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涛 著
图书标签:
  • 支付清算
  • 金融科技
  • 中国金融
  • 金融发展
  • 普惠金融
  • 金融创新
  • 支付行业
  • 清算体系
  • 金融报告
  • 2017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8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6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构成,总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量化分析工具考察了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专题报告跟踪分析了国内外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热点与难点,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以支付经济学为主线的学术文献,组织翻译了美联储发布的“美联储支付研究报告(2016)”。

作者简介

杨涛,男,1974年生,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等。
程炼,男,1976年9月生,江西德兴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金融地理与金融监管、支付清算等。学术论文包括“复杂产权论和有效产权论 - 中国地权变迁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扭曲与财富转移”“社会网络: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宏观审慎管理可行性及实施方案研究”“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研究”等。论文“管理浮动、外汇储备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获2008年首届“国际金融青年论坛”会议论文一等奖。

目录

总报告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
第一章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01
  一 2016年基本情况及特点/002
  二 2016年子系统运行情况/005
  三 2016年重要事件/015
  四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018
  五 完善思路/020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25
  一 2016年基本情况及特点/025
  二 2016年监管环境/031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040
  四 发展趋势及前景/043
第三章 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47
  一 2016年基本情况及特点/047
  二 2016年重要事件/060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064
  四 完善思路/065
第四章 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067
  一 支付清算业务总体发展态势/067
  二 支付清算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联系/075
  三 支付清算指标与总体价格水平的联系/086
第五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097
  一 各地区资金流动规模/097
  二 地区间资金流动情况/099
第六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103
  一 支付清算指标与宏观经济稳定/103
  二 银行间资金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性/106
第七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111
  一 2016年货币政策实施概况/111
  二 支付清算体系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16
  三 人民币清算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21

专题报告 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
第八章 在多元竞争中发展规范的银行卡市场/124
  一 银行卡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124
  二 银行卡市场规模的扩大/128
  三 进一步向规范化和多元化发展/135
  四 2017年银行卡市场发展趋势/138
第九章 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最新进展/141
  一 全球支付市场发展概况/141
  二 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进展/145
  三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监管新趋势/193
  四 结论与展望/197
第十章 跨境证券交易结算的实践和展望/200
  一 导言/200
  二 跨境交易结算模式概述/202
  三 关于跨境互联互通模式的比较分析/216
  四 影响跨境互联互通的主要因素/220
  五 对我国证券跨境交易结算模式的展望/222
第十一章 外汇市场支付结算系统的发展/226
  一 概述/226
  二 国际监管标准/232
  三 外汇支付系统与机制述评/236
  四 降低外汇结算风险的方法/241
  五 降低外汇风险对于中国和人民币的意义/244
第十二章 国家快速支付体系:银行与非银行视角/253
  一 引言/253
  二 支付系统的“风险-成本前沿”理论/254
  三 快速支付体系:基本概念/257
  四 发展中的快速支付系统:银行与非银行/261
  五 国家快速支付体系的建设思路/268
第十三章 关于支付经济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275
  一 金融科技与支付清算体系:区块链与数字货币/276
  二 支付经济学热点研究领域的新进展/291

附录1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定位与监管/301
  一 金融科技发展的全球版图/302
  二 金融科技如何改变金融体系/307
  三 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和监管/310
  四 科技与金融未来融合趋势展望/316
附录2 支付行业变革与国际金融普惠实践/319
  一 引言/319
  二 发展现状:成绩与不足/321
  三 助力发展的四大趋势/324
  四 面临的挑战/327
  五 解决方案/330
  六 小结/335
附录3 美联储支付研究报告(2016)/337
  一 主要发现/338
  二 非现金支付/339
  三 卡支付/342
  四 普通卡诈骗类型与芯片卡应用/345
  五 ACH支付/348
  六 支票支付/348
  七 关于本研究/350

