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態學研究 湖泊生態係統健康:淺水湖泊疏浚的生態環境效應》內容源自著者從事相關研究工作多年的成果。書中介紹瞭東錢湖疏浚工程的實施情況,闡述瞭疏浚工程對湖泊無機環境的作用、對生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及對湖泊生態係統健康的影響,並對今後的研究進行瞭展望。其中無機環境的研究包括沉積物、水中氮磷營養鹽循環,溶解氧、pH等理化參數的改變;生物群落的研究涉及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主要水生生物類群。
  《生態學研究 湖泊生態係統健康:淺水湖泊疏浚的生態環境效應》係統性強,數據豐富,兼具學術性和實用性。適閤於水環境生物監測、湖泊修復工程、水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學生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研究背景
1 引言
1.1 湖泊生態係統麵臨的威脅及其生態係統健康評價
1.2 湖泊內源汙染及其治理
1.3 湖泊疏浚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1.3.1 疏浚目的
1.3.2 疏浚的方式
1.3 ,3疏浚的潛在效應
1.3.4 影響湖泊疏浚生態環境效應的關鍵因素
1.3.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目的意義、內容及創新點
1.4.1 目的意義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內容
1.4.3 創新之處
參考文獻
2 東錢湖水環境及疏浚工程概況
2.1 東錢湖湖區
2.1.1 東錢湖水環境質量
2.1.2 東錢湖沉積物及懸浮物礦物組成
2.2 東錢湖入湖溪流及外圍水體水環境狀況
2.3 東錢湖生態疏浚工程簡介及環境監測
2.3.1 東錢湖生態疏浚工程簡介
2.3.2 東錢湖生態疏浚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監測方案
參考文獻
第二篇 各論——無機環境
3 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理化環境的影響
3.1 疏浚對湖泊溶解氧的環境效應
3.1.1 概述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結果及討論
3.1.4 小結
3.2 疏浚對湖泊pH的環境效應
3.2.1 概述
3.2.2 材料方法
3.2.3 結果及討論
3.2.4 小結
參考文獻
4 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生源要素氮的影響
4.1 微宇宙研究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氮平衡的影響
4.1.1 概述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結果
4.1 ,4討論
4.1.5 小結
4.2 疏浚後湖泊氮時空變化
4.2.1 概述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結果及討論
4.2.4 小結
參考文獻
5 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生源要素磷的影響
5.1 概述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樣品采集
5.2.2 沉積物分析
5.2.3 統計分析
5.3 結果與討論
5.3.1 沉積物理化環境
5.3.2 沉積物磷形態
5.3.3 水體中磷的變化
5.3.4 對疏浚工程實施的建議
5.4 小結
……
第三篇 各論——生物群落
第四篇 總論——生態係統健康      
前言/序言
     湖泊是散落在地球陸地上的珍珠,有著水産養殖、提供飲用水源、發展娛樂和旅遊等眾多經濟服務功能,還有調節氣候、為野生動植物提供生存場所等眾多生態服務功能。然而地球上的湖泊生態係統,尤其是人類聚居地的湖泊,目前麵臨著眾多的環境問題。湖泊生態係統的健康麵臨著重大威脅。
  湖泊人為富營養化是威脅全球眾多湖泊生態係統健康的一個普遍且棘手的環境問題。湖泊富營養化可能導緻初級生産者(藻類、水生植物)的大量生長,並最終導緻湖泊生態係統的退化。歸根結底,湖泊人為富營養化是因為人類嚮環境中排放瞭大量的氮和磷營養鹽。因此有效控製湖泊中的氮和磷營養鹽是當前湖泊富營養化治理過程的齣發點,而恢復湖泊生態係統的健康是最終落腳點。其中,營養鹽的控製主要包括外源截汙和內源控製兩個方麵。外源截汙後,湖泊的內源汙染(尤其是淺水湖泊)可能會拖後湖泊修復的進程,也是當前湖泊富營養化治理過程中的瓶頸。而湖泊修復能否達到恢復生態係統健康的目的,需要根據湖泊的實際情況,選擇閤適的方法綜閤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特徵進行整體評價。
  沉積物疏浚可以達到永久性去除沉積物中內源汙染物的目的,避免原位再次汙染,其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湖泊修復中。但是工程實踐錶明,湖泊疏浚的生態環境效應具有湖泊點位特異性和不確定性,該技術用於湖泊修復還存在一定的爭議。而研究清楚湖泊疏浚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産生機製將有助於疏浚工程設計,以及決策是否需要在某湖泊修復過程中采用疏浚技術。
  本書主要內容來源於著者多年從事相關研究的成果。本書主體以東錢湖生態疏浚工程為依托,通過室內模擬實驗和長達5年的工程現場監測,研究瞭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理化環境、生源要素、生物群落、富營養化程度、生態係統健康等産生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産生機製,並在此基礎上對生態疏浚工程的實施提齣瞭建議。
  全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研究背景”主要介紹瞭當前湖泊生態係統健康評價、疏浚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國內外進展,本書的整體思路及相關背景。第二篇,“各論——無機環境”主要介紹瞭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沉積物、水體及沉積物.水界麵上理化參數、氮和磷營養鹽含量及形態的時空分布特徵的效應及其機製。第三篇,“各論——生物群落”主要介紹瞭疏浚對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類群的生物量及群落結構的生態效應及其機製。第四篇,“總論——生態係統健康”在上述三篇的基礎之上,綜閤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無機環境及生物群落的影響,評價瞭疏浚對湖泊生態係統健康的影響,對今後疏浚工程的實施提齣瞭建議,為今後疏浚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行瞭展望。
  書中第一篇、第二篇、第四篇由西南民族大學景連東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劉劍彤撰寫。第三篇中第六章由水生所硃歡、劉國祥、繆榮麗撰寫,第七章由水生所嚮賢芬、虞功亮、李仁輝撰寫,第八章由水生所熊晶、謝誌纔撰寫,第九章由水生所虞功亮、嚮賢芬、李仁輝撰寫。景連東和劉劍彤完成瞭最後的統稿工作。
  本書中所涉及的科研成果得到“東錢湖疏浚工程生態風險評估”項目的資助,在此錶示感謝!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眾多專傢學者的幫助和指導,此處一並感謝!本書撰寫及齣版過程中得到瞭科學齣版社羅靜和田明霞等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此處錶示感謝!此外,衷心感謝國傢科學技術學術著作齣版基金和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資助此書的齣版!
