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

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鹤鸣 等 著
图书标签:
  • 激光原理
  • 激光技术
  • 光学
  • 物理学
  • 光电子学
  • 应用光学
  • 激光应用
  • 光纤激光器
  • 固体激光器
  • 激光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6082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85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6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的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和应用物理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从事光电子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陈鹤鸣,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高频与量子电子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曾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光纤测量新方法—计算全息法”以及“计算全息研制相移光栅”的研究。先后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Electronics Letters、物理学报、光学学报、通信学报、中国激光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等检索20余篇。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激光发展简史
1.2 激光的特性
1.2.1 高方向性
1.2.2 单色性
1.2.3 相干性
1.2.4 高亮度
1.3 激光应用简介
习题与思考题一
第2章 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2.1 原子发光的机理
2.1.1 原子的结构
2.1.2 原子的能级
2.1.3 原子发光的机理
2.2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
2.2.1 自发辐射
2.2.2 受激辐射
2.2.3 受激吸收
2.2.4 三个爱因斯坦系数之间的关系
2.3 激光产生的条件
2.3.1 受激辐射光放大
2.3.2 集居数反转
2.3.3 激活粒子的能级系统
2.3.4 光的自激振荡
2.4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2.4.1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
2.4.2 激光工作物质
2.4.3 泵浦源
2.4.4 光学谐振腔
2.4.5 激光器的分类
习题与思考题二
第3章 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
3.1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和分类
3.1.1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和分类
3.1.2 典型开放式光学谐振腔
3.2 激光模式
3.2.1 驻波与谐振频率
3.2.2 纵模
3.2.3 横模
3.3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3.3.1 光腔的损耗
3.3.2 光子在腔内的平均寿命
3.3.3 无源腔的品质因数――Q值
3.4 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3.4.1 腔内光线往返传播的矩阵表示
3.4.2 共轴球面腔的稳定性条件
3.4.3 临界腔
3.5 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基础
3.5.1 自再现模
3.5.2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积分
3.5.3 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5.4 自再现模积分方程解的物理意义
3.6 平行平面腔的自再现模
3.6.1 平行平面镜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6.2 平行平面腔模的数值迭代解法
3.6.3 单程衍射损耗、单程相移与谐振频率
3.7 对称共焦腔的自再现模
3.7.1 方形镜对称共焦腔
3.7.2 圆形镜共焦腔
3.8 一般稳定球面腔的模式理论
3.8.1 一般稳定球面腔与共焦腔的等价性
3.8.2 一般稳定球面腔的模式特征
3.9 非稳定谐振腔
3.9.1 非稳腔的基本结构
3.9.2 非稳腔的几何自再现波型
3.9.3 非稳腔的几何放大率
3.9.4 非稳腔的能量损耗
3.9.5 非稳腔的输出耦合方式
3.9.6 非稳腔的主要特点
习题与思考题三
第4章 高斯光束
4.1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
4.1.1 高斯光束
4.1.2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
4.1.3 高斯光束的特征参数
4.2 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规律
4.2.1 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规律
4.2.2 实例分析
4.3 高斯光束的聚焦和准直
4.3.1 高斯光束的聚焦
4.3.2 高斯光束的准直
4.4 高斯光束的自再现变换
4.4.1 利用薄透镜实现自再现变换
4.4.2 球面反射镜对高斯光束的自再现变换
4.5 高斯光束的匹配
4.6 激光束质量因子
习题与思考题四
第5章 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
5.1 谱线加宽与线型函数
5.1.1 谱线加宽概述
5.1.2 光谱线加宽的机理
5.1.3 均匀加宽、非均匀加宽和综合加宽
5.2 速率方程
5.2.1 对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概
率的修正
5.2.2 单模振荡速率方程
5.2.3 多模振荡速率方程
5.3 均匀加宽激光工作物质对光的增益
5.3.1 增益系数
5.3.2 反转集居数饱和
5.3.3 增益饱和
5.4 非均匀加宽激光工作物质对光的增益
5.4.1 增益饱和
5.4.2 烧孔效应
习题与思考题五
第6章 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1 连续与脉冲工作方式
6.1.1 短脉冲运转
6.1.2 长脉冲和连续运转
6.2 激光器的振荡阈值
6.2.1 阈值增益系数
6.2.2 阈值反转集居数密度
6.2.3 阈值泵浦功率和能量
6.3 激光器的振荡模式
6.3.1 起振纵模数
6.3.2 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6.3.3 非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6.4 连续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1 均匀加宽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2 非均匀加宽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3 多模激光器
6.5 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5.1 短脉冲激光器的输出能量
6.5.2 弛豫振荡
习题与思考题六
第7章 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
7.1 模式选择
7.1.1 横模选择
7.1.2 纵模选择
7.2 稳频技术
7.2.1 频率的稳定性
7.2.2 稳频方法
7.3 调Q技术
7.3.1 调Q激光器工作原理
7.3.2 Q调制方法
7.3.3 调Q激光器基本理论
7.4 超短脉冲技术
7.4.1 锁模原理
7.4.2 锁模方法
7.4.3 均匀加宽激光器主动锁模自洽理论
7.4.4 阿秒激光的产生与测量
7.5 激光调制技术
7.5.1 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7.5.2 电光调制、声光调制和磁光调制
7.5.3 直接调制
7.6 激光偏转技术
7.6.1 机械偏转
7.6.2 电光偏转
7.6.3 声光偏转
7.7 光电器件设计及参数选用原则
7.7.1 电光调制器的设计
7.7.2 电光调Q激光器的设计
7.7.3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七
第8章 典型激光器
8.1 固体激光器
8.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泵浦方式
8.1.2 红宝石激光器
8.1.3 钕激光器
8.1.4 掺钛蓝宝石激光器
8.2 气体激光器
8.2.1 气体激光器的泵浦方式
8.2.2 氦氖激光器
8.2.3 二氧化碳激光器
8.2.4 氩离子激光器
8.3 染料激光器
8.3.1 染料激光器的泵浦方式与基本结构
8.3.2 染料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8.4 新型激光器
8.4.1 准分子激光器
8.4.2 自由电子激光器
8.4.3 化学激光器
8.4.4 声子激光器
