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Radiolaria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Its Marginal Seas]

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Radiolaria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Its Marginal Se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木宏,张强,张兰兰,刘玲 著
图书标签:
  • 放射虫
  • 西北太平洋
  • 边缘海
  • 沉积物
  • 古海洋学
  • 生物地化学
  • 微体古生物
  • 海洋地质
  • 第四纪地质
  • 生物地球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6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外文名称:Radiolaria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Its Marginal Sea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上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区放射虫种类进行详细的特征描述与系统分类,记述了放射虫39科152属397种,大部分属于新记录种,建立21个新种,共有图版85个。分析了现代环境中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菲律宾海的放射虫生物地理特征,结合北太平洋环流系统及西边界流的发育特征,探讨海洋动力环境对不同纬度带边缘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阐述各边缘海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特征及其相互关联;建立了白令海上新世以来的生物地层与年代框架,讨论该海区的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事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放射虫的现代分布与海洋环境 1
第二节 放射虫的生物地层与环境演变 4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环境概况 8
第一节 边缘海 8
第二节 开阔大洋 11
第三章 放射虫在西北太平洋各边缘海中的生物地理特征 13
第一节 现代种群丰度与分异度特征 13
第二节 不同海区的特征种与共有种 15
第三节 高-低纬度海区的放射虫群差异性与生物地理特征 17
第四节 西北太平洋放射虫分布与大洋环流及水团关系 23
第四章 白令海放射虫生物地层与年龄框架 29
第一节 U1340井位的深度-年龄关系 29
第二节 上新世以来的放射虫化石带 32
第三节 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中-高纬度的放射虫化石带对比 37
第五章 上新世以来白令海的古环境演变 40
第一节 特征种Spongodiscus biconcavus作为指示暖水团或温暖气候沉积标志的证据 41
第二节 特征种Spongodiscus biconcavus反演的4.3Ma以来古气候变化事件 43
第三节 放射虫组合特征 46
第四节 放射虫演变序列与古环境变化 51
第五节 4.3Ma以来水团结构与环境特征 55
第六章 放射虫系统分类与描述 62
第一节 分类问题概述 62
第二节 分类名录 64
第三节 分类系统及种类描述 81
参考文献 237
种名索引 258
英文摘要 269
图版及说明

