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華人數學教育研究係列 中國數學教育:傳統與現實》是在2008年第11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簡稱ICME-11)上中國代錶團所做的“國傢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的基礎上寫作而成的。全書是中國數學教育工作者精誠閤作的結果。
伴隨著30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步走嚮世界,逐步被世界瞭解,中國的學生、學者也逐步走嚮世界,逐步被世界瞭解和接納,一方麵,中國學生、學者數學錶現,包括中國留學生學者在學習和工作中顯示齣來的紮實的數學基礎和高強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中國中學生代錶隊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IMO)等國際賽事中頻頻獲得的佳績,使得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投以越來越多的關注,另一方麵,如何探討和總結承載瞭體現東方文化的中國數學教育的傳統與現實,使之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中國數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並在國際的熱切關注下逐漸走齣國門,走嚮國際舞颱,則是中國境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和在海外工作的華人數學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中外雙嚮互動於是就自然而然地産生瞭。中國早在1980年就派遣以丁石孫教授為領隊的代錶團參加瞭在美國加州伯剋利舉辦的第4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4),著名數學傢華羅庚教授還應邀在會上做瞭報告;1987年,荷蘭著名數學傢和數學教育傢弗賴登塔爾(H。Freudenthal,1905-1990)在其82歲高齡時訪華,他在中國的演講後來作為專著在西方齣版(中譯本《數學教育再探——在中國的講學》由上海教育齣版社1999年2月齣版);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奠宙教授和王建磐教授、香港大學的梁貫成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張英伯教授先後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 f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簡稱ICMI)執行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簡稱ECMember),搭建瞭中國數學教育直接與國際對話的平颱;在2000年第9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9)以及2002年第2屆東亞國際數學教育大會(EARCOME-2)上分彆舉行瞭“中國數學教育論壇”,兩次論壇的成果匯總齣版瞭《華人如何學習數學》(中文版由江蘇教育齣版社2005年7月齣版)一書,這些在國際數學教育界,都産生瞭很好的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再版說明
第1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學教育
1.引言
2.燦爛的中國古代數學文化和教育文化
2.1 中國古代數學教育的開端
2.2 世界上第一所數學專科學校——明算科及其影響
2.3 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發展的巔峰
2.4 從傳統數學教育轉嚮西方數學教育
2.5 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的特徵——《九章算術》之文化特徵
2.6 中國古代的教育文化
3.中國數學教育思想之一:堅持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3.1 尊師重教
3.2 教學相長
4.中國數學教育思想之二:鼓勵學生勤勉地學習
5.中國數學教育思想之三:重視“雙基”——基礎知識和基
本技能
5.1 “雙基”是什麼
5.2 “雙基”教學目標的實現
5.3 實現“雙基”教學目標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
6.結語
第2章 國外數學教育的傳入與影響
1.引言
2.1 7世紀初:西方數學的第一次傳入
3.1 9世紀下半葉:西方數學的第二次傳入
4.2 0世紀初:日本數學教育的影響
5.2 0世紀20-40年代:歐美數學教育的影響
6.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數學教育所受的域外影響
7.結語
第3章 中國中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發展50年(1950-2000)
1.數學課程教材50年發展概況
1.1 課程教材發展的基本階段
1.2 課程教材發展的幾次重要變革
1.3 課程、教材的編寫審查機製
2.教學內容和教材結構體係的變革
2.1 教學內容的變革
2.2 教材結構體係的變革
3.課程教材研究、編寫和實驗的基本過程
3.1 教材編寫的基本過程
3.2 教材實驗研究個案簡介
4.中國數學課程教材變革的一些特點和啓示
4.1 國傢意誌,政府行為
4.2 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材編寫專職隊伍
4.3 建立在調查研究、教育實驗的基礎上
4.4 體現數學的學科特點
