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

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明董旻杰著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苏德
  • 军服
  • 政治
  • 军事
  • 军事史
  • 历史
  • 服饰
  • 资料性
  • 历史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9971
商品编码:1382089725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24
字数:295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二战苏德军服
      定价 69.80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周明 董旻杰 著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224
字数 295000
ISBN编码 9787552019971
重量 597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大量精美彩图全方位、分阶段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的各军兵种军服以及相关的军衔符号、勋章、领章、臂章、肩章、证章和个人装备及用品,既深具资料性,又富有艺术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目录

苏 军

苏联红军军服概述/3

1939―1940

步兵上士/6

炮兵下士/9

坦克兵上等兵/11

空军(航空兵)飞行员/12

炮兵中尉/13

空军(航空兵)大尉/14

步兵中将/16

步兵少将/18

1941―1942

NKVD边防军大士/19

炮兵中校/20

炮兵下士/22

工程兵下士/23

坦克兵上士/24

坦克兵中尉/25

摩托化步兵/26

大尉政治指导员/27

一级军事工程师/28

骑兵列兵/29

女民兵/30

哥萨克骑兵/31

上等红海军战士/32

1943―1945

军医勤务军士/33

步兵上士/34

步兵列兵和中校/35

女军医勤务人员/36

炮兵少将/37

炮兵少校/38

游击队员/39

步兵少将/40

步兵少校/41

军医勤务少校/43

坦克兵少校/43

NKVD边防军中校/43

侦察兵/44

步兵中尉/46

NKVD中校/47

NKVD边防军大尉/48

空军(航空兵)上尉/48

海军航空兵中尉礼服/49

步兵中将礼服/50

步兵下士礼服/51

附录:

苏维埃的荣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勋章/52

1945年莫斯科胜利阅兵式与胜利礼服/69

领章/90

臂章/91

肩章(1943式)/92

证章/94

个人装备/96

个人用品/98

 

德 军

德军军服概述/101

1939―1941

士官生/104

下士/106

伞兵/108

炮兵少尉/110

炮兵上尉/111

潜艇水手/112

1942―1943

海军/115

非洲军团步兵/118

山地师步兵/120

哨兵/122

步兵部队后勤士兵/124

值勤的宪兵/126

军警/128

党卫军帝国师/130

苏联战场后方的德国军警/132

“赫尔曼·戈林”装甲师/134

战斗机飞行员/136

“兴登堡”飞行联队飞行员/138

党卫军第16装甲掷弹兵师/140

工兵/144

伞兵/146

空军野战师/148

步兵/150

1944―1945

伞兵/152

陆军/154

116装甲师/156

反坦克兵/158

炮兵/160

“大德意志”师军士长/162

装甲兵上等兵/164

海军士兵/166

非当值军官/168

装甲侦察兵/170

步兵指挥官/171

第17空军野战师/172

“冯·萨拉扎”装甲团/174

“勃兰登堡”师/176

山地步兵/177

突击炮兵/178

通讯兵/180

党卫军“欧根亲王”师/183

“大德意志”师下士/184

侦察营下士/185

掷弹兵/186

空军军官/188

战斗机飞行员/189

陆军狙击手/190

武装党卫军“骷髅”师机枪手/192

比利时志愿兵/194

荷兰志愿兵/196

附录:

