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卫锋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智慧城市
  • 新型城镇化
  • 评价指标
  • 标准体系
  • 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
  • 数字化转型
  • 智慧建设
  • 技术应用
  • 政策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7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7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结合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建设者、智慧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基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阐述了指南全文及编制说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基础标准、支撑技术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宜居建设、经济与产业、管理与服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及释义等内容,从领域总体现状、标准化现状、关键标准应用、相关评价4个 方面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评价指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以下简称“评价指标”)的**官方解读材料,基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介绍“评价指标”的释义和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应用指南等内容,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评价指标,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 本书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建设者、智慧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本书多个部门联合编写,结合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建设者、智慧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评价指标释义
第1章 评价指标的总体解读 3
第2章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6
第3章 评价指标的应用导向 9
第4章 指标构成 11
4.1 一级评价指标总体说明 11
4.2 二级指标说明 12
第5章 指标释义 15
5.1 惠民服务L1 15
5.1.1 政务服务L1P1 15
5.1.2 交通服务L1P2 19
5.1.3 社保服务L1P3 22
5.1.4 医疗服务L1P4 26
5.1.5 教育服务L1P5 29
5.1.6 就业服务L1P6 32
5.1.7 城市服务L1P7 34
5.1.8 帮扶服务L1P8 38
5.1.9 电商服务L1P9 41
5.2 精准治理L2 43
5.2.1 城市管理L2P1 43
5.2.2 公共安全L2P2 46
5.3 生态宜居L3 50
5.3.1 智慧环保L3P1 50
5.3.2 绿色节能L3P2 53
5.4 智能设施L4 56
5.4.1 宽带网络设施L4P1 56
5.4.2 时空信息平台L4P2 59
5.5 信息资源L5 61
5.5.1 开放共享L5P1 61
5.5.2 开发利用L5P2 64
5.6 网络安全L6 66
5.6.1 网络安全管理L6P1 66
5.6.2 系统与数据安全L6P2 70
5.7 改革创新L7 73
5.8 市民体验L8 76
5.9 自选指标L9 76

第二部分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第6章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进展 81
6.1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81
6.2 体系框架和分体系解读 83
6.3 已立项和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 88
第7章 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 156
7.1 ISO/IEC JTC1 智慧城市工作组(WG11) 156
7.2 ISO TC 268 SC1 158
7.3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161
7.4 ITU-T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 167
7.4.1 标准预研-智慧城市焦点组(FG-SSC) 167
7.4.2 标准研制-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与社区研究组(SG20) 168
7.4.3 评估-L.1600系列 169
7.5 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 178
第8章 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化 180
8.1 大数据标准化 180
8.2 云计算标准化 184
8.3 物联网标准化 189
8.4 信息安全标准化 195

精彩书摘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
  12.《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4部分:开放共享要求》
  (1)标准意义
  智慧城市发展关键是跨系统的互联协作和共享,这对我国整个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和目标。通过制定此标准,目的在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业间的深层次融合,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信息的跨行业、跨领域流动,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出各行业信息共享原则,制定信息开放共享中的技术标准,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以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将各行业数据进行融合和共享,并汇总到指挥监控中心。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情况较为普遍,导致系统间无法进行顺畅的信息交流,信息难以共享,甚至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破除行业壁垒,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城市内、城市间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建设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目标,我国急需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标准。
  ……

前言/序言

  特别感谢

  特别感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的各领导成员,包括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和标准司,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 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秘书处等部门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指导与支持!