4.5 注重反映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問題
4.6 注重落實數學的育人功能
……
第4章 世紀之交以來的中國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
第5章 中國數學課堂教學
第6章 問題解決的中國特色
第7章 中國教師教育與數學教師專業發展
第8章 中國信息技術與學校數學教育
第9章 中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發展
第10章 當代中國數學教育的走嚮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本書是在2008年第11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簡稱ICME-11)上中國代錶團所做的“國傢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的基礎上寫作而成的。全書是中國數學教育工作者精誠閤作的結果。
伴隨著30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步走嚮世界,逐步被世界瞭解,中國的學生、學者也逐步走嚮世界,逐步被世界瞭解和接納,一方麵,中國學生、學者卓越的數學錶現,包括中國留學生學者在學習和工作中顯示齣來的紮實的數學基礎和高強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中國中學生代錶隊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IMO)等國際賽事中頻頻獲得的佳績,使得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投以越來越多的關注,另一方麵,如何探討和總結承載瞭體現東方文化的中國數學教育的傳統與現實,使之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中國數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並在國際的熱切關注下逐漸走齣國門,走嚮國際舞颱,則是中國境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和在海外工作的華人數學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中外雙嚮互動於是就自然而然地産生瞭。中國早在1980年就派遣以丁石孫教授為領隊的代錶團參加瞭在美國加州伯剋利舉辦的第4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4),著名數學傢華羅庚教授還應邀在會上做瞭報告;1987年,荷蘭著名數學傢和數學教育傢弗賴登塔爾(H。Freudenthal,1905-1990)在其82歲高齡時訪華,他在中國的演講後來作為專著在西方齣版(中譯本《數學教育再探一一在中國的講學》由上海教育齣版社1999年2月齣版);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奠宙教授和王建磐教授、香港大學的梁貫成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張英伯教授先後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 f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簡稱ICMI)執行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簡稱ECMember),搭建瞭中國數學教育直接與國際對話的平颱;在2000年第9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9)以及2002年第2屆東亞國際數學教育大會(EARCOME-2)上分彆舉行瞭“中國數學教育論壇”,兩次論壇的成果匯總齣版瞭《華人如何學習數學》(中文版由江蘇教育齣版社2005年7月齣版)一書,這些在國際數學教育界,都産生瞭很好的影響。
探索世界數學教育的廣闊圖景:當代國際數學課程、教學與評估研究前沿 本書匯集瞭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非華人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教育領域所取得的最新、最深刻的研究成果。它旨在為教育工作者、課程設計師、政策製定者以及緻力於理解全球數學教育差異與共性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聚焦於當前國際數學教育研究的焦點、挑戰與創新實踐。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分析當代數學教育的幾個關鍵維度,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和理論建構。 第一部分:當代國際數學課程的結構、演變與核心理念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設計和實施其國傢級或區域性數學課程標準時所遵循的核心哲學與實踐路徑。我們著重探討瞭課程改革的驅動力,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需求、認知科學的最新發現,以及對“數學素養”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詮釋。 1. 課程理論基礎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我們細緻考察瞭諸如“內容標準導嚮型課程”(如某些歐洲國傢的模式)、“能力本位型課程”(如英聯邦國傢的實踐)以及“問題解決核心型課程”(如部分北美州的改革方嚮)之間的理論差異。分析聚焦於這些理論框架如何影響教學內容的組織、知識的呈現方式以及對數學學科本質的不同理解。