8.4.5 纳米激光器
8.4.6 生物激光器
习题与思考题八
第9章 半导体激光器
9.1 半导体激光器物理基础
9.1.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状态
9.1.2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分布与复合发光
9.1.3 PN结
9.1.4 半导体激光材料
9.2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9.2.1 半导体激光器受激发光条件
9.2.2 半导体激光器有源介质的增益系数
9.2.3 阈值条件
9.2.4 半导体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及其稳态解
9.3 半导体激光器有源区对载流子和光子的限制
9.3.1 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9.3.2 量子阱激光器
9.3.3 光约束因子
9.4 半导体激光器的谐振腔结构
9.4.1 FP腔半导体激光器
9.4.2 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与布拉格反射式半导体激光器
9.4.3 垂直腔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
9.5 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
9.5.1 阈值特性
9.5.2 半导体激光器的效率与输出功率
9.5.3 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9.5.4 动态特性
习题与思考题九
第10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
10.1 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10.1.1 作为光纤通信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
10.1.2 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与发展
10.2 光放大器
10.2.1 半导体光放大器
10.2.2 光纤放大器
10.2.3 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比较
10.3 光纤激光器
10.3.1 掺杂光纤激光器
10.3.2 其他类型的光纤激光器
10.4 光子晶体激光器
10.4.1 光子晶体
10.4.2 光子晶体激光器
10.4.3 光子晶体激光器的应用前景
10.5 用于无线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5.1 无线激光通信
10.5.2 用于无线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6 光通信系统设计与实例
10.6.1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10.6.2 空间光通信系统设计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十
第11章 激光全息技术
11.1 激光全息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11.1.1 激光全息的原理
11.1.2 全息照相的特点
11.1.3 激光全息技术的分类
11.2 白光再现的全息技术
11.2.1 白光反射全息
11.2.2 像面全息
11.2.3 彩虹全息
11.2.4 真彩色全息
11.3 几种特殊的全息技术
11.3.1 计算全息
11.3.2 数字全息
11.3.3 合成全息
11.3.4 激光超声全息
11.3.5 瞬态全息
11.4 激光全息技术的应用
11.4.1 全息显示和全息电影
11.4.2 全息干涉计量
11.4.3 全息显微技术
11.4.4 全息光学元件
11.4.5 全息技术的其他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十一
第12章 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1 激光在物质中的传播
12.1.1 激光在物质中的传播和吸收
12.1.2 激光的散射
12.2 激光在晶体中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12.2.1 倍频光的产生
12.2.2 相位匹配
12.3 激光对物质的加热与蒸发
12.3.1 激光热蒸发
12.3.2 光化学效应激光蒸发
12.4 激光诱导化学过程
12.4.1 激光切断分子
12.4.2 激光引起的多光子吸收
12.4.3 液体、固体的光化学反应
习题与思考题十二
第13章 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3.1 激光在信息领域的应用
13.1.1 激光存储
13.1.2 激光计算机
13.1.3 激光扫描
13.1.4 激光打印机
13.2 激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3.2.1 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
13.2.2 激光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13.3 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3.1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13.3.2 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13.3.3 激光医疗
13.3.4 医用激光光源
13.4 激光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
13.4.1 激光测距
13.4.2 激光雷达
13.4.3 激光制导
13.4.4 激光陀螺
13.4.5 激光武器
13.5 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中的应用
13.5.1 激光光谱学
13.5.2 激光核聚变
13.5.3 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13.5.4 激光冷却与原子捕陷
13.5.5 利用激光操纵微粒
习题与思考题十三
附录A 典型气体激光器基本实验数据
附录B 典型固体激光工作物质参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200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激光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教材编写时参考了《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和《普通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激光原理和光电子技术知识领域的要求。力求深入浅出地阐明激光的基本理论,侧重于激光在光通信和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与应用,同时注重对科学前沿内容的引入。教材内容力图保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兼顾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的参考学时为64课时,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其中第1章是激光基本知识的介绍。第2~6章是激光理论基础。第7章是激光技术。第8章介绍典型激光器的原理和特性;第9、10章重点介绍用于光通信的激光器和光通信系统。第11、12、13章主要介绍激光在光电信息、工业、生物医学、国防科技以及科学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为更好地阐释理论体系,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根据近年来激光器和激光应用的最新发展,本书增加和修订了新型激光器,如声子激光器、光子晶体激光器和量子阱激光器等的原理和应用,扩充了激光在科学前沿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为使内容更加简练并突出前沿新颖性,删除了激光应用领域某些常规应用中的技术性内容。本书配有电子课件,需要的读者可在华信教育资源网注册后免费下载。作者可提供部分习题答案,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本书第1~8章、第12、13章由赵新彦编写,第9~11章由陈鹤鸣编写。全书由陈鹤鸣负责修改和定稿。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本书作序。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学院的研究生孙会、吕苏娜、戈晓恒、徐丹峰、邹江涛、邹雅琴、周弋、卫晓颖、刘佳、季珂、叶嘉琦、吴唯冉等同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为文献查找和资料收集提供了帮助。本书的编写过程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鉴于当前光通信、光电信息以及激光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激光应用的最新知识实属不易,由于编者学识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2月于金陵


