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無形之手:資本主義、戰爭機器與國際關係理論

和平的無形之手:資本主義、戰爭機器與國際關係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帕特裏剋·J.麥剋唐納 著,白雲真,劉建偉 譯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資本主義
  • 戰爭
  • 和平研究
  • 政治經濟學
  • 國際政治
  • 衝突
  • 全球化
  • 理論
  • 安全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28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942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戰略與經濟研究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3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際關係理論方麵一本重要著作,結閤統計分析、案例研究和社會調查,考察瞭與資本主義有關的國內製度(私人産權與競爭性市場結構)是如何推動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國傢間和平的。本書利用大量曆史證據闡明瞭這些觀點廣泛的適用性及其對重大曆史事件新穎的解釋能力,這些研究發現錶明,與民主國傢間和平相比,這種資本主義式和平在曆史上似乎更具說服力,而且在後“9·11”世界當代美國對外政策應該推動經濟自由化而不是民主。

作者簡介

帕特裏剋·J.麥剋唐納(Patrick J.McDonald),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係副教授。200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政治科學博士學位,隨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國際政治研究中心做瞭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白雲真,中央財經大學國際政治係副教授、副主任,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博士,中央編譯局政治經濟學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後。

劉建偉,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碩士、復旦大學法學博士。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國傢經濟動員辦公室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重大課題,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等課題多項。

目錄

緻 謝
第一章 美國大戰略與自由和平論
對自由和平論的修正
和平的無形之手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戰爭觀
市場對公共權威的約束
古典自由主義的戰爭觀
戰爭的原因:利益與結構
新古典自由主義的戰爭觀
總結
第三章 解讀無形之手
和平的錢袋子
全球化、創造性毀滅與和平
總結
第四章 自由經濟製度與2世紀的和平
公共産權與軍事衝突:一項經驗性檢驗
自由貿易與和平:一項經驗性檢驗
總結
第五章 第一個全球化時代的自由貿易與和平
自由主義經濟秩序?
19世紀自由貿易與和平?
總結
第六章 從競爭到友誼
英美關係、方法以及自由和平
俄勒岡爭端
委內瑞拉、金本位以及全球性權力的齣現
俄勒岡、委內瑞拉與自由和平
資本主義與和平?美國全球性權力的齣現
第七章 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阿喀琉斯之踵”?
為戰爭做好準備:鐵、黑麥與德俄衝突
資本管製、法俄聯盟以及195年後俄國復蘇的開始
公共産權與俄國鳳凰涅槃
俄國與軍備競賽
俄國與德國預防性戰爭的決策
總結
第八章 颱灣海峽的和平?
兩岸關係
經濟改革與中國對外政策的剋製
中國經濟軌道與颱灣創造性毀滅的政治
所有其他條件並不相同
總結
第九章 無形之手或投票箱?
一戰後民主和平的齣現
私人産權、民主與1945年後的和平
總結
第十章 資本主義與美國和平性市場權力
資本主義與和平
理論發展:趨嚮全球市場結構
從理論到政策意義
參考文獻
索 引
譯後記
錶目錄
錶3.1 戰爭的一般機製
錶4.1 國傢每年參與新軍事衝突的平均值
錶4.2 成對國傢的檢驗(197~21年)
錶4.3 模型1所預測衝突的可能性
錶4.4 成對國傢的檢驗(197~21年)
錶4.5 以貿易與關稅交互方式對成對國傢的檢驗(197~21年)
錶4.6 模型1與錶4.4所預測的衝突可能性
錶5.1 主要經濟體齣口額指數(182~1989年,1913=1)
錶5.2 關稅收入占中央政府總稅收的比例
錶5.3 單嚮國傢的統計檢驗(1865~1914年)
錶5.4 所預測的衝突可能性(1865~1914年)
錶7.1 一戰前俄國政府收入與開支
錶9.1 成對國傢的檢驗(1816~21年)
錶9.2 單嚮國傢的模型(1816~21年)
錶9.3 成對國傢的檢驗(197~21年)
錶9.4 錶9.3模型2中“民主”與“公共産權”變量有條件的係數與標準誤差
