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指从已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需求情况出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以未来年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预测结果为依据,对电力需求作出预先的估计和推测。科学的预测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和保证。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制订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发电计划、电力市场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要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或预测结果为依据。预测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概念、原理、模型、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全书分为4篇:
第Ⅰ篇为总论,分别介绍了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理念、数学基础及共性预测方法、负荷分析、负荷预测的多级协调、预测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Ⅱ篇的核心是系统级中长期负荷预测,分时序趋势外推和相关分析两大类,介绍了中长期负荷预测的模型、方法和协调技术,给出了电力需求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预测模型的自动选择和综合预测技术,并结合年度预测、月度预测的具体内容,介绍了有针对性的预测技术;
第Ⅲ篇为系统级短期负荷预测,剖析了基于时序分析的正常日预测思想及其相应的预测方法,探讨了短期负荷预测中相关因素的影响分析方法,给出了规范化处理相关因素的策略和预测技术,介绍了概率性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分析了短期负荷预测的综合模型,同时阐述了节假日负荷预测、超短期负荷预测等问题。
第Ⅳ篇为母线负荷预测,分析了母线负荷预测区别于系统级负荷预测的特点,介绍了母线负荷预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给出了母线负荷预测的坏数据处理策略,提出了虚拟母线技术及预测方法,并介绍了系统和母线负荷预测的协调方法。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可供电力规划、计划、调度、市场交易、营销(用电)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电力系统相关专业的教材。
康重庆(1969),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IEEE Fellow,IET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霍英东基金会优选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7~2008年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可再生能源、低碳电力技术、负荷预测、电力市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包括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中英合作交流项目、中美(TAMUNSFC)交流项目、中韩双边会议项目各1项;其中3项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2016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Wiley)的共同主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等多家国际期刊编委;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MPCE、CSEEJPES等多家国内期刊编委;担任《电力建设》、PCMP杂志副主编。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专委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委会委员。
出版第yi作者中文专著3部,第二作者英文著作1部(Elsevier);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含IEEE Transactions文章40余篇),EI收录200余篇。2008、2012年两次获得中国百篇zui具影响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项(含香港发明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5项。获得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银奖1项;第十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奖银奖2项。2014年获国家ji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
夏清(1957),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电价专家、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国家电网电力交易中心顾问;学术兼职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报》《现代电力》《南方电力技术》杂志编委。
先后完成了国家能源局的《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公司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实现方式研究》《节能发电调度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框架》等重大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大规模电网精细化约束下节能调度的理论与方法》(50877041),获得了当年基金结题优秀的评价;国家863重大项目《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风险评估、故障诊断与调度技术》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含高比例间歇式能源的区域型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子课题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文章70余篇;合著专著4部;获得部委奖5项;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刘梅(1971),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负荷预测、能源互联网、电力市场、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软件系统研发工作,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作者从90年代初开始从事负荷预测的理论研究,对电力负荷预测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开发了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负荷预测软件。本书内容具有鲜明的原创性。——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电机系 卢强
全书突出了对物理本质的分析和对实践的重视,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构造新方法。理论分析透彻,应用过程简明,体系严谨,结构清晰,文字流畅,是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原创性佳作。——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网电科院 薛禹胜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二版”这几个字。我总觉得,相比于第一版,第二版一定是在内容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电力系统负荷预测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理论和方法。我目前主要在做关于削峰填谷的研究,而精准的负荷预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在预测短期负荷(如小时级、日级)和中长期负荷(如月级、年级)方面,分别有哪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突破。例如,对于短期负荷,如何更有效地捕捉到日内和周内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如何处理突发负荷的波动?对于中长期负荷,如何考虑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用户习惯改变等宏观因素对负荷增长的影响?我对于那些能够融合多源数据进行预测的模型非常感兴趣,比如结合气象数据、经济指标、社会活动等,构建更全面的预测体系。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一些量化评估模型准确性的指标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指标来选择和优化预测模型。此外,在处理负荷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贝叶斯方法、蒙特卡洛模拟等概率性预测技术?我对于这些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的电网运行决策,如何量化预测风险,以及如何将其与控制策略相结合,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条清晰的研究路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负荷预测的精髓,并为我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评分我是一名电力市场分析师,在电力市场运营和交易中,负荷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市场出清的价格和电力的供需平衡。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预测中长期负荷趋势,以及如何应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荷不确定性方面的论述。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将电力市场的设计机制、电价信号、用户行为变化等因素纳入到负荷预测模型中。例如,如何预测不同类型用户的响应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整体的负荷曲线?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方法,来分析和预测电价波动对负荷需求的影响。同时,我对于如何进行负荷预测的场景分析和情景构建也充满兴趣。在电力市场中,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可能的市场运行情景,并对不同情景下的负荷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情景分析的指导。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对一些新兴的负荷预测技术,比如联邦学习、迁移学习等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预测精度和模型的可解释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市场洞察和更有效的决策工具。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标题中“电力系统”这个关键词,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负荷预测的算法本身,更是将其置于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环境中进行探讨。我目前主要负责电网的规划和投资工作,而精准的负荷预测是进行合理电网容量规划、设备选型以及技术改造决策的关键前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长期负荷预测的详细指导,特别是如何考虑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如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宏观因素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长期影响。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负荷预测的结果与电网规划的决策过程相结合,例如,如何利用预测数据来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评估电网在不同负荷情景下的鲁棒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方法,帮助我判断何时需要扩建电网,何时需要进行技术升级,以及如何平衡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对于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风险评估和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帮助我们在进行长期规划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中央那条若隐若现的电力传输线,一眼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最近正好在研究如何更精准地估算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考虑新能源接入和季节性波动这些复杂因素时。