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

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洁连 著
图书标签:
  • 字体设计
  • 汉字
  • 书法
  • 设计史
  • 中国文化
  • 字体
  • 设计师
  • 艺术
  • 文化创意
  • 字体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778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9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十二位中国字体设计人的故事,作者用了超过八年时间进行访谈和资料搜集,记录了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两代字体设计人的造字故事,还有中国字的结构、美学、和欣赏价值。他们述说的,又岂止文字的故事,还隐含着字体设计人身后所折射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发展。
在谈到中文字体的设计时,字体设计人的言谈间有一种淡淡的哀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当前国内字体设计行业的忧虑。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中国的字体设计行业如何发展,是所有热爱汉字、热爱中国文化的有识之士所深思的。读完此书,你才能真正地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地懂得这些字体设计人终其一生把自己奉献给字体设计这个行业的艰辛,不得不感叹汉字的魅力,人性的魅力!
正如作者所说,十二位字体设计人,他们的字体设计生涯编织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愉快地阅读,能够欣赏甚至热爱每天阅读着的印刷字体,属于我们的汉字。他们之后,又有他们,怎能让她们继续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希望这本书,让字体设计人的故事活着,而我们不活在无知里。

内容简介

浏览全书,可让我们了解中国印刷造字活动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明白近代中国印刷文字创造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进程。更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像谢培元、钱震之等极少数guo宝级字体设计大师的字韵遗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将汉字的 “笔形、结构、灰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创造了新报宋、清刻体、宋一体、华文楷体、华丰仿宋、小姚、楷体…… 广泛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辞海》等各种文化载体,改变了中国这个汉字大国却需从日本引进印刷字体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了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柯炽坚等第二代字体设计人以及北大方正字体创作团队,他们一方面对文字执着传承,一方面不拘泥于固化模式,以字体美学认知和人性化的阅读观,设计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新字体。朱志伟创作了适合大众阅读的“博雅宋”; 倪初万的 “水柱体”, 以及他由生活经验转化为创作灵感,创作出个性生动的标题字等。文中的采访,让你感受到他们甘于寂寞,对文字充满情感,忍受劳动价值不被认同,忘我的创作历程。读后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充满感激。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印刷字体,?从形制、?体制到印制的演进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到一九四九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字改革和字体设计的关注与投入,及全国仅有的做字单位 “一所三厂”不断尝试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更专业地陈述字体设计的艺术规律和知识,让读者认识到字体设计人,以及他们从事的艺术活动的价值,认知到文字的审美和功能应用,使人们对汉字之美有全新的理解。 通过对这十几位字体设计师的采访纪实,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个人,映衬出新中国印刷字体发展进程的历史轨迹。读过此书,才懂得感激文字,敬畏文字!——吕敬人

作者简介

廖洁连女士获纽约大学颁授硕士学位后,曾于美国与香港出任艺术总监及设计师,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廖洁连的设计作品多次在香港及海外作个人及团体展出,其平面设计及设计教学方面的卓越表现,获香港理工大学颁授Presiden's Awards for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nd Scholarly Activities 奖项,而立年获颁发的设计奖项超逾四十个,其中包括一九九六年度WhitePaper两项金奖及一九九九年度ThinkCLICK 两项金奖,有关作品于idea,Tokyo,Type Directors Club,Art Directors Club,USA及Hong Kong Designers Association发表,并获HK Heritage Museum 及Osaka City Museum收藏。近年,廖洁连专注于“中文字体设计”及“香港杂志设计三十年的发展和变化”等研究项目。

精彩书评

朱志伟
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中国人都应为汉字感到自豪,我也时常为自己创作的字体感到骄傲。
芸芸数十场访谈中,我觉得与朱志伟的对谈,不仅仅是访问,而是一次有思想的交流,大家用水壶和大海来比喻字体的源和根,如此简单,如此深奥。
由“铁筋隶书”到“博雅宋”,朱志伟的设计取向从个人创作出发,关注广大读者的阅读喜好。在三十八年的字体设计生活中,他不断提升自己,关注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创新。
我深信字体是设计人和自己、设计人和读者之间沟通的平台。设计人的创作目的、意念取向、民族精神、艺术修养等都蕴含在字体里;读者可以享受到设计的成果,领略字体本身的魅力,阅读字体时可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字体的魅力是双向的,一是设计人, 二是读者群, 但前者往往不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读者对他们知多少? 这个沟通平台是否完成?
每个字体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只是完成了的印刷字体。字体本身的魅力究竟带给人类一些什么?

