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研究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包括总体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兰州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从资源利用、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区域经济、城镇发展5个维度进行专题分析评价,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国情指数,科学揭示大中城市基本国情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结构特征、空间相关关系以及地域差异等客观规律。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1
第一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概述1
第二节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目标与意义2
第三节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技术3
一、总体技术流程3
二、关键技术方法4
第二章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8
第一节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8
一、地形地貌特征8
二、土地利用类型9
三、土地利用问题10
第二节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方法、指标与数据10
一、指标体系构建10
二、准则域的指标值计算12
三、目标域的综合值计算18
四、土地利用耦合度19
五、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19
第三节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结果19
一、土地利用程度评价19
二、土地利用效率评价22
三、土地利用效益评价25
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28
五、土地利用水平综合评价32
六、土地利用耦合度与协调性分析35
第四节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类型区划与管治对策37
一、低度耦合协调区37
二、高度耦合协调区40
三、中度耦合协调区40
第三章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41
第一节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41
一、大气污染严重42
二、水土流失严重42
三、土地盐碱化和沙化42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43
第二节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数据与过程43
一、“压力-状态-响应”模型43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43
三、数据的标准化处理45
四、确定权重46
五、计算综合指数46
六、PSR协调度46
第三节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47
一、生态环境压力47
二、生态环境状态50
三、生态环境响应55
四、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58
五、PSR协调度分析62
第四节结论与对策65
第四章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67
第一节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现状67
一、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情况67
二、兰州市基本医疗资源配置情况70
三、兰州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情况73
第二节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模型及指标74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基础74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75
三、数据的标准化处理77
四、确定权重78
五、计算公共服务综合指数79
六、计算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79
第三节兰州市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评价结果79
一、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情况79
二、兰州市基础教育服务水平评价结果83
三、兰州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评价结果88
四、兰州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结果92
第四节兰州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97
一、区县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97
二、街道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98
三、建制镇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99
四、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99
五、区县内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100
第五章兰州市区域发展潜力评价104
第一节兰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104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城市综合实力依然较小104
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106
三、经济发展面临用地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小的制约108
第二节兰州市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108
一、区域发展潜力基础模型108
二、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10
三、区域经济潜力评价方法——TOPSIS 方法113
第三节兰州市经济发展潜力分析115
一、经济发展拉动力115
二、交通区位支撑力119
三、土地资源保障力121
四、经济发展潜力126
第四节兰州市经济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分析130
一、经济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判析130
二、类型区划分及应对策略131
第六章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134
第一节兰州市城镇化现状与问题134
一、城市总体规模逐步增大,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高134
二、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极化效应和“中心-外围”特征明显135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日益提高136
第二节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137
一、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维度137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138
三、熵权TOPSIS评价模型140
第三节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143
一、兰州市城镇化质量基本情况143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147
三、公共服务质量评价151
四、人居环境质量评价156
五、基础设施质量评价161
第四节兰州市城镇化质量分类评价166
一、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关系评价166
二、城镇化质量滞后类型区划168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177
第一节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开展区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177
第二节研究专题的确定应该加强综合性与专业性深度融合178
第三节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应强调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179
一、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主,综合运用其他部门的数据179
二、综合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应加强系统性与集成性创新179
三、重点聚焦区域地理国情现状评估、潜力分析和趋势预测179
四、形成各类地理国情指标、指数,并向社会公开发布179
参考文献180
前言/序言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于2013-2015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015年9月7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国普统计[2015]28号)确定甘肃省为“国家级综合统计分析试点单位”,兰州市为“典型大中城市城镇发展综合统计分析试点之一”,要求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融合人口、GDP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结合地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综合统计分析,形成“典型大中城市城镇发展综合统计分析试点报告”。作为试点工程,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的项目成果将有助于完善我国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体系和成果形式设计,为各省(区、市)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开展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及成果应用总结经验和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4年,我们有幸承担了“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的项目任务。经过课题组历时两年的辛勤工作,项目终于完成,并于2016年5月26日顺利通过评审,受到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及省内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项目完成以后,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对已完成的课题成果进行重新审视.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原来“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综合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我国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一般方法论的总结和提炼,补充了我们对大中城市地理国情专题评价的一些最新认识和研究成果。怀着野人献曝的心情,在此提交出版,以期对我国同类地区开展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提供借鉴,并有效促进本领域的学术交流。
