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本作品集:裸體+瀆神+論友愛(套裝3冊)

阿甘本作品集:裸體+瀆神+論友愛(套裝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吉奧喬·阿甘本 著,黃曉武,王立鞦,劉耀輝,尉光吉 譯
圖書標籤:
  • 阿甘本
  • 哲學
  • 政治哲學
  • 倫理學
  • 宗教研究
  • 文學理論
  • 現代思想
  • 意大利哲學
  • 友誼
  • 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12115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26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雅努斯思想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6
套裝數量:3
字數:9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阿甘本:

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極具原創力的哲學傢

他的研究跨越瞭整個人文學科

他的作品繪製瞭從傳統哲學到後現代哲學的譜係

他挑動我們重新思考瞭哲學

引領我們認識瞭什麼是當代

內容簡介

  《裸體》:

  本書一書由10篇各自獨立的論文構成,書名取自其中的第七章,阿甘本在本書中探討瞭創造與救贖、當代性、威尼斯幽靈、人格身份、復活的榮耀身體、裸體等一係列問題,但看似零散的篇章結構中貫穿著的是同一個主題,那就是用非功用性概念來探討各種既有秩序對工作和功用的建構,從而在批判現實和觀念的基礎上打開各種可能性。這也是作為政治哲學傢的阿甘本一直以來的理論努力。

  

  《瀆神》:

  本書收錄的10篇論文中,阿甘本思考瞭一係列文學與哲學問題:守護神、自我與各種主體性理論之間的關係;在影像與生活經驗中得到闡明的彌賽亞時間的問題;作為文學範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倫理準則上的潛能。

  《瀆神》論及的話題與主題的範圍之廣,證明瞭阿甘本的獨特思維方式的創造性,和他對見證行為的——有時徒勞、有時豐産的——持續關注。

  

  《論友愛》:

  本書是由三篇文章組成的一本書:《什麼是裝置?》《論友愛》《教會與王國》

  1.在《什麼是裝置》中,阿甘本解釋瞭什麼是裝置這個概念,裝置就是權力關係與知識關係的交點

  2.《論友愛》中,阿甘本對愛做瞭解釋:有一種純粹的存在感,一種存在的感覺[aisthēsis]。這種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存在與生活之間,感覺到某人的存在與感覺到某人的生活之間存在某種對等。如此的陳述定是尼采論題的預備:存在——除“生活”外我們沒有其他方式來對它進行想象。

  3.在《教會與王國》中,加入瞭神學的思考,討論瞭權力關係問題。

作者簡介

  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意大利當代知名哲學傢、思想傢。曾於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維羅納大學、威尼斯高等建築學院及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歐洲研究生院等多所學院和大學任教。他的研究領域廣泛且影響深遠,在國際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著述頗豐,包括《裸體》《瀆神》《什麼是裝置》《論友愛》《教會與王國》《例外狀態》《語言的聖禮》等涉及哲學、政治、文學和藝術的著作。

目錄

《裸體》目 錄
譯者序言

第一篇 創造與救贖
第二篇 何謂同時代人?
第三篇 K
第四篇 論生活在幽靈中的利與不利
第五篇 論我們能不做什麼
第六篇 無人格的身份
第七篇 裸體
第八篇 榮耀的身體
第九篇 公牛般的飢餓:關於安息日、慶典和安歇的思考
第十篇 世界曆史的最後一章

《瀆神》目 錄
I 守護神 
II 魔法與幸福 
III 審判日 
IV 助手 
V 滑稽模仿 
VI 欲望 
VII 特彆的存在 
VIII 作為姿態的作者 
IX 瀆神禮贊 
X 電影史上最美麗的六分鍾 

《論友愛》
目 錄
什麼是裝置? 
論友愛 
教會與王國 

附錄:
何謂同時代人? 阿甘本 
什麼是當代? 汪民安 
裝置、機器、與生命-戰爭 薑宇輝 































精彩書摘

何謂同時代人?

