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

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查攸吟 著
圖書標籤:
  • 日俄戰爭
  • 俄國海軍
  • 海軍曆史
  • 軍事曆史
  • 海戰
  • 艦船
  • 軍事科技
  • 曆史
  • 戰爭
  • 冷戰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472374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82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MOOK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軍迷、學生、曆史愛好者
 指文傾力打造的海洋軍事文化類MOOK,旨在關注海域局勢,瞭解海戰曆史,傳承海洋文化!
 全景式專著《日俄戰爭全史》視角的延伸——聚焦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詳析俄羅斯帝國海軍進擊遠東的強大動因,以及怎樣步步為營,狂刷在東北亞地區的存在感?

 戰後在麵對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時,他們的新戰略重點又該劃嚮何方?

 於一夕之間覆滅的俄羅斯艦隊,在那段帝國*後的時光中,經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和發展?

 木質帆船在地中海的*後一次大海戰——納瓦裏諾之戰,對維也納體係造成怎樣的衝擊?


內容簡介

《海戰事典006》為全景式專著《日俄戰爭全史》視角的延伸,為讀者精心準備瞭以下三篇精緻圖文:

《東方的陸與海:日俄戰爭前的俄國海軍》記錄瞭俄羅斯帝國海軍進擊遠東的強大動因,以及怎樣步步為營,狂刷在東北亞地區的存在感。

《帝國海軍的無畏艦時代:日俄戰爭後俄國海軍力量的重建》圍繞俄國海軍戰後取得的海上經驗,敘述瞭俄國海軍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建造、發展與覆滅,以及與其命運息息相關的俄國造船廠的曆史。

《維也納體係的破裂:納瓦裏諾之戰》為連載文章,本輯隻收錄瞭其上半部分。此篇為讀者梳理瞭納瓦裏諾大海戰對維也納體係造成的影響和衝擊,記錄瞭木質帆船在地中海的*後一次大海戰。

作者簡介

   查攸吟:上海人,擅長海軍史、日俄戰爭史、美國建國史,撰寫過多篇軍史類文章。曾經齣版過《*峰與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水麵艦隊的巡洋作戰》、《日俄戰爭:開戰背景與海戰始末》、《血腥的民主》、《日俄戰爭全史》等書籍,並在《兵器》、《現代艦船》等刊物與文集發錶過大量文稿。

   董旻傑:網名本壘打,曾任“知兵堂”執行總編,著有《裝甲英豪:二戰德軍裝甲兵上將溫剋和他的部隊》、《閃擊西歐》、《沸騰的雪》等二戰戰史類作品。

   指文號角工作室:由諸多資深作傢領銜,除近現代各國製服徽章文化領域外,號角工作室還緻力於海洋軍事文化領域的研究及創作,聚集瞭大量海洋軍事曆史作傢,策劃有《英國戰列艦全史》、《英國驅逐艦全史》、《美國驅逐艦全史》等係列叢書,已經上市的指文“世界艦艇”係列齣版物受到瞭讀者一緻認可。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由陳悅等資深海軍史研究者組成,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等。代錶作品有《近代國造艦船誌》、《甲午海戰》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海洋,人類光榮與夢想的戰場。從不列顛到美利堅,一個個大國一次次不停驗證著“誰擁有海洋,誰就擁有整個世界”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們正在積極發展海上貿易、維護海上權益。因此,瞭解海上戰爭的曆史,洞悉海上博弈的玄機變得十分必要。《海戰事典》是軍迷們瞭解海戰及海洋軍事文化的寶典,希望該係列讀物能夠刊載更多精彩文章展現海洋文化的魅力。

  ——軍事科普作傢,江泓
  
  

  作為新中國第yi代人民海軍軍官後代的我,從小生活在著名的軍港小城——旅順口。這裏的每一處遺跡都是海上戰爭為這座小城銘刻的深深印記,它們牽動著人們對這個國傢、這個民族關於海洋意識與海洋權益的深刻思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也不該再次忽視海洋。但如何纔能真正汲取曆史的教訓,又如何纔能探尋到一條正確的深藍之路?我相信,《海戰事典》這本看上去很普通的書,一定會成為一扇打開曆史記憶的窗,一座連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人們可以通過它,找尋到自己的答案。

  ——中國海軍史研究者,張義軍
  
  

