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花生病虫害原色图谱》以文字说明与原色图谱相结合的方式,共精选了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39种(类)主要病虫害原色图片471张,重点突出病害田间发展不同时期的症状和虫害不同形态的识别特征,详细介绍了每种病虫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花生病虫害原色图谱》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
《农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花生病虫害原色图谱》适合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农药营销人员、广大农民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花生病害
一、花生褐斑病
二、花生黑斑病
三、花生网斑病
四、花生焦斑病
五、花生锈病
六、花生炭疽病
七、花生疮痂病
八、花生病毒病
九、花生冠腐病
十、花生茎腐病
十一、花生镰孢菌根腐病
十二、花生青枯病
十三、花生白绢病
十四、花生菌核病
十五、花生根结线虫病
十六、花生果腐病
十七、花生缺铁性黄化病
十八、花生灰斑病
十九、花生轮斑病
二十、花生灰霉病
二十一、花生丛枝病
二十二、花生黏茁病
二十三、花生基腐病
二十四、花生黑腐病
第二部分 花生害虫
一、蚜虫
二、叶螨
三、新黑地珠蚧
四、蛴螬
五、金针虫
六、蝼蛄
七、棉铃虫
八、甜菜夜蛾
九、银纹夜蛾
十、斜纹夜蛾
十一、地老虎
十二、大造桥虫
十三、花生跳盲蝽
十四、蓟马
十五、小绿叶蝉
前言/序言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人们日常食物中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我国花生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位列世界第二,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花生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量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植者的经济收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
在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基础上,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全世界已发现的花生病虫害有120多种,其中病害50多种,虫害60多种。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和花生经济价值、种植效益的提高,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花生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病虫害不仅造成花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而且影响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乃至公共安全,在发生为害严重的地区,已成为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花生病虫害识别与防控时效性强,专业技术知识要求高,目前我国基层植保人员力量薄弱,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数不具备病虫害识别能力,因混淆病虫害而错误或延误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图书,来科学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本书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科学防治花生病虫害技术与方法的同时,以文字说明与原色图谱相结合的方式,共精选出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39种(类)主要病虫害原色图片471张,重点突出病害田间发展不同时期的症状和虫害不同形态的识别特征,详细介绍了每种病虫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本书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简单实用、适合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营销人员、广大农民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参考。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得到了河南省植保推广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研究水平和编写时间有限,加之受基层拍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书中图片、文字资料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同行不吝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精粹——笔墨丹青的传承与创新》 卷首语 笔墨丹青,中华文明的瑰宝,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绘画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从魏晋的飘逸,唐宋的雄浑,元明的文雅,到清代的雅俗共赏,每一时期的绘画大师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绘画技法和创作理念,正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本书旨在汇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精华技法,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不同时期、不同画种的独特笔墨韵味与创作心得。我们并非要重复前人的光辉,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剖析与细致的讲解,让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艺术财富,并从中汲取灵感,为当代绘画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传承并非守旧,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求变。 第一章:笔墨的灵魂——线条的叙事力量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线条是骨骼,是血脉,更是情感的载体。