1.在這次研討會開始之際,我想提齣的問題是:“我們與誰以及與什麼事物同屬一個時代?”首先,“同時代意味著什麼?”在此次研討會的過程中,我們會閱讀一些文本,它們的作者有些生活在許多世紀之前,有些則比較晚近,甚至離我們非常近。不管怎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這些文本的同時代人,這纔是根本性的。我們研討會的“時間”是同時代性,因此,它要求與文本以及研討會探討的作者成為同時代的。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與否,其衡量標準將是它——以及我們——符閤這種苛求的能力。
尼采為我們探索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瞭一種最初的、暫時性的指示。在法蘭西學院講座的一則筆記中,羅蘭·巴特對這個答案做齣瞭概述:“同時代就是不閤時宜。”1874年,年輕的語言學者弗裏德裏希·尼采就已經在研究希臘文本——兩年前,《悲劇的誕生》為他贏得瞭意想不到的聲譽——這一年,他齣版瞭《不閤時宜的沉思》,在這部作品中,他試圖與其生活的時代達成協議,並且就當前采取一種立場。“這沉思本身就是不閤時宜的”,第二沉思的開頭如此寫道,“因為它試圖將這個時代引以為傲的東西,即這個時代的曆史文化,理解為一種疾病、一種無能和一種缺陷,因為我相信,我們都被曆史的熱病消耗殆盡,我們至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換句話說,尼采將他的“相關性”主張以及他的關於當前的“同時代性”,置入一種斷裂和脫節之中。真正同時代的人,真正屬於其時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與時代完全一緻,也不讓自己適應時代要求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他們就是不相關的。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狀況,正是通過這種斷裂與時代錯位,他們比其他人更能夠感知和把握他們自己的時代。
毫無疑問,這種不一緻以及這種“時代紊亂”(discronia),並不意味著同時代就是指一個人生活在另一個時代,或者指人們在伯裏剋利的雅典或羅伯斯庇爾和薩德侯爵的巴黎,比在他們自己的城市和年代,更能感受到的一種鄉愁。纔智之士可能鄙視他的時代,但是他也明白,他屬於這個時代,這是不可改變的,同時他也無法逃離自己的時代。
因此,同時代性就是指一種與自己時代的奇特關係,這種關係既依附於時代,同時又與它保持距離。更確切而言,這種與時代的關係是通過脫節或時代錯誤而依附於時代的那種關係。過於契閤時代的人,在所有方麵與時代完全聯係在一起的人,並非同時代人,之所以如此,確切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審視它;他們不能死死地凝視它。
2.1923年,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創作瞭一首題為《世紀》(il secolo)的詩(盡管俄語詞vek也有“時代”或“年代”之意)。這首詩並沒有思考世紀,而是思考詩人與其生活時代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思考同時代性。依照詩歌第一句的說法,不是“世紀”,而是“我的世紀”或“我的年代”(vek moi):

我的世紀,我的野獸,誰能設法
注視你的雙眸
用他自身的鮮血,粘閤
兩個世紀的椎骨?

必須以生命換取自己的同時代性的詩人,也必須堅定地凝視世紀野獸的雙眼,必須以自己的鮮血來粘閤破碎的時代脊骨。正如前麵所暗示的,兩個世紀和兩個時代不僅僅指19世紀和20世紀,更確切而言,也指個人一生的時間(需要記住的是,saeculum一詞最初意指個人的一生),以及我們在這裏稱為20世紀的集體的曆史時期。我們在詩節最後一句會瞭解到,這個時代的脊骨已經破碎。就其是同時代人而言,詩人就是這種破裂,也是阻止時代自我組建之物,同時又是必須縫閤這種裂口或傷口的鮮血。一方麵,時代與生物脊骨並列,另一方麵,時代與年代脊骨並置,這兩者是這首詩的核心主題之一:

隻要生物存在
就得長有脊骨,
宛如滾滾波濤
沿無形的脊骨推進。
猶如孩童脆弱的軟骨,
新生大地的世紀。

與上述主題一樣,另一個重要主題也是同時代性的一種形象,即時代脊骨的破碎與彌閤,這兩者都是一個個體(這裏指詩人)的工作:

為世紀掙脫束縛
以開啓全新世界
必須用長笛連接
所有多節之日的節點。

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者說,無論如何是自相矛盾的工作,接下來詩人用以作結的詩節證明瞭這一點。不但時代野獸摺斷瞭脊骨,而且vek,即新生時代,也意欲迴首(對於摺斷脊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姿態),以便凝視自己的足跡,並以此展現自己瘋狂的麵容:

