古典文学批评:知识与政治背景

16 / 第一章柏拉图(公元前428—约公元前347年)

37 /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57 / 第二部分修辞学的传统

59 / 第三章希腊的修辞学

72 / 第四章希腊化时期与罗马的修辞学

93 / 第三部分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批评

95 / 第五章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年)

108 / 第六章朗吉努斯(公元1世纪)

118 / 第七章新柏拉图主义

139 / 第八章中世纪早期

153 / 第九章中世纪晚期

198 / 第十章转折:中世纪的人本主义

…………

611 / 第二十六章女性主义批评

649 / 第二十七章读者反应理论与接受理论

675 / 第二十八章后殖民批评

696 / 第二十九章新历史主义

707 / 结语

712 / 参考文献

730 / 索引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一、 导论:文明的镜子,思想的洪流 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独特载体,总是映照着时代的精神图谱,承载着个体的喜怒哀乐。而文学批评,则是审视、理解、解读这面镜子,剖析其深层肌理,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哲学活动。它并非 static 的教条,而是伴随人类思想史跌宕起伏,与文学创作本体同呼吸、共命运的动态过程。本书《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梳理、呈现并深刻剖析文学批评思想发展脉络的巨著。它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时期,而是以宏大的视野,追溯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考察其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演变轨迹,揭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批评家们如何运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视角,构建起丰富的批评理论体系,并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的走向。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部详尽的文学批评发展通史,更在于它通过对历代批评家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解读与辨析,展现了人类对“何为文学”、“如何理解文学”、“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等根本性问题的持续追问与探索。它让我们看到,每一次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都与当时社会、政治、哲学思潮的变革息息相关,是思想的洪流在文学批评领域激起的壮丽波澜。 二、 古希腊的奠基:理性与模仿的初探 文学批评的种子,早在古希腊就已悄然埋下。我们不得不提及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以其对理想国与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在他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对诗歌与戏剧的艺术形式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即“模仿的模仿”,因此它距离真理更远,容易误导公民,扰乱社会秩序。他强调了诗歌的情感煽动性,认为其可能引发非理性的冲动,不利于培养理性而公正的公民。然而,正是柏拉图的批判,促使后人不得不认真思考文学的本质、功能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开启了对文学的哲学反思。 与柏拉图形成鲜明对比,亚里士多德则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更具建设性的理性精神。在他被誉为西方文学批评奠基之作的《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模仿”(mimesis)的理论,并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他肯定了模仿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能够通过模仿来揭示事物的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对情节、人物、语言、思想、意象、歌曲等悲剧要素的精细划分,以及他对“净化”(catharsis)概念的阐释,即观众通过观看悲剧所体验到的情感宣泄与道德升华,为后世的文学分析提供了方法论的范本。他注重对作品形式结构的考察,以及对艺术如何产生效用的思考,标志着文学批评从哲学思辨走向了对艺术本身的独立关注。 三、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宗教的神圣与人性的复苏 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神学的笼罩下,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受到了限制。当时的文学创作多以宗教教义为核心,文学批评也更多地服务于宗教的宣扬与解释。然而,即便如此,神学中的符号学解释、寓言的解读等方法,也为后世的文本分析留下了痕迹。圣奥古斯丁的《论教义》虽然主要讨论神学,但其中关于符号、意义的阐释,以及对文本的层层解读,对后来的文学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和对人性的重新发现。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以人为中心,重新审视古典文学的价值,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们,如皮特罗·彭波尼奥(Pietro Bembo)和卢德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开始对诗歌的风格、韵律、语言进行精细的研究,并强调模仿古典大师的典范。他们对“风格”(stile)的重视,以及对“优美”(bellezza)的追求,为后世的新古典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对史诗、十四行诗等体裁的规范化探索,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文学形式的精益求精。 四、 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理性的光辉与规则的束缚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新古典主义批评家们,如尼古拉·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坚信理性是创作与评价的最高准则。布瓦洛在其《诗艺》中,系统地总结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模仿自然、遵循理性、追求清晰、和谐、平衡。他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典范,提倡“三一律”(unity of time, place, and action)等戏剧创作原则,并对文学的道德功能寄予厚望,认为文学应具有教化作用。新古典主义批评强调的是规则、秩序、普遍性,以及对情感的节制。尽管这种批评有时显得僵化和教条,但它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普遍价值方面,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五、 浪漫主义的觉醒:情感的澎湃与个性的张扬 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浪漫主义的兴起,则是一场对情感、想象、个性解放的伟大呼唤。浪漫主义批评家们,如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虽然早于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对个体精神的强调,已为浪漫主义的到来埋下伏笔。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序言》中,对诗歌的语言、内容和功能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他主张诗歌应采用“日常口语”,关注“普通生活”,并强调“情感的自发性涌动”,即“强烈的感情的平心静气的回忆”。这种对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视,以及对诗歌作为一种深刻情感表达的理解,构成了浪漫主义批评的核心。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则进一步深化了浪漫主义批评的理论。他对“想象力”(imagination)进行了精细的区分,将其分为“原初想象力”(primary imagination)和“创造性想象力”(secondary imagination),并强调了想象力在创造新世界、融合对立事物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倡对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反对僵化的外部规则。浪漫主义的批评,是对个性、情感、想象力的解放,是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械化、理性化的反拨。 六、 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社会的镜子与科学的审视 19世纪,随着社会巨变的发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文学批评也呈现出新的面貌。现实主义批评家们,如夏尔·圣伯夫(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强调文学作品应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物的心理和社会背景。圣伯夫以其“性格研究”著称,注重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角度来解读其作品。 自然主义则将科学精神引入文学批评。埃米尔·佐拉(Émile Zola)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将实验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认为文学应像科学家一样,客观、冷静地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批评强调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常常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的生活,并力图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这种批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文学的“科学性”的追求,为后来的社会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七、 20世纪的多元探索:形式、结构、读者与权力 20世纪是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异常活跃和多元的时期。