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弘学 著
图书标签:
  • 中观经济学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理论
  • 教材
  • 大学教材
  • 经济学原理
  • 市场经济
  • 经济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5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佛学研究是中国佛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佛教对中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作出的很大贡献。历史上僧俗两界人士都在致力于佛学研究,撰写了大量著述;现今也是一样,我国佛教界内外一直不断地有人在发扬这个传统。弘学居士研究佛学的特点:一是学问广博。佛教有汉、藏、巴利三大语系,弘学通达汉藏双语,故对汉藏两支佛学皆有涉及,显密皆通。二是基础知识扎实。他的佛学著作表述清楚,鞭辟入里,有证有修。三是理论功底深厚,大小乘兼达,八宗并弘,贯通佛史。四是注意资料的整理,搜集编纂了很多佛教资料,特别是措意于近现代唯识与中观的研究,选编了厚重的资料集。五是有深入的显密修持经验,功底深厚,并有实证。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中观学派是佛教发展到中期大乘时期,受到部派佛教教理及外教哲学思想影响产生的一个学派,以龙树《中论》为根柢,宣扬般若空观思想。本书对中观学的源流、传承、典论、根本论题与实践方法均有独到、理性、深入的分析,是研究中观学派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弘学,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瑜伽菩萨戒居士。1938年生,195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受业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和夫人马时芳先生。问学于梁在农先生和密悟格西;是佛学家正果法师的正信皈依弟子。曾执教于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和四川省佛学院。已出版《佛学概论》《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中观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佛教图像说》等著作。

目录

总序 黄心川
序一 惟贤
序二 应天佛智
绪论
第一章 中观学派之源流及传承
第一节 中观学派理论在印度之源流
第二节 中观学派在印度的传承
第三节 中观学在印度的发展
第四节 中观学派在中国的弘传
第二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
第一节 中观学派所依般若经典
第二节 中观学派所依之《华严经》
第三节 中观学派所依之《维摩诘经》
第四节 中观学派所依之《妙法莲华经》
第五节 中观学派所依之《大般涅槃经》
第三章 中观学派的论典
第一节 龙树的主要著述
第二节 《中论》概介
第三节 《中论》之重要注疏
第四节 我国对中观学派著述的疏注及论著
第四章 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与实相
第二节 自性与空
第三节 缘起性空
第五章 二谛义
第一节 二谛概说
第二节 三论宗之二谛义
第六章 八不中道论
第一节 八不中道概说
第二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第三节 我国三论宗论八不中道说
第七章 一乘义
第一节 大乘法与一乘义
第二节 会三归一
第八章 佛性义
第一节 佛性概说
第二节 中道佛性义
第三节 本有与始有
第四节 如来藏义
第九章 中观学派之实践
第一节 观行与观智
第二节 顿渐与偏圆
第三节 菩萨阶位与断证阶位
第四节 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后记

前言/序言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次年,他奉赵朴初会长之命,又写了《藏传佛教》。两书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十六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国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佛教图像说》、《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四种、《中国佛教各宗派丛书》八种、《禅门风姿》、《净土探微》等数十种佛学著述,同时注疏了数十部佛教典籍,选编了《中国历代高僧名著精选》上、中、下三册,并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唯识论文进行了收集,汇编成《唯识论文集》二册。弘学在弘扬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尊崇。


