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焦化工業節水減排與廢水迴用技術》響應國傢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始終以焦化廢水節水減排和迴用與“零排”為宗旨,總結當今國內外先進的焦化廢水節水減排與迴用和“零排”的技術並進行歸納和對比分析,並給齣瞭各類汙水處理技術典型工程實例,突齣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內容簡介
     《焦化工業節水減排與廢水迴用技術》是一部論述焦化生産節水減排與廢水處理迴用和“零排”技術的專著。《焦化工業節水減排與廢水迴用技術》共分8章,主要內容為:①焦化工業節水減排的技術途徑、措施、規定與“零排”可行性分析和設計要求;②廢水特徵、有機物組成、難降解的原因及其解決途徑;③廢水處理現狀、研究進程、迴用與“零排”工藝選擇、技術措施、消納途徑與設計規定和要求;④實現迴用與“零排”的技術組閤與工藝集成及其工程應用。
  《焦化工業節水減排與廢水迴用技術》以焦化廢水節水減排和迴用與“零排”為主旨,總結當今國內外先進的焦化廢水節水減排與迴用和“零排”的技術並進行歸納和對比分析,結閤各類處理技術典型工程實例,突齣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焦化工業節水減排與廢水迴用技術》可供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關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1焦化工業節水減排現狀與廢水“零排”可行性分析1  
1.1焦化生産工藝與節水減排1  
1.1.1煉焦技術與節水減排2  
1.1.2煤氣淨化技術與節水減排6  
1.1.3化工産品精製與節水減排12  
1.1.4節水減排新技術與新設備15  
1.2焦化生産用水係統與節水減排24  
1.2.1焦化生産用水係統組成、功能與作用24  
1.2.2焦化生産淨循環用水係統與節水減排26  
1.2.3焦化生産濁循環用水係統與節水減排27  
1.3焦化生産節水減排與廢水“零排”可行性分析28  
1.3.1節水減排與廢水“零排”麵臨的問題與對策28  
1.3.2節水減排與廢水“零排”技術途徑與控製措施29  
1.3.3節水減排與廢水“零排”可行性分析31  
2焦化工業節水減排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41  
2.1焦化工業節水減排的技術思路與新理念41  
2.1.1清潔生産是實現節水減排的前提和條件41  
2.1.2循環經濟核心原理是實現節水減排與“零排”的基本原則43  
2.2焦化企業節水減排總體設計技術思路與要求45  
2.2.1確定閤理用水水質指標45  
2.2.2確定閤理用水方式46  
2.2.3用水量平衡問題46  
2.3焦化企業節水減排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47  
2.3.1一般規定與要求47  
2.3.2軟化水、除鹽水係統48  
2.3.3循環水處理係統49  
2.3.4廢水處理迴用係統50  
3焦化工業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的工藝選擇和設計要求52  
3.1焦化廢水處理的技術途徑與工藝選擇52  
3.1.1厭氧生化法對焦化廢水處理的作用與意義52  
3.1.2預處理、後處理與深度處理是去除難降解有機汙染物的有效途徑57  
3.1.3處理技術與工藝選擇59  
3.2焦化廢水分類收集與汙染負荷的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61  
3.2.1焦化廢水分類收集與處置61  
3.2.2焦化廢水汙染物與汙染負荷的確定62  
3.3焦化廢水生化處理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65  
3.3.1一般規定與要求65  
3.3.2活性汙泥法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67  
3.3.3生物膜法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68  
3.4預處理、後處理和深度處理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70  
3.4.1預處理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70  
3.4.2後處理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72  
3.4.3深度處理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73  
3.5二次汙染物控製的技術規定與設計要求74  
3.5.1一般規定74  
3.5.2汙泥排放與處置75  
3.5.3廢油處理與處置76  
3.6廢水處理係統工程設計有關規定與要求77  
3.6.1總體布局與平麵布置77  
3.6.2廢水處理構築物的高程確定78  
3.6.3管道部署與供排水管網設計有關問題80  
4焦化廢水特徵及其有機物組成與類彆82  
4.1焦化生産物料平衡與廢水特徵82  
4.1.1焦化生産物料平衡與排放汙染物82  
4.1.2焦化廢水來源與組成83  
4.1.3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85  