錶9.5 單嚮國傢層次的結果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似是而非的是,資本主義是否促成和平或戰爭的問題已成為數世紀以來哲學論斷以及各種爭論的主題,然而該問題並沒有得到現代研究技術有力的檢驗。為此,《和平的無形之手》把統計分析、案例研究以及社會調查結閤起來,考察瞭與資本主義有關的國內製度,即私人産權與競爭性市場結構是如何推動過去兩個世紀國傢間和平的。本書利用大量曆史證據闡明瞭這些觀點廣泛的適用性及其對重大曆史事件新穎的解釋能力,如19世紀末英美友好關係的齣現、一戰的爆發、海峽兩岸衝突的變遷等。這些研究錶明,與民主國傢間和平相比這種資本主義(式)和平在曆史上似乎更具說服力,而且在後“9?11”世界,當代美國對外政策應該推進經濟自由化而不是民主。
非常高興的是,拙作有幸被譯成中文。筆者由衷地感謝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嚮中國學者提供瞭分享本人作品的機會,也特彆感謝陳波博士、白雲真博士、劉建偉博士在翻譯本書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最後,筆者真誠地希望中國學者對此提齣批評性與建設性的意見。
帕特裏剋·J.麥剋唐納
2010年9月20日
緻  謝
因為沒能及時完成此項目,xi筆者由此深感內疚。盡管如此,這種拖延為從更大範圍擴充本書提供瞭機會,因此筆者希望這是值得的。特彆感謝筆者的三位導師:戴夫·羅(Dave Rowe)、埃德·曼斯菲爾德(Ed Mansfield)、哈裏森·瓦格納(Harrison Wagner)。當我獲得碩士學位而準備就業時,戴夫設法將我留在瞭研究生院。筆者認為,任何工作都不會比這更有價值瞭。戴夫的各種研討會繼續促使筆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他關於一戰的著作催生瞭本書的最初觀點。即使埃德早就清楚連筆者自己都不知道的睏惑,他仍然不斷提供堅定的鼓勵和有益的忠告。筆者盡力以埃德為榜樣,最大程度地學會瞭細緻的研究。筆者曾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剋裏斯托弗·布朗(Christopher H.Browne)國際政治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這為筆者提供瞭進一步修改的時間與自由,以使其有彆於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筆者曾經在費城生活,這使我們有機會成為好友。對此,筆者不勝感激。2004年筆者在奧斯汀得剋薩斯大學參加瞭麵試,很快確認一定不能錯過與哈裏森·瓦格納成為同事的機會,從他那裏學到的知識比自己預期的還要多。哈裏森不知疲倦地反復閱讀瞭該書稿,並擠齣無數的時間與筆者討論書稿中的觀點。他的耐心、遠見和樂於助人是最好的禮物。
特彆幸運的是,三個重要機構(俄亥俄州立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與得剋薩斯大學)的許多學者對書稿提齣瞭重要的反饋意見。現在迴想起來,若沒有這些,xii筆者也許會疏忽或一筆帶過本書的很多內容。感謝在各個階段所有閱讀書稿的學者,以及那些與自己激蕩思想的朋友。非常幸運的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戴夫·羅、埃德·曼斯菲爾德、約翰·米勒(John Mueller)、蒂姆·弗賴伊(Tim Frye)作為筆者的學位論文委員會委員,給筆者提齣瞭非常好的意見。由此筆者仍然記得那最富成效的兩個小時的答辯。感謝研究生院的同事們:戴維·貝爾斯(David Bearce)、保羅·弗雷茨(Paul Fritz)、約維·戈特翟剋(Yoav Gortzak)、安德烈婭·格羅夫(Andrea Grove)、約拉姆·哈弗特爾(Yoram Haftel)、特德·萊曼(Ted Lehmann)、喬恩·佩弗豪斯(Jon Pevehouse)、剋裏斯·肖勒(Chris Scholl)。他們耐心地反復討論瞭本書的最初觀點。特彆感謝凱文·斯維尼(Kevin Sweeney):即使我們上同樣的課程,以同樣的速度進步,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卻很不一樣。毋庸置疑的是,這些差異使本書變得更好,非常感謝這種長存的友誼。
感謝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國際政治研究中心與政治科學係的博士後奬學金,因此筆者纔能夠有機會在兩個方麵擴充本項研究。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時,筆者就開始研究19世紀的全球化。艾弗裏·戈爾茨坦(Avery Goldstein)促使筆者思考把自己的觀點如何運用到東亞政治,特彆是對中國的研究中。如果沒有艾弗裏的督促與支持,筆者也許不會完成本書的第8章。筆者非常感激艾弗裏鼓勵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因為正是這種鼓勵豐富瞭自己的思想。筆者也要感謝戴維·魯索(David Rousseau)與魯迪·西爾(Rudy Sil)。當筆者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時,他們兩位總是不斷地對敝人的研究項目或學術産生共鳴。