《光影织梦:激光技术革新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而是致力于探索激光技术在更广阔维度上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应用。我们从激光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出发,并非着眼于其深奥的物理机制或工程细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光之工具”,审视它如何渗透并重塑着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 第一章:光的语言,能量的化身——激光的诞生与基本认知 本章将跳过繁琐的激光器结构和增益介质的理论推导,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回顾激光从概念萌芽到最终诞生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工程师,是他们如何洞察到“受激辐射”这一现象的潜力,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相干的光源。我们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光的独特性质——方向性、单色性、相干性——并非通过公式,而是通过类比和鲜活的例子,比如将激光比作一支训练有素的“光之军队”,能够精准地指向目标,传递信息,甚至雕刻物质。本章更侧重于激发读者对激光本质的直观理解,感受其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的出现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章:微观世界的探秘者——激光在科学研究中的无限可能 科学研究是激光技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将描绘激光如何成为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微观粒子世界以及生命本质的“超级显微镜”和“精密手术刀”。我们将讲述激光光谱学如何帮助我们识别遥远星系的化学成分,洞察分子间的微妙相互作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如何快速分析物质成分,应用于考古、环保甚至食品安全;激光冷却技术如何让原子慢到几乎静止,为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铺平道路。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激光在基础物理实验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核聚变研究中,强大的激光脉冲如何模拟恒星内部的环境,挑战人类对能源的认知。本章旨在展现激光作为科学探索强大助力的角色,强调其在突破认知边界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章:工业的脉搏,制造业的脊梁——激光赋能现代生产 在现代工业领域,激光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之物,而是驱动生产力提升、实现精益制造的核心力量。本章将重点介绍激光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而非技术参数。我们会描绘激光切割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度加工金属、塑料等材料,将复杂的设计转化为现实;激光焊接如何实现高强度、无污染的连接,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精度制造领域;激光打标和蚀刻则为产品赋予独特的身份标识,增强防伪和追溯能力。本章还将聚焦激光在3D打印(增材制造)中的革命性作用,激光熔融金属粉末,将数字模型一层层构建成实体,为个性化定制、复杂结构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激光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催生全新的制造模式。 第四章:点亮生活,守护健康——激光走进日常与医疗 激光的触角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本章将以平实的语言,介绍激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医疗健康领域所扮演的守护者角色。从DVD播放器中的信息读取,到条形码扫描仪的便捷结账;从舞台上绚丽的激光表演,到演唱会现场的视觉盛宴,激光以其独特的光学魅力丰富着我们的娱乐体验。在医疗领域,激光的应用更是广泛而深刻。我们将讲述激光在眼科手术中如何精准矫正视力,在皮肤科中如何治疗各类病变,在口腔医学中如何进行微创治疗,以及在肿瘤治疗中,激光诱导的光动力疗法如何成为一种新兴的杀伤癌细胞的手段。本章将强调激光技术如何以其精准、高效、微创的特点,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第五章:信息时代的桥梁,未来的召唤——激光通信与前沿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本章将聚焦激光在通信领域的核心作用,并展望其在未来技术发展中的无限潜力。我们将探讨光纤通信系统如何利用激光作为信息载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传递海量数据,构建起现代互联网的骨干。我们将介绍激光雷达(LiDAR)技术,它如何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来感知环境,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眼睛”,为无人机导航提供支撑,甚至绘制出地球的三维地图。本章还将触及激光在量子信息科学中的前沿探索,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预示着激光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在信息处理和科学计算能力上的飞跃。 《光影织梦:激光技术革新与未来展望》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关于光之魔法、科技之力的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感受到激光技术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激发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理解这项伟大的发明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织就我们现在与未来的斑斓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时,一股强大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对于激光技术的探索之路。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激光器工作原理的阐述,例如如何通过粒子数反转、受激发射来实现激光的产生,以及各种谐振腔的损耗和稳定性分析。我记得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高功率激光器的设计和稳定性问题一直感到困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难题。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激光器的介绍也让我倍感期待,无论是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还是染料激光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都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半导体激光器,作为现代光电子技术的核心,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之广泛,常常令人惊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半导体激光器的pn结结构、载流子注入、辐射复合等过程,以及其在光通信、激光显示、激光打印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章节充满了兴趣,理解光与物质的能量交换、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对于掌握激光的应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激光技术更深层次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这门重要的学科。