  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綫的國傢必須要對海洋投以足夠的關注,曾在海洋上發生的交流、衝突和戰鬥恰恰是對曆史經驗的一次次總結,它們從未隨濤浪平息,而是形成並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海洋意識覺醒的基石。《海戰事典》正是一本海洋曆史的索引,是一個瞭解海上往事的渠道。

  ——海軍史、海軍艦船研究者,顧偉欣
  
  

  “無海權如人無手足”。古往今來,為瞭將主權延伸至海洋,以獲得更多的控製力,很多國傢都建立瞭強大的海軍,他們既譜寫過壯麗的海戰詩篇,也創造過傳奇的海洋故事。《海戰事典》正如滄海拾珠,將這一段段精彩的曆史串聯、匯集至一處,相信每一位讀者在閱讀後,都會大呼精彩過癮。

  ——資深軍事編輯,劉曉
  
  

  即使21世紀已被廣泛稱為“信息的時代”,人類普遍選擇定居、發展生産的地域仍然是各大洲的沿海地帶,聯結其間的繁忙海上航綫仍然需要強大海軍的護衛。《海戰事典》為廣大海軍愛好者精彩描繪曆史中發生於海洋上之激烈搏殺,希望啓發更多國人關心我國海洋權益之保護。

  ——指文《軍鑒》工作室主編,潘越

目錄

【大國海事】
東方的陸與海:日俄戰爭前的俄國海軍
帝國海軍的無畏艦時代:日俄戰爭後俄國海軍力量的重建
【海上角力】
維也納體係的破裂:納瓦裏諾之戰

精彩書摘

  俄國無畏艦有幾個主要特徵,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最主要的識彆特徵當屬主炮係統。

  當時在全世界範圍內,各國海軍正處於“無畏艦狂熱”期。歐洲其他國傢,比如英國、法國、德國建造的第一代無畏艦中有相當數量存在將主炮塔安裝在瞭側舷的情況,“無畏”號便是如此。德國的第一代戰列艦拿騷級更是將6個主炮塔中的4個安裝在兩舷。這樣的設計勢必會引起許多麻煩:

  首先,側舷安裝主炮塔,其深入船體的炮座將切開多層甲闆,勢必嚴重降低船舶的縱嚮結構強度。

  其次,主炮塔安裝在船體兩側,會導緻炮塔底部的彈藥庫直接貼著船體外殼布置,這將大幅度提高中彈後直接危及彈藥庫的可能性。

  最後,由於艦橋阻礙,安裝在一側的主炮塔實際上不能朝另一舷展開射擊,這就造成瞭火力上的嚴重浪費。

  相比這些不成熟的設計,俄國海軍的戰列艦從一開始就將全部主炮都安裝在船體中軸綫上,在船舷兩側留下瞭寬闊的空間。俄國無畏艦也因此避免瞭其他國傢早期戰列艦所遭遇的一係列問題。另外俄國人堅持將炮塔均勻分布在船體上,他們認為這會給主炮塔提供寬廣的鏇轉弧,同時亦能將彈藥艙分隔得比較開,有效降低殉爆之後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而三聯裝炮塔的設計成功本身久是俄國工程師的一件巨大成就,52倍口徑的炮管長度超過瞭當時任何國傢的海軍炮。

  12英寸52倍口徑火炮的射彈一開始定為瞭332韆剋“1907型”(1907 Model)炮彈,後來采用瞭更重的“1911型”炮彈。由於倉促上陣,最初采用1911型炮彈的測試情況錶現得有些不盡人意。不過這種炮的優異特徵使這些問題在測試階段就被剋服瞭。基本上可以認為,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海軍擁有的武器是比較齣色的。

  到1914年年初,為“伊茲梅爾”號設計的14英寸52倍口徑炮還沒有經過測試。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采用120毫米副炮的特徵並沒有遺傳給後續戰艦,從瑪麗亞女皇級戰艦開始,二級火力都采用瞭130毫米口徑。這些副炮的主要缺點是它們都位於兩舷中層甲闆上的炮廓內,射界有限且容易受到海況乾擾。不過造成這個缺點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主炮的安裝位置和射界占有最高優先級所緻。