Contents/353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五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将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清算组织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报告之后,连续四本都引起了政策层、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历经多年耕耘之后,我国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某些领域在全球也逐渐居于前列。但是在“大干快上”的高速发展之后,则需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土壤”,协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并让“浑水摸鱼”的“劣币”退出市场。对此,我们认为应深入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积极落实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围绕效率与风险的“跷跷板”,亟须提升对后者的关注度。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FMIs)是当前最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金融研究领域之一,主要包括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证券结算系统(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交易数据库(Trade Repository)。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更加关注FMIs的稳健性与安全性。2012年,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联合发布并出版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旨在形成全球共同努力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软法”。在PFMI的九大方面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主要内容,其篇幅远大于其他要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具有特殊性,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所提到的:“若是要存心搞垮美国经济,只需摧毁其电子支付系统就行了。”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如同经济基础设施一样,在初期严重缺乏的时候,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布局,从而保障金融“交通和物流”的顺畅。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需全面提高建设质量,严格防止“豆腐渣”工程和低效项目。
虽然近两年欧美也开始强调支付市场效率,但其已有多年的严格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相比较而言,我国则到了需大力抓好金融基础设施“项目监理”、有效防范风险的时点,当然这一“跷跷板”将来也是动态变化的。
第二,基于国家支付体系的战略视角,需要统筹安排,构建“多层次新型支付市场”。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复建设、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一直受到关注。同样,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随着“初级阶段”告一段落,也需要从国家支付体系的大视野,进行更好的战略统筹。
事实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美联储在2015年发布《提升美国支付体系战略报告》之后,专门成立两个工作组,分别围绕效率与安全,重点推动美国支付体系变革,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再如,2017年初埃及成立了由总统领导的国家支付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总理、央行行长、央行副行长以及国防部部长、计划部部长、内政部部长、通信部部长、司法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等内阁成员,还有情报总局、行政检察署、财政检查局等机构负责人。该机构负责减少银行部门外纸币的使用、支持和鼓励电子支付以及构建国家支付体系并对该体系框架进行监督以降低相应风险。同时,该机构还将促进民众对银行体系的利用,实现正式经济和非正式经济的融合,降低货币转移成本,增加税收,保护支付体系使用者的权益,等等。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是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有时呈现某些“多头并进”和“碎片化”现象。如今,为了更好地承载金融创新与发展功能,需要打造一个高效的“多层次新型支付市场”。对此,一方面,需要从全局看问题,注重多重目标协调,不应只片面看问题,纠结于局部利益目标;另一方面,在法律、监管、治理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建设,有效应对功能日益复杂的支付清算设施,因为伴随金融机构的“混业”,金融基础设施更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边界模糊”。
第三,优化支付市场供给与培育有效需求,改善支付体系的“稳健性”与“弹性”。一方面,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创新和发展需求相比,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仍然严重不足。例如,就零售支付而言,这种有效供给更需强调结构与质量,而非“唯数量论”。又如,几百家拥有支付牌照的机构曾被作为改革成就,但当众多机构业务单一、同质甚至难以为继,某些“壳”牌照价格被恶炒至天价之时,市场便需要挤出“泡沫”和“无效供给”,构建更加严格的违规惩罚与退出机制。再如,处于灰色地带、无证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数量众多,尤其是打着创新名义的某些模式,其风险不容小觑。还有,同样是电子支付业务,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处理金额远远低于银行,处理笔数却逐渐超过银行,这表明二者的服务定位差异。当然,除了零售支付之外,大额支付、证券清算结算设施等也面临优化供给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就需求而言,首先需要培育居民、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有效支付清算需求,认清“过于花哨”和短期“过渡性”需求的局限性。例如,支付如同道路设施一样,其提供的基本功能还是交通,在路边设置广告宣传栏当然有必要,但如果太“吸引眼球”,或许也会造成“事故多发”。又如,以零售支付创新来促进消费非常重要,但如果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条件跟不上,则便利支付加上金融杠杆共同作用于消费行为,最终不一定有利于居民福利提升。再如,债券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分割、制度缺失等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其金融基础设施供求失衡相关。这些都意味着,支付清算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需要避免大起大落,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强调持续、稳健、均衡发展。
第四,处理好平台化与垂直化、国有化与民营化等基本关系,也是亟待应对的重大挑战。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处理好一系列复杂关系。其一,基础设施自然具有某种“公共性”特征,支付清算设施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支付清算组织、系统在“经营可持续”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共性”原则。其二,支付清算组织承载着资金流动、“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功能,天然具有某种平台化特征,也是平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全球复杂支付体系也已悄然形成,近年来支付也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和市场营销的新手段。由此,在服务平台参与者与自身掌控产业链之间,或许会面临某种权衡困局,如银行卡组织曾经存在“三方模式”还是“四方模式”的“路线之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存在是否有隐形“跨行转接清算”的争议。从客观上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兼容,选择平台化的“开放性”还是垂直化的金融控制“闭环”,也是许多支付清算组织“向左走、向右走”的难题。其三,以欧美为代表,现代支付清算设施往往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在复杂的监管约束下,民营化设施也成为主流。相比较而言,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未来更是面临新的权衡。长期而言,对于支付交易层面来说,应该在监管一致性前提下,继续推动各类支付机构的市场化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充分参与;对于清算结算环节来说,基于国情,在适度推动民营化的同时,仍需在新形势下探索国家自主可控的原则与模式。应该说,符合法律与国家政策、市场化运营、民营资本参与、减少行政规制之间完全能够实现协调共存。