线条的粗细、曲直、方圆、浓淡、干湿,无不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对物象的理解。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笔墨的叙事力量: 笔法的演变与奥秘: “十八描”的意蕴与实践: 从战国帛画的游丝描,到顾恺之的铁线描,再到吴道子的兰叶描、曹弗的钉头鼠尾描等,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经典描法的形成背景、结构特征,并通过详细的图例示范,展现不同笔法在表现物体轮廓、质感、体积以及人物神态时的独特效果。例如,铁线描的遒劲有力如何表现人物的刚毅,曹弗笔下的钉头鼠尾描又如何细腻地刻画毛发与衣褶。 点与线的结合: 点不仅仅是小的笔触,更是笔墨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构成线条的“颗粒”。我们将探讨点在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中的作用,以及点、线、面如何在画面中相互依存,共同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例如,如何用点的聚散来表现树叶的茂密,如何用线的组合来塑造山石的嶙峋。 飞白与枯笔的妙用: 飞白作为中国画特有的笔法,以其“枯而不枯,涩而不涩”的独特韵味,表现出物体的苍劲与力量。我们将深入研究飞白的形成原理,以及在表现树干、岩石、老者等题材时的独特表现力。同时,对枯笔在烘托画面意境、表现生命的沧桑感等方面的作用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墨的层次与韵味: 五墨的境界: 浓、淡、干、湿、润,是中国画用墨的五种基本状态,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浓墨”如何表现物体的厚重与立体;“淡墨”如何营造朦胧与空灵;“干墨”如何勾勒出苍劲与古朴;“湿墨”如何表现水润与柔和;“润墨”又如何达到墨色饱满、层次丰富。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指导读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五种墨法,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破墨与积墨的探索: “破墨”是指在一层墨未干时,再用另一种墨色(浓破淡,淡破浓)在其上绘画,形成墨色交融,生动自然的效果。“积墨”则是层层叠加,反复皴擦,使墨色深厚,质感强烈。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两种技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在表现山水、花鸟等题材时的独特魅力,例如,用破墨法表现云雾的流动,用积墨法表现古树的苍老。 墨色的变化与情感表达: 墨色不仅仅是颜料,更是情绪的载体。墨的浓淡干湿,能够直接影响画面的情绪氛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传达画家内心的情感,例如,用浓重的墨色表现沉郁的情感,用淡雅的墨色传达宁静的心境。 第二章:山水意境——胸中丘壑的再现 中国山水画,是画家胸中丘壑的外化,是自然精神的写照。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自然本质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解读山水画的创作理念与技法: 山石的骨骼与肌理: 皴法的体系与演变: “皴”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现手法,用于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我们将系统梳理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解索皴、米点皴等经典皴法的形成过程、技法要领、以及它们所适用的山石类型。例如,郭熙的“大斧劈皴”如何表现北方山石的雄浑,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又如何表现江南山水的秀润。 勾勒、皴擦、点染的组合运用: 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后,皴擦进一步丰富了山石的体积感和质感,而点染则为山石增添了细节和生机。我们将讲解这些技法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在不同山石形态下灵活运用。 写实与写意的平衡: 山水画既要写实地描绘山川景物,又要写意地传达自然的精神。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注入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取向,使画面既有真实感,又不失艺术的张力。 云水、树木的生动描绘: 云的飘逸与水的灵动: 云的变化万千,水的多姿多彩,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将讲解勾云、擦云、点云等技法,以及渲染法、笔触法等表现云的不同形态。同时,对表现水纹、浪花、瀑布的各种技法进行详细的解析,使画面中的云水既有动态美,又有生命力。 树的形态与生长: 树木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生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从树干、树枝、树叶等不同部分入手,讲解勾勒、点染、皴擦等技法在表现不同树种、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应用。例如,如何用“蟹爪”表现松树的苍劲,如何用“圈点”表现杂树的繁密。 点景人物与建筑的意境营造: 人物的传神与比例: 山水画中的人物虽小,但却能烘托画面的意境,增添生活气息。我们将讲解人物的简笔勾勒,以及如何根据画面的整体风格,准确把握人物的姿态与比例。 建筑的透视与融合: 亭台楼阁、茅屋寺庙等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常见元素,它们不仅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烘托画面的主题。我们将讲解中国画中建筑的传统处理方法,以及如何使其自然地融入山水之中,不显突兀。 第三章:花鸟写意——生命之美的瞬间定格 中国花鸟画,以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花卉、鸟兽、鱼虫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本书将深入剖析花鸟画的创作精髓: 花卉的繁盛与韵致: 勾花、填色的技法: 从勾勒花瓣的轮廓,到用淡彩填染,我们将讲解如何表现不同花卉的形态特征、色彩变化和生长姿态。例如,如何用“写意”的手法表现牡丹的雍容华贵,如何用“工笔”的细腻描绘梅花的傲骨寒香。 花蕊、花瓣的细节刻画: 花蕊的精致,花瓣的质感,是花卉写意的重要环节。我们将讲解如何用细笔点画花蕊,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表现花瓣的层次与透明感。 