《印度智慧的深邃回响:一项对中观哲学的探索》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中观学概论”的书籍,而是深入探究古印度哲学思想史上一支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思潮——中观学(Madhyamaka)。我们将暂时搁置任何可能直接引用或阐述“中观学概论”一书具体内容的意图,而是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中观学在印度哲学图景中的独特地位,解析其核心论证逻辑,并追溯其深远的影响力,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立体且富有生命力的中观哲学世界。 一、 印度哲学星空下的中观之光:背景与诞生 要理解中观学,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古印度宗教与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孕育了婆罗门教(吠檀多学派的前身)等强调“我”(ātman)永恒不变、宇宙由“梵”(brahman)所创造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些思想构成了早期印度哲学的主流,并在印度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的出现,以其对苦的洞察、对轮回的解释以及对解脱道(涅槃)的指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然而,佛教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早期部派佛教对教义的解读和阐释,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自在“无我”(anātman)的根本教义上,发展出不同的论证方式和理论体系。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与发展中,龙树(Nāgārjuna)及其所代表的中观学应运而生。龙树被誉为“第二佛陀”,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精妙的论辩技巧,将佛教的“无我”思想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刻和系统化的哲学高度。中观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当时印度哲学,包括婆罗门教思想以及佛教内部其他学派的论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它并非否定一切,而是试图揭示一切现象的“空性”(śūnyatā),从而导向对实相的真正了悟。 二、 “空性”的哲学辩证:中观学说的核心洞见 中观学的核心,在于其对“空性”(śūnyatā)的深刻阐释。“空性”并非虚无,也非断灭,而是对一切事物“自性”(svabhāva)的否定。自性,指的是事物固有、独立、不变的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是其本身而存在的根本原因。中观学认为,任何事物,无论是有形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不具备所谓的自性。 龙树通过著名的“八不”(aṣṭakoṭi)论证,有力地揭示了这一点。“八不”指的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八个否定,如同四对辩证的矛,直指事物不具备任何二元对立的确定性。“不生”与“不灭”,否定了事物的始源与终结的独立存在;“不常”与“不“断”,否定了事物永恒不变或彻底消亡的两种极端;“不一”与“不异”,否定了事物独立自存与完全 dependent on other things 的分别;“不来”与“不去”,则否定了事物具有独立的来去之处,一切皆是相互依存、缘起而生。 龙树在《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中,以极其严谨的逻辑,对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缘起,是佛教的另一核心教义,意指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相互依存,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中观学认为,正是因为一切事物缘起而生,所以它们不具备自性,因而处于“空性”之中。 这并非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恰恰相反,中观学认为,正因为事物的空性,它们才能够生灭变化,才能够相互关联,才能够有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如果事物具有不可动摇的自性,那么它们将是僵死的,无法生灭,更无法产生任何作用。所以,“空性”恰恰是“缘起”的另一面,是缘起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石。 通过对“空性”的论证,中观学挑战了当时印度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实体论(substantialism)和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无论是婆罗门教的“梵我”一体论,还是早期佛教中对“我”的解释,中观学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和反驳。它并非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否定“我”的“自性”存在,认为“我”也如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虚幻不实的。 三、 影响与回响:中观学在印度及东亚的传播 中观学作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体系,其影响力远超印度本土。在龙树之后,中观学在印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涌现出月称(Candrakīrti)、清辨(Bhavaviveka)等重要的中观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顺世间”(prasangika)和“自续”(svātantrika)两个主要的中观论证传统,尽管在论证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空性”思想一脉相承。 中观学最早由译经师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哲学、宗教思想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的翻译和阐释,为中观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所译的《大智度论》(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虽然其归属和内容存在争议,但其阐释的“般若”思想与中观学紧密相关)等著作,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中观学演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如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经典)的兴起。这些学派不仅继承了中观学的核心思想,也融入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风格。 随后,中观学及其思想又通过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这些地区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了各自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哲学流派,如日本的“三论宗”等。 四、超越与启示:中观学的当代意义 时至今日,中观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通过对“自性”的否定,中观学引导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摆脱固执的偏见,更加灵活地应对挑战,理解事物的多面性,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 其次,中观学对“我”的解构,对于我们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应对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当我们认识到“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时,我们可能会更加理解他人的不同,减少自我中心的执着,从而促进理解与和谐。 再次,中观学对“空性”的阐释,并非导向消极避世,而是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智慧。当我们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以及对“我”的虚幻实体的坚守时,我们便能够逐渐放下这些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最后,中观学深刻的辩证法,对于现代哲学、科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仍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它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审视既有的认知框架,探索事物更深层次的运作机制。 总之,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追溯印度智慧源头的哲学之旅,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观学所构建的独特哲学体系,而非任何具体书籍的介绍。我们将深入探究其“空性”的论证,理解其对“自性”的否定,并体会其在漫长历史中回响的巨大影响力,希望能以此引发读者对印度哲学,乃至对生命、存在和智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堪堪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但这段时间的投入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阅读散步。作者在阐述基础理论时,采取了一种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丝毫没有急于展示宏大结论,而是耐心引导读者走过每一个逻辑的拐角。例如,在讨论到某一个关键性的论断时,作者引用了多位不同时期学者的观点进行横向对比,甚至不惜笔墨地剖析了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观点产生的必然性与局限性。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作者刚刚构建的那个推理框架,有时甚至需要拿起笔在笔记本上演算一番才能真正“消化”掉一个段落。这种对思维深度的挑战,恰恰是这类严肃学术著作最迷人之处,它拒绝肤浅的概括,要求读者付出真正的智力劳动。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全程轻松愉悦,它更像是一次对自己认知耐受力的严肃测试。有一些章节的论证推演极其密集,涉及到大量需要精确计算和逻辑拆解的内容,阅读时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度,稍有走神便可能遗漏关键的一步,导致后续的理解完全跟不上。我甚至发现,这本书并不适合在睡前阅读,因为它会极大地激发大脑的活跃度,让人精神高度集中,反而难以入眠。但是,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换来了难以替代的满足感。读完最后一页时,那种豁然开朗、心胸为之一振的感觉,是任何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套更为精细和审慎的思考工具,让人在合上书本后,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本书无疑是给那些真正热爱深度思考的探索者准备的珍贵宝藏。