我一直觉得,传统的预测模型,虽然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或者是一些能够突破现有瓶颈的理论框架。比如,关于机器学习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我特别想了解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取特征,以及如何避免过拟合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对负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相关的模型和算法?毕竟,电网的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突发情况的预判和应对。我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找到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许,书中会涉及到一些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场景来展示不同预测方法的优劣,那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负荷预测,或者结合区块链技术来提升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我明白,负荷预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模型,所以,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模型迭代和维护的思路。总而言之,我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电力系统领域研究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我是一名电力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正在撰写关于优化电网运行的论文。负荷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我的研究课题,因为它是制定经济调度、备用容量配置等关键决策的基础。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特别是,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电力市场环境下,用户侧行为变化对负荷预测的影响。随着分布式能源的普及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用户侧的电力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博弈论等学科的知识,来构建更精细的用户行为模型,并将其融入到负荷预测的框架中。此外,对于负荷预测的“黑箱”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可解释性更强的深度学习模型,或者能够结合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负荷侧响应”的预测研究,比如预测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可能性和效果,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优化电网运行。在模型评估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鲁棒性、计算效率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部署和维护的详细论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帮助我解决在处理复杂电力系统模型时遇到的挑战。
评分我是一名在电力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实际应用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展示不同负荷预测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我特别想了解,在面对一些非常规负荷场景,比如工业园区大规模停产、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等情况时,如何调整和优化现有的预测模型。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负荷预测模型集成和优化的策略,比如如何将多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融合,以提高整体预测精度?我对于如何评估和管理预测模型的误差也十分关注,毕竟,任何预测都存在不确定性,如何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风险管理策略,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模型性能监控、故障诊断以及模型更新和维护的实践指导。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的技巧,因为这些步骤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接地气的知识和实用的经验,帮助我更好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挑战。
评分拿到这本《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第二版)》的时候,我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名在电网公司从事调度工作多年的老技术员,见证了电力系统从模拟化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巨大变革。负荷预测,作为电网运行的“眼睛”,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效益。我尤其关注的是,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有哪些更新和深化。我记得第一版中对一些经典预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模型等,都有详尽的介绍,但对于近些年兴起的深度学习算法,比如LSTM、GRU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我希望第二版能有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它们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此外,电网的负荷组成日益复杂,包括居民用电、工业用电、商业用电,以及近年来新能源(风电、光伏)的波动性给预测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对这些不同负荷特性的预测方法进行细致的区分和讲解,并提供一些能够有效处理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模型。同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大型活动、自然灾害等对负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章节来分析其预测方法和应急响应策略?我对于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也十分在意,如何构建能够应对各种未知情况的预测模型,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面临的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更先进、更实用的预测工具和理论指导,帮助我们提升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
评分我是一名研究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学者,而负荷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可靠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负荷预测结果来评估电网在不同负荷情景下的可靠性水平,以及如何识别和量化由负荷预测不准确带来的风险。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极端负荷事件的预测和应对策略,比如如何预测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下的负荷峰值,以及如何评估电网在这种情况下的承载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方法,来评估负荷预测误差对电网可靠性评估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预测的不确定性来优化备用容量的配置。此外,我对于如何将负荷预测与电网拓扑、设备状态等信息相结合,来构建更全面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也充满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可靠性敏感性分析的指导,以识别对负荷预测最敏感的电网环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我更有效地开展电力系统可靠性相关的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刚接触电力系统领域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目前正在系统地学习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而负荷预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书中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详细解释负荷预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性。特别是,我希望它能循序渐进地介绍一些经典的负荷预测模型,比如线性回归、时间序列模型(ARIMA、SARIMA等),并解释它们的数学原理和适用范围。我希望能够理解这些模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同时,我对于负荷预测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也充满了好奇。如何收集和清洗负荷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如何提取与负荷预测相关的特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指导。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简要介绍一些更高级的预测技术,比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指明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负荷预测的全面认识,为我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负荷预测领域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向。我目前的研究课题涉及到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的优化运行,而负荷预测是这些系统实现高效运行和能量管理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负荷预测与微电网内部的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储能系统以及用户侧的负荷需求进行协同优化。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实现实时、精准负荷预测的模型,以及如何将这些预测结果与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相结合,以实现削峰填谷、平抑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等目标。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微电网负荷预测的特有挑战,比如负荷量级小、波动性大、以及与电网互联的复杂性等。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预测用户侧的灵活性资源,比如电动汽车充电行为、智能家居设备的响应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优化微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工具,帮助我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未来的智慧能源系统。
评分还行看看再说
评分不错,专业书籍对阅读者专业能力有所需求。
评分还行看看再说
评分东西很好,京东物流更赞,赞
评分买了好几次,感觉非常好,推荐
评分东西很好,京东物流更赞,赞
评分好
评分还行看看再说
评分还行。就是有点小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