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文学的不朽丰碑,老北京胡同里的民族血泪史,“人民艺术家”老舍呕心之作。
★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
★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经过三年编校,多处核实,黑龙江出版集团重点打造,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至臻呈现。
《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是老舍作品中zui长的一部,也是写作时间zui长、花费精力大、完成过程zui艰难的一部作品。
作品以抗战时期的北平沦陷区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屈辱折磨和苦难生活,最后逐渐觉醒,并奋力反抗的过程,歌颂了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以及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抗战决心。
《四世同堂》是一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真实展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北平人民的灾难和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结构大气宏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表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全面成熟,是老舍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高峰。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京派文学领袖,“人民艺术家”。
1924年赴远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
1930年回国后长期在齐鲁大任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68年,入选诺贝尔文学奖,且获投票di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很长的,可能也是很好的一本书。
——老舍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缩译本,书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zui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优秀的小说之一”。
老舍《四世同堂》zui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平和的自然状态中,呈现出正的力量,表现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屈,由此突出了邪不压正的观念。
——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孔庆东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chao越国界的…… 老舍以大师的眼光,给我以启迪。
——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勒·克莱齐奥
像《四世同堂》这样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饱含怒、愤、傲、烈之情抒写而成的被征服者的愤史,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可说是di一部。
——著名学者、老舍研究专家吴小美
第一部 惶惑 001
第二部 偷生 469
第三部 饥荒 989
第一部 惶惑
一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地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叫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地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最高。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祁大个子”。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地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地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入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一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
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
“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啰唆。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
“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
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瘩,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
“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
老人说一句,小顺儿的妈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老人的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的听。老人一见有人欣赏自己的话,不由得提高了一点嗓音,以便增高感动的力量:
“你公公,别看他五十多了,论操持家务还差得多呢!你婆婆,简直是个病包儿,你跟她商量点事儿,她光会哼哼!这一家,我告诉你,就仗着你跟我!咱们俩要是不操心,一家子连裤子都穿不上!你信不信?”
小顺儿的妈不好意思说“信”,也不好意思说“不信”,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
“瑞宣还没回来哪?”老人问。瑞宣是他的长孙。
“他今天有四五堂功课呢。”她回答。
“哼!开了炮,还不快快的回来!瑞丰和他的那个疯娘们呢?”老人问的是二孙和二孙媳妇——那个把头发烫成鸡窝似的妇人。
“他们俩——”她不知道怎样回答好。
“年轻轻的公母俩,老是蜜里调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真也不怕人家笑话!”
小顺儿的妈笑了一下:“这早晚的年轻夫妻都是那个样儿!”
“我就看不下去!”老人斩钉截铁地说。“都是你婆婆宠得她!我没看见过,一个年轻轻的妇道一天老长在北海,东安市场和——什么电影院来着?”
“我也说不上来!”她真说不上来,因为她几乎永远没有看电影去的机会。
“小三儿呢?”小三儿是瑞全,因为还没有结婚,所以老人还叫他小三儿;事实上,他已快在大学毕业了。
“老三带着妞子出去了。”妞子是小顺儿的妹妹。
“他怎么不上学呢?”
“老三刚才跟我讲了好大半天,说咱们要再不打日本,连北平都要保不住!”小顺儿的妈说得很快,可是也很清楚。“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的扯起妞子就出去了!您瞧,我招了谁啦?”
老人愣了一小会儿,然后感慨着说:“我很不放心小三儿,怕他早晚要惹出祸来!”
正说到这里,院里小顺儿撒娇地喊着:
“爷爷!爷爷!你回来啦?给我买桃子来没有?怎么,没有?连一个也没有?爷爷你真没出息!”
小顺儿的妈在屋中答了言:“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再胡说,我就打你去!”
小顺儿不再出声,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爷爷(祁天佑)是位五十多岁的黑胡子小老头儿。中等身材,相当的富泰,圆脸,重眉毛,大眼睛,头发和胡子都很重很黑,很配作个体面的铺店的掌柜的——事实上,他现在确是一家三间门面的布铺掌柜。他的脚步很重,每走一步,他的脸上的肉就颤动一下。做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今天,他的神气可有些不对。他还要勉强的笑,可是眼睛里并没有笑时那点光,鼻子上的一旋笑纹也好像不能拧紧;笑的时候,他几乎不敢大大方方地抬起头来。
“怎样?老大!”祁老太爷用手指轻轻地抓着白胡子,就手儿看了看儿子的黑胡子,心中不知怎的有点不安似的。
黑胡子小老头很不自然地坐下,好像白胡子老头给了他一些什么精神上的压迫。看了父亲一眼,他低下头去,低声地说:
“时局不大好呢!”
“打得起来吗?”小顺儿的妈以长媳的资格大胆地问。
“人心很不安呢!”
