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

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洪,沈天华 编
图书标签:
  • 炎症性肠病
  • IBD
  • 克罗恩病
  • 溃疡性结肠炎
  • 肠道健康
  • 饮食管理
  • 临床指南
  • 常见问题
  • 健康管理
  • 肠道微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2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9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以问答形式系统介绍了炎症性肠病的基础、诊断、治疗管理、饮食营养、护理、自我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简单实用,以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并结合我国中医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书中采录了中医药治疗和管理的相关内容,突出中医药特色。同时参考引用了大量的新文献、共识及指南,以达到内容的科学、严谨和规范。是消化科、普内科、肛肠科临床医生、护士及炎症性肠病患者实用的专业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与临床
一、基础知识
1.消化道包括哪几部分?
2.小肠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解剖结构是什么样的?
3.小肠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结肠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解剖结构是什么样的?
5.结肠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什么是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有何作用?
7.肠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8.什么是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哪些疾病?
9.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情况怎样?
10.炎症性肠病会危及生命吗?
11.炎症性肠病易发于哪个年龄段的人群?
12.炎症性肠病发病有性别差异吗?
13.炎症性肠病的病因有哪些?
14.炎症性肠病会遗传吗?
15.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有哪些?
16.炎症性肠病是感染造成的吗?
17.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肠腔内菌群相关吗?
18.哪些环境因素与炎症性肠病有关?
19.精神心理因素对炎症性肠病有何影响?
20.炎症性肠病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吗?
21.自噬反应是否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
22.内质网应激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有何作用?
23.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阑尾切除手术有关吗?
24.职业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有无影响?
25.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主要临床表现分别有哪些?
26.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有哪些?
27.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骨骼肌肉系统表现?
28.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皮肤黏膜表现?
29.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眼部表现?
30.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肝胆胰腺表现?
31.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32.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心血管系统表现?
33.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神经系统表现?
34.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出现哪些呼吸系统表现?
35.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36.儿童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37.平时遇到哪些症状应高度怀疑炎症性肠病?
38.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哪些部位?
39.克罗恩病好发于哪些部位?
40.克罗恩病的常见肛周病变有哪些?
41.溃疡性肠炎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42.克罗恩病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43.炎症性肠病并发肠穿孔时有哪些表现?
44.炎症性肠病会出现肝脏损伤吗?
45.炎症性肠病会出现癌变吗?
46.炎症性肠病出现癌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7.哪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癌变风险有关?
参考文献
二、诊断
1.常规肠镜检查对炎症性肠病有何诊断价值?
2.炎症性肠病的肠镜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3.溃疡性结肠炎(LJC)内镜下有什么典型表现?
4.克罗恩病(CD)内镜下有什么典型表现?
5.溃疡性结肠炎(LJC)病理表现如何?
6.克罗恩病(CD)病理表现如何?
7.什么是胶囊内镜?炎症性肠病患者选用该检查注意哪些事项及有何风险?
8.胶囊内镜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如何?有哪些表现?
9.什么是小肠镜?炎症性肠病患者选用该检查注意哪些事项?
10.小肠镜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如何?小肠镜下表现如何?
11.炎症性肠病可进行B超检查吗?有什么价值?
12.炎症性肠病x线下检查方法有哪些?
13.溃疡性结肠炎为何进行CT检查?有哪些表现?
14.溃疡性结肠炎(UC)为何进行MRI检查?有哪些表现?
15.如何进行小肠CTE检查?对克罗恩病(CD)诊断有何价值及影像学表现?
16.小肠CTE检查前有何注意事项及肠道准备?
17.如何进行小肠MRE检查?对克罗恩病(CD)诊断有何价值及影像学表现?
18.小肠MRE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及肠道准备?
19.如何选择小肠CTE与MRE检查?各有何优缺点?
20.什么是克罗恩病核磁共振疾病活动性指数(MaRIA)?
21.炎症性肠病的常用血液学检查有哪些?
22.炎症性肠病为什么要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
23.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病情判断有何意义?
24.炎症性肠病的自身抗体有哪些?
25.炎症性肠病的常用粪便检查项目有哪些?
26.为什么要反复多次行粪便检查?
27.炎症性肠病为什么要检查粪钙卫蛋白?
28.如何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
……