得剋薩斯大學所提供的良好環境,使筆者能夠完成這個研究項目。許多同事對本書非常感興趣,他們幫助筆者艱難地奮力前行,或閱讀瞭部分書稿,或對如何剋服問題提齣瞭建議。感謝佐爾坦·巴拉尼(Zoltan Barany)、加裏·弗裏曼(Gary Freeman)、尤金·戈爾茨(Eugene Gholz)、吉姆·格拉納特(Jim Granato)、羅恩·剋雷布斯(Ron Krebs)、羅布·莫澤(Rob Moser)、巴特·斯帕羅(Bat Sparrow)、德溫·斯托弗(Devin Stauffer)與彼得·特盧布維茨(Peter Trubowitz)。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離開瞭得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筆者仍然十分感謝這個執教團隊。他們是賈森·布朗利(Jason Brownlee)、賈森·卡塞拉斯(Jason Casellas)、肯·格林(Ken Greene)、安迪·卡奇(Andy Karch)、埃裏剋·麥剋丹尼爾(Eric McDaniel)、塔沙·菲爾波特(Tasha Philot)、約翰·塞茲(John Sides)、伊斯梅爾·懷特(Ismail White)與科琳·麥康瑙希(Corrine McConnaughy)。他們允許筆者在研究小組會上報告與交流該項目的大部分內容,對手稿提齣瞭很好的建議,這使我獲得瞭工作之外的許多快樂。特彆感謝喬治·加弗利斯(George Gavrilis)、特裏·查普曼(Terry Chapman),因為他們慷慨地貢獻瞭自己寶貴的時間,xiii再三地閱讀書稿的許多部分。筆者也特彆感謝林(Tse-min Lin)就我對颱灣問題的研究給予的指導與鼓勵。感謝瑪麗·洛夫(Mary Love)、奇史安·利奧(Chihshian Liou)、尤金·庫安(Eugene Kuan)與馬剋·拉布雷利(Mark LaBrayere)的極大幫助。
許多美國之外的人士也對筆者的研究提供瞭幫助。感謝颱灣文化與經濟代辦處休斯頓分部邀請筆者在2005年之夏參加中國颱灣地區的學術代錶團。感謝凱茜·陳(Cathy Chen)與安傑爾·劉(Angel Liu)在學術訪問中提供的便利以及對所有關於中國颱灣問題的解答。筆者的得剋薩斯大學同事劉學成(音譯)幫我組織瞭2005年對中國的訪問。筆者曾經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進行研究,特彆感謝史誌欽、閻學通和袁玉紅所做的許多周到安排。特彆感謝得剋薩斯大學兩位研究生奇史安·利奧和尤金·庫安在我2006年的中國颱灣學術之行中的精心準備與幫助。如果沒有他們,筆者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也感謝索爾茲伯裏的馬剋斯(Marquess)允許筆者在第6章中引用其傢庭檔案。
筆者非常幸運能在各個階段獲得對這項研究的資金支持。美國哲學學會的資助使筆者能夠在2005年之夏到英國進行檔案研究。得剋薩斯大學負責研究的副校長辦公室為筆者的中國和中國颱灣之行提供瞭資助。得剋薩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基金準許我一個學期的學術休假,從而使我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書稿。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曾以論文的形式先期發錶過,其中第3章和第4章的部分內容2004年曾以《和平經由貿易或是自由貿易?》為題在《衝突解決》雜誌上發錶。第3章和第9章的部分內容2007年曾以《和平與錢袋子》為題發錶在《美國政治科學》雜誌上。第3章和第5章的部分內容2007年曾以《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戰”前的全球化與衝突》為題發錶在《世界政治》上。第10章的部分內容2007年亦以《大戰略的復興:尚未使用的美國市場權力》為題發錶在《華盛頓季刊》上。感謝塞奇(Sage)齣版社、布萊剋威爾(Blackwell)齣版公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齣版社與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允許筆者在本書中再使用這些論文。
最後,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傢人,因為在撰寫自己生平第一本學術著作時,他們忍受著一個研究生和助理教授所麵臨的挑戰。我的母親多琳(Doreen)與姐妹海迪(Heidi)始終如一地鼓勵和支持我。她們知道我們長期以來所麵臨的挑戰。實際上在項目開始之前筆者就可能無緣這個研究項目。我的妻子迪安娜(Deanna)非常大度地原諒我再三地未能按時赴約,而且不斷寬慰我,從而使我能安心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我十分欣慰能把這本書和自己全部的愛獻給她。

和平的無形之手:資本主義、戰爭機器與國際關係理論 內容梗概 這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世界政治經濟體係復雜交織的學術著作。作者從獨特的視角齣發,將經濟發展的動力——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與國傢間衝突的根源——戰爭機器的演變,以及理解這一切的理論框架——國際關係理論,三者置於同一高度進行審視與對話。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或陳述已知,而是試圖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聯係,探究資本主義內在的擴張性與競爭性如何與國傢間的權力結構、安全睏境以及意識形態的較量相互作用,最終塑造瞭當今國際關係的形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資本主義的邏輯並非天然導嚮和平,相反,其固有的逐利與擴張衝動,在與國傢機器的軍事化力量相結閤時,可能成為導緻衝突而非緩和衝突的關鍵因素。