荣誉高于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勋章/198

党卫军外籍部队国徽标志/213

党卫军师徽领章/214

党卫军军衔领章/215

党卫军肩章/216



《战火中的织锦:二战时期苏联与德国士兵的制服解析》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波及全球的空前浩劫,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军事科技与战术。在这场史诗般的冲突中,制服,作为士兵身体的第二层皮肤,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国家意志、军队精神、技术水平以及战场环境的严酷考验。它是一面无声的镜子,折射出参战国在战争年代的物质条件、工业能力、设计理念,乃至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宣传。 本书《战火中的织锦:二战时期苏联与德国士兵的制服解析》,将目光聚焦于这场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主角——苏联和德国。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两个庞大军事机器的陆海空三军、不同兵种及地域部队的制服演变历程。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服装图册,也不是一篇流于表面的历史概述。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珍贵的照片、详实的图解,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解读制服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揭示它们如何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中发挥作用,又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第一章:意识形态的烙印——制服中的政治宣示 制服从来不只是为了保暖或伪装。在二战时期,尤其是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苏联和德国,制服更是政治宣传的重要载体。 1.1 苏联:红色的钢铁洪流与人民的军队 苏联红军的制服,从十月革命的早期红军服饰,到二战时期标志性的“吉蒙”式军服,无不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我们将详细考察: “吉蒙”式军服的演变与象征意义: 这款军服以其简洁、实用、耐穿的特点,成为红军士兵的标志。我们将分析其设计细节,如帽子上的红星标志、肩章的等级区分,以及不同兵种(如步兵、坦克兵、空降兵)在细节上的差异,探讨这些设计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特色,以及其在宣传中扮演的角色。 红星、镰刀和锤子的符号学: 这些标志不仅是苏联的国家象征,更是渗透到军服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深入研究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运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传递“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等政治信息。 士兵的普遍性与“人人平等”的理想: 相较于德国的等级森严,苏联红军在制服设计上更强调士兵的普遍性,力求在视觉上拉近军官与士兵的距离,体现“人民军队”的平民化特征。我们将分析这种设计理念背后的政治考量。 战争年代的简陋与实用主义: 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的经济承受巨大压力,制服的生产也受到影响。我们将探讨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联如何调整制服的生产策略,以及这种调整如何体现其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1.2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荣耀与秩序 纳粹德国的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S)的制服,则是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面旗帜。其设计精良,细节考究,充满了秩序感和权威感,但也隐藏着黑暗的统治逻辑。 国防军(Wehrmacht): 我们将分析国防军不同军种(陆军、海军、空军)制服的特点,包括其经典的灰色调、精细的肩章和领章、以及不同兵种(如装甲兵、山地兵、伞兵)的特殊服装。重点考察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德国军队的传统、严谨和专业性,以及如何服务于纳粹政权的对外宣传。 党卫军(SS): 作为纳粹党最核心的武装力量,党卫军的制服更是极具代表性。我们将深入研究其黑色制服的起源和象征意义,特别是SS标志(双闪电)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党卫军在战争后期推出的野战制服,分析其功能性与政治象征性的融合,以及其制服如何渗透到集中营看守等非军事领域。 等级与荣誉的符号: 德国制服上繁复的肩章、领章、袖章、臂章等,都承载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个人荣誉。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分析它们如何强化军人对国家的效忠,以及如何构建纳粹德国的权力结构。 宣传机器的工具: 德国的制服不仅仅是服装,更是强大的宣传工具。我们将通过分析当时的宣传画、电影和摄影作品,展现制服在塑造德国军人形象、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战场的需求——制服的功能性与发展 制服的设计,最终要服务于战场的需求。从保暖御寒到伪装隐蔽,从便于行动到防护安全,战场环境的严酷塑造了制服的形态。 2.1 苏联:从严寒到酷暑的适应 冬季制服的挑战与创新: 广袤的苏联领土,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严寒是士兵最大的敌人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联冬季制服的构成,包括厚重的棉衣、毛皮帽、靴子等,分析其保暖性能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战争后期如何通过改进材料和设计来应对严酷的冬季。 夏季制服的轻便与透气: 在夏季,士兵需要更轻便、透气的服装。我们将探讨苏联夏季制服的面料选择、款式设计,以及不同地区(如高加索、中亚)的夏季制服特点。 兵种特殊服装的考量: 坦克兵的厚重防护服,飞行员的抗压防寒服,海军的防水耐磨服,海军陆战队的伪装服……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特殊制服的设计,以及它们如何满足特定兵种在作战环境下的特殊需求。 伪装技术的应用: 随着战争的发展,伪装技术在制服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我们将探讨苏联在伪装迷彩方面的探索,以及其在不同战场环境下所采用的伪装图案和技术。 2.2 德国:精工细作的战场装备 陆军的“灰狼”战服: 德国陆军的制服以其出色的功能性和耐用性而闻名。我们将深入分析其不同时期的陆军制服,从M36到M44,探讨其剪裁、面料、口袋设计等细节,以及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德国制造的严谨。 