可你的脊骨已經破碎
哦,我那奇異而悲慘的世紀。
毫無感覺的微笑
像一度靈巧的野獸
你迴首,虛弱而凶殘
凝視著自己的足跡。

3.詩人——同時代人——必須堅定地凝視自己的時代。那麼,觀察自己時代的人到底看到瞭什麼呢?他的時代的麵容上這種瘋狂的露齒一笑又是什麼呢?現在,我打算提齣同時代性的第二種定義:同時代人是緊緊凝視自己時代的人,以便感知時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對於那些經曆過同時代性的人來說,所有的時代都是黯淡的。同時代人就是那些知道如何觀察這種黯淡的人,他能夠用筆探究當下的晦暗,從而進行書寫。那麼,“觀察黯淡”、“感知黑暗”又意味著什麼呢?
視覺神經生理學提供瞭一個初步的答案。當我們身處黑暗之中或我們閉上雙眼時,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看到的黑暗又是什麼呢?神經生理學告訴我們,光的缺席會刺激視網膜上被稱為“製性細胞”(off-cells)的一係列外圍細胞。這些細胞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産生我們稱作黑暗的特殊視覺。因此,黑暗不是一個否定性概念(光的缺席,或某種非視覺的東西),而是“製性細胞”活動的結果,是我們視網膜的産物。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現在迴到同時代性的黑暗這個主題——感知這種黑暗並不是一種惰性或消極性,而是意味著一種行動和一種獨特能力。對我們而言,這種能力意味著中和時代之光,以便發現它的黯淡、它那特殊的黑暗,這些與那些光是密不可分的。
能夠自稱同時代人的那些人,是不允許自己被世紀之光濛蔽的人,因此,他們能夠瞥見那些光中的陰影,能夠瞥見光中隱秘的晦暗。說瞭這麼多之後,我們還沒有提齣我們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熱衷於感知時代散發齣來的晦暗呢?難道黑暗不正是一種無名的經驗(從定義上而言是難以理解的)?不正是某種並非指嚮我們從而與我們無關的事物?相反,同時代人就是感知時代之黑暗的人,他將這種黑暗視為與己相關之物,視為永遠吸引自己的某種事物。與任何光相比,黑暗更是直接而異乎尋常地指嚮他的某種事物。同時代人是那些雙眸被源自他們生活時代的黑暗光束所吸引的人。
4.我們仰望夜空,群星璀璨,它們為濃密的黑暗所環繞。由於宇宙中星係和發光體的數量幾近無限多,因此,根據科學傢的說法,我們在夜空中看見的黑暗就需要得到解釋。我現在打算討論的,正是當代天體物理學對這種黑暗做齣的解釋。在一個無限擴張的宇宙中,最遠的星係以巨大的速度遠離我們,因此,它們發齣的光也就永遠無法抵達地球。我們感知到的天空的黑暗,就是這種盡管奔我們而來但無法抵達我們的光,因為發光的星係以超光速離我們遠去。
在當下的黑暗中去感知這種力圖抵達我們卻又無法抵達的光,這就是同時代的含義。因此,同時代人是罕見的。正因為這個原因,成為同時代人,首先是勇氣問題,因為這意味著不但要能夠堅定地凝視時代的黑暗,也要能夠感知黑暗中的光——盡管它奔我們而來,但無疑在離我們遠去。換句話說,就像準時赴一場必然會錯過的約會。
以上解釋瞭為什麼同時代性感知到的當下已經摺斷瞭脊骨。事實上,我們的時代——即當下——不僅僅是最遙遠的: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抵達我們。它的脊骨已經摺斷,而我們發現自己剛好處於斷裂點上。這就是為何我們無論如何都是同時代人的原因。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即上述同時代性中的那場約會並不僅僅按照編年時間發生:它在編年時間中活動,驅策、逼迫並改變編年時間。這種驅策就是不閤時宜,就是時代誤置,它允許我們以“太早”也即“太遲”、“已經”也即“尚未”的形式來把握我們的時代。此外,它也允許我們識彆當下晦暗中的光,這種光不斷奔我們而來,但永遠無法照射到我們。
5.我們稱為同時代性的特殊的時間經曆,其絕佳的例子就是時尚。我們可以這麼界定時尚:它把一種特殊的非連續性引入時間,這種非連續性根據相關性或不相關性、流行或不再流行來劃分時間。這種停頓可能非常微妙,就那些需要準確無誤地記載它的人而言,它是值得關注的;通過這麼做,這些人也證明瞭自己處於時尚之中。但是,如果我們想在編年時間中明確確定這種停頓的話,它顯示自己是無法把握的。首先,時尚的“現在”,即它形成的瞬間,是無法用任何計時器來確定的。這種“現在”是時尚設計師想到一個大緻概念、想到那種規定新款時裝的微妙之處的那一刻嗎?或者說,它是指時尚設計師將他的想法傳達給助手、然後再傳達給縫製時裝樣品的裁縫的那一刻嗎?或者說,它是指時裝模特——這些人始終以及僅僅處於時尚中,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從未真正處於時尚之中——身穿這些服裝進行展示的時刻嗎?因為就最後一種狀況而言,時尚“風格”中的存在將取決於如下事實,即現實中的人們而不是模特(他們是一位無形的上帝的祭品)將認識到這一點,然後購買那種風格的服裝。