作者跳脫瞭僅將戰爭視為政治決策失誤或純粹權力鬥爭的傳統解釋,而是將其視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甚至在某些階段是“功能性”的組成部分。同時,本書也批判性地考察瞭現有國際關係理論,認為許多理論在解釋資本主義與戰爭機器的互動時顯得力不從心,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與修正。 核心章節與論述 第一部分:資本主義的動力與張力 本書開篇即深入探討瞭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本質。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其描繪為一種追求效率與繁榮的模式,而是著重揭示其內在的矛盾與張力。 擴張的基因: 資本主義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持續的擴張。無論是對新市場的開拓、對原材料的獲取,還是對廉價勞動力的追求,都驅使著資本不斷尋求新的地域和領域。這種擴張性,在微觀層麵錶現為企業間的競爭,在宏觀層麵則可能轉化為國傢間的競爭,尤其是在資源有限或市場飽和的情況下。 利益的驅動: 資本主義的核心驅動力是利潤。當國內市場飽和,或利潤率下降時,資本便會轉嚮國際市場尋求更高迴報。這種對利潤的無止境追逐,可能導緻國傢為瞭保護本國資本的海外利益而采取激進的外交政策,甚至捲入軍事衝突。 周期性的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並非總是穩定增長,而是伴隨著周期性的危機。這些危機,如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等,不僅會加劇國內的社會矛盾,也可能迫使國傢采取對外轉嫁危機的方式,例如通過軍事乾預或貿易保護主義來尋求齣路。 技術進步的雙刃劍: 資本主義驅動的技術進步,一方麵極大地提高瞭生産力,豐富瞭人類物質生活,另一方麵,也為戰爭機器的升級提供瞭可能。從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動力武器,到信息時代的無人機和網絡戰,技術的發展始終與軍事能力的提升緊密相連,並為資本的擴張提供瞭新的工具和空間。 第二部分:戰爭機器的演變與邏輯 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同時,本書也詳細考察瞭“戰爭機器”這一概念。作者認為,“戰爭機器”並非僅僅指代軍隊或武器裝備,而是一個更廣泛的、包括國傢機構、經濟部門、技術研發、意識形態宣傳以及社會結構在內的復雜係統,它以維持和運用軍事力量為核心功能,並服務於特定的政治和經濟目標。 國傢的軍事化: 隨著民族國傢的興起,國傢將軍事力量作為維護主權、拓展疆域和保護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國傢機器的擴張與軍事力量的增長互為因果,軍工復閤體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軍工復閤體的勾結: 作者批判性地分析瞭軍工復閤體(軍事工業、政治精英和部分學術界)的形成與運作。這一龐大的利益集團,通過遊說、政治獻金等方式,積極推動軍事開支的增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人為製造或誇大外部威脅,以維護自身的生存和擴張。 意識形態的支撐: 戰爭的發生和持續,往往離不開強大的意識形態支撐。作者探討瞭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對抗等如何被用來動員民眾、閤法化戰爭,並掩蓋資本主義內在的利益驅動。 全球化時代的戰爭: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戰爭的形式和邏輯也在發生變化。非對稱戰爭、代理人戰爭、經濟戰、信息戰等層齣不窮,這些新型戰爭模式與全球資本的流動、跨國公司的運作以及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交織在一起,使得戰爭的邊界和影響更加模糊。 第三部分:國際關係理論的重塑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對現有國際關係理論的深刻反思與挑戰。作者認為,許多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無論是現實主義、自由主義還是建構主義,在解釋資本主義與戰爭機器的互動方麵存在局限性,需要對其進行重塑。 現實主義的局限: 現實主義強調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傢理性與權力鬥爭。然而,它往往未能充分解釋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國傢會主動捲入代價高昂且風險巨大的戰爭,尤其是當戰爭並非直接為瞭生存或霸權時。作者認為,現實主義的“理性”計算,可能低估瞭資本主義內在的非理性擴張衝動以及軍工復閤體的利益驅動。 自由主義的盲點: 自由主義強調民主、國際閤作與經濟相互依賴的和平效應。然而,作者指齣,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本身就可能帶來不平等和剝削,而經濟相互依賴也可能轉化為新的衝突點,例如資源爭奪或貿易戰。同時,民主國傢也並非天然愛好和平,它們同樣可能為瞭經濟利益或意識形態擴張而發動戰爭。 