本书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思想,借鉴资源利用、生态承载力、福利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学术积累,结合GIS和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增长、城镇化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国情指数,揭示各类国情要素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本书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
(1)本书提出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总体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推广价值。总体技术流程包括评价主题确定、数据处理、指标计算、分级评估;关键技术方法包括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空间分异表达等内容,能够为我国典型大中城市,以及更大尺度地域空间的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
(2)利用国情普查数据,辅以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研究兰州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城镇化等重大问题,极大地发挥了普查数据精确性和即时性的优势,使得统计分析成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3)在不同属性数据整合的基础上,综合统计分析的主题选择和技术方法呈现出一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符合自然和人文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国际化研究趋势,使得统计分析成果的科学性得到增强。
(4)得益于国情普查数据的全覆盖和高密度优势,从县区和乡镇/街道两个层次开展综合统计分析,尤其是乡镇/街道尺度的研究是对兰州市城市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使统计分析成果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多尺度要素耦合模型的实证探讨》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宏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空间传导机制及其对国家整体发展格局的塑造作用。它深入剖析了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中国不同层级区域(宏观、中观、微观)所面临的复杂耦合性挑战与机遇。全书以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实证方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要素耦合分析模型,旨在揭示驱动区域良性互动、优化空间结构的关键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复杂系统科学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核心理论。强调了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由人口流动、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承载力等多个维度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形成的非线性动态过程。 1. 区域发展的多尺度特征与耦合理论: 提出了“层次化耦合”的概念,区分了宏观战略耦合(如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耦合)、中观结构耦合(如城市群内部产业梯度转移与资源禀赋的匹配性)和微观空间耦合(如特定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协同效率)。 2. 多要素耦合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构建了一个融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网络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在于量化“要素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的相互影响。 要素异质性测度: 针对创新要素(R&D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资源要素(水资源、土地利用强度)和制度要素(政策支持强度、行政壁垒)设定了异质性指数。 空间依赖性量化: 采用时空加权回归(STIRPAT)和空间Durbin模型(SDM)的扩展形式,考察一个区域的要素投入如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区域的结构优化,并识别不同溢出路径(如通过交通网络、信息流或污染扩散)的主导性。 第二部分:国家战略的宏观空间传导机制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全国及省级空间格局的塑造力,重点分析战略意图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布局调整。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动力学分析: 考察“十大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自贸区的布局等政策工具如何改变区域间的初始比较优势。研究发现,政策驱动下的要素集聚往往存在“虹吸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竞争,并提出了识别“有效扩散”与“无效集聚”的判据。 2. 基础设施网络与空间结构的重塑: 重点分析高速铁路网络(HSR)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5G、数据中心)对区域可达性和经济距离的影响。通过构建基于运输成本最小化的空间均衡模型,模拟在不同网络密度情景下,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的人口-产业相对比重的变化趋势,揭示基础设施投资的“杠杆效应”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空间约束优化: 将环境容量和生态红线作为硬约束纳入空间优化模型。研究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战略如何限制特定区域的工业化路径,并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向环境承载力更高的区域转移,探讨在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城市群内部的结构优化与协同效率 此部分将研究尺度下沉至国家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关注群内成员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功能互补以及协同治理的效率问题。 1. 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与结构分工: 利用投入产出表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城市群内部关键的“链主”产业与“配套”环节。研究发现,高效率的协同依赖于清晰的垂直分工,而非简单的同质化竞争。利用互信息系数和空间滞后项,量化了核心城市创新溢出对周边卫星城产业升级的贡献率。 2. 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内的优化配置: 重点分析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要素在群内跨行政边界的流动效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要素流动数据,揭示行政壁垒(如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程度,并提出基于“飞地经济”和“共建园区”模式的制度创新建议,以期最大化要素的组合效应。 3. 协同治理的绩效评估与障碍分析: 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治理机制(如共同规划委员会、联合执法机制)对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长期影响。评估了当前区域合作机制在打破“路径依赖”和应对“邻避效应”等挑战时的有效性,并识别了导致协同效率低下的关键制度性瓶颈。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空间优化策略与政策建议 本书最后总结了研究发现,并面向未来中国区域发展的长期目标,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优化策略。 1. 动态适应性的区域规划: 强调规划体系应从静态的“目标导向”转向动态的“风险应对”和“机遇捕捉”。提出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全球供应链变化和气候变化冲击的弹性空间结构。 2. 突破行政边界的治理创新: 建议在特定功能区(如跨界生态保护区、都市圈通勤带),探索基于“契约化”的财政和事权分享机制,以激励地方政府超越短期行政利益进行长期合作。 3. 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针对现有区域发展评价体系过度依赖GDP的弊端,本书提出了一套融入“韧性指标”(如基础设施冗余度、社会安全网强度)和“可持续性指标”(如碳排放强度、人力资本存量)的综合评价框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十四五”及更长期发展目标提供科学的量化工具。 本书特点: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性——成功地将多源异构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网络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耦合模型中进行跨尺度分析。它不仅提供了对国家战略的宏观解读,更深入到城市群和特定功能区域的微观实践层面,为理解和指导中国复杂多样的区域发展格局变化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本书适合于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