第二部分 疾病管理
第三部分 饮食与营养
第四部分 自我管理

精彩书摘

  《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
  3.小肠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小肠有消化吸收、分泌和运动功能,其中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在消化系统中,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内不被吸收,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因此小肠是吸收营养及其他物质的主要部位。它的黏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rr1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且已被消化,这些都为小肠吸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小肠所吸收的物质,不仅是由口腔摄入的经过消化的物质,而分泌人消化道的各种消化液本身所含有的水分、无机盐和某些有机成分也重被吸收。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的,而当到达回肠时,通常均已吸收完毕,回肠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
  小肠的另一主要功能为分泌功能。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又称布氏腺,是分布在十二指肠范围内的一种分支管泡状腺,位于黏膜下层内,其分泌碱性液体,内含黏蛋白,主要机能是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肠腺又称李氏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黏膜层内,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小肠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约1~3l,大量的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意义。食物以及食物的消化产物对肠黏膜局部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在食物的刺激下,胃肠黏膜释放的胃泌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多种激素,也有刺激小肠分泌的作用。
  小肠的运动功能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黏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液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④移行性复合运动:在消化间期胃及小肠运动表现为一种规律的周期性的收缩活动,这种收缩活动一般起源于胃窦或十二指肠井向离口方向传播,可达结肠近端,被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有胃肠道清道夫的作用;促进胃、小肠、胆道运动的协调;为消化期做准备;防止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发出饥饿信号。
  4.结肠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解剖结构是什么样的?
  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个部分,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似“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结肠长约150cm,约为小肠的1/4。结肠比小肠短而粗,向远侧逐渐变小,结肠的解剖特点有3个: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1/6,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③肠脂垂:由肠壁黏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的组织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4层。
  (1)黏膜层
  结肠黏膜表面无绒毛,也不形成环形皱襞。黏膜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所组成,附于完整的基膜上。在上皮之下为固有层,较厚,内有许多肠腺。结肠的肠腺长于小肠的肠腺,亦为单直管状腺,上端开口于黏膜表面,底端伸至黏膜肌层附近。肠腺上皮亦为单层柱状上皮,有大量杯状细胞,而柱状细胞较少,结肠黏膜内也有内分泌细胞,包括ECL细胞、Dl细胞和L细胞,多分布于肠腺深部。在结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可见很多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并有较多的淋巴小结,它常穿过黏膜肌层而侵及黏膜下层。
  (2)黏膜下层
  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有较多的脂肪细胞,以及血管、淋巴管、黏膜下神经丛和来自黏膜层的淋巴小结。
  (3)肌层
  较薄,分为内环、外纵两层,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外纵层平滑肌聚集为3条纵行肌束即结肠带。在结肠带之间的纵行肌纤维很薄。在结肠袋之间,增厚的环形肌层是形成结肠的半月皱襞的基础,系由于内环层平滑肌及黏膜肌的局部收缩所致。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环形肌层特别增厚,成为回盲瓣中的括约肌。
  (4)浆膜层
  即腹膜脏层。
  ……