  當時俄國所有戰列艦的火控都基於莫斯科維奇(M.A.Moshkovich)、剋萊門鐵夫(G.M.Klementyev)和諾莫夫(V.G.Naumov)發展齣來的指揮儀火控係統,他們三人是聖彼得堡蓋斯勒公司(Geysler)的俄國工程師。這是一個隨動式(follow the pointer)機電係統,從1911年開始應用於俄國大型戰艦。主測距儀位於前指揮塔之上,火控中心位於指揮塔之下,其作用是對數據進行計算,計算結果會轉為電信號傳送至炮塔的距離指示器(range clock)上。另外,在指揮塔前有一個瞭望組,由1名軍官和2名士兵組成。

  1913年,主炮火控指揮儀得到瞭進一步的改良,因為俄國引進瞭亞瑟·H·珀倫(Arthur H.Pollen)發明的一種儀器,他是英國雅爾古儀錶公司(Argo Clock Co)的工程師。這種儀器具有許多新奇的特徵,它基於雙近似理論(double approximation),可以産生二維結果(two-dimensional results)。珀倫的理念沒能被英國海軍部接受,這使俄國有瞭可乘之機,獲得瞭這項先進技術。先進的指揮係統加上船員的刻苦訓練,艦炮取得瞭優異的射擊效果;在1913~1915年的實戰演習中,對勻速目標的火炮擊中,前無畏艦和無畏艦的命中率穩定在20%~25%,有時甚至能達到30%。

  從塞瓦斯托波爾級戰艦開始采用的裝甲係統,到“瑪麗亞女皇”號時成瞭標準,這套防禦設計理論在俄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後來的俄國戰列艦設計都采用此標準。雖然俄國無畏艦裝甲占總重量的比例一代比一代大,但還遠遠跟不上火力裝置的快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俄國無畏艦遠非完美。比較諷刺的是,俄國戰列艦的主要缺點和主要優點都是源自主炮塔的布置。海軍堅持要求將4個炮塔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安放在甲闆上,這勢必會導緻上層建築物的可用空間狹小,另外不必要地延長主裝甲帶長度也是無法避免的睏擾。

  在這裏有必要提一下防雷係統的設計。俄國海軍的戰列艦“皇太子”號(Tsesarevich,1899年入役)引入的第一代防魚雷艙壁厚40毫米,下一代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1901年)也繼承瞭這種艙壁。日俄戰爭爆發時,俄國艦隊中一半的大戰艦都安裝瞭防魚雷艙壁。根據NTC的檔案,1906~1908年,俄國考慮瞭很多防魚雷艙壁的設計方案。一些方案的構想還非常復雜,對魚雷和水雷的損害控製分成瞭3個階段:一個炸藥爆炸能量疏散區間、一個爆炸衝擊吸收區間和一個損害控製艙。當時被NTC考慮過的係統都采用縱嚮裝甲艙壁,但是它們都沒有被考慮進無畏艦的設計中。在設計“塞瓦斯托波爾”號時,俄國海軍專傢在縱嚮防魚雷裝甲艙壁的價值問題上還沒有達成一緻,俄國人最後決定采用造船用鋼。爭論的焦點在於防雷係統的重量問題,一個40毫米厚的裝甲艙壁至少要增加500噸的重量,而這個重量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因為日俄戰爭中的經驗錶明,采用普通軟鋼的隔水艙壁(安裝在巡洋艦“帕拉達”號、裝甲巡洋艦“巴揚”號、戰列艦“列特維贊”號和“勝利”號上)對水下爆炸的抵抗效果,並不遜於“皇太子”號上的40毫米裝甲艙壁。

  當然,這種忽視並非俄國所獨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海軍強國都忽略瞭魚雷防禦結構的研發工作,所以俄國的這種態度也不值得大驚小怪。而日俄戰爭中獲得的經驗也沒能顯示齣強化裝甲隔水艙壁的必要性,這直接影響瞭1908~1914年之間俄國戰列艦的設計。公平地說,一些有遠見的俄國工程師也確實預見瞭這個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很有意義的理念。但是直到1915年,CDNC纔在戰列艦上開始魚雷防禦結構的試驗工作,直到1916年年底第一個完整的設計纔宣告齣爐。隻是那個時候對於俄國來說,已經晚瞭。在1908~1914年,期間設計的俄國無畏艦水下保護裝置就是一麵沒有裝甲的縱嚮隔水艙壁,與船舷平行,底部被固定在雙重船底之上,並輔以煤倉裏的煤炭作緩衝。與當時的英國(尤其是德國)無畏艦相比,俄國的無畏艦在防魚雷體係方麵還需要大幅度改進,因為俄國戰列艦甚至連專用的防雷艙都沒有。盡管所有的設計都有防魚雷網,但戰爭很快就會證明,這種網在實戰中基本是形同虛設。相對來說,水下防禦係統最大的改進之處在於前後炮塔之間采用瞭三重船底。

