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苏州园林:木雕

图说苏州园林:木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林娣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园林
  • 木雕
  • 传统工艺
  • 建筑艺术
  • 文化遗产
  • 江南园林
  • 艺术设计
  • 精美图鉴
  • 苏绣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08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59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26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州园林将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型与精美雅致的雕刻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
本册精选了苏州园林木雕图案六百多例,并按雕刻图案的基本类型编排,分为植物符号木雕、动物符号木雕、历史传说故事木雕、小说戏曲故事木雕、山水诗画木雕、器物符号木雕等六章。

目录

总序
——中华文化的“博物志”
木雕小序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第一章 植物符号木雕
第一节 “四君子”与“岁寒三友”木雕
一、梅花木雕
二、兰花木雕
三、竹木雕
四、菊花木雕
五、“岁寒三友”木雕
第二节 灵木仙卉(上)木雕
一、牡丹花木雕
二、荷花木雕
三、四季屏风木雕
四、佛手木雕
五、灵芝木雕
六、蔓草木雕
七、芭蕉木雕
第三节 灵木仙卉(下)木雕
一、水仙木雕
二、万年青木雕
三、葡萄木雕
四、葫芦木雕
五、石榴木雕
六、枣木雕
七、穗子木雕
第二章 动物符号木雕
第三章 历史传说故事木雕
第四章 小说戏曲故事木雕
第五章 山水诗画木雕
第六章 器物符号木雕
附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姑苏繁华录:吴地建筑的另一重镜像 本书将带领读者步入一个与苏州园林截然不同的建筑世界——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为核心的徽派建筑群落。如果说苏州园林是文人雅士寄托性灵、追求诗意栖居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那么徽州建筑则是徽商“贾而好儒”的物质载体,是实用主义与宗族荣耀的完美结合体。 我们深入探寻的,是那些掩映在皖南群山之中,气势恢宏、雕饰繁复的村落与宅邸。这不是关于亭台楼榭的精巧布局,而是关于防御、家族、商道的宏大叙事。 第一章:白墙黛瓦的地域密码——徽州地理与建筑的共生 徽州,地处江南腹地,四面环山,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建筑需求。本章将详细剖析徽州多变的气候——湿热的夏季、湿冷的冬季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诸多技术创新。 1. 防御性的天际线:马头墙的雄辩 与苏州园林中低矮、婉转的粉墙不同,徽州民居的标志性特征是那层层叠叠、如同马头翘起的马头墙。我们不会探讨园林中的漏窗花样,而是聚焦于马头墙的结构功能: 防火的壁垒: 在木结构建筑密集的村落中,一旦一户失火,火势极易蔓延。马头墙作为砖石结构,有效阻隔了侧向的火势蔓延,这是徽州人在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形成的最重要的安全策略。 等级与气势的彰显: 墙体的高度与层数,往往与宅主的财富和宗族地位直接相关。它们不是装饰,而是家族财富和安全感的物质体现。 2. 天人合一的取水哲学:天井与水巷 苏州园林追求的是“曲径通幽”后的山水意境,而徽州建筑对“水”的利用则纯粹而实用。 聚财与泄洪的天井: 我们将详细解读徽州民居中那个看似简单的方形或长方形天井。它不仅是采光通风的必须,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象征。雨水被集中引入天井,流入屋内储水池,体现了徽商精打细算、珍视每一滴资源的商业哲学。 村落的水系规划: 走出单体建筑,本书将扩展到整个村落的水系布局。那些蜿蜒在村落间的水巷、池塘,并非为游人观赏而设,而是服务于灌溉、消防和饮用的生命线。 第二章:木石砖三雕的权力对话——装饰背后的经济逻辑 苏州园林的木雕集中于花窗、屏风、家具之上,重在“雅致”与“意境”。徽州建筑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则更具张力和叙事性,它们是社会地位和道德规范的无声宣言。 1. 木雕:从梁架到楹联的承重与教化 徽州木雕的体量更大,往往直接承载结构或空间划分的功能,而非仅仅是点缀。 结构木雕的叙事性: 探究那些用于支撑梁架、门楼的斗拱、檩枋上的雕刻主题。它们不再是花鸟虫鱼的闲情逸致,而是大量采用“二十四孝图”、“吉祥福禄纹饰”。这些雕刻,是宗族教育的教科书,时刻提醒族人恪守儒家伦理。 门楼的威仪: 对比园林中相对低调的宅门,徽州建筑的牌坊和门楼是权力的集中爆发点。它们层层叠叠的斗拱、精细入微的镂空,是主人在商场上取得成就后,在故里荣耀的具象化。 2. 砖雕与石雕:边界的艺术与坚固的信仰 砖雕和石雕的使用频率和规模远超苏州园林。 砖雕的层次感: 重点解析窗套、檐下砖雕的复杂层次,这些雕刻往往模仿木雕的题材,但其材质的坚固性使其更具永恒性。它们是建筑外立面的盔甲。 石雕的实用与象征: 石雕集中于柱础、栏板、门墩之上。我们分析其上刻画的瑞兽、钱纹,它们并非审美趣味的体现,而是对财富的守护和对宗族血脉绵延的祈愿。这些是实用主义下对稳定与繁荣的追求。 第三章:宅、祠、书院——宗族生活的全景扫描 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园林,服务于少数人的游憩与思考。徽州建筑群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单元——由住宅(宅)、祭祀场所(祠堂)、教育机构(书院)构成的有机整体。 1. 居住的内外有别:内向的府邸 徽州民居是典型的“内向型”建筑。我们研究其空间组织:从外部的低矮、朴素,到进入天井后的豁然开朗,再到内堂的层层深入。这种布局是为了最大化对外部世界的隔绝,保护家族财富与隐私。 “三进院”与“五更式”: 剖析不同规模的宅邸如何通过空间序列体现等级制度和家庭伦理,比如正厅、前厅、神楼的明确功能划分。 2. 祠堂:族权的最高体现 祠堂是徽州建筑群中最具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其地位远高于任何私人府邸。 “百代皆由在田间”的纪念碑: 祠堂的规模、选址和建筑手法,无不体现对祖先的敬畏和对家族延续的执念。我们将对比苏州园林的亭榭,着重分析祠堂内“明伦堂”的庄严肃穆,以及复杂木构体系(如抬梁式)的精湛应用,这些体现的是公共的、继承性的建筑精神。 3. 书院与文教投入 徽商“贾而好儒”,将经商所得用于兴办教育,保障家族精英的持续培养。我们将探究书院的建筑特征——不同于住宅的开敞性与采光需求,它们如何服务于教学功能,而非单纯的园林观赏。 结论:实用、秩序与记忆的殿堂 本书旨在呈现徽州建筑群落的“功能性之美”和“社会性之重”。它不是对精致园林的模仿或延续,而是在特定地域与经济条件下,对家族凝聚力、商业信誉和儒家秩序的物质化表达。它沉默地诉说着徽州人如何在商道上奋斗,又如何在故土上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宗族堡垒。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家族历史与社会规范,与苏州园林的轻盈诗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那幅手绘的水墨小景,线条流畅,意境深远,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氛围之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的艺术纸,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文字和留白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的视觉感受都像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尤其是那些大面积的彩印插图,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种老照片特有的颗粒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被完美地捕捉了下来,让人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那些斑驳的青砖黛瓦。装订方面,采用了线圈骑马钉结合锁线胶装的复杂工艺,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开来,无论是临摹还是细细品味那些复杂的纹饰细节,都极为方便。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尊重。仅仅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个人比较注重实践性的体验,因此,书中关于园林空间功能划分的探讨尤其吸引我。书里细致地剖析了苏州园林中“厅堂”、“轩榭”、“廊舫”等各类建筑空间的不同用途,并结合古代的社交礼仪和生活场景进行解读。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水池”,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会客需求下,其周围的景观布置都有讲究。书中甚至提到了古代园林中采光、通风、乃至蚊虫防治的智慧,这些细节的揭示,让我对古代匠人的生活智慧油然而生敬意。这不再是单纯的游记或建筑介绍,更像是一本解构古代精英阶层生活美学的教科书,读罢让人对“生活艺术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历史脉络上的清晰度。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往往被描述得过于宏大和抽象,但作者却巧妙地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并针对每个时期的审美侧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例如,对宋代文人园林雅致简约之风与明清时期精雕细琢、追求繁复之美的对比分析,就展现出一种清晰的演变逻辑。作者没有陷入冗长的人名和年代堆砌,而是紧紧围绕着“审美取向”的变化来展开叙事,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通俗易懂。尤其是在讲述某一处著名园林的兴衰更替时,书中穿插的历史小故事,那些关于园主人的轶闻趣事,为冰冷的建筑史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让那些石头和树木仿佛有了呼吸和记忆,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我本来是对园林艺术抱持着一种泛泛的喜爱,觉得无非就是假山流水、亭台楼榭的老一套,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非仅仅罗列景点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处景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苏州园林中“借景”和“对景”的精妙处理,分析得鞭辟入里。比如,书中对拙政园中“远香堂”与“小飞虹”之间视线引导的描述,简直就像是手把手教你如何“看”园子,让你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是经过严密计算的“移步换景”。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分析,回想起自己过去游园时的走马观花,深感遗憾。书中引用的不少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与园林的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使文字本身也带上了园林的灵气,读起来韵味十足,极富感染力。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的整合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囊括了所有关于苏州园林的重要研究成果,但又通过作者独特的叙事角度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造园技术(如叠山理水的手法)的专业探讨,还是对植物配置(如“花窗”与“花卉”的互文关系)的细致描摹,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积累的观察心得。我翻阅了许多相关书籍,但很少有能将建筑学、美学、历史学以及文学评论如此有机结合得如此和谐的。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浮光掠影的旅游指南,而是一座将苏州园林艺术的方方面面都细致纳入的知识殿堂,非常适合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瑰宝的严肃读者。