评分

从结构组织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手法颇显老辣和成熟,它不像一些入门读物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阐述。作者似乎有意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回到核心议题,但每一次回归都引入了新的层次和更复杂的维度。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对之前学到的知识产生“再认识”。比如,第一次接触某个概念时,可能只理解了其表层含义,但当读到后续章节,结合了更多背景材料和对立观点后,才猛然惊觉原来最初的理解是多么的扁平。这种设计,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全局的关照,不能轻易满足于片段式的理解。但回报是巨大的,当最终完成全书的阅读,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不再是线性的、孤立的,而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网络结构,每一个节点都清晰地与其他节点产生联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高度理论抽象性的同时,还能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类比和现代生活中的实例。虽然主体内容是关于那些深奥的哲学体系,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翻译”这些冷硬的逻辑,使其不至于高高在上。我记得有一处描述,作者用现代都市生活中信息流的爆炸性来比喻某种心智模式的局限,那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抽象概念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瞬间“落了地”,贴合了我们日常的感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理解边界,让人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是尘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可以用来透视当下复杂世界的锐利工具。此外,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微妙张力的刻画也十分到位,那些观点交锋之处,常常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一场知识的辩论赛场,让人不由自主地为某一方的论证逻辑感到喝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粗粝质感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而沉静,正中间的烫金书名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光泽,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庄重感。排版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行距和字间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深度理论著作的读者,也能感到眼睛负担较轻。我尤其欣赏扉页上那段引文的选取,它精辟地勾勒出了全书的气质——一种对事物本源不懈探究的冷静与热忱。书中对概念的界定清晰而严谨,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伴随着详尽的溯源和辨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因为术语模糊而感到困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随书附赠的那张关于核心逻辑链的思维导图卡片,更是点睛之笔,它将复杂的关系网络可视化,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立体可感,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匠心”打磨的质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带着敬意去翻阅其中的智慧。

评分

多读读佛学书籍,涤荡心性

评分

多读读佛学书籍,涤荡心性

评分

服务优良,物流快速,满意!赞!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评分

般若中观妙不可言 性空秒有 究竟了意

评分

不错很好很好

评分

速度很快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好,很满意。

评分

不错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