  在這段時間內,俄國人在推進係統方麵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的進步革新,因此隻能依賴國外提供的最新設備——尤其是帕森斯渦輪(Parsons)和亞羅式小管鍋爐。俄國人顯然也意識到瞭全麵燃油化的必要性,“伊茲梅爾”號使用煤/油混閤燃料鍋爐和燃油鍋爐,便是一個逐漸嚮全燃油鍋爐演化的過程。

  俄國無畏艦有著韆篇一律的造型,隻能依靠炮塔指嚮來簡單分辨不同的型號。海軍工程師們響應NGS的指示,對保持戰艦側麵輪廓一緻性的要求特彆留心,因此有這一結果也不足為奇。實際上在那一時期,俄國無畏艦側影的典型特徵就是簡潔:4個主炮塔、2個煙囪、2根主桅、1個或2個環繞輕型船橋的指揮塔,這些特徵令人過目難忘。前兩個係列戰艦乾舷高度的計算,基於它們都在內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服役的事實。到設計“伊茲梅爾”號時,俄國決定建造一支“遠洋艦隊”,為瞭增強遠洋作戰性能,提高瞭艦艏的齣水高度,艦橋之後部分沒有改變。

  俄國無畏艦具有以下典型特徵:很好的主火力係統、采用三聯裝炮塔、船殼設計先進。推進係統采用瞭西方的先進技術,並不比其他國傢的海軍遜色。其裝甲的設計確實有獨到之處,但是裝甲厚度不足是不爭的事實。此外,其主要弊端在於缺少魚雷防禦結構。整體來說,從1908年開始對塞瓦斯托波爾級戰艦的不斷改進,使俄國無畏艦獨樹一幟,簡潔的外形很難同其他國傢的無畏艦混淆。

  1914年年初,俄國海軍當局和海軍工程師以他們所掌握的理論、實踐經驗,開始研製新型16英寸火炮戰列艦。

  ……

前言/序言

  隨著《巴黎和約》的簽署,剋裏木戰爭宣告終結,俄羅斯帝國在歐洲南方的擴張也到瞭盡頭。西伯利亞鐵路建設的全麵啓動,代錶著俄國東方戰略的開始。《東方的陸與海:日俄戰爭前的俄國海軍》記錄瞭“三國乾涉還遼”事件後,日本對俄國的敵意與日俱增。由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本聯閤艦隊將浩浩蕩蕩駛過黃海,嚮傲慢的俄國人證明自己的力量。

  在日俄戰爭中毫無懸念地落敗,使俄國的武裝力量承受瞭慘重損失,其中海軍尤甚。麵對奧斯曼的威脅,雄心勃勃的《海軍法》寄托瞭俄國重振海上力量的全部希望。《帝國海軍的無畏艦時代:日俄戰爭後俄國海軍力量的重建》圍繞俄國海軍戰後取得的海上經驗,敘述瞭俄國海軍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建造、發展與覆滅,以及與其命運息息相關的俄國造船廠的曆史。

  納瓦裏諾海戰之後,希臘獨立戰爭的形勢重現光明,失去瞭海軍支援的土埃軍隊轉攻為守,處於戰略收縮態勢,而俄國乾預戰爭的決心更加堅定。《維也納體係的破裂:納瓦裏諾之戰(上)》梳理瞭納瓦裏諾大海戰對維也納體係造成的影響和衝擊,這是木質帆船在地中海的最後一次大海戰。自此希臘獲得獨立,俄羅斯統治黑海,土耳其帝國衰落……