评分

这本书包装很好,纸质也很不错,当然书本身很好。

评分

图多看看很舒服 ,618买的 ,哈哈

评分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园林胜。这套书对了解苏州园林文化颇有裨益。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想要到苏州,了解苏州园林的人快来看

评分

封皮很精美,买了一整套呢。

评分

书很不错,内容很喜欢,正版的。

评分

这是一套5本书的,我买了一套,有一本还没有到货。。。。。印刷质量很好,全是铜版纸,介绍的内容也是比较全面。值得收藏看看!我觉得研究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甚至是皇家园林等等都应该这样 从点到面的系统研究。有横向有纵向的全面对比的研究,这样才能系统的说明问题所在!

评分

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难得的一本好书,让内心平静,回归自然。一切形容词都是多余的,真心喜欢!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果然第二天,书就送到她那儿了。她很高兴,我很得意。我对所有事情都有兴趣,所以我经常上当,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你的热情在他们眼睛里就是不成熟。他们为面子活,你为兴趣活,你觉得你这样很开心,他们觉得你很无聊;你觉得你很真诚,他们觉得你在标榜自己。所以,我现在即使有兴趣也会装做“平常心”的样子,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可靠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快递好快哦。昨天下午买的,今天上午就到了!书很喜欢,里面的世界应该是现在的孩子们想都想不到的意境!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非常值得读 虽然语言很简单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建议从网上看看图片就好了,属于日记性的描述,文字很少,配的图片较多。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