目录

前言——————————————廖洁连
序一——————————————吕敬人
序二——————————————杉崎真之助
序三——————————————安尚秀
序四——————————————Uta Schneider
字体设计基本知识
新一代字体作品
中国字体设计人

60 朱志伟:“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中国人都应为汉字感到自豪,?我也时常为自己创作的字体感到骄傲。”
80 钱焕庆 :“先要练这三个手指头的劲力,?拿着一把刀,?什么草稿都没有,
要刻出字来, 那个字,?就火柴棒大。”
92 谢培元 :“一个人每天只能设计四个字。一个人最少要设计几年才完成。?问题来了,?第一天设计的和第一千天设计的, 不统一了。”
110 余秉楠:“友谊体是当年东德送给中国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的礼物。?这套字体的命运,?是很惨的。”
126 柯炽坚 :“我相信,?俪宋体是世界上第一套繁体汉字外框字,终于在香港研发成功!”

140 倪初万:“我始终就是一个想法:字体更人性化一 些,?就是对生命更加关注一些。”
156 齐立:“当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字体出现在各种场合,?逐渐
被大众所接受、?所运用,?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168 邹秀英:“字变得飞起来,?感觉很活泼。?那个点呢,?我就用了一颗心,?新鲜点嘛。”
182 徐学成:“我的宋体字, 应用了仿宋写法, 风格饱满, 更加秀气。”
192 周今才:“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糟糕、 很糟糕, 真的很糟糕!”
206 钱震之:“我是深感痛心。?我这辈子跟字拜拜了,?但还是很关心的。”
220 陆华平:“现在我们的感觉是有一点吃力不讨好,字体设计的发展要看以后的市场趋势,?好一点的话,?还有生存的空间。”
236 附录
246 跋