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 簡介 1904年至1905年間爆發的日俄戰爭,不僅是近代史上東亞格局劇變的標誌性事件,更是世界海軍發展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背後,俄國海軍的命運起伏,其技術、戰略、組織以及人員素質的種種錶現,為後世留下瞭無數值得深思的教訓與啓示。本書《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並非僅僅聚焦於戰役本身,而是以更為宏大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日俄戰爭前後俄國海軍的整體麵貌、發展脈絡、關鍵人物以及最終走嚮,力圖為讀者勾勒齣一幅詳盡而立體的俄國海軍曆史畫捲。 一、 戰爭前的俄國海軍:雄心勃勃的現代化嘗試與深層隱憂 進入20世紀,俄國正處於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一方麵,沙皇政府懷揣著重塑帝國輝煌的野心,企圖在遠東地區擴張勢力,與日本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控製權。海軍,作為國傢力量投射的重要工具,自然成為其戰略部署的關鍵一環。另一方麵,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仍顯滯後,其海軍建設麵臨著資金、技術、人纔等多方麵的嚴峻挑戰。 本書將詳細梳理沙俄在日俄戰爭前,為打造一支現代化海軍所付齣的努力。這包括: 造艦計劃與技術引進: 俄國海軍如何在中日甲午戰爭後,認識到與東亞新興海軍強國在技術上的差距,並由此展開新一輪的造艦計劃?本書將介紹當時俄國從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傢引進技術和船隻的復雜過程,分析這些引進計劃對俄國海軍現代化水平的實際影響。例如,諸如“列特維贊”號、“勝利”號、“波爾塔瓦”號等主力艦的建造,以及它們在設計理念、火炮配置、裝甲防護等方麵的特點。 戰略思想的演變: 俄國海軍的戰略思想在戰前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是堅持傳統的“艦隊決戰”理論,還是開始傾嚮於分散兵力,配閤陸地作戰?書中將探討俄國海軍高層在戰略製定上的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如何影響瞭戰時的兵力部署和作戰方針。特彆是“遠東艦隊”與“波羅的海艦隊”的組建及其各自的任務定位,將是分析的重點。 人員素質與訓練: 現代海軍的強大不僅在於艦船的先進,更在於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官兵。本書將審視俄國海軍在軍官選拔、培訓體係、士兵生活以及戰前訓練方麵的情況。是否存在軍官素質參差不齊、官兵矛盾突齣、訓練流於形式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海軍的戰鬥力有何潛在影響? 海軍指揮體係與行政管理: 俄國海軍的指揮體係是否高效?海軍部和艦隊司令部之間的權力劃分如何?官僚主義和腐敗是否滲透到瞭海軍的行政管理之中?本書將通過史料分析,揭示俄國海軍在指揮鏈條和組織結構上可能存在的弊端。 與日本海軍的對比: 在戰前,日本海軍依靠明治維新以來的明治精神、英國的技術援助以及嚴苛的訓練,迅速崛起。本書將對比俄國和日本在海軍建設方麵的投入、發展速度、技術水平和戰略思路,為理解日俄戰爭的勝負天平提供背景。 二、 日俄戰爭中的俄國海軍:從優勢到潰敗的悲劇 日俄戰爭是俄國海軍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的殘酷舞颱。本書將以客觀和分析的視角,迴顧俄國海軍在戰爭中的一係列重要戰役和行動: 旅順港的圍睏與失陷: 旅順港作為俄國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其命運直接關乎戰局。本書將詳細描述日軍對旅順的陸海夾擊,俄國艦隊在港內和齣擊作戰中的錶現,以及最終導緻旅順要塞和艦隊失陷的種種原因。這包括艦隊司令的指揮失誤、戰術運用不當、艦船損耗與維修睏境等。 海戰的失利與轉機: 從黃海海戰到對馬海峽海戰,俄國海軍經曆瞭怎樣的挫摺?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海戰的戰術細節,評估俄國艦船的性能、炮術、魚雷運用以及指揮官的決策。對馬海峽海戰的慘敗,無疑是俄國海軍的“滑鐵盧”,本書將詳細剖析導緻這場災難性失敗的深層原因,例如艦隊航行距離過長、補給睏難、官兵疲憊、通信指揮失靈,以及日本海軍在戰術和技術上的優勢。 波羅的海艦隊的漫長遠徵: 為瞭挽救在遠東的敗局,俄國組建瞭龐大的波羅的海艦隊,進行瞭一場史無前例的遠洋航行。本書將重現這次充滿戲劇性的遠徵,包括艦隊在航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如補給、維護、航海經驗不足,以及在途中的“みると”事件等。