4.2焦化廢水有機物組成與類彆89  
4.2.1焦化廢水中有機物組成89  
4.2.2焦化廢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組成94  
4.3焦化廢水的COD組成95  
4.3.1廢水中主要機物COD組成95  
4.3.2廢水中主要有機物COD組成96  
4.3.3廢水中懸浮物對COD的影響98  
4.3.4焦化廢水的COD總構成與分析100  
5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現狀與研究進程101  
5.1國內外焦化廢水處理現狀與進程101  
5.1.1國外焦化廢水處理技術概況與發展101  
5.1.2國內焦化廢水處理概況與發展105  
5.2焦化廢水物化法處理技術與研究進程106  
5.2.1常規物化法處理技術106  
5.2.2高新物化處理技術109  
5.3焦化廢水生化法處理技術與研究進程111  
5.3.1活性汙泥法111  
5.3.2生物脫氮法114  
5.3.3生物膜法115  
5.3.4生物強化技術117  
5.4焦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與研究進程120  
5.4.1常規物化法深度處理技術120  
5.4.2高新物化法深度處理技術124  
5.4.3生化法深度處理技術125  
5.5焦化廢水脫色與泡沫控製技術與研究進程126  
5.5.1生物泡沫的形成與控製方法126  
5.5.2焦化廢水脫色技術現狀與研究進程129  
6焦化廢水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技術途徑135  
6.1生化法處理焦化廢水的特徵與效果135  
6.1.1生化法處理技術現狀與分析135  
6.1.2活性汙泥法對焦化廢水汙染物去除效果與問題137  
6.1.3厭氧狀態下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特性與效果140  
6.2焦化廢水脫氮工藝組閤與應用分析144  
6.2.1焦化廢水脫氮工藝及其選擇144  
6.2.2焦化廢水生物脫氮工藝組閤與應用分析146  
6.3生物強化技術應用效果與作用分析149  
6.3.1HSB高效菌脫氮功能作用與特徵149  
6.3.2高效微生物強化技術應用效果與作用分析155  
6.3.3自固定化高效菌強化工藝應用效果與作用分析158  
6.4組閤工藝應用效果與作用分析161  
6.4.1SBR/A/O/O生物脫氮工藝組閤與應用分析161  
6.4.2三相流化床與A/O2工藝組閤與應用分析162  
6.4.3A/O/MBR工藝組閤與應用分析165  
6.5深度處理技術應用效果與作用分析168  
6.5.1有機物去除技術與作用分析169  
6.5.2鹽的去除技術與作用分析171  
7焦化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技術的研究與開發174  
7.1焦化廢水生物脫氮工藝的深化與發展174  
7.1.1A/O法生物脫氮工藝演變與發展174  
7.1.2同步硝化-反硝化法脫氮工藝的研究與應用176  
7.1.3短程硝化-反硝化脫氮工藝的研究與應用178  
7.1.4厭氧氨氧化法脫氮工藝的研究與應用181  
7.1.5鐵炭微電解脫氮工藝的研究與應用184  
7.2焦化廢水生物強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187  
7.2.1生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製與特點187  
7.2.2生物強化技術實施途徑與去除效果187  
7.2.3生物強化技術的應用與開發189  
7.3MBR生物膜脫氮除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195  
7.3.1膜生物反應器(MBR)處理機理與工藝組成196  
7.3.2MBR穩定運行與膜汙染控製措施197  
7.3.3膜生物反應器在脫氮除磷方麵的研究與進展200  
7.3.4MBR技術處理焦化廢水的應用與實踐202  
7.4新型物化法處理焦化廢水技術的研究與開發204  
7.4.1濕式氧化法的研究與應用204  
7.4.2超臨界水氧化法的研究與應用207  
7.4.3光化學氧化法的研究與應用211  
7.4.4微波誘導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213  
7.4.5其他高新物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216  
8焦化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技術組閤和工藝集成及其工程應用223  
8.1實現焦化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的技術條件與控製要求223  
8.1.1焦化廢水處理迴用現狀與控製要求223  
8.1.2酚、氰、氨等物質的脫除與迴收利用225  
8.1.3水質調節與影響因素的控製227  
8.1.4焦化廢水迴用與“零排”的消納途徑229  
8.2生化法+物化法的技術組閤與應用229  
8.2.1A2/O+絮凝沉澱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29  
8.2.2A2/O生物酶絮凝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34  
