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分类的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收录了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正式出版的380种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内页插图
目录
1 编制说明
2 使用说明
3 名词解释
4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指标
表4-1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引用指标刊名字顺索引
表4-2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指标刊名字顺索引
5 2015年各学科分类期刊整体情况
表5 2015年各学科分类期刊数量、核心总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
6 2015年各学科分类期刊指标情况
社会科学综合
社会科学综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师范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宗教学
语言学综合
外国语言学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艺术学
历史学
考古学
经济学综合
经济大学学报
围民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会汁学、审计学
生态农业经济学
工商业经济学
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
政治学综合
政治大学学报
行政学
国际政治学、外交学
法学综合
部门法学、刑事侦查学、司法鉴定学
军事学
社会学综合
人口学、劳动科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图书馆学、文献学
情报学
档案学、博物馆学
教育学综合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体育科学
统计学
7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
表7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
8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表8 2015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9 期刊变更表
表9 期刊名称变更表
10 新入选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表10 2016年新人选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前言/序言
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受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的委托,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这项工作开展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多年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科技部等各级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期刊编辑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各类论文统计基础数据和期刊评估指标。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的研制出版始于1997年,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利用CJCR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进行引用效率、引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统计分析。同时,利用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自CJCR问世以来,在开展科研管理和科学评价期刊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了满足我国期刊评价工作和各级研究成果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从2015年开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覆盖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CJCR评价和收录的期刊也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全部研究学科的全面的期刊评价体系。从2016年开始,独立出版《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覆盖社会科学40个学科类别。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期刊复分到2个或3个学科类别。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共收录380种期刊,是在严格的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基础上选取的各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其上刊发的论文被收录进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人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与国际评价机制接轨的同时,充分利用20余年积累的科技论文和期刊评价工作经验和丰富数据,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的期刊科学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注意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了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他引率、离均差率等多种期刊评价指标。《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中使用了24项科学计量指标,与自然科学卷完全相同,并发布80多幅图表。
作为首次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难免会存在考虑不周或一些错误和疏漏,诚挚期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 前言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是一份权威、系统、详尽的学术评价工具书,旨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提供客观、量化的影响力评估。本报告是基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Chin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mmons Research Center, CLIC)长期积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基础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的全面数据支持而编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名列表,更是对我国社会科学期刊生态现状的一次深度剖析和量化描摹。 本报告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科学的计量指标体系,帮助科研人员、图书馆员、出版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高校管理者理解和评估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地位、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对期刊引文数据的细致挖掘与分析,本报告力求提供一个全面、透明的视角,以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竞争与质量提升。 报告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年度报告在继承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数据采集、指标计算和结果呈现方式,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环境。报告主体内容集中于对核心社会科学期刊群体的综合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一、 计量指标体系的阐释与更新 本报告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体系。不同于单纯的发表数量统计,引证报告更侧重于期刊被其他高质量学术文献引用的程度,这被视为衡量学术贡献和学术声誉的最重要标准。 1.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 报告精确计算了每种期刊在特定时间窗口内,被引用情况的加权平均值。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引用习惯与自然科学存在显著差异,本报告在因子计算模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科学学科的特性,如较长的引文滞后期和较低的平均引用率等。 2. 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用于衡量期刊当年发表文章的即时学术反响,反映了特定时间段内研究成果的关注热度。 3. 半衰期(Half-Life): 评估了期刊文章的长期影响力,即一篇期刊文章的引用量衰减到其最高引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这对于评估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持久价值至关重要。 4. 基金资助论文的引用统计: 报告特别追踪了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的被引情况,用以衡量科研项目成果的学术转化效率。 二、 核心期刊目录的遴选与维护 “核心版”的定名,意味着报告严格遵循既定的、科学的遴选标准,最终确定了收录于本报告的社会科学期刊目录。遴选过程强调期刊的连续性、审稿规范性、文献计量表现的稳定性以及在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代表性。本年度报告对入选标准进行了微调,以确保收录的期刊真正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报告提供了详细的学科分类和期刊层级划分,使用户能够准确对标同类期刊进行比较。 三、 社会科学期刊的综合排序与分析 报告的核心部分是对收录期刊的综合排序和深度剖析。 总览与学科布局: 报告首先提供了当年社会科学期刊的整体发表态势、学科分布图景,指出哪些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的期刊群表现最为活跃或影响力提升显著。 核心期刊分区排序: 依据多维度指标(如综合影响因子、篇均被引频次等),报告将期刊划分为不同的梯队进行排序。详细展示了各梯队期刊的详细计量数据,包括五年平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前沿指数等。 引文网络分析: 通过可视化技术,报告揭示了核心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网络。这有助于识别出学科内的“枢纽期刊”——那些在知识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的刊物,以及学科间的交叉引用热点。 作者与机构分析: 报告还附带了对高引论文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反映了哪些研究力量和学术机构是推动社会科学前沿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四、 趋势分析与未来展望 报告的末章聚焦于时间序列分析,对比了2016年版与往年数据,清晰勾勒出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群体的演进轨迹。 1. 计量指标的纵向对比: 分析了核心期刊群体的整体影响因子增长率、即年指标波动情况,用以判断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学术产出质量是在上升、维持稳定还是面临挑战。 2. 学科间发展差异: 探讨了不同社会科学子学科的影响力变化速度,例如,信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提升速度与传统学科(如哲学、文学)期刊表现的对比分析。 3. 国际化视野: 报告初步尝试将国内核心期刊的引用情况与国际数据库中的引文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旨在为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可见度和话语权提供数据支撑。 使用价值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是学术评价与资源配置的“风向标”: 对于科研人员: 指导投稿方向,确保研究成果能被领域内最受关注和认可的平台传播,并为职称评定、项目结题提供权威的期刊质量依据。 对于图书馆与信息机构: 为馆藏建设和期刊采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数据库资源配置,确保采购的期刊具备最高的学术投资回报率。 对于出版与管理部门: 为期刊的编辑政策制定、质量控制和资源倾斜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我国学术出版业的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 本报告严格恪守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权威的引文数据库,并经过严格的统计学检验。它是理解和把握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播格局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