评分

当我拿到《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心中充满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书中关于激光的基本原理,例如瑞利散射、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散射,以及拉曼光谱的形成机理,都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利用激光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技术非常感兴趣,而拉曼光谱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拉曼光谱来识别和定量分析各种物质。此外,书中关于激光干涉和衍射的章节也让我倍感期待。这些光学现象是理解激光成像、全息技术和精密测量的基础。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数学推导,解释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以及如何利用激光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同时,书中关于激光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例如光纤通信的原理和发展,也让我充满了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光纤的传输特性,以及如何利用激光器和调制器实现高速率、长距离的光信号传输。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激光技术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激光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我的研究和工作中。

评分

初次翻阅《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光线编织而成的精密仪器世界,对其中蕴含的技术细节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书中关于激光在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例如,激光切割和焊接技术,如何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实现精确、高效的材料加工;激光在机器人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如何利用激光传感器构建环境地图,实现自主移动和避障;以及激光在质量检测和表面处理中的应用,例如激光扫描测量,如何实现工件的三维建模和尺寸检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工程实现,例如激光切割的熔化、气化机制,机器人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以及激光表面处理的微观机理。此外,书中关于激光在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例如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选择性激光熔化(SLM),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这些技术使得复杂结构和定制化零件的制造成为可能。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激光在现代工业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特别是3D打印技术中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机会,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生产制造趋势。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阅《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时,一股对知识的渴求便涌上心头,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光线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书中关于激光在精密测量和传感领域的应用,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例如,激光测距的原理,如何利用激光和光电探测器实现高精度距离测量;激光雷达(LiDAR)的技术,如何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返回信号来构建三维环境模型;以及激光干涉仪在纳米级位移测量中的应用,这些都让我对激光的精准能力叹为观止。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这些技术的物理基础和数学模型,例如激光测距的飞行时间法,LiDAR的三维重建算法,以及激光干涉仪的相位解算方法。此外,书中关于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章节,特别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也让我充满了好奇。LIBS是一种快速、原位、无需样品制备的元素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地质勘探、考古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LIBS的激发原理、等离子体诊断以及光谱解析方法,并提供相关的应用案例。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激光测量与传感技术,以及LIBS等前沿分析方法的绝佳平台。