因此,從構成上而言,時尚時間先於自身,不過從結果而言,它總是太遲。它總是處於“尚未”與“不再”之間,這是一種難以把握的界限。正如神學傢所暗示的,很有可能的是,這種並列取決於如下事實,即至少就我們的文化而言,時尚是神學意義上的服裝標誌,它來自亞當和夏娃犯下原罪之後縫製的第一件衣物——以無花果樹葉編織的纏腰帶。(確切而言,我們穿的衣服並非源自這種植物編織的腰帶,而是來源於tunicae pelliceae,即動物皮毛製成的衣服,根據《聖經·創世紀》[3:21]的說法,上帝在把我們的祖先逐齣伊甸園時,給瞭他們這些衣服,作為罪與死的有形符號。)無論如何,不管齣於何種原因,時尚的這種“現在”、這種全新時代性(kairos)是無法把握的:“我此刻處在時尚中”,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主體在宣告之際,就已經處在時尚之外瞭。因此,就像同時代性那樣,身處時尚之中也需要某種“閑適”,某種不協調或過時的品性,在這種品性中,人們的相關性在其自身內部包含瞭小部分外在之物,一種不閤時宜的、過時的陰影。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們在談到19世紀巴黎的一位優雅女士時,說道:“她是每一個人的同時代人。”
時尚的暫時性還有另外一個特徵,這個特徵讓它與同時代性聯係在一起。通過采用當下根據“不再”和“尚未”來劃分時間的相同姿態,時尚也與那些“其他時間”建立起瞭特殊的聯係——毫無疑問,與過去,或許也與未來的聯係。因此,時尚可以“引用”過去的任何時刻(1920年代,1970年代,以及新古典主義或帝國風格),從而再次讓過去的時刻變得相關。因此,它能夠再次連接被它冷酷分開的事物——迴想、重新召喚以及恢復它早就宣稱死亡之物的生命。
6.這種與過去的特殊關聯還有另外一個特徵。尤其是通過突齣當下的古老(arcaico),同時代性嵌入到當下。在最近和晚近時代中感知到古老的標誌和印記的人,纔可能是同時代人。“古老的”意思接近arché,即起源。不過,起源不僅僅位於年代順序的過去之中:它與曆史的生成是同時代的,並且在其中不停歇地活動,就像胚胎在成熟機體的組織中不斷活動,或者孩童在成人的精神生活中那樣。這種遠離(scarto)和接近(vicinanza)界定瞭同時代性,它們的基礎在於臨近起源,而起源在當下的搏動是最強勁有力的。破曉時分越洋而來者,不管是誰,當他首次看見紐約的摩天大樓時,立刻感覺到當下的這種古老麵容,不受時間影響的“9·11”意象,已經明確地嚮所有人展示瞭這種與廢墟為鄰的情形。
文學和藝術史傢都知道,古代與現代之間存在著一種隱秘的親緣關係,之所以如此,與其說是因為古老的形式似乎對當下施加瞭特彆的魔力,不如說是因為開啓現代之門的鑰匙隱藏在遠古和史前。因此,衰落中的古代世界轉嚮原始時代,以便重新發現自我。先鋒派——它在時間的流逝中迷失瞭自我——也在追求原始和古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當下的進入點必然采取考古學的形式;然而,這種考古學並不是要迴歸到曆史上的過去,而是要返迴到我們在當下絕對無法親身經曆的那部分(過去)。因此,未經曆的被不斷迴溯到起源,盡管它永遠無法抵達那裏。當下無非就是一切經曆過的事物中這種未被經曆的元素。阻止我們進入當下的,正是——齣於某種原因(它的創傷特徵以及它那過度的接近)——我們無法經曆的大量事物。對這種“未被經曆之物”的關注,就是同時代人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成為同時代人也就意味著迴歸到我們從未身處其中的當下。
7.那些一直試圖思考同時代性的人,隻有將它分割為幾個時期,並且將一種根本的非同質性引入時間,纔能做到這一點。那些談論“我的時代”的人,事實上也在分割時間:他們把一種停頓和一種斷裂嵌入時間之中。不過,正是通過這種停頓,通過把當下植入綫性時間瞭無生機的同質性之中,同時代人纔得以在不同時代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關係。正如我們前麵所瞭解的,如果說同時代人摺斷瞭時代的脊骨(或者說,他在其中發現瞭斷層綫和斷點),那麼,他也讓這種斷裂成為時代與世代之間的匯聚點或邂逅之處。這種情形的範例是保羅,他經驗卓越的同時代性,並嚮他的兄弟宣揚它,稱其為彌賽亞時刻,即與彌賽亞同時代,他確切地稱之為“現在時代”(ho nyn kairos)。這個時間不但在編年史上是不確定的(預示著世界末日的基督再臨是確定的和即將來臨的,盡管無法計算齣一個準確時刻),同時,它還具備獨特的能力:把過去的每一時刻與自身直接聯係起來,讓《聖經》所記載的曆史上的每一時刻或事件成為當下的某種預言或預示(保羅喜好的術語是typos,即形象)——因此,亞當(人類因他而承擔瞭死和罪)就是給人類帶來救贖與生命的彌賽亞的“範型”或形象。
這意味著,同時代人不僅僅是指那些感知當下黑暗、領會那注定無法抵達之光的人,同時也是劃分和植入時間、有能力改變時間並把它與其他時間聯係起來的人。他能夠以齣乎意料的方式閱讀曆史,並且根據某種必要性來“引證它”,這種必要性無論如何都不是來自他的意誌,而是來自他不得不做齣迴應的某種緊迫性。就好像這種無形之光——即當下的黑暗——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過去,在這種陰影的觸碰下,過去也就獲得一種能力來迴應現在的黑暗。米歇爾·福柯曾經寫道,他對過去的曆史研究隻不過是他對當下的理論探究投下的影子而已,此時,他所想到的,或許就是上述句子的一些內容。同樣,瓦爾特·本雅明也寫道,過去的意象中包含的曆史索引錶明,這些意象隻有在其曆史的確定時刻纔是可以理解的。這次研討會的成敗,取決於我們應對這種緊迫性和這種陰影的能力,以及不僅僅成為我們的世紀和“現在”的同時代人,也成為它們在過去文本和文獻中的形象的同時代人的能力。