例如,探討瞭“數學建模”在不同國傢課程中被置於何種層次,以及如何平衡純粹的數學理論學習與現實世界的應用之間的關係。 2. 幾何學與代數學教學範式的演變: 專門設置章節分析瞭在國際課程改革浪潮中,幾何學和代數學的教學內容和順序所發生的顯著變化。討論瞭基於“視覺推理”(Visual Reasoning)的幾何教學在不同國傢教育體係中的復興與挑戰,以及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代數思維(Algebraic Thinking)的培養如何從傳統的公式推導轉嚮更側重於結構和關係理解的抽象化過程。 3. STEM教育背景下的數學課程重構: 隨著全球對STEM教育的日益重視,本部分詳述瞭數學課程如何被重新整閤以更好地服務於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學習。這包括對“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在數學課程中的融入程度進行實證研究,以及如何通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PBL)來重塑傳統的數學教學單元。 第二部分:數學教學的創新實踐與課堂生態學研究 本部分聚焦於教育者在課堂中如何實際運用理論、麵對學生差異以及采納新技術進行教學的復雜過程。我們強調對不同教學風格和乾預措施的有效性進行嚴格的實證檢驗。 1. 基於探究與發現的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 IBL): 提供瞭在北美、澳大利亞及北歐國傢關於IBL實踐的深入案例研究。分析瞭IBL模式在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激發學習動機方麵的潛力,同時也坦誠地探討瞭實施IBL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教師專業知識的壓力、對“發現”過程的有效引導,以及如何平衡探究的廣度與內容的深度。 2. 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角色與影響: 詳細評述瞭動態幾何軟件(如GeoGebra)、符號運算係統(CAS)以及自適應學習平颱在不同教育環境下的應用效果。研究不僅關注技術工具本身的功能,更側重於分析教師如何通過技術整閤來促進學生對復雜數學概念(如微積分、概率統計)的直觀理解,以及技術乾預對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差異化影響。 3. 教師知識、信念與教學實踐的關聯性研究: 本部分引入瞭“數學教學知識”(MKT)理論的最新發展,並將其應用於對非華人背景教師的研究。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閤的方法,我們考察瞭教師對數學概念的認識深度、對教學策略的熟悉程度,以及其內在的教學信念如何共同塑造瞭課堂上對學生提問的響應、對錯誤的容忍度以及對教學節奏的把控。 第三部分:數學學習的認知過程與評估體係的國際比較 本部分探討瞭學生如何學習數學的認知機製,並對當前國際上主流的數學評估體係進行瞭批判性分析,特彆關注評估如何驅動教學。 1. 認知負荷理論與數學概念習得: 結閤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瞭在處理新概念(如函數、極限)時,不同教學設計如何影響學生的內在認知負荷、無關認知負荷和外在認知負荷。本章提供瞭基於實驗數據的證據,以指導如何優化教學材料的呈現方式,以提高學習效率。 2. 國際學生評估(PISA, TIMSS)的深度解析與影響研究: 詳細剖析瞭PISA和TIMSS等大型國際比較研究的數據結構、評估工具的構建哲學,以及這些結果如何反嚮影響各國自身的課程和教學改革方嚮。我們特彆關注評估中對“高階思維能力”的考察方法,並比較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在應對這些復雜問題時的策略差異。 3. 形成性評估與學習反饋的有效性: 討論瞭在日常教學中,如何設計和實施有效的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研究關注反饋的質量(而非數量)對學生後續學習路徑的引導作用,並比較瞭基於傳統紙筆測試和基於數字工具的實時反饋機製在提升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方麵的效果。 第四部分:數學學習的社會文化維度與公平性議題 本部分超越瞭純粹的認知與課程分析,探討瞭數學教育與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特彆是關於公平性、身份認同和動機的議題。 1. 數學學習中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考察瞭性彆、社會經濟地位(SES)以及族裔背景如何影響學生對數學的自我認知和學習動機。研究關注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如何構建一個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自己是“數學學習者”的課堂環境,並探討瞭“數學焦慮”的文化差異性錶現。 2. 非正式數學學習環境的研究: 分析瞭博物館、科學中心、社區活動乃至傢庭實踐中蘊含的數學學習資源。本部分旨在拓寬對“數學學習場域”的定義,並探討如何有效地將這些非正式的學習經驗與學校的正式課程建立聯係,以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3. 多語境下的數學教學: 針對移民社區和雙語教育環境下的數學教學實踐進行專題研究。探討瞭在教學中,如何尊重和利用學生的母語資源,以及如何在保持數學概念準確性的同時,避免因語言障礙而導緻的學習排斥現象。 本書通過嚴謹的學術規範和詳盡的實證材料,為讀者提供瞭一幅關於當代世界數學教育研究全景圖,強調瞭理解多元化實踐、擁抱創新工具以及關注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