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睿智、幽默、精彩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这本书曾风靡全世界,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      
内容简介
     莫洛亚、弗洛姆、阿德勒、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著名犹太思想者,以睿智、幽默、精彩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这本书曾风靡全世界,至今,我们仍借由这些睿智的目光看清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莫洛亚,法国著名犹太作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登上文坛。他出生于工厂主家庭,早年在该厂主持厂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服役,奉派至苏格兰第九师,担任英军与法国炮队之间的翻译联络官。其时根据军旅生活所见所闻,写成《布朗勃尔上校的沉默》(1918)一书,一举成名。战后离开工厂,潜心文学创作。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婚姻和家庭
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结婚为妙
孤独的人是不幸的
婚姻和生育都是大事
哲学家结婚是可笑的
自由的婚姻并不自由
对于婚姻期望值太高,往往失望
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
吹熄了灯,哪个女人都一样
结婚,闭上你的嘴巴
爱情是不能持久的
一个纯粹的男人需要一个纯粹的女人
男人忠于思想,女人忠于家庭
女人只有生活于感情世界中才会有幸福
女人的真正创造是孩子
真正的女性爱慕男性的力量
没有两性的合作,就没有真正的文明
女人的天性是性爱与母爱
男人的真正归宿是事业
女人一旦想支配丈夫,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婚姻的悲剧与重塑
美满的婚姻要使友谊代替爱情
没有冲突的婚姻不可想象
真正的婚姻是复杂的
婚姻的首要条件是合作与奉献
不愉快的婚姻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父母不要提前对孩子搞性教育
父母本身不会合作,孩子也很难合作
脚踏两只船其实就是一无所有
爱情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婚姻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
告别
线条像活生生的头发
催眠曲
爱就是学习如何被爱
爱是一门艺术
性狂欢背后的孤独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是爱的最高表达
爱包含着关心和宽恕
爱不仅仅是欲望
爱的行为包含着一种判断和决定
自私的爱和无私的爱
家庭是何等的幸福
母爱对孩子非常重要
家庭的友爱与温暖
家庭的闭关自守是件不健康的事
平等的家庭会产生甘美的乐趣
家庭建立在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经验是痛苦的结果
家庭让每个人都回复成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道
母爱的本质
卡夫卡成长信条
父亲庞大身影背后的卡夫卡
恐吓教育的结果
幸福地哭泣
母亲在家庭游戏中的作用
威权教育造成的逆反心理
Ⅱ 友谊和幸福
占有灵魂的友谊只能有一个
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
青年女子的友谊往往是激情
真诚的朋友远胜过黄金
老年是最适合缔结男女友谊的时期
感情奥妙的男女之间的友谊,会损害人格的完美
幸福是德性自身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和幸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幸福是一种成就,是完美的标准
向往幸福的人需要品格高尚的挚友
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
野心与贪心使我们和别人冲突
幻想与不幸
幸福的练习
爱的不幸与磨难
幸福的秘密
幸福是人类的最终目的
Ⅲ 生命和死亡
爱因斯坦论生命
关于人类的箴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三项任务
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奉献与合作
学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人的需要与他人相关
精神健康的特点
社会对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对恶魔不能分期付款
有些问题无法回避
信仰的疯狂力量
世界的诱惑手段
生命的主人
面对死亡
受难是这个世界的积极因素
自由意志三点式
死亡的残忍之处
难道您要向上帝抗议
活着就是永恒
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Ⅳ 道德和艺术
先知的呼唤
思想的革命性
什么是人道主义
上帝死了,还是人死了
让人压倒一切
作家提供理解人的钥匙
艺术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绘画是一种和平的武器
绘画比我强大
最重要的是深思熟虑
作画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
要想前进,就得把拦路墙推倒
马蒂斯论雕塑
马蒂斯论马约尔
每一幅素描都跟句子一样
用光来表现自己
音乐的力量
摄影改变了人类
音乐既是一切也是虚无
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
艺术的商业化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艺术与现实分道扬镳
对艺术形式本身的反抗
超越现存的劳动分工
Ⅴ 经济和政治
大部分的奢侈品,没什么必要
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的
政府逐渐成为了做生意的地方