空军的“飞鹰”制服: 德国空军(Luftwaffe)的制服,以其独特的蓝色调和标志性的徽章,展现了其空战的精英形象。我们将探讨其不同等级和兵种(如飞行员、地勤人员)的制服特点,以及空军制服在战争宣传中的作用。 海军的“舰载”风范: 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制服,继承了其悠久的海军传统,以其简洁、庄重、实用的特点,成为海上力量的象征。我们将分析其不同等级和职位的制服,以及航海的特殊需求如何在制服设计中得到体现。 特种部队的装备: 例如,德国山地步兵的“Edelweiss”徽章和特殊的登山服,伞兵的连体服,以及特种侦察部队的伪装服,都体现了德国在特种作战领域的精细化发展。 迷彩服的演进: 德国在迷彩服的发展上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不同时期的迷彩图案(如“雨滴迷彩”、“橡叶迷彩”、“碎石迷彩”等),分析这些迷彩的研发理念、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现代迷彩服的鼻祖。 第三章:历史的变迁——制服的演进与战争的烙印 战争并非一成不变,制服也随之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与演变。 3.1 苏联:从理想化到现实化 战争初期的混乱与适应: 战争爆发之初,苏联红军在制服和装备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我们将回顾战争初期的制服状况,以及如何快速调整和改进。 战争中期的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建立起高效的军服生产体系,实现制服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以满足庞大军队的需求。 战争后期的节约与耐用: 在战争后期,出于经济和物资的考虑,苏联制服的生产更加注重节约和耐用性,一些精细的设计被简化,但实用性依然得到保证。 3.2 德国:从奢华到实用,再到崩溃 战争初期的精良与统一: 战争初期,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制服设计和生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展现了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组织能力。 战争中期的材料短缺与替代: 随着战争的消耗,德国的资源开始匮乏,制服的生产不得不使用替代材料,一些原有的精细设计也因此被简化。 战争后期的“简化”与“实用化”: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缓解生产压力,德国在战争后期推出了大量“简化版”的制服,例如M44式军服,更加注重实用性,牺牲了一部分美观和细节。 党卫军的边缘化与变化: 随着战争的深入,党卫军的制服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标志性的黑色制服逐渐被野战迷彩服取代,其政治象征意义也随之淡化。 第四章:细节的魅力——制服中的文化密码 制服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4.1 徽章、标志与象征 苏联的红星、勋章与奖章: 从卫国战争勋章到列宁勋章,我们将解读苏联军人所佩戴的各种勋章和奖章,以及它们在激励士气、表彰英勇方面的作用。 德国的铁十字、鹰徽与袖带: 铁十字勋章、陆军的鹰徽、党卫军的骷髅头标志、以及特种部队的袖带,都代表着不同的荣誉和身份。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标志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构建德国军队的荣誉体系。 4.2 面料、色彩与工艺 面料的选择与战争年代的物资: 从粗糙的棉布到精密的合成纤维,面料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物资供应。我们将比较苏联和德国在面料选择上的差异,以及战争对材料供应的影响。 色彩的战略意义: 从苏联的橄榄绿到德国的灰色和迷彩色,色彩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美观,更是出于战场上的伪装和战略考量。 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无论是苏联的批量生产,还是德国的精工细作,制服的制作工艺都代表了当时工业制造的水平。 4.3 佩戴与礼仪 军官与士兵的差异: 制服在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等级的军官在着装上的区别,都体现了军队的等级制度。 礼仪与仪式中的制服: 制服在阅兵、授勋等重要仪式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塑造军队形象方面的意义。 结论 《战火中的织锦:二战时期苏联与德国士兵的制服解析》旨在通过对这两个主要参战国制服的深入研究,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国家意志的体现、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影响。制服,作为历史的实体载体,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能更直接地触及历史的肌理。它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审视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普通士兵,感受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困境,并最终理解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服装的审视,更是一次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索,一次对战争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我满怀期待地打开《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希望能深入了解二战时期苏德两国军服的演变、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政治和军事宣传中的作用。我尤其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不同兵种的制式差异、军衔的演变过程,以及军服材质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历史渊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泛泛而谈,对于我最想探究的那些细枝末节几乎是只字未提。例如,关于苏军如何从早期相对简陋的制式逐步发展到后期更具标志性的军服,书中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几张图片,配上寥寥数语的介绍,完全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工业和社会原因。同样,德军军服的设计,例如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美学”的考量,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并未深入挖掘其与纳粹意识形态、社会阶层以及工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复杂联系。