第五,真正推动支付行业转向扎实的金融科技驱动。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于2016年初对“金融科技”做出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就全球来看,支付领域正是金融科技最具生命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对此,一是面临新技术时代的重要转折期,无论银行还是非银行支付机构,都要减少对制度红利和套利的“迷恋”,真正把科技驱动作为支付服务创新的核心动力,强化金融科技的“正外部性”;二是要消除“金融科技腾飞幻觉”,因为支付工具创新虽然看似“眼花缭乱”“赶英超美”,但是在基础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化等层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三是金融科技可能使得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运行的底线不能突破,相应的穿透式、功能式支付监管体系也需完善。
第六,“三路并进”完善支付消费者保护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金融监管进一步强调和突出金融消费者保护,以致引起了金融业的许多争议。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刚刚起步,属于保护不足而非过度。对于支付消费者保护来说,考虑到其特殊性,更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对此,一是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完善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依据、工作思路、方法与模式,使得违规者与机会主义者承担高额违规成本;二是需要协会等自律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致力于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使得各类侵犯消费者的行为、不同主体串谋的行为等都“无所遁形”,并且“人人喊打”;三是应该致力于提升支付消费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支付领域的违规乃至诈骗行为失去生存的土壤,因为随着新型支付手段的飞速发展,大量问题是因支付服务消费者不熟悉安全原则而遭受损失的。
总而言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支付清算领域都有大量有价值的、前沿性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鉴于此,《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支付清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
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具体包括:“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
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监管规则、不同国家的支付市场运行等最新进展进行了动态跟踪,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献,并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与支付清算研究相关的三个资料,即金融科技、支付与普惠金融,以及美联储发布的相关报告。具体包括:“在多元竞争中发展规范的银行卡市场”;“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最新进展”;“跨境证券交易结算的实践和展望”;“外汇市场支付结算系统的发展”;“国家快速支付体系:银行与非银行视角”;“关于支付经济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定位与监管”;“支付行业变革与国际金融普惠实践”;“美联储支付研究报告(2016)”。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所长、王立民书记等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本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告由杨涛担任主编,负责本报告的组织编写、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统稿和审定工作;程炼担任副主编,负责部分报告的撰写及统编工作。各章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傅勇、万阿俊;第二章,王邦飞、郑弘、王雅洁;第三章,李鑫;第四章,程炼;第五章,程炼;第六章,程炼;第七章,杨晓龙、费兆奇;第八章,刘磊、许一帆;第九章,周莉萍、周亚平;第十章,陈加赞;第十一章,Sammie Chan、Elise Kim、Linda Santiago、Peter Went、Daniel Lennon、Rachael Hoey;第十二章,赵鹞;第十三章,董昀、李鑫;附录1,周莉萍;附录2,王东、Amina Tirana、岳杨祺;附录3,李淼、李重阳(翻译)。
与2013~2016年推出的四本报告相比,《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在总报告部分,一直保持研究框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专题报告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继续跟踪各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动态和梳理相关文献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理论与实务的热点与难点研究。如针对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跨境证券交易结算、外汇市场支付结算展开分析,就日益火爆的区块链进行了研究文献梳理,并且围绕国家快速支付体系建设进行了相关探讨,等等。
当然,由于支付清算研究同时也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领域,不仅在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不断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各国都在此领域面临诸多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研究储备有限,本报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抛砖引玉”,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促进研究者与监管者、从业者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真正使我国的支付经济学得到发展,使支付清算体系的政策与实务研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走向前沿,从而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实现高效、健康、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 内容提要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全面梳理了2017年度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的宏观环境、发展现状、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深入分析了在金融科技浪潮和监管政策引导下,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如何实现创新发展、风险防范和服务升级,为理解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演进提供了权威视角。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与支付清算市场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状况以及国际收支等关键指标,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对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同时,报告也探讨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因素,如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地缘政治风险等,对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可能带来的外部冲击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报告重点阐述了2017年中国支付清算市场所处的整体环境。这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渗透程度以及消费者支付习惯的变迁等。特别强调了国家对金融科技的鼓励与规范并重,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为跨境支付清算带来的新契机。 第二部分: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 支付体系的稳健运行与效率提升 报告详细介绍了2017年中国支付体系,包括银行间支付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小额支付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各系统的交易量、交易额、处理效率以及技术升级的进展。