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神圣家族>导读》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宋永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导师,主要进行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刘晓勇,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神圣家族》的写作缘由及其成书过程
一、《神圣家族》的写作缘由
二、《神圣家族》的成书过程
三、《<神圣家族>导读》结构说明
第二章 《神圣家族》的文本结构及其理论要旨
一、《神圣家族》的文本结构
二、《神圣家族》的理论要旨
第三章 吹响批判的号角
第四章 下凡的订书匠
第五章 “儿子生父亲”的颠倒历史观
第六章 掌控历史的批判哲学
第七章 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大出其丑的埃德加尔
一、批驳埃德加尔对工人阶级社会作用的蔑视
二、批判埃德加尔在娼妓问题上的错误
三、批判埃德加尔关于爱情的观点
四、批判埃德加尔对蒲鲁东的曲解和攻击
第八章 揭露“批判的批判”的秘密
引子:“秘密”以及“秘密”的秘密
一、“文明中的野蛮”和“国家中的无法纪”的秘密
二、思辨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秘密
三、上流社会的秘密
四、正直和虔敬的秘密
五、偷窥者皮普勒太太的秘密
六、“斑鸠”——丽果莱特的秘密
七、“巴黎的秘密”当中蕴含的世界秩序
第九章 布鲁诺对群众的“三次征讨”
一、布鲁诺对群众的第一次征讨
二、绝对批判的第二次征讨
三、绝对批判的第三次征讨
第十章 批判哲学及其记者自导自演的滑稽剧
一、批判哲学及其记者自娱自乐的可笑戏剧
二、批判批判哲学对群众的蔑视和攻击
三、分析批判哲学脱离现实和群众的思维方式及原因
第十一章 揭露“批判的批判”的代理人鲁道夫的秘密
引子:批判哲学的代言人——鲁道夫
一、刺客转变成“狗”的秘密
二、玛丽花皈依宗教的秘密
……
第十二章 末日的审判
第十三章 批判哲学的灭亡
第十四章 《神圣家族》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影响
后记
精彩书摘
《<神圣家族>导读》: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
1.青年黑格尔派的蜕化与堕落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是一位辩证法大师。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运动形式,并把由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组成的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些精彩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深刻影响了他们自己新哲学的创立。
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他把整个世界乃至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看作是所谓的“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这种保守僵死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最终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瓦解。黑格尔去世不久,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终于激化。一部分向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青年知识分子,由于不赞成黑格尔为基督教和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辩护的立场,开始从黑格尔阵营分裂出来。他们特别坚持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反对他的僵化体系。他们也反对黑格尔把哲学、宗教、理性混为一谈的主张,对宗教采取明确的批判态度。他们反对美化和粉饰现实,否认普鲁士专制王国是黑格尔所谓绝对观念在国家中的最高体现,主张彻底批判和改造这个不合理的现实。马克思在大学时正是基于上述革命民主主义观点而成为这个学派的活跃分子的。
曾经在德国政治和思想领域起到非常革命作用的青年黑格尔派,后来终于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个学派在被誉为黑格尔最卓越的弟子的布鲁诺·鲍威尔的带领下,越来越蜕化和堕落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辨唯心主义。他们以黑格尔哲学卫道士的身份自吹自擂,自命为“创造历史”的“英雄”,高踞于群众之上,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和抽象的唯心史观。认为只有杰出的人物,即“精神”的、“纯粹的批判”的体现者,也就是他们这些批判哲学家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群众只是毫无生气的群氓,是历史发展的障碍。如在论述犹太人解放的问题上,布鲁诺·鲍威尔就认为,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宗教的废除问题,宗教解放就意味着人类的真正的政治解放。犹太人以及其他一切人的解放,主要取决于对他们所信服的宗教的废除。对于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并把“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混淆起来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就作了批驳,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并明确提出了“人类解放”和废除私有制的内在联系。
在探索如何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时,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在论述“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也就是主张把哲学的斗争和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哲学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以便发挥自己的作用;无产阶级则要以哲学为精神武器,以便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写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些观点的提出,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楚地理解为什么《神圣家族》要对抽象的“批判的批判”进行彻底的“批判”。
……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经典著作的大众学习。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般会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对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更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因而,使青年大学生拥有一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一直是我们着力探索的重要教学科研任务。
有鉴于此,我们特邀一批高校、科研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对精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导读,并分批陆续出版。在编写中,我们强调导读著作风格的通俗性和文风的可读性,要求每本导读著作的字数控制在十万字左右(个别除外),使之介于大部头研究专著和合集之间。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的撰写,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专著,一种是把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分章节加以介绍,然后汇成一本合集。相对来讲,前者的优势是研究精深、学术性强,体例和风格主要适合专家学者,但对于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深奥,往往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后者的优势是比较集中、简明扼要,但内容较为单薄,往往会使读者感觉不解渴。因此,我们这套丛书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体例和风格,兼收上述两类导读著作的优点,从而起到积极探索的作用。