前言/序言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在我国也不断增加,成为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难愈,诊断缺乏金标准,治疗难点较多,医疗费用高,是医患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临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基础、临床、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的关注,多学科联合诊疗已成为临床主要的诊疗模式,以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虽然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已进入了生物治疗水平,但仍有很多的局限,被视为终身性疾病,由于其多发于年轻入的流行病学特征,故其病程漫长,所以除了合理规范的治疗以外,对其开展系统有效的健康管理对患者尤为重要,鉴此,我院炎症性肠病研究团队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尝试编撰一本可供临床医生和患者参考的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案头书。
  根据我国临床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本书的写作采用以下3个策略:一是采用问答形式,针对常见的基础、诊断、治疗管理、饮食营养、护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解答,以俾其简单实用,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二是根据我国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具有较好疗效,且广为患者接受的状况,书中采录了中医药治疗和管理的相关内容,以体现我国的特色。三是为了充分体现炎症性肠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参考引用了大量的最新文献,如《2012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3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4中国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2015多伦多妊娠期炎症性肠病管理共识意见》《2015ECCO欧洲共识:炎症性肠病患者铁缺乏和贫血的诊断和管理》《2015多伦多共识:非住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医学管理指南》《2016克罗恩病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2017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欧洲循证共识意见(第三版)》《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ACG临床指南:炎症性肠病的预防保健》《炎症性肠病临床营养ESPEN指南》,以期对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有参考价值。
  由于本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异常复杂,文献浩如烟海,虽几易其稿,仍有不足和遗漏,部分问题可能会有异议,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
  本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针对难治性脾胃病的中医药诊疗规范转化应用研究”(201407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健脾补肾、清肠化湿介导SDF-1/CX-CR4促进MSCs归巢调控m1R-2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81673905)、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江苏省中医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BI。201410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资助。
《现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前沿:从病因到康复的深度解析》 一、 时代呼唤:消化健康日益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压力的增大,使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复杂化趋势。从常见的胃痛、腹胀,到令人谈之色变的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隐形杀手”。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更对其心理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冲击。 面对日益严峻的消化健康挑战,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然而,当前医学文献浩如烟海,专业知识更新迭代迅速,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而言,系统性地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新进展,理解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掌握精准的诊疗手段,并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现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前沿:从病因到康复的深度解析》正是应时代之需而生。本书旨在汇聚消化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沿的知识平台。我们不回避任何消化系统疾病的难题,而是力求从最基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到最尖端的临床诊断技术,再到最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最人性化的康复护理,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本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疾病的细枝末节,而是着眼于整个消化系统的健康与疾病,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 内容精要:横跨消化病学研究与实践的广阔领域 本书的内容设计,力求做到广度与深度并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精心策划了以下几个核心章节,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而完整的消化系统疾病知识盛宴。 1. 消化系统基础理论的深度重塑: 在深入探讨疾病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并更新了消化系统基础理论的最新认识。这包括: 消化系统微生物组的奥秘: 肠道微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消化系统功能调控、免疫系统互动乃至全身健康的关键参与者。本书将深入剖析肠道菌群的构成、功能及其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脏疾病等)发病中的作用,并介绍当前粪菌移植等新兴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肠上皮细胞与屏障功能: 肠上皮细胞不仅是营养吸收的“门户”,更是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将详细阐述肠上皮细胞的结构、功能、更新机制,以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在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并探讨维持和修复肠道屏障的新策略。 消化系统免疫网络的复杂性: 肠道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免疫与全身免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本书将深入解析肠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控机制,重点关注黏膜免疫的关键分子和细胞,以及它们在炎症、感染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协同调控: 消化系统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其功能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精密调控。我们将阐释脑-肠轴、肠-肝轴等复杂调控网络,揭示其在维持消化系统稳态和应对疾病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2. 常见及疑难消化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 本书将聚焦于临床上常见且棘手的消化系统疾病,并重点介绍其最新的诊断技术和鉴别诊断要点。 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与影像学突破: 从胃癌、结直肠癌到胰腺癌、肝癌,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最新筛查策略(如内镜技术、液体活检),重点介绍高分辨率CT、MRI、PET-CT等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分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其在精准诊断中的地位。 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挑战与进展: 尽管本书不直接提供关于炎症性肠病管理的内容,但我们将从更广泛的消化系统疾病视角出发,探讨IBD的诊断难点,包括如何结合内镜、病理、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早期准确诊断,以及如何鉴别IBD与感染性肠病、其他类型的结肠炎等。 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优化: 针对GERD、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常见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我们将介绍最新的诊断标准、客观检查技术(如24小时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同时强调对这些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以避免漏诊和误诊的重要性。 肝脏疾病的影像学与生化诊断进展: 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到肝硬化、肝癌,本书将系统介绍肝脏疾病的最新影像学诊断技术(如瞬时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以及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胰腺与胆道疾病的疑难病例解析: 针对胰腺炎、胆结石、胆管炎等复杂病例,我们将深入剖析其诊断的难点,重点介绍ERCP、MRCP、内镜超声等介入性及微创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3. 前沿治疗策略的深度解读: 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本书将详细阐述当前消化系统疾病的各类治疗策略,并特别关注新兴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理念。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革命性突破: 本书将系统介绍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最新应用,深入解读其作用机制、疗效评价、耐药机制及联合治疗策略,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生物制剂与新型药物在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此处仅提及生物制剂的普遍应用,不具体涉及IBD的管理)。我们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分析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在某些自身免疫性胃肠道炎症中的潜在应用。 微创与介入治疗的精准应用: 针对消化道出血、狭窄、息肉、肿瘤等,本书将详细介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强调其在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期方面的优势。 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理念: 强调基于患者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个体化特征,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实现精准用药和疗效最大化。 4. 