前言/序言

序一
吕敬人 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一九九六年,我与宁成春、吴勇、朱虹三位书籍设计师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书籍设计四人展。经香港三联书店编辑李安小姐的介绍,?我们认识了特意赶来的香港理工大学的廖洁连老师。我们当时请她作一场演讲,生硬的广东普通话夹带着英语,听来特别有趣。她那与众不同的新鲜设计理念,?生动、幽默,充满活力和磁性的叙述,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她设计的书籍《纸白》?更让在场人士耳目一新,?惊叹四座。以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成为良师益友。
二〇〇四年,我在北京主持国际设计家论坛,特邀廖老师来演讲,她与在场听众的互动式演说出人意料,风趣诙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当时年轻设计师们亢奋的场景至今挥之不去。
二〇〇六、 二〇〇七连续两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两地互动教学。廖老师设定课题“生活中寻找文字” ,让两地学生感受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文字魅力。她对授课方法的探究态度、对教学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注入大量心力和热情的责任心,让所有师生感动,我亦受益匪浅。
这些年来,?我们每年在上海见面,?担任?“中国最美的书”的评委,谈得最多的仍然是文字与字体,她已经对文字走火入魔,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利用每次来内地出差的机会,不厌其烦地追踪做字的历史痕迹,寻访少有人问津的字体设计师,努力记录即将遗忘的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的心路铺设,做字追踪,一部讲述半个多世纪中国印刷字发展进程和字体设计人故事的书,终于面世。
一个在西方学习生活几近十七年,平时在教学和生活中惯用英文交流,连普通话尚没熟练掌握的中国香港学人,却对汉字如此恋慕、痴迷、执着、锲而不舍,也许就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中华文化令她对汉字魂牵梦萦吧。
前些日子,廖老师传来她的部分书稿,让我给写序,实不敢当。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更谈不上对我所敬仰的字体设计大师评头论足。但我每天都在读取、应用这些文字,却不知由谁而为。其实那些无名氏恰恰是我们这些用字人的衣食父母。此话怎讲?一日,父亲问孩子:“饭和馒头从何而来?”答曰:“从商店里买来。”今天不识稻谷的人大有人在,孩子们不知餐桌上的饭食是由农民辛辛苦苦栽培而来的。同样,读书人关心的只是由文字组成的资讯,却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印刷文字、字体由何而来一无所知,甚至一些文字工作者、出版社的编辑也说不上来,最无知的回答是字从电脑中来。孰不知不管是过去活版印刷的铅字,还是今天数码时代的电脑字,其中的每一个字,均是字体设计师数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成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文字,作家学者何以将它们拿来“烹制”不同体裁的文章,印制成漂亮的书籍,以飨读者?从某种意义看,字体设计师可算是读书人获得精神食粮的衣食父母吧。
浏览全书,可让我们了解中国印刷造字活动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明白近代中国印刷文字创造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进程。更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像谢培元、钱震之等极少数国宝级字体设计大师的字韵遗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将汉字的 “笔形、结构、灰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创造了新报宋、清刻体、宋一体、华文楷体、华丰仿宋、小姚、楷体…… 广泛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辞海》等各种文化载体,改变了中国这个汉字大国却需从日本引进印刷字体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了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柯炽坚等第二代字体设计人以及北大方正字体创作团队,他们一方面对文字执着传承,一方面不拘泥于固化模式,以字体美学认知和人性化的阅读观,设计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新字体。朱志伟创作了适合大众阅读的 “博雅宋”; 倪初万的 “水柱体”,以及他由生活经验转化为创作灵感,创作出个性生动的标题字等。文中的采访,让你感受到他们甘于寂寞,对文字充满情感,忍受劳动价值不被认同,忘我的创作历程。读后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充满感激。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印刷字体,从形制,体制到印制的演进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到一九四九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字改革和字体设计的关注与投入,及全国仅有的做字单位 “一所三厂”不断尝试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更专业地陈述字体设计的艺术规律和知识,让读者认识到字体设计人,以及他们从事的艺术活动的价值,认知到文字的审美和功能应用,使人们对汉字之美有全新的理解。 通过对这十几位字体设计师的采访纪实,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个人,映衬出新中国印刷字体发展进程的历史轨迹。
传说古时候,人们对仓颉造出来的文字十分崇敬,一个个文字完成了它的使命后,?会拿到“惜字亭”焚化,文字变作一只只蝴蝶飞往天宇,回到仓颉神的身边,向他诉说芸芸众生对文字感恩的动人故事。
今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仓颉”们为创造美的字体,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他们付出耕耘、忍受孤独的代价,却给人们留下阅读文字之美的享受。感谢廖老师给我们带来字体设计师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大家懂得敬畏文字、感激文字。
墨痕流转:中华文脉中的匠心独运 一窥汉字演变千年史,触摸设计精神的温度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个体的创作历程,而是将时间之轴拉伸至汉字诞生之初,细致梳理中华文明长河中,字体设计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所经历的脉络与变迁。我们试图描绘一幅宏大且细腻的画卷,展现从甲骨刻凿的稚拙之美,到金文的浑厚庄严,再到篆书的规范与线条的韵律,直至隶书的“蚕头燕尾”所蕴含的隶变革命。 第一辑:石刻与青铜的沉寂之音 此辑深入探讨了早期文字载体的特性如何塑造了字体的形态。在坚硬的甲骨之上,刀法决定了线条的粗细与起收,字形趋向于瘦劲、挺拔,其结构与章法充满了卜辞特有的神秘感与仪式感。转入青铜时代,铸造工艺使得字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厚重感。我们分析了商周金文的磅礴气象,解析了铭文布局中蕴含的等级秩序与礼乐精神。尤其关注秦统一六国后,小篆的推行如何实现了一次国家层面的文字规范化运动,这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化,对后世字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辑:隶楷的转型与手写哲思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从“画”向“写”的本质性飞跃。笔画的解散与重组,使得书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催生了波磔、飞白等丰富的笔法变化。本书详细考察了隶书在汉代碑刻中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其在魏晋时期向楷书过渡的微妙之处。 楷书的创立,被视为汉字形态的“定型”。它兼具了隶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性,形成了一种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成熟字体。我们不谈论某位近现代设计师对楷书的“创新”,而是回归到唐代楷书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风格成因,探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举制度的兴盛、士人阶层的崛起——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法度”与“气韵”的理解。颜体的丰满雍容,实则是盛唐气象在笔尖上的投射。 第三辑:雕版印刷与活字的黎明 从手抄到印制,是字体设计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雕版印刷术的成熟,要求字体具备极高的清晰度和易于雕刻的特性。宋代的雕版字体,特别是“宋体”的雏形,其横细竖粗的特点,精确地服务于黑白分明的印刷媒介。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设计,其美学源于对效率和清晰度的极致追求。 元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技术上极为超前,但由于其局限性,并未立刻取代雕版。然而,活字思想的出现,为后世近代字体设计中“标准化模数”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我们考察了古代匠人在泥活字、木活字上的刻制工艺,体会那种在微小单元上追求一致性的匠人精神。 第四辑:碑帖之外的民间叙事 除了庙堂和书家的主流叙事,本书还关注了那些流淌在民间、服务于实用生活的功能性字体。例如,戏曲中用于标识的“戏文体”,其夸张、遒劲的笔画,是为了在远距离观看时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用于商业招牌、门楣的“碑额体”,它们往往融入了民间朴素的审美趣味,线条粗犷,结构稳定,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些非主流字体,虽然不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重视,却是汉字生命力旺盛的证明。它们体现了设计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为达成特定沟通目的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是研究汉字“功能美学”不可或缺的视角。 结语:永恒的结构与流变的审美 全书旨在揭示,字体设计并非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与政治制度、技术手段、社会需求和哲学思辨紧密交织的文化现象。每一个字体的变迁,都是一次对“如何准确、有力地承载中华文化”的深层叩问。我们所追溯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规则、被铭刻的秩序,以及在代代相传的墨痕中不曾磨灭的匠人对“结构”与“气韵”的敬畏。它引导读者回到设计本源,理解结构之美,方能更好地洞察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扑面而来的设计气息就已经把我牢牢吸引住了。内页的排版处理得极其考究,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片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冰冷的书籍,而是在欣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不同字体的细微处理,那些精妙的细节,比如某个字的笔画起收的微小变化,或者不同字号下同一款字体的气质转变,都体现出作者对字体设计的深刻理解和匠人般的执着。我平时对设计方面的书涉猎不少,但这本书在细节的呈现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像是带你进入设计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最初的灵感到最终的定稿,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次的推敲与打磨。这种对工艺的尊重,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读完后,对文字本身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极其精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A设计师-B设计师”的线性罗列,而是仿佛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对话场域。不同风格的设计师的作品被巧妙地并置和穿插,你能在同一页看到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后现代的叛逆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让我意识到“好设计”的标准并非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它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所处的语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代际设计师的观点差异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包容。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审美结论。这种开放性的引导,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设计大师们跨越时空的深度研讨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种堆砌资料的图录,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老一辈设计师的工作状态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敬意。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跨越时空,让人仿佛能闻到老式印刷车间里油墨的味道,感受到他们面对方寸之间的世界时,那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书中对一些经典字体的演变过程的梳理,简直是一部生动的字体史诗,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案例,将字体设计与时代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读起来,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究竟承载了多少前辈们的心血与智慧。这种带着温度和故事感的文字,比单纯的技术解析更能打动人心,让这场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丰满。