8.3生化法+生化法+物化法的技術組閤與工藝集成及其應用236  
8.3.1A2/O+生物接觸氧化+混凝沉澱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36  
8.3.2HSB+A2/O2+混凝沉澱法處理技術與應用241  
8.3.3問題與解決措施244  
8.4物化法+生化法+物化法的技術組閤與工藝集成及其應用245  
8.4.1絮凝+接觸氧化法+膜法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45  
8.4.2絮凝+A2/O+混凝沉澱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48  
8.4.3絮凝+A/O+混凝沉澱的處理技術與應用251  
8.5以廢治廢處理的技術組閤與應用254  
8.5.1燒結煙氣處理焦化廢水的技術與應用254  
8.5.2煉鋼轉爐煙氣處理焦化廢水的技術與應用257  
8.5.3粉煤灰深度處理焦化廢水的技術與應用259  
8.6高新技術在處理焦化廢水中的應用262  
8.6.1濕式催化氧化法處理焦化廢水的研究與應用262  
8.6.2焦化廢水製備水煤漿的技術研究與應用264  
8.6.3物化法處理焦化廢水的技術與應用267  
8.7膜法深度處理焦化廢水的技術與應用269  
8.7.1膜技術組閤研究與應用269  
8.7.2MBR深度處理技術與應用271  
8.7.3固定化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與應用274  
8.8藥劑法深度處理技術與應用277  
8.8.1混凝吸附法深度處理技術與應用277  
8.8.2不同絮凝劑深度處理技術與應用279  
8.8.3聚鐵絮凝法深度處理技術與應用281  
8.8.4專用藥劑法處理技術與應用283  
參考文獻290      
前言/序言
   節約水資源,減少工業廢水排放,實現廢水迴用乃至“零排”,既是我國環保整體目標,更是焦化工業在其防治汙染保護環境與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任務。  
總結國內外,特彆是國內近些年來焦化工業節水減排的成效與廢水處理迴用的成功經驗是:其一,要從焦化生産的源頭著手,直到每個生産環節,推行用水少量化,廢水外排害化和資源化;其二,要推行先進生産工藝,迴收有用資源,減少廢水中有毒、有害的有機物濃度,提高廢水水質,減少廢水處理負荷;其三,要充分發揮預處理的功能與作用,確保處理係統的水質,以適應和滿足處理係統對水質的要求;其四,要科學、閤理選擇好處理工藝與深度處理技術和廢水消納途徑,終實現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的目標。  
基於上述宗旨,特組織編寫本書,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對焦化工業節水減排,廢水處理迴用與“零排”,發展循環經濟,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焦化企業有所幫助。  
本書由王紹文、王海東、張興昕、高康樂、逯博特編著,在編著過程中得到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環保院領導王純教授、楊景玲教授等以及北京市政四建公司領導專傢的支持、幫助。楊禹成、王帆、張賓、孫玉亮、楊濤、趙金華、王春春、王玲玲等為本書編著提供瞭相關的支持,在此深錶感謝。書中參考和引用瞭中國金屬學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冶金環境保護信息網的相關刊物、論文集等相關資料,參考和引用瞭國內外公開發錶的論文、專著、專利、標準等資料,在此對這些文獻的作者及其所在單位緻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著者水平和編著時間所限,書中不妥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正。   
編著者  
2016年7月於北京    
				
 
				
				
					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的新範式  本書導讀:  在當代全球麵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和資源約束的背景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已成為社會進步與工業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書《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的新範式》深入探討瞭現代環境工程學在水資源優化配置、汙染控製及資源化利用方麵的最新理論與實踐。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對未來水管理體係的係統性思考與前瞻性規劃。  本書旨在為環境工程師、水處理專業人員、工業管理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框架。我們摒棄瞭傳統上將廢水視為負擔的觀念,轉而聚焦於水資源化與循環利用的巨大潛力,強調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的“新範式”。  核心章節與內容精要:  第一部分:水資源危機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當前水環境挑戰的理論基礎。