政治家和君主的区别
政治的四种形式
职业政治家的素质
伦理与政治
革命之后岁月平淡
富兰克林的资本主义哲学
资本主义左右了经济生活
教会的传统与商人的勤奋
改造社会非常艰难
制度的冲突
自由和集权之间
什么是完美的宪法      
精彩书摘
     刚结婚的这段日子,被称为“蜜月”。这时候,如果两人之间获得性生活方面的和谐,一切困难都被遗落在沉迷陶醉之外。这是男子牺牲他的朋友,女子牺牲她的嗜好的时期,在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一段关于新婚女子很真实的描写,说这女子“毫不费力地对付抽象的读物,是她在一生中任何别的时期都很难做到的。就像一个梦游者,在屋顶上散步而丝毫不觉得这是可怕的。随后她看见屋顶,可也并未使她害怕,她只是自问自己在屋顶上要做些什么,然后她又回到屋里去了”。
  不少女人在很久之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屋子。她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自己,可是这努力使她支持不住。她们想着:
  ——我想跟随他,但我错了。我原本不该这样做的。
  ——男人呢,觉得充满幸福,幻想各种危险的行动。
  拜伦所言在蜜月之后的“不幸之月”,就是这样造成的;这是狂热过后的颓丧。怨偶形成了。有时夫妇间并不完全失和,虽然彼此已并不了解,但大家在一定程度内还有感情。有一次,一个美国女孩和我解释这样的情境说:
  ——我很爱我的丈夫,但他住在一个岛上,我又住在另一个岛上,我们都不会游泳,于是两个人永远不见面了。
  萨特也曾说:“有时两个人过着同样的生活,而且彼此相爱,但双方都觉得非常陌生!”
  有时候这种情形更为严重,从相互间的不了解中产生了敌意。人们可能看到,有时在饭店里,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坐在一张桌子前面,静悄悄的,且含敌意,互相用批评的眼光注视着对方。试想这种蕴藏的仇恨,因为没有一种共同的言语而不能倾诉,晚上必是同床异梦。
  这是婚姻的悲剧吗?不是有许多幸福的配偶吗?当然。但若除了若干先天形成的奇迹般的和谐之外,幸福的夫妇,只因为他们不愿任凭性情支配自己而要努力追求幸福的缘故。
  我时常会遇到年轻人或年纪更大一些的人,在将要结婚的时候,因为怀疑踌躇而来向我咨询:
  ——我应该结婚吗?访问者问。
  ——你对于你所选择的对象爱不爱呢?
  ——爱呀,我特别喜欢见到他(或她);我不能没有他(或她)。
  ——那么,你结婚就可以了。
  ——是啊,但我对结婚这事有些踌躇……因此而要放弃多少可能的幸福也确实可怕。
  ——那么你还是别结婚了。
  ——是啊,可是这老年的孤寂……
  ——天哪,那么你还是结婚吧!
  ……    
				
 
				
				
					《人生五大根本:跨越迷茫,寻觅真谛》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无数个“为什么”所困扰。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痛苦与快乐的根源又在哪里?爱与失去,究竟是怎样的羁绊?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身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方向?  《人生五大根本》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你深度自我探索的心灵之旅。它试图触及人类普遍存在的、最根本的生命困惑,并为你提供一条理解和穿越这些困境的路径。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五大议题,而非回避它们。  第一大根本:生命的起源与终结——关于“存在”的追问  生命,这个最古老也最年轻的谜团,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最执着的探寻。从浩瀚的宇宙大爆炸,到细胞的精妙分化,再到意识的觉醒,我们试图描绘生命的蓝图。但生命的起点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生命的终点——死亡,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难以释怀的恐惧与未知。  本书将带领你超越科学的解释,深入思考“存在”本身的意义。我们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发现,而是探讨这些发现如何挑战我们对自身位置和价值的认知。我们会审视不同文化和哲学流派对生命起源的猜想,从宗教的创世神话到哲学的形而上学探讨,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那些古老而深刻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鼓励你正视死亡,理解它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通过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可贵,更珍惜当下拥有的时光。我们将探讨如何与生命的无常和有限性达成和解,如何在已知生命有限的前提下,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包括对生命周期、存在状态的哲学性思考,以及如何在这种宏大叙事中找到个体价值的定位。  第二大根本:意义的追寻——关于“价值”的定位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一个更普遍的困境浮现:即便拥有了一切,许多人依然感到内心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意义,这个抽象却至关重要的概念,成为了许多人焦虑的根源。我们为何而活?我们的努力最终会指向哪里?  《人生五大根本》将深入探讨意义的本质,它并非由外界赋予,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选择与创造。本书将引领你探索不同类型的意义来源:可以是事业的成就,可以是人际关系的温暖,可以是对知识的渴求,可以是艺术的表达,亦或是对社会的贡献。它将鼓励你跳出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那些能让你心生敬畏、充满热情的领域。  本书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理解和构建个人意义的框架。