前言/序言

  放射虫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遍布世界各大洋及边缘海,从赤道至极区均有其踪迹,遗壳甚至可保存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的深海沉积物中成为化石记录,是研究古海洋环境演变和海洋沉积地层年代的重要信息载体。
  笔者曾于20世纪90年代与谭智源先生合作先后出版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和《中国近海的放射虫》两本专著,研究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太平洋中一低纬度的放射虫种类,共记述3目53科238属的600余种,建立了一批新种,并报道了大量新记录,进行了系统分类讨论,为系统了解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放射虫组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有效地促进了放射虫的古海洋学应用研究,在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大洋基础调查的放射虫分析中发挥了铺路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海洋科学正在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尤其考虑到我国的极地考察与全球视野的需要,对高纬度海区放射虫分类学的基础性研究十分必要,而这方面也正是国际上相关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或欠缺部分。由于放射虫壳体的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多样,人为鉴定与分类存在诸多困难,又尚无其他技术手段可有效解决,迄今为止人们对包括极区一亚极区在内的高纬度海域放射虫分类与生物地理特征讨论仍较少涉及,造成缺乏系统性资料以及研究空白较多的现状。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若干年前就已萌发要对此进行探索的想法,尝试为之付出努力并做出贡献。
  浮游性的放射虫类群一般生活于不同纬度或气候条件性质特定的水团中,也可随海流或大洋环流而迁移,它们的种类组成有一定的生物地理特征,尤其是高纬度种与低纬度种存在着明显的习性差异,而在中纬度海区的种类组成却是高一低纬度种类的混合,或由大洋环流的活动与关联所决定。因此,进一步详细了解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区的放射虫分类特征,对系统掌握太平洋以至世界大洋的放射虫系统组成起到关键作用。本书的放射虫分类描述主要针对北太平洋中纬度最高的白令海海区沉积物中的标本种类,仅个别种类为鄂霍次克海或日本海的标本。
  本书内容主要是较完整地记录以白令海为代表的高纬度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组成与群落面貌,进行分类描述和系统讨论,包含放射虫泡沫虫目和罩笼虫目的42科152属397种/亚种,大部分属于新记录种,建立21个新种,对属级以上分类单元也做了简要描述。由于以往研究程度较低的原因,仍有102个未定种,未能解决全部遗留问题,还有大量新种尚待建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书中对所有种类(含未定种)均做了详细的种征描述与标本测量,附有包括全部397个种类在内的照相图版85个,图版中的种类相片编排顺序基本与分类系统描述的先后次序一致(仅最后的图版85例外),以便读者参考使用,也有利于后人的深入探讨与完善。书中还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各边缘海的生物地理特征及其关联因素,讨论了白令海上新世以来放射虫生物地层划分与年代框架以及放射虫组合所揭示的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
  笔者于2009年参加一Tm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在白令海的调查工作并获得大量该海区的岩心样品,该航次共在7个井位的25个钻孔取到5741m长的海底岩心样品,其中的部分样品是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另外还得到石学法研究员、李铁刚研究员和王汝建教授的特别支持,为本项研究提供了部分相关海域的表层沉积样品。借此,衷心感谢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组织和上述同行朋友提供样品以及中国大洋钻探委员会的帮助,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此项研究的持续资助(批准号41476037、41276051和9122820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2013CB956102)的资助。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从热带到极地》 第一章:前言与研究背景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全球海洋沉积物中广泛存在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特别是硅藻(Diatoms)、有孔虫(Foraminifera)和放射虫(Radiolaria)——在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虽然放射虫是众多微体化石中的重要一员,但本书的研究范围远超单一类群,聚焦于不同海洋区域沉积物中各类微体化石群落的演变、分布规律及其所揭示的环境信息。 1.1 微体古生物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微体古生物学是地层学、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交叉领域的核心分支。这些微小的生物遗骸,因其高丰度、快速的演化速率以及对特定环境参数(如水温、盐度、营养盐供应和水体酸碱度)的敏感性,成为重建过去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地球系统状态的“探针”。本书将系统梳理微体化石在时间尺度上的地层划分能力,以及在空间尺度上指示现代海洋过程的能力。 1.2 全球海洋沉积物记录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海洋沉积物记录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完整、时间连续性最好的档案之一。然而,沉积物的保存状况(如溶解、再沉积)和沉积速率的非均一性给精确的环境重建带来了挑战。本书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多指标集成分析(Multiple Proxy Integration),结合化学地球化学数据(如稳定同位素 $delta^{18} ext{O}, delta^{13} ext{C}$)和磁性地层学,来校准和验证基于微体化石的古环境重建结果。 第二章:热带大洋与深海浊积扇的微体化石组合 热带海洋因其高生物生产力和稳定的温盐结构,是许多钙质微体化石(如浮游有孔虫)的富集区。本章详细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深海浊积扇中保存良好的微体化石组合。 2.1 浮游有孔虫的演替与氧同位素气候曲线 重点关注热带区域上新世至第四纪地层剖面中优势浮游有孔虫属(如 Globigerina, Orbulina, Globorotalia)的形态学变化和生物地层界线。通过分析钙质微体化石的氧同位素信号,我们重建了过去数百万年间热带表层水温(SST)的波动模式,并将其与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律进行对比。 2.2 硅藻的区域指示性 在相对较浅的热带水域或靠近上升流区域,硅藻化石群落显示出极高的指示性。本书阐述了热带硅藻,尤其是 Thalassiosira 和 Coscinodiscus 属的丰度变化,如何反映区域性洋流强度的变化和营养盐输运机制的调整。我们特别考察了对光照穿透深度敏感的硅藻形态变化。 第三章:大西洋热盐环流与中纬度生物地层学 大西洋,特别是其北大西洋区域,是全球热盐环流(AMOC)的核心驱动区,对全球气候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3.1 北大西洋深海有孔虫与冰期气候变率 本章深入分析了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Benthic Foraminifera)的分布,如 Cibicidoides 和 Uvigerina 属。它们的碳同位素记录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深水水团的氧合状态和年龄变化,直接关联到 AMOC 的强度波动。研究表明,冰期期间深水水团的停滞与碳的重新分配密切相关。 3.2 北太平洋与南大洋的“硅藻-放射虫”替代关系 在中纬度和南大洋区域,硅藻和放射虫的保存条件截然不同。本书探讨了冰期和间冰期水团边界移动如何导致硅藻和放射虫生物地层的交替主导地位。在冰期南极冷水团南移时,南大洋硅藻丰度增加,而放射虫记录则显示出对特定温跃层变化的敏感性。 第四章:极地与近岸环境的特殊记录 极地(北冰洋与南极周围海域)和近岸环境(大陆架边缘)记录了快速、局部的环境变化,对理解冰盖动力学和海岸过程至关重要。 4.1 北冰洋海冰与表层水团 在北冰洋沉积中,微体化石的保存受到海冰覆盖时间和水体淡水输入的显著影响。我们分析了在格陵兰海和白令海峡沉积物中,对低温和低盐度敏感的硅藻和特定的放射虫亚群(如耐寒属)的出现,以重建过去冰盖扩张和融化事件对海冰范围的调控。 4.2 大陆架边缘的陆源输入与沉积物动力学 大陆架沉积物记录了河流输入、风力搬运和斜坡重力流的综合作用。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区分陆源(Terrigenous)和海源(Pelagic)的微体化石,特别是识别被河流携带至海域的湖泊或陆地硅藻,来量化古河流流量和海岸侵蚀的程度。例如,风化程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物与特定的硅藻形态组合被用来追踪季风强度的变化。 第五章:高级分析技术与多指标集成 为了超越传统物种鉴定,本书介绍了现代微体古生物学中常用的高级分析技术。 5.1 稳定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CSIA) 我们讨论了利用生物矿化体(如硅藻和有孔虫壳体)上的特定元素同位素,如硅($ ext{Si}$)或碳($ ext{C}$)的特定同位素比值,来直接推断古环境参数(如古盐度、古生产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提供了对传统氧同位素分析的有力补充。 5.2 生物地球化学与生物标志物耦合 微体化石的形态分析必须与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数据相结合。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特定的脂肪酸分子(如特定热带硅藻或浮游植物产生的 $ ext{PIP}$ 或 $ ext{LTS}$ 标志物)来精确识别沉积物中主导生物生产力的微生物类群,从而更细致地重建了营养盐梯度的变化。 结论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全球不同海洋区域沉积物中多样化微体化石群落的综合研究,展示了微体古生物学作为古气候重建“多功能工具箱”的强大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将着重于将高分辨率的微体化石数据与地球系统模型(ESM)进行更紧密的耦合,以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精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漆黑幽深的太平洋海底,层层叠叠的沉积物沉默地堆积着,每一层都封存着一段古老的海洋记忆。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领我们潜入这片记忆的海洋,去认识那些构成这些记忆的微小生物——放射虫。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里面应该包含大量关于放射虫形态学、分类学以及古生物地理学的详细内容。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区域内,不同种类的放射虫是如何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演化和生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一特殊区域,放射虫的种群结构是如何受到洋流、温度、食物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放射虫化石来重建该区域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海洋环境,例如古生产力、古温度以及海底沉积物来源等。对于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了解这些微小生命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默默地记录下地球的故事,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熟悉又充满未知的大陆边缘的海洋。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时间机器”概念非常着迷,而放射虫正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工具。这本书《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听起来就是一本关于这个“时间机器”的深度解读。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文集,或者是一本由多位专家撰写的综述性质的著作,重点聚焦于西北太平洋及其周边海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放射虫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它们如何被用作指示层,帮助地质学家进行地层对比和年代划分。同时,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深入探讨,在西北太平洋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复杂、水文条件多变的区域,放射虫的生态学特性和化石记录会呈现出哪些独特的规律。例如,不同水团、不同生产力区域的放射虫分布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演替。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沉积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从繁复的微化石数据中提取出有意义的古气候信息。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专业且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微小的放射虫是如何揭示出宏大的海洋演变历史的。