强调了支付清算系统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 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增长与市场格局 2017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继续深化发展的关键一年。报告深入剖析了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包括移动支付在日常消费、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分析了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份额、盈利模式以及竞争策略。同时,报告也关注了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尝试和发展动态,探讨了移动支付的生态构建与用户体验优化。 三、 互联网金融与支付清算融合发展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保险等业务与支付清算环节的紧密联系。报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何借助支付清算系统实现资金的募集、存管、划转等功能,并分析了这种融合对传统金融业态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同时,也关注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特别是资金存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和市场实践。 四、 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境支付清算业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报告分析了2017年中国在简化跨境支付流程、提升跨境资金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关注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支付清算领域的推进,包括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情况。同时,也探讨了金融科技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如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汇款、贸易融资等方面的潜力。 五、 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与安全保障 风险防范始终是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的核心内容。2017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支付清算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报告深入分析了支付欺诈、洗钱、信息泄露等风险的演变趋势,以及监管机构和行业参与者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方面所做的努力。重点介绍了在合规经营、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KYC)、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监管政策和技术应用。 第三部分: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报告也客观指出了2017年行业面临的挑战。这包括: 监管趋严与合规压力: 随着金融监管框架的完善,支付清算机构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尤其是在风险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等方面。 技术创新与安全平衡: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等方面的风险,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是重要课题。 市场竞争加剧与同质化: 支付清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普惠金融的深化与挑战: 尽管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惠金融,但仍有部分群体,如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在享受支付便利性方面存在障碍。 二、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发展特点的分析,报告对未来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支付清算领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合规与创新的协同发展: 监管将继续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鼓励合规创新,推动支付清算行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支付场景的多元化与智能化: 支付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物联网、智能穿戴等技术结合,实现无感支付、个性化支付等智能化体验。 跨境支付清算的持续优化: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境支付清算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技术创新也将助力跨境支付的便捷化和高效化。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强化: 在数据日益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将不断完善。 构建开放、合作、安全的支付生态: 支付清算行业的参与者将更加注重生态构建,通过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应对挑战,服务实体经济。 结论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通过对2017年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全方位的梳理和深入分析,勾勒出了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在创新、发展与监管中不断前行的图景。报告不仅为相关研究者、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也为公众了解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巨大进步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翻阅《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时,对于其中可能涉及的支付安全和风险防范的篇幅,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对于支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报告中如果能够详细阐述当前支付清算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比如欺诈、盗刷、信息泄露等,并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那将非常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报告中对这些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的介绍。例如,生物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在反欺诈中的应用、以及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此外,对于用户而言,提高支付安全意识和掌握必要的防范技巧同样重要,报告中是否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另外,我想了解的是,在监管机构、支付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如何形成一个协同效应,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支付环境。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支付清算行业现状的记录,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一直认为,支付清算体系的成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报告中对2017年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全景式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整个行业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边界的努力。我希望在报告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氛围,而不仅仅是对数据的枯燥呈现。例如,报告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支付机构或技术公司的创新案例,它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实现技术突破,并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这些故事性的内容,往往比纯粹的数据分析更能打动人心,也能更深刻地展现出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评分