前言/序言

  懸置與去功用化:阿甘本的分析策略及其來源
  在阿甘本的思想發展中,福柯和本雅明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對權力及權力機製設定的各種邊界的思考就是福柯式影響的一個重要錶現。在阿甘本的分析中,這些權力和權力機製的錶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我們常見的民族國傢的政治權力,也包括曆史上的神學權力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技術的發展所産生的權力機製。權力的重要作用就是設定邊界,因此考察邊界問題就成為我們反思權力機製的一個切入口。邊界總是錶現為各種對立,比如創造與救贖的對立、裸體與穿衣的對立,阿甘本認為,一種真正嚴肅的研究必須首先考古學式地迴到這些對立的源頭中去,掌握構建這些對立的機製,從而摧毀這些對立,“它的目標不是要找到先於對立的原初狀態,而是掌握産生這一對立的機製,並使其失效”。
  一、邊界及其機製
  在考察邊界和各種對立機製時,考古學式地迴到這些對立的源頭中去,這是阿甘本最常用的分析策略,這使他和芝加哥學派的新古典主義看上去似乎很相似,都有大量的對古典哲學和宗教文本非常繁瑣的詞源學的闡釋,都追溯到宗教和哲學的源頭,比如把創造與救贖的對立追溯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最初文本中上帝的兩種工作;把卡夫卡小說《審判》(《訴訟》)和《城堡》中的主人公K的名字追溯至拉丁文誣陷者(Kaluminator)和古羅馬的地理邊界縱坐標綫kador,探討羅馬訴訟的法律術語的曆史演變;把人格(persona)追溯至古代貴族傢庭中存放在正廳中的祖先的蠟質麵具等。阿甘本認為,當代問題如果不追溯到古代源頭,是無法徹底理解的,因為“開啓現代之門的鑰匙隱藏在遠古和史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當下的切入點必然采取考古學的形式;然而這種考古學並不是要迴歸到曆史的過去,而是要根據當前的問題尋找過去的曆史源頭,“返迴到我們在當下絕對無法親身經曆的那部分過去”。
  這也是他所說的“同時代人”必須具備的精神氣質,“以齣乎意料的方式閱讀曆史,並且根據某種必要性來‘引證它’,這種必要性無論如何都不是來自他的意誌,而是來自他不得不做齣的迴應的某種緊迫性”。在阿甘本看來,這就是福柯所說的,“對過去的曆史研究不過是他對當下的理論探究投下的影子”,也是本雅明所說的,過去的意嚮“隻有在其曆史的確定時刻纔是可以理解的”。2因此,在相似的外錶下,阿甘本和芝加哥學派的新古典主義的理論旨趣是不同的,雖然對古代的分析都指嚮當代,但在新古典主義看到古代理想範式的地方,阿甘本看到的卻是深淵和“摺斷的脊骨”,是當代問題的源頭和轉摺點。
  阿甘本通過邊界問題對卡夫卡的小說《城堡》進行瞭全新的解讀,他認為小說主人公K所做的就是重新勘定邊界的工作。他把K和古羅馬的土地測量傳統聯係瞭起來。古羅馬的邊界具有神聖的性質,它來源於對應的天體運行位置,土地測量員的工作在古羅馬之所以非常重要,因為它涉及邊界的測定。因此,K的職業選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像小說所描寫的那樣,沒有人請他來乾這個活,正如村長告訴他的,村子裏根本沒有要他乾的活,因此,他的工作是自己給自己指派的,在阿甘本看來,這一職業選擇既是一種開戰宣言,也是一種策略,因為它使原有的邊界成瞭問題,“K後來全身心關注的,並不是花園與村子的房屋之間的邊界問題。相反,由於村子裏的生活實際上完全是由村子與城堡之間的邊界決定的,這些邊界同時又使村子和城堡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土地測量員的到來首先使這些邊界成瞭問題”。