绿叶的生机与变化: 绿叶是中国画中表现生命力的重要元素,其形态、墨色、姿态的变化无穷。我们将讲解勾叶、点叶、染叶等多种技法,以及如何表现叶片的正反、向背、枯荣。 鸟兽的灵动与神韵: 勾禽、写羽的技巧: 鸟类是中国花鸟画的灵魂,其灵动姿态、羽毛的质感是表现的重点。我们将讲解如何用简练的线条勾勒鸟类的基本形态,如何用点染表现羽毛的层次与光泽。例如,如何用“侧锋”表现鸟类的身体曲线,如何用“枯笔”表现羽毛的蓬松感。 动物的动态与情感: 无论是振翅欲飞的雄鹰,还是嬉戏打闹的麻雀,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我们将探讨如何捕捉动物的动态瞬间,并通过笔墨表现其神韵与情感。 鱼虫的生趣与描绘: 鱼的游动,虫的爬行,都充满了自然生趣。我们将讲解如何用流畅的笔触表现鱼的鳞片和游动姿态,如何用细密的笔触描绘虫的身体结构。 蔬果的质感与色彩: 蔬果的造型与描绘: 瓜果蔬菜的饱满、多汁,是其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表现蔬果的体积感和质感,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增强其视觉冲击力。 “写意”蔬果的表现: 不拘泥于细节,抓住蔬果的整体特征,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其生命力,是花鸟画的重要表现手法。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大写意的笔法,来表现蔬果的饱满与丰盈。 第四章:人物神韵——内外兼修的境界 中国人物画,以其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风貌。本书将侧重于中国画对人物神韵的把握: “以形写神”的理念: 五官的传神描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鼻子、嘴巴、耳朵的塑造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人物画中,对五官的描绘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笔触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与情绪。 骨骼与肌肉的表现: 即使是写意人物画,也离不开对人体骨骼结构的理解。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简练的线条,暗示出人物的骨骼与肌肉走向,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衣纹的褶皱与韵律: 衣纹的“十八描”与“三十六描”: 衣纹的褶皱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手法,它不仅能展现服装的质地与垂坠感,更能表现人物的体态与动态。我们将详细讲解与衣纹相关的各种描法,以及如何在表现人物动态时,使衣纹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 “骨法用笔”与“计白当黑”在衣纹中的应用: 如何用有力的笔触勾勒出衣纹的筋骨,如何留白来表现衣纹的明暗与层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智慧。 人物的动态与情感表达: “写意”人物的生命力: 不拘泥于写实的精确,通过简练的笔触,捕捉人物的神态与情感,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精髓。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线条的顿挫、墨色的浓淡,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场景的烘托与氛围营造: 人物画的背景同样重要,它能烘托人物的情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情境。 第五章:色彩的运用与意境的升华 尽管中国画以笔墨为重,但色彩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本书将探讨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技巧: 传统色彩的观念与运用: 五色观的哲学内涵: 青、赤、黄、白、黑,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构成,每一色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们将探讨这些色彩在古代绘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表现不同的题材和情感。 淡彩、重彩、没骨等技法: 从淡雅的设色,到浓烈的重彩,再到不勾勒轮廓的没骨画法,我们将讲解不同色彩表现方式的特点与运用。 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 色彩与五行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与五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探讨这些关联如何影响古代画家对色彩的选择,以及色彩如何被用于传达特定的情感与寓意。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 如何在画面中巧妙运用色彩,达到和谐统一或鲜明对比的效果,是色彩运用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实例,指导读者如何处理色彩关系,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当代花鸟画中的色彩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继承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如何吸收现代色彩理论,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色彩表现,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色彩的情感张力: 现代画家如何利用色彩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情感,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结语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这条河流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笔墨丹青的探索热情,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艺术家,都能从中受益。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愿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古代绘画的奇妙世界,感受笔墨的灵魂,体验意境的辽阔,领略生命之美,品味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