祁老人慢慢地立起来:“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
假若诸事都能“照计而行”,则此书的组织将是:
1.段——一百段。每段约有万字。
2.字——共百万字。
3.部——三部。第一部容纳三十四段,二部三部各三十三段,共百段。
本来无须分部,因为故事是紧紧相连的一串,而不是可以分成三个独立单位的“三部曲”。不过,为了发表与出书的便利,就不能不在适当的地方画上条红线儿,以清眉目。因此,也就勉强的加上三个副标题,曰《惶惑》,《偷生》,与《饥荒》。将来,全部写完,印成蓝带布套的绣像本的时候,这三个副标题,就会失踪了的。
现在是随写随出,写到够十五万字左右,即出一本,故三部各有两本,全套共六本。不过,到出第二本的时候,也许就把第一本也放在里面,在《惶惑》之下,成为《四世同堂》的第一部,而后,第二部,第三部,也许照方炮制,直到全套出来,再另行设计,看是用石印好还是刻木版好;此系后话。暂时且不必多去操心。
设计写此书时,颇有雄心。可是执行起来,精神上,物质上,身体上,都有苦痛,我不敢保险能把他写完。即使幸而能写完,好不好还是另一问题。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
三十四年四月一日,在打摆子中。老舍 北碚
说实话,读完《四世同堂》后劲太大了,我忍不住去翻阅了一些关于老舍先生创作背景的资料。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北京白话,既雅致又接地气,完全没有我们现在阅读时常遇到的那种矫揉造作或生硬翻译的痕迹。特别是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俏皮的旁白,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对你娓娓道来,充满了亲切感和幽默感。这种幽默,不是廉价的逗乐,而是在沉重题材下,为了维系人性光芒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充满智慧的防御机制。书中的对话尤为精彩,每一个角色的语言习惯都独一无二,你不用看署名,光听那语气和用词,就能立刻分辨出说话的是谁。这种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驾驭能力,使得《四世同堂》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研究北京地方语言艺术的绝佳范本。我打算找一个安静的下午,再捧起这本书,细细品味那些我可能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略过的、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神来之笔。
评分这部文集的精彩之处,远不止于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致描摹,它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家”与“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关系。四世同堂,本应是最温暖、最稳定的象征,但在日寇入侵的阴影下,这座“堂”的结构开始摇摇欲坠,家庭成员的命运也随之被时代的巨浪裹挟。书中对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面前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最终抉择的描写,尤为深刻且发人深省。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最终的升华。看着祁老太爷那份对家庭和传统的坚守,以及年轻一代在痛苦中逐渐觉醒、走向抗争的过程,我体会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对民族精神和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怀,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生活流小说”的范畴,而具有了史诗般的气质。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固守旧有的形式,而是在危机中坚守核心的价值与尊严。
评分我得说,这部《四世同堂》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急于求成,而是用一种近乎悠闲但又暗流涌动的笔调,徐徐展开了一个宏大的生活场景。最让我惊叹的是,老舍先生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能力。他笔下的北平,不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而是有温度、有气味、有声音的鲜活存在。你能闻到雨后青石板路上的潮湿气味,听到鸽哨划破长空时那种悠远的鸣响,感受到炎炎夏日里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聊的慵懒。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而是真正“生活”在了祁家那座老宅里。小说中对日常琐事的描写,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一顿早饭,一次邻里间的串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的夜话,无一不体现出老北京人特有的生活哲学和处世之道。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模仿书里人物的语气和动作,这大概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魔力吧——它能让你暂时脱离自己的现实,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对于想了解纯正老北京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其细节之丰富,考究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拿起这套书时,我还有点担心篇幅太大,怕读起来会有些枯燥,毕竟是上下的两卷。可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担心就完全烟消云散了。这部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群像戏”做得太出色了。它不是围绕一两个核心人物展开,而是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配角——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精彩的戏份。即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老舍也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人性。比如,有的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展现出惊人的软弱和妥协,让人痛心;而另一些人,哪怕身处绝境,依然能爆发出令人动容的坚韧与光芒。这种多维度的刻画,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十足,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很多矛盾的爆发并非戏剧性的情节高潮,而是日常生活中因为观念差异、利益冲突而自然积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种“静默的爆发”更显真实,也更能引起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深思。读完后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才慢慢平复心情,这种阅读的“后劲”,才是真正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标准。
评分这套《老舍文集》中的《四世同堂》实在是妙笔生花,我刚读完,简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舍先生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描摹,那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不是在书里“看”出来的,而是直接钻进了你的耳朵里,让你仿佛就坐在那四合院里,听着祁老太爷的训诫,感受着胡同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烟火气。特别是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比如那钱太多的狡黠圆滑,那大赤包的泼辣张扬,还有宝 থাকুক那份藏着掖着的少女心思,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家族故事,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画卷,透过这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动荡年代的挣扎与变迁。读到那些关于民族气节的描写时,我几次忍不住放下书,长长地叹一口气,那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透过文字的力量,清晰地传达给了我这个后辈读者。那种在苦难中保持尊严的坚韧,才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与一群老朋友重逢,回味着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心中五味杂陈,感动与唏嘘交织。
评分快递很快 快递小哥服务态度无敌了 京东自营就是靠谱
评分挺有意思,早就想看了,一直没有看。希望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那个不太和平年代的人们。
评分宝贝已经收到了,真的是物有所值非常的满意。卖家的服务态度很好发货速度也很快,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任何破损。快递小哥送货速度快,总体来说是一次愉快的购物呀,下次有需要还会再来买买买!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图书装帧很精美,阅读提升境界。京东的图书就是赞,
评分大家之作,值得收藏,很好,民族文学经典著作,非常喜欢!
评分质量不错,京东的还是基本可靠的
评分活动买的 很多本 比较划算 一直在京东买书 除了现在送货速度降低了一些 活动力度比之前小了一些 别的没毛病了
评分正版图书,来货很快,很厚实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