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阐述了指南全文及编制说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基础标准、支撑技术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宜居建设、经济与产业、管理与服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及释义等内容,从领域总体现状、标准化现状、关键标准应用、相关评价4个 方面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评价指标》。
本书是《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以下简称“评价指标”)的**官方解读材料,基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介绍“评价指标”的释义和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应用指南等内容,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评价指标,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 本书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建设者、智慧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多个部门联合编写,结合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建设者、智慧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评价指标释义
第1章 评价指标的总体解读 3
第2章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6
第3章 评价指标的应用导向 9
第4章 指标构成 11
4.1 一级评价指标总体说明 11
4.2 二级指标说明 12
第5章 指标释义 15
5.1 惠民服务L1 15
5.1.1 政务服务L1P1 15
5.1.2 交通服务L1P2 19
5.1.3 社保服务L1P3 22
5.1.4 医疗服务L1P4 26
5.1.5 教育服务L1P5 29
5.1.6 就业服务L1P6 32
5.1.7 城市服务L1P7 34
5.1.8 帮扶服务L1P8 38
5.1.9 电商服务L1P9 41
5.2 精准治理L2 43
5.2.1 城市管理L2P1 43
5.2.2 公共安全L2P2 46
5.3 生态宜居L3 50
5.3.1 智慧环保L3P1 50
5.3.2 绿色节能L3P2 53
5.4 智能设施L4 56
5.4.1 宽带网络设施L4P1 56
5.4.2 时空信息平台L4P2 59
5.5 信息资源L5 61
5.5.1 开放共享L5P1 61
5.5.2 开发利用L5P2 64
5.6 网络安全L6 66
5.6.1 网络安全管理L6P1 66
5.6.2 系统与数据安全L6P2 70
5.7 改革创新L7 73
5.8 市民体验L8 76
5.9 自选指标L9 76
第二部分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第6章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进展 81
6.1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81
6.2 体系框架和分体系解读 83
6.3 已立项和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 88
第7章 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 156
7.1 ISO/IEC JTC1 智慧城市工作组(WG11) 156
7.2 ISO TC 268 SC1 158
7.3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161
7.4 ITU-T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 167
7.4.1 标准预研-智慧城市焦点组(FG-SSC) 167
7.4.2 标准研制-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与社区研究组(SG20) 168
7.4.3 评估-L.1600系列 169
7.5 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 178
第8章 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化 180
8.1 大数据标准化 180
8.2 云计算标准化 184
8.3 物联网标准化 189
8.4 信息安全标准化 195
特别感谢
特别感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的各领导成员,包括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和标准司,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 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秘书处等部门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指导与支持!
同时,也向田芳、张冠男、薛萍、祝明、邓飞、沈立宏、周恭伟、吴倩、崔野宋、李京、秦承虎、于文涛、刘翔宇、胡晓明、马志勇、刘晓丽等专家对本书编写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智慧城市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生活的现实。它不是简单地堆砌高科技设备,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标准化的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高效。书中关于“评价指标”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多维度的考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居住的城市,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是否已经朝着“智慧”的方向迈进了。虽然书中没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也没有深入的技术探讨,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它让我们看到,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福祉,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发展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理解“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视角。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从新闻报道或者零散的技术介绍中了解智慧城市,但这本书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将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评估维度以及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关于“标准体系”的论述,我认为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标准的确立,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序、高效推进的基础。书中对于各个评价指标的解读,虽然不涉及具体的实现方法,但足以让我们明白,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的特质,以及衡量这些特质的标准是什么。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了解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它帮助我们拨开了许多概念上的迷雾,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智慧城市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对未来城市发展蓝图的生动描摹。当我翻开它,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和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智慧”二字在城市层面的真正含义。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的顺畅,到环境的监测,再到公共服务的便捷,无一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评价指标”的构建,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名词,而是充满了务实的考量。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是“智慧”的?这种智慧,是否真正地体现在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上?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篇幅有限,但却能让人窥见一些城市在智慧化转型中的实践与困惑,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普通市民而言,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它让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思考它在智慧化道路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对我们个人生活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篇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的蓝图。它不像一些过于技术化的书籍那样,充斥着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反而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宏大愿景。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它描绘了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书中对于“应用指南”的定位,让我觉得它非常实用。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将抽象的概念落地,让读者能够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虽然它没有提供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但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哪些方面会得到重点关注,哪些标准是衡量城市“智慧”程度的关键。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并从中感受到科技进步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改变,同时也为我们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评分深入阅读《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传递出的“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这本书没有回避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挑战,而是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来引导城市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它让我明白,智慧城市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书中对于“应用指南”的解读,让我在阅读时,不断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城市生活。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得到更好的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它不仅仅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同样也为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发展方向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城市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评分11111111111
评分好
评分满意!!!!!!!!
评分智慧城市知识领域亟待补充。
评分凑单用,真方便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11111111111
评分智慧城市知识领域亟待补充。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