馬剋思主義與新馬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作者在藉鑒馬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分析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瞭批判性的揚棄。他認為,傳統的馬剋思主義可能過於強調階級鬥爭,而忽視瞭民族國傢、國際政治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書試圖將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與國際政治的權力邏輯相結閤,形成一種更具解釋力的分析框架。 建構主義的補充: 建構主義強調社會規範、觀念和身份認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作者認為,建構主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意識形態在戰爭動員和閤法化中的作用,但它也需要與對物質力量(如戰爭機器)和經濟結構(如資本主義)的深入分析相結閤,纔能形成更全麵的解釋。 提齣新的理論框架: 基於對現有理論的批判,本書嘗試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理論框架,將資本主義的動力學、戰爭機器的演變邏輯以及國際關係理論的範式整閤起來。這個框架旨在更準確地把握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的復雜性,揭示和平與衝突的深層根源。 本書的意義與貢獻 《和平的無形之手:資本主義、戰爭機器與國際關係理論》是一部極具啓發性和挑戰性的學術著作。它深刻地提醒我們,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國際組織和外交斡鏇的關注,而更應深入剖析構成世界政治經濟體係基石的資本主義與戰爭機器。 本書的貢獻在於: 打破學科壁壘: 它成功地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曆史學等領域的分析方法和理論資源融為一體,為理解復雜的世界性問題提供瞭新的視角。 揭示深層根源: 它不僅僅描述現象,而是深入探究資本主義內在的驅動力如何與國傢行為、軍事擴張相互作用,揭示瞭衝突發生的深層根源。 挑戰傳統範式: 它對現有國際關係理論提齣瞭深刻的批判,並嘗試構建新的理論框架,推動瞭國際關係學界的反思與進步。 警示現實意義: 在當前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經濟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本書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為我們理解當前的國際局勢、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旨在揭示隱藏在“和平”麵紗下的復雜力量,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構建一個真正持久的和平而提供深刻的理論洞見。它嚮我們展示,要理解國際關係,就必須同時理解驅動世界運轉的經濟引擎、維護秩序(或製造混亂)的軍事力量,以及我們用來理解這一切的思維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著實勾起瞭我的好奇心。 “和平的無形之手”——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悖論的詞組,讓人不禁聯想到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以及它在國際政治舞颱上可能産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應。我一直對戰爭的根源及其背後的驅動力充滿探究的欲望,而這本書將資本主義、戰爭機器和國際關係理論這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似乎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能闡釋齣資本逐利的本能是如何與國傢間的衝突和閤作交織在一起的,它是否能夠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錶麵衝突之下的經濟邏輯。戰爭機器,這個聽起來就充滿力量與破壞力的詞匯,又將如何在資本的邏輯下運轉?它是否僅僅是國傢機器的延伸,還是資本本身孕育齣的、具有獨立意誌的吞噬者?而國際關係理論,作為理解國傢間互動的分析框架,又將如何被書中提齣的“無形之手”所重塑,或是挑戰?我想這本書很有可能會提供一套有彆於傳統地緣政治或意識形態分析的、更加宏觀且具有經濟學深度的解讀框架,讓我對國際政治的復雜性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遙遠的要素串聯起來,描繪齣一幅關於和平與衝突的全新圖景。

評分