  同时,也向田芳、张冠男、薛萍、祝明、邓飞、沈立宏、周恭伟、吴倩、崔野宋、李京、秦承虎、于文涛、刘翔宇、胡晓明、马志勇、刘晓丽等专家对本书编写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城市治理的未来图景:数字化转型与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聚焦于如何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与高效化。全书立足于宏观的城市发展战略,细致地描摹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的全过程,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技术专家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瞻且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城市治理的范式革新与数字化基石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指出在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环境压力和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时,传统的“碎片化”和“被动响应式”管理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强调了向“主动预防式”和“全域协同式”治理转型的必要性。 城市数据要素的价值重塑: 深入阐述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城市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内容涵盖了城市物联网(IoT)的部署、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与治理,以及构建统一的城市数据底座的关键技术路径。我们详细讨论了如何安全、合规地汇聚交通、环境、能源、公共安全等多维度数据,为后续的决策分析提供坚实基础。 数字孪生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将数字孪生技术视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核心工具。不仅介绍了构建高精度、实时同步的城市数字模型的必要性,还阐述了如何利用仿真模拟、预测性分析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重点剖析了在不同尺度(街区、片区、全域)实施数字孪生的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 跨部门协同的机制构建: 探讨了打破“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的组织变革。详细介绍了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跨部门工作流程再造、建立快速响应的联合指挥中心,以及利用SaaS化、微服务化的管理工具提升各业务系统的集成度与协同效率。 第二部分: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场景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着眼于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城市运行的具体场景,实现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智慧交通的深度融合: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信号灯优化,聚焦于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交通体系。内容包括:基于AI的实时交通流预测与拥堵缓解策略;自动驾驶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场景与基础设施适配;公共交通系统的动态调度与按需服务(MaaS)的构建,以及停车资源的高效管理与诱导。 韧性与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重点关注环境监测、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详细介绍了高密度传感器网络在空气质量、水体健康、噪音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环境异常事件进行早期预警。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智能能源网格(Smart Grid)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接入方面的实践。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智能化升级: 阐述了如何利用视频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城市风险点的动态识别与高危行为的预判。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本书提供了建立快速信息分发、资源快速调配的集成应急指挥体系的详细操作指南。 第三部分: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与治理生态 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参与度。本部分聚焦于服务端的创新与治理生态的构建。 普惠性数字服务的构建: 强调服务的包容性与可及性。内容涵盖了如何设计面向全年龄段(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友好型数字服务界面,如何利用“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市民办事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政务服务的移动化、主动推送,减少市民的“跑腿”成本。 市民参与和反馈闭环机制: 探讨了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工具,建立畅通的市民反馈渠道,并确保这些反馈能够有效、快速地进入城市管理流程并得到回应。强调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落地方式。 技术伦理、数据安全与信任构建: 在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同时,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成为关键议题。本章详细讨论了在数据采集、使用和共享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隐私增强技术(PETs)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透明的数据治理框架,以赢得市民对数字政府的信任。 第四部分:保障实施的政策框架与投资回报分析 为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部分提供了组织、技术和资金层面的保障策略。 跨部门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对标: 分析了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中的政策工具箱,包括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建立敏捷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同时,探讨了如何参考和采纳行业最佳实践,确保技术选型和系统建设的互操作性与前瞻性。 新型投融资模式探索: 面对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需求,本书介绍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权、基于绩效的采购等多种创新融资模式,旨在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城市数字化建设,并建立了评估项目投入产出效率和长期运营价值的科学方法论。 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组织能力建设: 强调了技术工具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本章提出了针对城市管理者、一线业务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分层培训体系,旨在培养具备数据素养、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本书通过详实的数据案例、成熟的技术路线图和前瞻的政策建议,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可落地的未来城市发展蓝图,助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篇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的蓝图。它不像一些过于技术化的书籍那样,充斥着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反而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宏大愿景。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它描绘了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书中对于“应用指南”的定位,让我觉得它非常实用。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将抽象的概念落地,让读者能够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虽然它没有提供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但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哪些方面会得到重点关注,哪些标准是衡量城市“智慧”程度的关键。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并从中感受到科技进步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改变,同时也为我们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评分

读完这本《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理解“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视角。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从新闻报道或者零散的技术介绍中了解智慧城市,但这本书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将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评估维度以及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关于“标准体系”的论述,我认为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标准的确立,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序、高效推进的基础。书中对于各个评价指标的解读,虽然不涉及具体的实现方法,但足以让我们明白,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的特质,以及衡量这些特质的标准是什么。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了解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它帮助我们拨开了许多概念上的迷雾,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智慧城市的发展。

评分

深入阅读《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用指南》,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传递出的“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这本书没有回避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挑战,而是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来引导城市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它让我明白,智慧城市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书中对于“应用指南”的解读,让我在阅读时,不断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城市生活。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得到更好的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它不仅仅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同样也为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发展方向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城市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对未来城市发展蓝图的生动描摹。当我翻开它,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和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智慧”二字在城市层面的真正含义。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的顺畅,到环境的监测,再到公共服务的便捷,无一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评价指标”的构建,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名词,而是充满了务实的考量。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是“智慧”的?这种智慧,是否真正地体现在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上?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篇幅有限,但却能让人窥见一些城市在智慧化转型中的实践与困惑,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普通市民而言,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它让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思考它在智慧化道路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对我们个人生活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智慧城市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生活的现实。它不是简单地堆砌高科技设备,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标准化的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高效。书中关于“评价指标”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多维度的考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居住的城市,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是否已经朝着“智慧”的方向迈进了。虽然书中没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也没有深入的技术探讨,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它让我们看到,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福祉,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发展方向。

评分

凑单用,真方便

评分

不错

评分

智慧城市知识领域亟待补充。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11111111111

评分

评分

好大一本,要耐心看看

评分

权威解读,对理解评价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