评分

坦白说,我对字体设计领域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欣赏阶段,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大门。书中对字体“个性”的挖掘和界定,让我对如何赋予文字灵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到哲学层面的探讨——文字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构建文化认同。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晦涩的设计原理,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精髓。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标识和印刷品产生出全新的审视角度。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时刻放在手边的设计宝典。

评分

从纯粹的视觉冲击力来看,这本书的色彩运用和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个人对现代极简风格的设计比较偏爱,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大胆地使用了大面积的负空间,使得每一个重点展示的字体样本都能获得足够的呼吸感,不会显得拥挤或压抑。设计师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真谛,通过高对比度的黑白灰处理,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字体本身的结构美学上。特别是书中对字体在不同媒介上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展示了静态的画面,更巧妙地模拟了动态的阅读体验,让我能提前预判,如果自己来做类似的项目,应该如何避免常见的视觉陷阱。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思考,是这本书为我带来的最大惊喜之一。

评分

京东购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京东商品丰富,无所不有,自营商品更是价格优惠,童叟无欺。快递给力,包装实在。体验足不出户购物的感觉,就在京东!购物就上京东,有京东,足够!

评分

挺不错的书籍,推荐这本

评分

书挺不错,新手值得推荐……

评分

服务态度很好,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本书收录了十二位中国字体设计人的故事,作者用了超过八年时间进行访谈和资料搜集,记录了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两代字体设计人的造字故事,还有中国字的结构、美学、和欣赏价值。他们述说的,又岂止文字的故事,还隐含着字体设计人身后所折射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发展。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一直业余爱好,喜欢买书,看的少买的多

评分

还是短可以吧!不过还不如我之前花10元买的地摊货呢

评分

中国字体设计人,通过他们,了解中国文字。有趣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