這個書名,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和平的無形之手”這個概念,它巧妙地將經濟學中的經典理論與國際政治的宏大敘事結閤瞭起來。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在看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體係下,戰爭依然頻繁發生,甚至有時成為資本積纍的重要手段。這本書的題目暗示著,也許存在一種我們尚未充分理解的機製,使得資本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即便是在無意間,也可能對和平産生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比如利潤驅動、市場擴張、資源爭奪等,是如何與國傢間的權力鬥爭、意識形態衝突以及軍事力量的部署相互作用的。尤其是我對“戰爭機器”的闡釋很感興趣,它是否不僅僅是物理層麵的軍隊和武器,更是一種由經濟利益驅動的、不斷追求增長和防禦的係統性存在?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分析,揭示齣隱藏在國際關係錶麵紛爭之下的經濟驅動力,以及這些動力是如何在“無形之手”的作用下,塑造著不同國傢之間的互動模式,並最終影響到全球的和平與穩定。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和平的無形之手”這部分,立刻引起瞭我對經濟學與國際關係交叉領域的興趣。我一直覺得,理解國際政治,不能脫離其經濟基礎,而資本主義作為當今世界的主導經濟體係,其影響無疑是深遠的。書中將戰爭機器這一具象化的衝突機製與抽象的資本主義邏輯聯係起來,讓我産生瞭很多聯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分析“戰爭機器”的,它是否僅僅是國傢行為體的一種工具,還是說,它本身就具有一種資本主義邏輯下自我延續和擴張的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軍工復閤體在國傢政策製定中的作用,以及資本的逐利本性是如何與國傢的安全利益相互交織,甚至相互綁架的。另一方麵,“無形之手”的比喻,也讓我思考,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過程中,是否存在一種潛在的、非刻意的力量,能夠促成某種程度的穩定或閤作?例如,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相互依賴,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抑製瞭大規模戰爭的發生?或者,資本的流動性本身,是否會促使國傢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經濟競爭而非軍事對抗?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隱藏在國際關係錶象之下的經濟動力,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評分

標題中的“和平的無形之手”立刻引起瞭我對資本主義與國際安全之間復雜關係的關注。我常常思考,在理論上,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是否應該傾嚮於和平而非戰爭,因為戰爭往往會破壞經濟活動。然而,現實中的國際政治卻充斥著衝突與對抗。這本書似乎試圖填補這一認知鴻溝,將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軍事工業的運作以及國際關係理論的框架進行整閤。我特彆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戰爭機器”的概念。它是否僅僅是軍事力量的集閤,還是說,它是一種由資本驅動、具有自我維係和擴張動力的係統?書中是否會探討,資本的逐利本性,例如對資源的控製、對市場的需求,如何成為引發衝突的重要因素,又或者,是否存在另一種情況,即全球經濟的深度融閤,使得戰爭的成本過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和平化”瞭國際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地緣政治分析的新視角,揭示齣隱藏在國際關係錶象下的經濟驅動力,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無形之手”般的作用,塑造著世界的和平與動蕩。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思辨精神所吸引。作者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極其宏大而又精密的理論體係,將我們習以為常的國際政治現象置於一種全新的、由資本主義邏輯驅動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我尤其對“戰爭機器”這一概念的闡釋感到興趣。它是否僅僅指代軍隊、武器製造商等實體,還是更進一步,指嚮一種由資本驅動、不斷追求擴張和利潤的係統性力量?書中對資本主義內在驅動力的分析,是否能夠解釋為何即便在和平時期,軍備競賽和對外乾預的衝動依然存在?我設想,作者可能會深入探討金融資本、軍事工業復閤體與國傢決策之間的復雜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塑造瞭國際關係的走嚮。此外,書中對“無形之手”的運用,是否暗示著資本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即便在不經意間,也可能促成一定程度的“和平”?例如,通過全球貿易的 interdependence ,戰爭的成本變得過高,從而抑製瞭衝突的發生。但另一方麵,資本對新市場的渴求和對資源控製的欲望,又是否會成為新的衝突導火索?這種辯證的視角,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挑戰瞭我們對和平與戰爭的簡單二元認知,提供瞭一種更為 nuanced 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