作为一本自称“资料性”的书籍,它提供的原始资料和深入分析却少得可怜,很多时候我只能根据图片自行脑补,这与我期望中的深度阅读体验相去甚远。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图册,而非一本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详实的资料汇编,这让我感到非常不满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有名无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我购买《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是因为我对二战时期苏德两国军服的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获得关于其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历史演变以及在政治宣传中作用的深入了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堪忧,远未达到我的预期。例如,书中对苏军军服的介绍,更多地停留在外观描述,对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比如早期革命军服的遗产、战时生产的挑战以及不同时期政治指令对军服设计的影响,都几乎没有涉及。同样,在谈到德军军服时,书中对“政治”和“国际问题”的提及也极其肤浅,并未深入分析其与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以及战争宣传之间的微妙联系。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军服材质的详细考证,例如不同时期羊毛的质量变化,以及合成纤维的引入如何影响了军服的耐用性和保暖性。我也希望了解关于军服生产商的信息,以及这些公司在战争期间的角色。然而,书中这些本应成为“资料性”内容的关键信息,却全部缺失。总的来说,这本书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苏德军服历史的资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量碎片化且缺乏系统性。我原以为《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将苏德两国军服的历史发展置于二战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从而帮助我理解军服的演变如何反映了双方的国力、战略以及政治宣传的需求。然而,书中内容似乎是东拼西凑的,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例如,在讨论苏军军服时,它会突然跳到对德军军服某个细节的描述,然后又回到对某个特定战役的简要提及,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我期待的是能够理解军服的物质文化,例如不同时期军服的色彩、面料、徽章等如何受到战争物资、生产技术以及战时政策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士兵的士气和战场上的辨识度。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显得十分肤浅,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和关键因素都被一笔带过。更令人沮丧的是,对于书中提及的一些政治和国际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分析军服在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例如某些特定军服的设计如何被用来塑造国家形象或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整体而言,这本书在信息组织和内容深度上都存在明显不足,未能满足我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军事有深入了解的读者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也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我期望的是一种严谨、客观且富有学术性的论述,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来呈现二战苏德军服的历史。然而,《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的语言风格显得有些随意,甚至有些口语化,这与我心目中“资料性”书籍应有的庄重感相去甚远。例如,书中在描述某些军服细节时,会使用一些略带戏谑或情绪化的词语,这让我很难将其视为一份严肃的历史文献。我更希望能够看到对史料的细致考证,例如不同版本军服制式的具体差异、不同时期生产厂家对军服质量的影响,以及士兵们在实际穿着过程中的反馈和适应情况。书中对于这些具体、微观层面的历史信息几乎是空白的。此外,书中对于“政治”和“国际问题”的提及,也显得非常笼统,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军服如何成为外交博弈的工具,或者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象征性角色,但这些内容在本应涵盖的领域里却几乎找不到。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叙事风格上都存在令人遗憾的不足,与我期望中的深度阅读体验相去甚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到非常不满,因为它未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深度见解。我购买《包邮 二战苏德军服 政治 军事 政治 国际问题 军事史 历史 服饰书籍 军服概述 资料性》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苏德两国军服在设计、生产和穿着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我渴望知道,例如,为什么苏军军服在某些时期会显得如此朴素实用,这是否与苏联整体的工业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有关?又例如,德军军服的精良剪裁和标志性设计,除了其军事功能外,还承载了怎样的象征意义?然而,这本书充其量只是一本流水账式的介绍,对于这些深层问题,它给出的答案几乎为零。书中对“政治”和“国际问题”的提及,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探讨军服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例如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的一部分,或是作为外交谈判中的一个微小但重要的细节。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关于军服面料的分析,例如羊毛、棉花等材料的来源及其对士兵舒适度和战场适应性的影响;或者是关于徽章、肩章、帽徽等细节的演变,它们如何反映了军衔制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军种的身份认同。这些本应是“资料性”书籍的核心内容,却在本书中荡然无存。这本书的乏善可陈,让我感到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