  湖泊疏浚生態環境效應的不確定性,加之著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展開,並且盡可能詳細、自然地呈現:  ---  圖書名稱:全球氣候變化下的區域水文響應與適應策略  作者:[此處可填入虛構的作者名,例如:張 偉, 李 芳]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特定地理區域水文係統的復雜響應機製及其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係統的深遠影響。本書聚焦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降水格局的改變、極端乾旱與洪澇的加劇,以及由此引發的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宏觀氣候模型預測到區域尺度的水文過程模擬,層層遞進,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水資源管理者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和實用的適應策略。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對區域水文循環的驅動機製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前沿成果,重點分析瞭全球大氣環流模式的調整如何影響區域尺度的水汽輸送和降水分布。我們詳細闡述瞭氣候變暖如何通過提高地錶蒸散發速率、改變積雪融化時間和強度,進而重塑河流徑流、地下水補給和湖泊水位動態。書中特彆引入瞭“水文響應敏感性”的概念,用以量化不同流域對溫度和降水變化的敏感程度,並輔以大量曆史數據和模型模擬結果進行論證。  第二部分:區域水文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分析  極端水文事件是氣候變化影響最顯著的體現。本章對過去三十年間特定研究區域內洪澇和乾旱事件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進行瞭統計學和時間序列分析。我們運用瞭先進的極值理論(Extreme Value Theory)方法,構建瞭不同重現期洪水和乾旱事件的模型,揭示瞭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事件的非綫性增加趨勢。同時,本書探討瞭城市化和土地利用變化如何與氣候變化形成復閤效應,加劇瞭城市內澇和區域性乾旱的風險。  第三部分:流域尺度水資源平衡的動態演變  水資源平衡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書采用水分平衡方程,結閤遙感反演技術(如MODIS、GRACE數據),對研究區域的水資源存量和流量進行瞭長期動態監測。重點分析瞭冰川退縮、季節性積雪減少對河流源頭補給的影響,以及地下水超采在乾旱年份如何成為重要的“虛擬水庫”,維持區域用水需求。通過對不同情景下水資源供需的對比分析,本書清晰地勾勒齣未來幾十年內區域水資源供需缺口的演變路徑。  第四部分:基於生態係統的水資源管理與適應性策略  麵對日益嚴峻的水文挑戰,本書倡導從傳統的工程導嚮型管理轉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和適應性管理。在適應策略方麵,我們提齣瞭多層次的乾預措施:  1. 上遊源頭保護: 強調森林和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徑流中的關鍵作用,提齣恢復高山草甸和退耕還林還草的具體技術路綫。 2. 中遊調蓄優化: 討論瞭現有水庫群聯閤調度在應對極端氣候事件中的潛力與局限,並提齣瞭基於預報的動態水庫調度規則。 3. 下遊節水與再利用: 深入研究瞭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如精準灌溉)在保障糧食安全與節約水資源之間的平衡點,並探討瞭非常規水資源(再生水、雨水集蓄)在城市供水結構中的占比提升潛力。  第五部分:政策框架與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水文係統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經濟震蕩。本書評估瞭氣候變化對農業産齣、能源安全(水電)和區域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影響。基於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和多標準決策分析(MCDA),本書為政府決策提供瞭科學依據,推薦瞭一係列兼顧經濟可行性、社會公平性和生態優先性的水資源政策組閤。同時,書中還探討瞭跨界水資源閤作機製的構建,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區域間用水衝突風險。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區域水文係統在氣候變化下的脆弱性,強調瞭氣候情景預估與水文模型耦閤研究的重要性。展望未來,本書呼籲建立更加靈活、快速響應的區域水資源預警和決策支持係統,確保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最終實現區域水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水文模型、極端事件、水資源管理、適應策略、自然解決方案、流域平衡、區域氣候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