這場遠徵本身就充滿瞭悲劇色彩,最終以一場決定性的海戰——對馬海戰的慘敗而告終。 陸地作戰中的海軍支援: 俄國海軍並非隻局限於海上作戰。書中也將探討俄國海軍在陸地防禦作戰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使用艦炮支援陸軍、派遣海軍陸戰隊作戰等。這些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瞭俄國海軍官兵的勇氣與犧牲,但也無法挽迴整體的頹勢。 三、 戰爭後的俄國海軍:反思、重塑與新的挑戰 日俄戰爭的失敗,給俄國海軍帶來瞭毀滅性的打擊,也促使其深刻反思。本書將聚焦於戰爭結束後,俄國海軍所經曆的低榖與重建: 戰敗的教訓與深刻反思: 俄國海軍如何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是進行技術上的革新,還是對指揮體係進行改革?本書將分析戰後俄國海軍領導層和政府對失敗原因的評估,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海軍戰略、造艦思想、訓練模式和組織管理的討論。 重建的嘗試與新艦計劃: 盡管遭受重創,俄國並未放棄海軍建設。本書將介紹戰後俄國海軍試圖重建的努力,包括新式艦船的計劃與建造,例如主力艦“甘古特”級戰列艦的設計理念和建造過程。這些新艦的齣現,反映瞭俄國海軍試圖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決心,但也暴露瞭其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問題。 內部矛盾與革命的陰影: 戰敗不僅影響瞭海軍的物質力量,也加劇瞭其內部的矛盾。士兵和水兵中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革命的思潮開始滲透。本書將探討日俄戰爭後,俄國海軍內部的士氣問題、水兵起義(如“波將金號”戰列艦起義)以及革命對海軍建設和海軍人員構成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國海軍: 在日俄戰爭之後,俄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其力量構成、技術水平、戰略定位以及與其他海軍強國的對比情況如何?本書將簡要介紹這一時期的俄國海軍,為理解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錶現以及最終的解體埋下伏筆。 總結 《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俄國海軍在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發展變化的視角。本書不僅關注戰爭的宏大敘事,更深入到海軍建設的細節,從技術、戰略、組織、人員等多個維度進行審視。通過對這段復雜而富有戲劇性的曆史的梳理,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日俄戰爭對俄國海軍乃至世界海軍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那段時期俄國海軍的輝煌與黯然。本書希望能成為曆史愛好者、軍事研究者以及所有對近代海軍史感興趣的讀者,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令人著迷瞭!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近代的軍事衝突情有獨鍾,而日俄戰爭無疑是其中一個充滿戲劇性和深遠影響的篇章。我尤其對當時俄國海軍的發展和命運感到好奇。這本書的標題——《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立刻吸引瞭我。光是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強大的帝國俄國如何構建它的海上力量,又如何在與新興海上強國日本的較量中走嚮沉浮,就足以讓我熱血沸騰。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場戰爭前後,俄國海軍的戰術思想、艦船設計、軍官素質以及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究竟是怎樣的。是技術上的落後,還是戰略上的失誤,抑或是內部的腐敗導緻瞭最終的悲劇?我想深入瞭解那些在大洋上縱橫捭闔的戰艦,瞭解那些為瞭國傢榮譽而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的故事。這本書似乎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那個時代海軍命運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去理解那些冰冷鋼鐵背後蘊含的人性與國傢命運的交織。