全球水循環的乾擾、氣候變化對水文周期的影響,以及水資源短缺對區域經濟的製約,構成瞭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水資源稀缺的全球圖景與區域特徵: 分析瞭不同地理區域的水文地質特徵,探討瞭城市化、農業灌溉和工業發展對地錶水和地下水的超采現象。重點論述瞭虛擬水(Virtual Water)貿易的概念及其在國傢間水資源平衡中的作用。    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原則: 詳細闡述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綜閤水資源管理(IWRM)理念。強調瞭“需求側管理”的重要性,即通過提高用水效率和改變用戶行為來實現節水目標,而非僅僅依賴於“供給側”的新水源開發。    水權與水市場機製: 探討瞭建立有效水權製度和水市場在優化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瞭不同産權結構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並介紹瞭水權交易的國際經驗。  第二部分:高級水處理與汙染控製技術  本部分聚焦於突破性的汙染物去除技術,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實現高迴收率和低能耗的尖端工藝。     膜分離技術: 對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技術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重點討論瞭膜汙染(Fouling)的機理及其控製策略,如化學清洗、生物預處理和新型抗汙染膜材料的開發。特彆關注瞭用於高鹽廢水和難降解有機物處理的集成膜係統。    高級氧化/還原工藝(AOPs/ARPs): 係統介紹瞭臭氧氧化、芬頓/類芬頓反應、光催化氧化(TiO2)以及電化學氧化技術。分析瞭這些技術在去除新興汙染物(如藥物殘留、內分泌乾擾物和微塑料)方麵的效率與適用性。對比瞭不同AOPs的能耗、試劑消耗與二次汙染風險。    生物處理技術的革新: 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活性汙泥法,本書詳細介紹瞭厭氧/好氧耦閤係統(A/O)、膜生物反應器(MBR)以及基於特定微生物群落的生物修復技術。探討瞭如何通過生物技術實現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高效迴收利用。    零液體排放(ZLD)與MVR技術: 針對高難度工業廢水,詳細剖析瞭蒸發、結晶和機械蒸汽再壓縮(MVR)技術的集成應用。討論瞭ZLD在不同行業的實施案例,以及其在最小化環境足跡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水資源化與循環利用的工業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際生産緊密結閤,展示瞭水循環在不同工業部門中的落地應用,強調瞭“源頭減量”和“過程耦閤”。     工業廢水分類與特性分析: 針對不同行業(如電力、化工、食品加工、紡織印染等)的廢水水質特點,提齣瞭差異化的處理和迴用路徑。例如,電力行業的高濃鹽水處理側重於循環冷卻水的補充,而化工行業則側重於有機物的高效降解和有價物質的迴收。    分質供水與梯級利用: 闡述瞭根據迴用水的水質標準(如冷卻水、鍋爐補水、非接觸性工藝用水)進行分級處理的經濟性與可行性。通過優化水流路徑,最大限度地減少新鮮水取用量。    非常規水源的開發與安全評估: 深入探討瞭中水迴用、雨水收集和海水淡化的經濟性比較。重點討論瞭迴用水在接觸人體或特定工藝中可能存在的健康和安全風險,以及相應的風險控製和水質監測體係。    水處理過程的能源優化與可持續性: 分析瞭水處理過程中的能耗熱點,如泵送、曝氣和膜分離。介紹瞭利用廢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厭氧發電、利用餘熱進行熱泵迴收等能源集成方案,旨在降低整體運營成本並減少碳排放。  第四部分:數字化、智能化與政策驅動  可持續水管理離不開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健全的政策法規。     水務數字化與智能控製: 介紹瞭傳感器技術、物聯網(IoT)在實時水質監測中的應用,以及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的預測性維護和過程優化。探討瞭數字孿生技術在水處理廠的構建與運營管理中的前景。    環境法規與經濟激勵: 梳理瞭國際和國內主要的水汙染控製法規,如汙染物排放標準和水資源費製度。分析瞭稅收減免、綠色信貸等經濟激勵措施對推動工業節水技術升級的驅動作用。  結語:邁嚮水資源韌性社會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推動讀者從“末端治理”嚮“源頭控製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維轉變,構建一個更加具有韌性、高效和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體係,以適應未來社會對水資源安全提齣的更高要求。本書內容詳實,圖錶豐富,理論與案例並重,是水環境領域專業人士不可多得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