《奧德賽》:英雄的史詩,傢的召喚 這是一部關於漂泊、勇氣與堅韌的偉大史詩,講述瞭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忠誠的伊薩卡國王奧德修斯在返迴傢園途中,曆經十年艱險,與海怪搏鬥,抵禦女巫誘惑,最終憑藉智慧與毅力,剋服重重磨難,迴到妻子佩涅洛佩和兒子忒勒馬科斯的身邊,重拾王位的故事。 一、史詩的開端:戰爭的餘波與故鄉的呼喚 特洛伊城在特洛伊木馬的計謀下終被攻破,希臘聯軍得以凱鏇。然而,戰爭的勝利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段漫長旅程的起點。對於偉大的英雄奧德修斯而言,他最深切的渴望並非戰場的榮耀,而是那片承載著他過往與未來的故土——伊薩卡。然而,命運似乎要考驗這位素有“智者”之稱的國王的極限。 在戰神阿瑞斯肆虐過的戰場,神靈的恩怨糾葛也並未停歇。海神波塞鼕因奧德修斯刺瞎其子海怪波呂斐摩斯的眼睛而懷恨在心,誓要阻撓他迴傢的道路。這注定瞭奧德修斯的歸途將充滿坎坷與危險,一場圍繞著“傢”的漫長抗爭由此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伊薩卡王國也並非安寜。奧德修斯離傢二十載,生死的未蔔讓他成為瞭王位的潛在目標。一群野心勃勃的求婚者覬覦著王位和王後佩涅洛佩的財富,他們盤踞在王宮,揮霍著奧德修斯的傢産,無所顧忌地侵擾著王室的寜靜。他們囂張跋扈,視法律與秩序為無物,更無視奧德修斯王室的尊嚴。 身處遙遠異鄉的奧德修斯,對傢中的睏境一無所知。他被海神的怒火睏在海上,開始瞭漫無邊際的漂泊。而遠方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在母親的庇護下悄然成長,心中對父親的思念與對求婚者的不滿日益增長。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暗中指引下,忒勒馬科斯決定踏上尋找父親的旅程,這也成為瞭史詩中另一條重要的敘事綫索。 二、漂泊的十年:挑戰極限的考驗 奧德修斯的漂泊之旅,宛如一場對人性極限的殘酷考驗。他所遭遇的每一個挑戰,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摧殘,更是對意誌與智慧的磨礪。 首先,他來到瞭食人族伊洛人的領地。這些野蠻的巨人以吞噬人類為樂,奧德修斯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機智,設計逃離瞭魔爪,但也目睹瞭人類在原始暴力麵前的渺小與無助。 接著,他被女巫喀耳刻的美貌與魔法所迷惑。喀耳刻將他的船員變成瞭豬,試圖將他也囚禁在自己的宮殿中。但奧德修斯在神靈的幫助下,不僅識破瞭女巫的詭計,更與她達成協議,得到瞭返迴傢鄉的航行指導。喀耳刻的魔法,象徵著感官的誘惑與人性的軟弱,而奧德修斯能夠掙脫束縛,彰顯瞭他的理智與自控能力。 更驚心動魄的旅程還在後頭。他不得不冒險進入冥界,嚮預言傢提瑞西阿斯尋求指引。在陰森恐怖的冥界,他見到瞭他母親的亡魂,也聽到瞭關於未來的預言,這些都為他迴傢的道路增添瞭更多迷霧與挑戰。 穿越海妖塞壬的歌聲,這危險的歌聲能迷惑水手,引誘他們駛嚮死亡的礁石。奧德修斯用蠟封住船員的耳朵,並將自己綁在桅杆上,在清醒的狀態下聆聽這緻命的誘惑,以此證明自己的意誌堅定。 麵對斯庫拉與卡律布狄斯的雙重威脅,一條六頭海蛇和一口吞噬船隻的漩渦。奧德修斯不得不在兩者之間做齣痛苦的選擇,最終犧牲瞭六名船員,纔勉強逃過一劫。這次經曆,讓他深刻體會到在絕境中,有時不得不做齣艱難的取捨。 他甚至在女神卡呂普索的島上被囚禁瞭七年。卡呂普索傾心於奧德修斯,許諾給他永生,試圖讓他忘記傢鄉。然而,奧德修斯對傢鄉的思念如烈火般燃燒,他日夜眺望大海,渴望迴到佩涅洛佩的身邊。最終,在宙斯的命令下,卡呂普索纔不得不放他離去。 這漫長的十年漂泊,讓奧德修斯飽嘗瞭飢渴、疲憊、恐懼與絕望。他失去瞭所有的船員,屢次瀕臨死亡。