評分

作為一名對帝國主義時代海軍發展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被《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這個書名深深吸引。日俄戰爭,這場亞洲與歐洲陸海強權之間的首次正麵較量,其結果對世界曆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而俄國海軍在這場衝突中的錶現,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爭議的部分。我渴望瞭解,在戰爭的硝煙散盡之後,俄國海軍是如何進行自我反思和重塑的。它是在繼續沉淪,還是在圖謀崛起?這本書似乎能為我揭示一個被常常忽視的視角:在日俄戰爭的巨大衝擊下,俄國海軍經曆瞭怎樣的蛻變?是技術革新,還是戰略調整,抑或是政治動蕩?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關於海軍的後勤保障、艦船維護、以及海軍院校的教育體係等方麵的內容抱有期待。我想瞭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經曆如此重大的軍事失敗後,是如何試圖重建其海上力量的,這個過程充滿瞭挑戰與機遇,也充滿瞭值得深思的故事。

評分

我一直對海戰的曆史很感興趣,尤其是涉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這本書的名字——《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雖然我對日俄戰爭本身有一些瞭解,但對於俄國海軍在其中的具體錶現和戰前戰後的發展曆程,我始終覺得缺少一個係統深入的解讀。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俄國海軍是如何裝備的?他們的主力艦艇有哪些?與當時其他主要海軍強國相比,他們的技術水平和戰術思想處於什麼位置?特彆是日俄戰爭,這場決定性的海戰究竟是如何塑造瞭俄國海軍的未來,又對俄國作為一個國傢的整體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盡的資料,不僅僅是戰役的描述,更希望能夠深入剖析俄國海軍在技術、戰略、組織以及人員方麵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那場戰爭的根源和後果。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艦船性能對比、海戰戰術分析以及對海軍戰略決策的研究尤其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認為,日俄戰爭是20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摺點,它不僅改變瞭遠東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瞭俄國自身的發展軌跡。而海戰,尤其是在那個時代,是決定國傢命運的關鍵。我很好奇,在這場事關國運的海戰中,俄國海軍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什麼樣的原因導緻瞭它的起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日俄戰爭爆發前後,俄國海軍的整體麵貌,包括它的裝備水平、訓練情況、指揮體係,甚至是官兵的精神風貌。我很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戰略設想和戰術安排,促使俄國海軍在戰爭中采取瞭某些行動,又是什麼樣的因素導緻瞭這些行動的成敗。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點,讓我能夠深入瞭解俄國海軍的內部運作和外部挑戰,從而更好地理解那場波瀾壯闊的戰爭。

評分

我一直認為,海軍是國傢實力的重要象徵,尤其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殖民擴張與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而日俄戰爭,作為那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軍事衝突之一,其海戰部分更是充滿瞭史詩般的悲壯色彩。本書《海戰事典006: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恰好捕捉瞭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我非常想知道,在日俄戰爭之前,俄國海軍是如何進行發展和部署的?是什麼樣的國際局勢和國傢戰略,促使它走上瞭與日本海軍正麵交鋒的道路?而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之後,俄國海軍又麵臨著怎樣的睏境和挑戰?這本書似乎能夠提供一個深入的剖析,不僅講述瞭戰役本身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它將帶領我走進俄國海軍的內部世界,去瞭解它的組織架構、技術水平、官兵的精神狀態,以及它在國傢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我希望能從中獲得對那個時代俄國海軍命運的全麵認識,理解它為何會走嚮那樣的結局,又會在怎樣的背景下繼續前行。

評分

《玉碎比阿剋:1944年美日比阿剋島爭奪戰》將為讀者解析比阿剋島之戰的每一處作戰細節,該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重要的島嶼爭奪戰之一,本文將以連載的形式陸續發錶。

評分

剛剛從荷蘭迴來,遙想當年的日德蘭,歲月悠悠

評分

好書值得購買,相信指文水準

評分

指文齣品,必屬精品,價格小貴。

評分

《扶桑海路:二戰日本海上護衛及船舶武備改造》記錄瞭二戰時期日本海上護衛力量從組建到終結的曆史過程,並對其武備改造、經典戰役進行瞭精當的講解。

評分

人類以海洋為舞颱的戰爭已經綿延數韆年。如果以海戰的技術方式作為標準,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時代。而每個時代都會推齣自己的英雄和典範。例如,薩拉米斯海戰標誌著古典時代海上戰爭的巔峰。在這個時代,海戰以艦船為基本戰鬥單位,以撞擊作為主要交戰手段。雅典海軍正是藉此粉碎瞭波斯帝國的野心。但是隨後,羅馬人改變瞭遊戲規則。他們利用“烏鴉”吊橋裝置,充分發揮瞭自己的步兵優勢,從而將海戰變成瞭海洋上的步兵肉搏戰。憑藉此種技術改進,羅馬人消滅瞭宿敵迦太基人。但是直至一韆多年之後,西班牙人纔在愛琴海上的雷班托島附近,將此種作戰方式推嚮頂峰。在此之後,技術發展再次峰迴路轉。隨著火藥和大炮的普及,水兵手中的輕兵器迅速貶值。海戰再次迴歸到以艦船為基本單位的模式。隻不過這一次,古老的撞擊戰術被新興的火炮所取代。海戰變成瞭艦船之間以高度機動性為基礎,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搏殺。正是憑藉此種技術革新,伊麗莎白女王的禦前海盜德雷剋,打敗瞭西班牙無敵艦隊。雷班托的餘暉終於在英吉利海峽落幕。

評分

買瞭二堆,休閑看看,也蠻值得。

評分

書不錯,京東的滿減活動在加上優惠捲買,價格相當便宜,必須好評

評分

內容不錯吸引人文筆也還好,挺不錯的慢慢的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