刚刚拿到这本《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支付清算行业的动向。2017年,这个年份本身就充满了特殊的意义,恰逢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洗礼。我想,这本报告应该能为我们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数据和趋势背后的深刻逻辑。从目录来看,它涵盖了宏观环境、技术创新、市场格局、监管政策等多个维度,这让我对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移动支付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网银支付等支付方式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数字货币的兴起是否开始对现有的支付体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报告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新兴支付手段的成熟度、安全性以及它们对整个金融生态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另外,国际支付清算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突破和发展,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支付清算在未来几年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对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意义。

评分

读了《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的开头部分,我被其中对宏观经济环境与支付清算行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所吸引。报告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支付方式的罗列和描述,而是将支付清算的发展置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我对报告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文中提及的,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战略,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支付清算市场的演进,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我个人一直在思考,当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时,支付行为本身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用户体验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报告中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也看到了支付清算行业如何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我特别留意到报告中对中小企业支付需求的关注,这通常是宏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如果报告能对他们的支付痛点、以及支付解决方案的创新提供深入的分析,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在技术创新这一章节的论述,可以说是切中了当下支付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我一直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支付清算这个高度依赖技术支撑的领域。报告中对这些技术的引入和解读,让我看到了支付清算行业不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延伸,而是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些技术是如何具体地被应用于提升支付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控制的。例如,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证券结算等领域的潜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在反欺诈、信用评估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关注到报告中可能提到的,对于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监管挑战的探讨。毕竟,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未知数。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如何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无疑是监管机构和行业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在探讨国际支付清算发展趋势的章节,我个人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入全球化,而支付清算作为连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其国际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我希望报告中能够对全球支付清算市场的主要发展动向进行梳理,例如,跨境支付的效率提升、数字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支付创新和监管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报告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人民币国际化在支付领域的推进情况,以及中国支付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我关注的不仅是中国支付体系的“走出去”,也包括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为全球支付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所涉及的监管政策部分,对于我理解整个行业的合规性与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我深知,支付清算作为金融体系的“血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套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其稳定运行的基石。报告中对2017年及前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支付清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调整,想必会有详尽的梳理。我特别关注的,是监管部门在面对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时,如何把握“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例如,对于备付金的管理、账户分类、实名制要求、以及跨境支付的监管等问题,报告是否会提供深入的解读?同时,我也很好奇,报告中是否会对一些标志性的监管事件或政策调整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对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罚,或者对某些创新模式的规范化处理,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监管的意图和影响力。

评分

我特别期待《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中对支付清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2017年,支付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各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报告中对未来趋势的分析,无疑会为我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我希望看到报告中对诸如无现金社会、刷脸支付、物联网支付、以及更加智能化的支付解决方案等话题的探讨。它们是否会成为现实?何时会成为现实?它们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模式?此外,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关注的是这些趋势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和社会影响。例如,无现金社会对金融包容性的影响,或者物联网支付对传统零售业的颠覆。我相信,报告中对于这些前瞻性问题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我们的个人和事业发展提供启示。

评分

从《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的篇幅来看,它对中国支付清算市场格局的分析,应当是极其细致和深入的。我一直以来都对第三方支付巨头,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如何能够迅速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感到好奇。报告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巨头的商业模式、用户获取策略、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生态建设来巩固市场地位的?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希望看到报告中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面对第三方支付冲击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转型路径的分析。银行是否在积极拥抱开放银行、API经济等新模式?它们在支付创新方面又推出了哪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除了这两大巨头之外,国内市场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有潜力的新兴支付力量?例如,一些专注于特定场景的支付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些在细分领域拥有独特优势的参与者。我对这些“隐形冠军”的观察和分析同样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阅读《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的过程中,我对其中提及的“支付场景”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刻感受到,支付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行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消费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报告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支付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和支付解决方案?例如,线上购物、线下零售、公共交通、餐饮娱乐、以及政府服务等场景,它们各自的支付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我特别希望看到报告中对“场景金融”的探讨,即如何将支付能力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例如,在消费场景中嵌入信贷、保险、理财等服务,或者在B端企业服务中提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运营支持等。这种跨界融合的趋势,无疑是未来支付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