但他從未放棄迴傢的信念,這份信念支撐著他穿越重重險阻,也讓他對生命、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三、伊薩卡的重逢:智慧與勇氣的勝利 當奧德修斯曆盡韆辛萬苦,終於抵達伊薩卡時,他已不再是那個年輕力壯的國王,而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流浪者。神靈的庇佑讓他得以僞裝成一個乞丐,潛入自己的王宮,去瞭解傢中發生的真實情況。 他目睹瞭求婚者的囂張與貪婪,也看到瞭忠誠的僕人與老乳母安提剋利亞的默默堅守。他與兒子忒勒馬科斯相認,並共同策劃瞭一場驚心動魄的復仇。 故事的高潮,在於那場著名的“弓箭比賽”。佩涅洛佩在神靈的啓示下,提齣一個條件:誰能拉開奧德修斯的巨弓,並且將箭射穿十二個斧頭的孔,誰就能娶她為妻。求婚者們躍躍欲試,但都無一人能夠拉開那把沉重的弓。 就在求婚者們得意忘形之時,僞裝成乞丐的奧德修斯站瞭齣來。他輕鬆地拉開瞭巨弓,一箭射穿瞭十二個斧頭的孔,震驚瞭在場的所有人。緊接著,他揭開僞裝,與忒勒馬科斯一同,展開瞭一場血腥的復仇。求婚者們被一一殺死,王宮 regained 瞭往日的寜靜。 最終,奧德修斯與佩涅洛佩在忠僕的見證下,通過隻有他們二人知曉的傢中秘密,纔得以真正相認。這不僅僅是夫妻的重逢,更是對忠誠、智慧與堅韌的最終肯定。 《奧德賽》不僅僅是一部講述英雄冒險的故事,它更是一部關於“傢”的頌歌。傢,不僅僅是物質的居所,更是情感的歸宿,是精神的港灣。奧德修斯對傢的執著,穿越瞭時間和空間,抵抗瞭誘惑與絕望。他的歸來,是對秩序的重建,是對正義的伸張。 這部史詩,以其宏大的敘事、生動的人物刻畫以及深刻的哲學思考,韆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西方文學的基石。它探討瞭命運與自由意誌的關係,神靈與凡人的互動,以及在睏境中人性的光輝。奧德修斯的形象,成為瞭勇敢、智慧、堅韌和對傢鄉深切眷戀的象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追尋自己的“奧德賽”。 《奧德賽》中的經典元素: 英雄主義: 奧德修斯並非完美的聖人,他有缺點,也會犯錯,但他的勇氣、智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構成瞭他無可爭議的英雄地位。 神靈的乾預: 希臘神話中的神靈並非高高在上,他們擁有凡人的情感,也會參與到凡人的生活中,影響著故事的走嚮。 女性形象: 佩涅洛佩的忠貞與智慧,喀耳刻與卡呂普索的誘惑與力量,都展現瞭古希臘女性復雜而多樣的形象。 遊牧與定居: 故事的主綫是漂泊,而最終的落腳點是傢園,這反映瞭古希臘社會對定居和秩序的重視。 口頭文學的魅力: 《奧德賽》作為一部古老的口頭史詩,其韻律、重復的句式以及豐富的故事性,都體現瞭其作為錶演文本的特點。 《奧德賽》的故事,是一麯關於生命勇氣的贊歌,是一次對人類精神的深刻探索。它告訴我們,即使身處最黑暗的深淵,隻要心中懷揣著對傢的召喚,對信念的堅持,我們終將找到迴傢的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的口述曆史集,那份對人類苦難的真實記錄,其震撼程度遠超任何虛構的文學作品。那些關於飢餓、死亡、尊嚴被剝奪的細節,讀起來令人心碎,卻又無比清晰。它強迫我們直麵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同時也摺射齣在極端絕境中,人類精神所展現齣的微弱卻堅韌的光芒。作者們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那些無法用語言完全承載的經曆,沒有矯飾,隻有赤裸裸的、無法迴避的真相。閤上書本時,心中那種沉重的敬意和對和平的渴望變得無比強烈,它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但絕對是一本“必讀”的書,它讓我們銘記曆史,永遠警醒。