新批评(New Criticism)在英美文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主张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内在批评”,即排除作者传记、历史背景、读者反应等外部因素,专注于文本的语言、意象、象征、结构等形式要素,追求作品的“意义的整体性”(organic unity)。T.S.艾略特(T.S.Eliot)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等文章中,提出了“非个人化”(impersonality)的观点,强调作家应将自己的情感置于作品之外。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则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文学的深层结构和普遍规律。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并非孤立的文本,而是由一系列符号和规则构成的系统。他们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等方法,试图揭示文学的“意义生产机制”,并强调“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观点,将意义的生成归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结构和意义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漂移的,任何意义的解释都可能包含内在的矛盾和不一致。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的“二元对立”及其内在的颠覆性。 与此同时,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马克思主义批评(Marxist Criticism)、后殖民批评(Postcolonial Criticism)、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等多元批评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性别在文学作品中的建构与表征,揭示父权制对女性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批评则从阶级斗争、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后殖民批评关注殖民主义对被殖民者及其文化的影响,探讨身份、权力与压迫等问题;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八、 结语:永恒的对话,未竟的事业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并非是对文学批评史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对人类思想遗产的深度挖掘与审视。从柏拉图对艺术的哲学质疑,到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理性剖析;从中世纪的神学解读,到文艺复兴的人文复苏;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到浪漫主义的情感澎湃;从现实主义的社会关怀,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反思,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解构,每一个时期、每一位批评家,都为我们理解文学打开了新的视角。 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关于文学本质、功能、价值以及阅读的永恒对话。文学批评,就像一面不断折射着时代光芒的棱镜,每一次的分析与解读,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到文明的脉络。这本书,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每一个热爱阅读、渴望理解世界的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告诉我们,文学批评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它将伴随着人类对意义的不懈追求,继续向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真正值得称赞的亮点,译者显然深谙原文的精髓,并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逐字对应的翻译腔调。相反,他们成功地在中文语境中重建了原著那种典雅而又充满思辨张力的表达。例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德语或法语哲学词汇的本土化处理,既保持了学术的精确性,又保证了阅读的流畅度,这在翻译文学批评著作中是极为难得的成就。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感,就好像这些深刻的见解原本就是用中文写成的。这种高水准的翻译,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查阅原著才能理解的概念,在初次阅读时就能获得清晰的把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对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进入这个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我之前对文学批评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总是觉得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串联起来,那种流畅和洞察力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将早期西方思想中的“模仿”概念,与后世的“再现”理论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特别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古典传统的回归时,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读起来让人感觉这不是在看一本历史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似乎在邀请读者一起走进那个思想交锋的时代,去亲身体验那些伟大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和演变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高得惊人,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都仿佛在诉说着内容的厚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流派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他没有急于对某个理论进行褒贬,而是耐心地把每个学派的逻辑起点、核心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都展现出来。比如,在论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转向时,那种层次分明的梳理方式,让原本混沌不清的理论分野变得清晰可见。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每一个引文的引用都精准到位,并且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某些观点会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出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思想地图,让人在浩瀚的批评史中找到准确的坐标。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浩大,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的微观分析之间的完美平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反思性小结”,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回顾,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当前学术实践与历史传统的张力。这种结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有效地避免了学术史阅读容易产生的“知识点堆砌感”,而是始终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思想的演变逻辑”之上。从荷马的叙事技巧到当代解构主义的文本消解,作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数千年的思想迷宫,每一个转折点都讲解得清晰有力,让人对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充满了敬畏。这是一部真正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维度的学术经典。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上的“重塑”体验。我一直以为文学批评史是线性发展的,A理论导致B理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断裂”与“回响”的概念,展示了那些看似被遗忘的早期思潮是如何在后世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浮现的。尤其是对德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分析,作者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对启蒙运动理性过度膨胀的一种微妙反制,这种深层次的交互作用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现象学美学对文本“在场性”的探讨,语言虽然学术化,但其蕴含的哲学思辨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阅读文本的方式和期待。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任何文本时,都会不自觉地调动起这些历史上的批评工具箱。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做活动拿下很划算,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我。

评分

川大阎嘉老师的译作,学术的积淀加上沉淀,得此佳作。大赞!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正版图书,优惠券力度大,京东的服务一向都很好,送货非常快!

评分

非常不错哦!值得购买。

评分

阅读。

评分

川大阎嘉老师的译作,学术的积淀加上沉淀,得此佳作。大赞!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正版图书行货品质,价格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