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组织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一辑十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评为优秀教材。这次推出第二辑十种,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扩展。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广大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神圣家族》导读 一本引路书,而非一座冰冷的纪念碑 《神圣家族》——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它的名声如同一座高耸的山峰,令许多渴望攀登的读者望而却步。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性理论的必读经典。然而,正如任何宏伟的建筑都需要精巧的设计图,任何深邃的思想都需要清晰的导引,《神圣家族》同样需要一位善意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其逻辑的迷宫,领略其思想的浩瀚。 本书《神圣家族》导读,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为所有对《神圣家族》原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帮助的指南。它并非对原著内容的详尽复述,更非对原著思想的独立阐释。它的使命,是成为连接读者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殿堂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一座可以信赖的引路标。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降低阅读《神圣家族》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为何需要《神圣家族》导读? 《神圣家族》诞生于19世纪中期,彼时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思想界更是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驳。书中充斥着对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以及鲍威尔兄弟的唯心主义的尖锐批判。这些批判的对象,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已经显得陌生而遥远。 原著的语言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行文逻辑严谨,论证层层递进,但有时也显得相对晦涩。尤其是书中大量引用的历史事件、哲学概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引,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迷失方向,感到困惑,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搁置这部伟大的著作。 《神圣家族》导读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这些阅读障碍。它将帮助读者: 梳理复杂的哲学脉络: 揭示书中批判的主要哲学流派,如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代表人物,解释其核心观点,并清晰地展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批判的。 理清原著的逻辑结构: 《神圣家族》的论证体系庞大而精妙,导读将帮助读者把握全书的总体框架,理解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思想是如何层层推进、最终构建起作者的批判体系的。 解读关键概念和术语: 书中涉及大量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词汇,如“意识形态”、“现实”、“实践”、“阶级”等。导读将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些概念的初步理解。 补充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了解《神圣家族》产生的历史环境,以及当时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对于理解书中的论证至关重要。导读将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将书中的思想置于历史语境中。 提炼核心思想和论点: 尽管不复述全书内容,但导读会着重提炼《神圣家族》中最具革命性、最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髓的核心论点,例如“历史不是‘抽象的’‘精神’的产物,而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的结果”等,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著作的精髓。 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导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读者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原著,去思考,去提问。导读将提供一些思考的切入点和问题,激发读者对原著的进一步探索。 导读的“导”之所在:一种引导而非灌输 “导读”,顾名思义,是一种“引导”。它不是“全解”,不是“精读”,更不是“读后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导”,即指引方向,开启思路,提供方法。 本书导读在设计上,力求做到: 循序渐进: 从介绍《神圣家族》的写作背景、核心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到对书中主要观点的梳理和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 提纲挈领: 抓住原著的“魂”,即其批判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将复杂的论述化繁为简,让读者抓住问题的本质。 启发性: 避免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设置疑问、提供视角、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读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欲。 面向读者: 充分考虑到初次接触《神圣家族》的读者的可能存在的困惑,语言尽量清晰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和晦涩的术语。 《神圣家族》:思想的沃土,批判的起点 《神圣家族》并非孤立的思想产物。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潮以及当时德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结晶。在书中,两位年轻的革命思想家,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现实的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批判了将历史归结为抽象思想和个别“英雄”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们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正动力来自于物质生产和物质关系的变革,来自于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对历史的全新理解,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神圣家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是对一切非科学的、脱离现实的、压迫人民的思想的无情揭露。它要求我们走出书斋,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去理解和改造世界。 本书导读的价值与使命 本书《神圣家族》导读,将致力于帮助读者: 认识《神圣家族》的历史地位: 理解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它为何被视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钥匙”。 把握原著的核心论证逻辑: 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出发,逐渐构建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认识。 理解书中对“现实的人”的强调: 认识到《神圣家族》是如何将历史的主体从抽象的“精神”拉回到具体的、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人”身上。 体会原著的批判力量: 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种种社会现象和思想流派的深刻批判,以及这种批判所蕴含的解放意义。 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原著打下基础: 通过导读的引导,读者将能够更加自信和有准备地去阅读《神圣家族》的原著,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相信,通过对《神圣家族》这部巨著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解读,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强大批判力量,必将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启迪当代读者,激发我们对社会、历史和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本书导读,正是为此而生,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探索《神圣家族》思想宝库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