评分

这本《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深邃而古老的海洋气息。我一直对深海的奥秘充满好奇,而放射虫,这些微小而精致的海洋浮游生物,它们留下的遗骸沉积在海底,成为记录地球过去千万年气候变迁和海洋环境演化的重要线索。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深入探索这些微小生命如何描绘出宏大历史画卷的指南。我设想,书中一定会详细介绍各种形态各异的放射虫,从它们精美的硅质或骨针骨架,到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我期待能看到那些令人惊叹的显微图像,仿佛能透过书页直接窥见那些古老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阐述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组合,来重建古海洋的温度、盐度、生产力甚至洋流模式的。这种跨越时空的研究方法,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尤其好奇,在西北太平洋这个复杂的海洋区域,放射虫的演化和分布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性,是否能揭示出一些关于这个地区特殊地质构造和环境条件的秘密。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遥远海洋过去的大门,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的浪漫。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名《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听起来相当专业,对于我这样并非海洋地质学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些门槛。但正因为如此,我反而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是一部非常硬核的学术专著,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的图表和精密的化石鉴定。它可能不会像通俗科普读物那样,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去描述,而是会以一种严谨、系统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放射虫在地层中的作用。我期望书中能对我这样“小白”的读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铺垫,比如放射虫的分类、它们在沉积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们研究它们的基本方法。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西北太平洋这个区域,放射虫的研究如此重要?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沉积环境,使得这里的放射虫记录尤为丰富和特殊?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某个特定地点的放射虫数据,来揭示当地某个时期的海洋状况?虽然我知道阅读起来会比较费力,但我相信,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定能获得比浅层了解更深刻、更系统性的知识,对海洋地质学和古环境研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地球生命历史线索的微体化石。当看到《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这本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放射虫作为一种遍布全球海洋的浮游生物,它们形成的沉积层无疑是研究地球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这个地理范围的限定,更是增添了一份地域性的神秘感。我想象,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在这一特定区域,不同地质年代的放射虫组合是如何变化的?是否会因为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季风带的迁移,或是海底火山活动的频繁,而导致这里形成一些独特的放射虫群落?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放射虫差异,来解释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比如日本海、白令海等)与开阔大洋之间在古海洋学上的联系和区别?我想象,书中可能会呈现大量的显微照片,每张照片都像是打开了一个微观世界的宝藏,展示着放射虫令人惊叹的几何结构和装饰艺术。我希望书中能够引导我,不仅仅是欣赏这些微化石的美丽,更能理解它们所承载的科学信息,如何帮助我们绘制出那个遥远海洋的真实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