康复与预后管理的全周期关注: 疾病的治疗并非终点,康复与预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拓展视野,关注患者的长期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 除了医学治疗,合理的生活方式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基石。我们将提供关于饮食、运动、睡眠、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科学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康复。 术后及治疗后的长期随访与复发监测: 强调定期随访、影像学复查、肿瘤标志物监测等在防止疾病复发、提高生存率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最新的复发监测技术和策略。 消化系统疾病的心理健康支持: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书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介绍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支持方法,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病例管理中的作用: 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对于疑难病例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性,包括消化内科、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营养科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以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决策。 三、 读者定位:医者仁心与求知若渴的桥梁 《现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前沿:从病因到康复的深度解析》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 消化内科、消化外科、普外科、肿瘤科、内镜中心等临床医生: 本书将为他们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帮助其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挑战。 全科医生及基层医务人员: 本书将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病的诊疗要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并能识别需要转诊的复杂病例。 医学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 本书将为他们构建扎实的消化系统疾病知识体系,提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前沿的临床信息。 医学研究人员: 本书将梳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消化系统健康有深入了解需求的患者及家属: (此部分内容需谨慎,强调科普性,避免过度专业化)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身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并了解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 价值与意义:驱动消化健康事业向前发展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现有消化医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更新,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全面、权威、前沿的知识平台,能够: 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推动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广泛应用。 促进消化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更人性化的康复支持。 引领消化健康管理的新理念: 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关注患者的长期福祉。 《现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前沿:从病因到康复的深度解析》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消化医学领域的一次思想碰撞与知识汇聚。我们相信,它将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消化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IBD患者,我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误诊、无效治疗和身心的煎熬。对于IBD,我有着切肤之痛的理解,也深知找到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是多么不易。所以,当我看到《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去翻阅。令我欣慰的是,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不是那种只会空泛谈论“积极心态”或者“健康饮食”的书,而是真正深入到IBD的每一个细节。书中对于不同治疗方案的原理、疗效、副作用的分析,都非常客观且透彻,它能够帮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选择,并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而且,书中关于IBD患者在特殊时期(如怀孕、旅行)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疾病的并发症,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它没有刻意去粉饰IBD的残酷,而是真实地呈现疾病的复杂性,但同时又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告诉我们即便面对如此挑战,也并非束手无策。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赋能,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这个对炎症性肠病(IBD)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理解这个复杂的疾病。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实际内容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贴心的指导。我一直以为IBD只是消化系统的一些小毛病,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它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运动到情绪、心理,甚至社交。作者并没有用堆砌专业术语的方式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式,将IBD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IBD(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详细介绍,让我能更清楚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而且,书中还专门辟出了篇幅讲解了IB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比如“我到底能不能吃这个?”,“我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运动?”,“我为什么总是觉得很疲惫?”,这些问题都是我曾经在脑海中反复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而这本书,则一一给出了非常实用且具有科学依据的解答。它让我不再对IBD感到恐惧和无助,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是一个长期与IBD“斗争”的患者,见过不少医学书籍,很多都充斥着冰冷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吃力。然而,这本《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真的做到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这个承诺。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医学概念,作者也能够用类比或者生动的故事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常见问题解答”的部分,很多问题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比如“疾病复发时我应该怎么办?”,“我需要长期服药吗?”,“手术是唯一的选择吗?”等等。书中的解答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并给出了详细的应对策略。它让我感觉作者非常了解患者的困境,并且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给予你最真诚的建议和最坚实的支撑。它让我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管理它。

评分

作为一名IBD患者家属,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在家人被诊断出IBD的那一刻,我们全家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迷茫。网络上的信息碎片化且充斥着各种不确定的说法,让我们无所适从。当我拿到这本《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疾病知识到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非常全面。我最欣赏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路,不仅仅关注药物治疗,更强调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书中关于饮食管理的建议,详细列出了不同食物对IBD患者的影响,甚至提供了食谱建议,这对我来说太有价值了,让我知道如何为家人准备既营养又不容易引发不适的食物。此外,书中还探讨了IBD可能对患者心理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内容在很多医学书籍中是被忽略的,但对于真正关心患者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照顾我的家人,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与家人一起,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IBD带来的挑战。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消化内科的过程中,对炎症性肠病(IBD)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IBD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偏向于研究性或者高度专业化,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当我看到《炎症性肠病健康管理:基础与临床常见问题解答》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标题吸引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打牢IBD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将这些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且以“常见问题解答”的形式呈现,这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书中的内容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从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再到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分析,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而且,书中对IBD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也有所提及,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前沿的视角去理解这个疾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IBD患者的长期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IBD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临床实用性的优秀读物,无论是医学生、年轻医生,还是IBD患者及其家属,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