评分

拿到《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光电世界的神秘大门,充满了未知与期待。书中关于激光安全性和防护的章节,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部分。毕竟,激光的强大能量也意味着潜在的危险,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激光器对人体的危害,例如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对眼睛和皮肤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激光的波长、功率、能量密度等参数选择合适的防护眼镜和设备。同时,关于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激光治疗、激光手术、光动力疗法等,也让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例如激光如何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变组织,如何利用激光诱导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以及其在肿瘤治疗、皮肤病治疗、眼科手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这本书的出现,不仅能够满足我对激光技术的理论学习需求,更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安全知识和应用指导,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和安全地接触和应用激光技术。

评分

手里捧着这本《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我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握住了通往科技前沿的钥匙。书中关于激光的产生机制,特别是光放大和振荡原理的介绍,是我一直以来都想深入理解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生动的图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对居里-爱因斯坦系数、跃迁概率等概念的解释,以及如何理解不同增益介质的特性,例如对Nd:YAG激光器、He-Ne激光器等经典激光器的原理分析,都让我充满了期待。书中对于激光腔模式的理解,尤其是横模和纵模的区分,以及不同腔体结构对输出特性的影响,也是我渴望学习的关键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帮助我理解为何特定的腔长会对应特定的纵模频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腔镜参数来控制输出的横模特性。此外,关于激光在工业加工、医疗美容、科学测量等方面的应用,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激光焊接的原理、激光打标的精确控制,以及激光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都代表着激光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应用案例分析,并介绍相关的技术细节和发展趋势,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激光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评分

当我拿到《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这本书时,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要深入了解激光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激光在天文学和空间探测中的应用,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例如,月球激光测距,如何利用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这对理解月球轨道和地球自转至关重要;以及激光在空间望远镜中的应用,如何利用激光进行光学像差校正,提高成像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应用的原理和技术细节,例如激光测距的往返时间测量方法,以及激光诱导的自适应光学技术。此外,书中关于激光在环境监测和遥感领域的应用,也让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例如,激光雷达(LIDAR)在大气成分探测、气象研究、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分析返回信号来获取大气参数和地表信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并介绍激光在气候变化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激光在天文学、空间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交叉应用的宝贵平台。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出自己求学时代,在图书馆翻阅泛黄的技术书籍,那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与渴望的激动心情。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带着一丝科技的冷峻感,却又隐隐透露出它所承载的丰富知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地翻到目录页,一行行精炼的标题映入眼帘,从最基础的激光产生机理,到各种类型的激光器介绍,再到激光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尤其是看到“非线性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超快激光技术”等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通往前沿研究的大门正在徐徐打开。我本身对光学领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都想系统地学习激光这门技术,因为它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众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早期的科研探索,到如今在通信、医疗、制造、国防等各个领域的不可或缺,激光的发展史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激光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够解答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例如不同激光增益介质的优缺点对比,不同谐振腔结构的原理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激光器。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吸引大量来自高校、研究所及相关产业的技术人员和学生,大家都在期待着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科学语言,辅以清晰的图示和实例,将复杂的激光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评分

初次接触《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奥秘的光学殿堂,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畏与渴望。书中关于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是让我尤其感到兴奋的部分。我一直对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奇妙现象着迷,例如二次谐波产生(SHG)、参量放大(OPA)、受激拉曼散射(SRS)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这些非线性光学过程的物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晶体和激光参数来实现这些效应。这些效应在频率转换、光参量振荡、超快激光脉冲产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书中关于超快激光技术的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期待。皮秒、飞秒甚至阿秒激光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物质瞬态过程的研究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超快激光器的产生原理,例如锁模技术、增宽技术,以及超快激光在材料加工、生物成像、光谱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激光非线性光学效应和超快激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科研实践的绝佳机会。

评分

手握这本《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我内心涌起一股探索前沿科技的激动与期待。书中关于激光在信息存储和通信领域的应用,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例如,光盘(CD/DVD/Blu-ray)的读取和写入原理,激光如何精确地在盘片上刻录和读取数据;光纤通信中的激光器和调制技术,如何实现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传输;以及未来的光存储技术,如全息存储,将如何突破传统存储的瓶颈。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这些技术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例如光盘记录介质的特性,光纤的模式传输特性,以及全息存储的编码和解码方法。此外,书中关于激光在量子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也让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例如,量子通信中的量子密钥分发(QKD),利用激光的量子纠缠特性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以及量子计算中的激光控制技术,如何利用激光精确地操控量子比特的状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激光在信息科技领域,特别是量子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机会,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科技趋势。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专业书,很好

评分

好好

评分

这本书的质量很好,感觉不错。

评分

页码好薄,不知道现在的书都这样吗?

评分

专业书,很好

评分

自营的书,质量有保证,方便快捷!

评分

不错,书挺好的

评分

自营的书,质量有保证,方便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