評分

《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描繪得真是入木三分,馬爾剋斯筆下的馬孔多仿佛一個活生生的世界,充滿瞭傢族的宿命和曆史的沉重感。那些跨越幾代人的愛恨糾葛、那些離奇卻又閤乎情理的事件,讓人在閱讀時不斷驚嘆於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對時間概念的處理,那種循環往復的宿命感,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我記得看到阿卡迪奧的死亡,以及後麵傢族成員的不斷重蹈覆轍,那種無力和宿命感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拉丁美洲的縮影,充滿瞭熱烈的情感和難以言喻的憂傷。文字的密度和情感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會,初讀時的震撼感至今記憶猶新。

評分

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真是一部充滿奇譎意象和隱喻的現代寓言。我喜歡他那種遊走在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敘事方式,既有清晰的現代都市背景,又充滿瞭神話和潛意識的色彩。田村卡夫卡離傢齣走、尋找母親和姐姐的旅程,與其說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不如說是一場自我身份的構建和探索。他與貓的對話、那位名為“佐伯”的神秘女子,以及進入“特定學校”的經曆,都充滿瞭象徵意義。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從不給你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將所有碎片化的體驗和意象拋給你,讓你自己去拼湊齣屬於自己的理解,那種開放性和迷人的曖昧感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

《追憶似水年華》簡直是一部文學的奇跡,普魯斯特用他那繁復、蜿蜒、近乎無限延伸的句子,構建瞭一個無比精細、光影變幻的內心世界。那不僅僅是迴憶,那是一種對時間、記憶、感官體驗的極緻捕捉。我特彆喜歡他對“非自主記憶”的描寫,一塊瑪德萊娜蛋糕的味道,就能瞬間將整個康布雷的世界拉迴眼前,那種清晰度和情感的飽和度,是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閱讀這部作品,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你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沉浸在那流動的意識和細膩的感官體驗中。它像是一座用語言搭建的宏偉宮殿,值得花費畢生去探索其中的每一個細節。

評分

讀完《局外人》後,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那種荒謬和平淡中抽離齣來。加繆的筆觸是如此冷靜剋製,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巨大的哲學衝擊力。默爾索麵對世界時錶現齣的那種疏離感和對既定社會規範的漠視,與其說是冷漠,不如說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誠實麵對。尤其是他處理母親葬禮和後來的殺人事件時的那種近乎機械的反應,讓我思考瞭很久,我們到底是活在自己構建的意義裏,還是僅僅被環境推著走?這本書的篇幅不長,但其帶來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卻是驚人的。每一次翻開,都會被那種疏離的、旁觀者的視角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站在瞭道德和情感的審判之外,冷眼旁觀。

評分

內容還沒來得及仔細看,大緻翻瞭下,應該不錯

評分

書還是不錯的

評分

內容含有敏感詞“(京東)”,請重新輸入

評分

內容含有敏感詞“(京東)”,請重新輸入

評分

送貨及時,包裝很好,非常感謝

評分

內容比較深刻,帶有一定宗教背景

評分

內容含有敏感詞“(京東)”,請重新輸入

評分

書收到瞭。快遞太慢瞭。

評分

雙十一買瞭好多書,這半年有的看瞭,京東的活動真的挺好的,是愛書人的利好消息,值得錶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