我们会审视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如何在逆境中找到使命,如何在平凡中活出不凡。你会被邀请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去辨析那些真正驱动你的内在力量,并学习如何将这些力量转化为具体的人生目标和行动。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找到人生目标”的指导,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个体”的深刻对话。我们将探讨目标设定的艺术,内在驱动力的发掘,以及如何将微小的行动汇聚成宏大的人生意义。  第三大根本:苦难的解读——关于“转化”的力量  苦难,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另一面。疾病、失去、失败、背叛……这些经历如同黑色的潮水,一次次拍打着我们脆弱的心灵,让我们感到痛苦、无助,甚至绝望。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会有苦难?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本书并非宣扬苦难的“价值”,而是强调我们如何“解读”和“转化”苦难。它将深入剖析苦难的普遍性,以及它在塑造我们性格、深化我们认知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学习如何从受害者的视角转向成长者的视角,将痛苦的经历视为一次深刻的学习机会,一次蜕变的契机。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心理学、哲学和精神层面的工具,帮助你理解和应对各种形式的痛苦。这包括情绪的管理,创伤的疗愈,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希望。我们将学习如何不被苦难压垮,而是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探讨苦难的来源,从外在的客观事件到内在的认知偏差,并提供积极应对的策略,例如情绪的接纳与疏导,创伤的转化与整合,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发现内在的力量和韧性。  第四大根本:爱的依恋与超越——关于“联结”的艺术  爱,是人类最深刻的渴望,也是最复杂的体验。从父母的养育之恩,到恋人间的缠绵悱,再到友谊的珍贵,爱以各种形式滋养着我们的生命。然而,爱也常常伴随着恐惧、占有、失落和痛苦。我们如何在爱中获得滋养,又如何避免被爱所伤?  《人生五大根本》将深入探讨爱的多重维度。我们将审视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学习如何建立健康、成熟的爱。这包括理解爱的不同类型,例如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自我之爱,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真诚、开放、互相尊重的联结。  本书将鼓励你超越对爱的狭隘理解,学会付出与接纳,学会独立与依存的平衡。我们将探讨如何化解在爱中的恐惧与焦虑,如何从失去的痛苦中走出来,并继续保持一颗开放、温暖的心。这本书将帮助你理解,真正的爱不是束缚,而是自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探讨爱的本质,从生物学、心理学到哲学层面的解析,分析不同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提供建立健康、成熟爱的关系的策略,以及如何在爱中保持自我和独立。  第五大根本:内在的宁静与智慧——关于“安顿”之道  在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被外界的噪音所淹没,内心难以获得片刻的安宁。焦虑、烦躁、压力,这些情绪如影随形,让我们疲惫不堪。如何才能找回内心的平静,在纷扰的世界中安顿身心?  《人生五大根本》将带你踏上一条回归内心的道路。我们将探索冥想、正念、静观等古老而有效的修行方法,学习如何训练我们的注意力,如何与当下的感受共处。本书将引导你认识到,宁静并非来自外界的改变,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调整。  你将被邀请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理解情绪的来龙去脉,并学会与自我对话。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觉察力,如何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从中找到改变的可能。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你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内在支持系统,让你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寻觅到属于你的生命智慧。探讨内在宁静的科学与哲学基础,介绍正念、冥想等实践方法,指导读者如何与自己的思绪和情绪和谐相处,培养觉察力,从而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结语  《人生五大根本》是一本关于深刻理解和积极转化的书。它承认人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却不因此而消极。相反,它鼓励我们拥抱这些挑战,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这本书并非要取代你的人生经历,而是希望成为你人生旅途中一位睿智的同行者,为你点亮前行的道路,让你在面对生命的五大根本问题时,不再孤单迷茫,而是能够以更深刻的理解、更坚韧的内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平实而富有力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深刻的哲学反思以及实用的心理学工具,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真正触及灵魂的对话。它期待与每一位渴望理解生命、追求成长的心灵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