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係誌·福建捲

中國土係誌·福建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明奎,麻萬諸 著
圖書標籤:
  • 福建
  • 地方誌
  • 土係
  • 譜牒
  • 族譜
  • 曆史
  • 民俗
  • 地理
  • 方誌
  • 中國土係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13335
版次:01
商品編碼:1214069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土係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頁數:4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土係誌》是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係誌為分捲,從不同省份的具體情況齣發,上篇論述土壤的成土條件、土壤分類的發展、土壤診斷高級單元、基層分類的建立和製圖錶達土係數據庫的建立及土壤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措施;中篇係統闡述瞭各土係單元的生境條件,主要性狀及生産利用等;下篇介紹全省發生分類的土壤類型與土壤係統分類的參比;最後附各省土壤概圖。

目錄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叢書前言
前言
上篇 總論
第1章 福建省概況與成土因素
1.1 區域概況
1.1.1 地理位置
1.1.2 行政區劃和人口
1.1.3 土地資源
1.1.4 社會經濟狀況
1.2 氣候
1.2.1 季風氣候顯著
1.2.2 熱量資源豐富
1.2.3 雨量充沛
1.2.4 氣候的垂直分帶明顯
1.2.5 主要農業氣候指標
1.2.6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1.3 地形與地貌
1.3.1 地貌輪廓
1.3.2 地形
1.3.3 地貌類型
1.3.4 地形地貌與土壤
1.4 地層與成土母質
1.4.1 地層分布
1.4.2 第四紀地層
1.4.3 母質類型
1.5 生物(植被、作物)
1.5.1 主要植物群落特徵
1.5.2 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1.6 成土年齡
1.7 人為活動
第2章 主要土壤形成過程與土層特徵
2.1 主要土壤形成過程
2.1.1 風化淋溶與脫矽富鐵鋁化過程
2.1.2 生物物質循環旺盛與腐殖質的積纍過程
2.1.3 耕作熟化過程
2.1.4 鹽漬過程
2.1.5 潛育化過程
2.1.6 脫鈣過程
2.1.7 漂洗過程
2.1.8 均一化過程
2.2 診斷層與診斷特性的形成與錶現
2.2.1 主要診斷層
2.2.2 主要診斷特性
2.2.3 其他有分類意義的土層
第3章 土壤分類
3.1 福建省土壤調查與分類的沿革
3.1.1 土壤調查曆史
3.1.2 土壤分類沿革
3.2 中國係統分類高級分類單元
3.2.1 土壤係統分類的分類原則
3.2.2 高級分類單元的檢索
3.2.3 土壤命名
3.3 土係調查
3.4 土係劃分方法與土係記錄
3.4.1 土係的概念及其與聚閤土體、景觀的關係
3.4.2 土係劃分的方法
3.4.3 土係的記錄

下篇 典型土係
第4章 人為土綱
4.1 鐵聚潛育水耕人為土
4.1.1 馬傢圍係
4.2 普通潛育水耕人為土
4.2.1 管密係
4.2.2 浦城係
4.2.3 仙陽係
4.3 普通鐵滲水耕人為土
4.3.1 元山係
……
第5章 鐵鋁土土綱
第6章 變性土土綱
第7章 鹽成土土綱
第8章 富鐵土土綱
第9章 淋溶土土綱
第10章 雛形土土綱
第11章 新成土土綱
參考文獻
附錄福建省土係與土種參比錶
《中國土係誌·福建捲》圖書內容概述 引言:地域土壤的宏大敘事與福建的特殊地位 《中國土係誌》是一項旨在全麵、係統梳理和記錄中國疆域內各類土壤類型的國傢級重大科學工程。它不僅是土壤地理學、土壤資源管理、農業科學、生態環境研究等領域的基石性參考資料,更承載著對中華大地韆萬年來地質演化、氣候變遷、人類活動影響下土壤形成、分異和演變規律的深刻洞察。 作為該宏大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土係誌·福建捲》專注於剖析和記錄福建省境內土壤的獨特性質、空間分布、形成演化曆史及其資源環境功能。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特殊的地理區位——典型的江南丘陵、喀斯特地貌的殘餘、強烈的海洋性氣候影響以及長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主導,造就瞭其土壤類型復雜多樣,但又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徵。 本捲的編撰,遵循瞭“實地調查為主,文獻資料為輔,科學分類為綱”的基本原則,力求構建一個既符閤國傢土壤分類標準,又充分體現福建地方特色的土壤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福建土壤地理概論與基礎環境背景 本部分首先搭建瞭理解福建土壤係統的宏觀框架。 1.1 地質與構造背景對土壤的控製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活躍,岩漿活動頻繁,形成瞭多樣的母岩基礎。本捲詳細梳理瞭福建省主要岩石類型(如花崗岩、中酸性火山岩、沉積岩)的分布格局。重點分析瞭這些母岩如何通過差異性的風化作用,直接決定瞭區域土壤的成土母質性質——例如,花崗岩風化形成的酸性土層的普遍性,以及侵蝕剝蝕作用如何影響土壤的厚度和發育程度。 1.2 氣候、水文與植被的交互影響 福建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高濕是其主要特徵。本部分量化分析瞭年均降水量(多集中於春夏季)、年均溫以及相對濕度的空間差異如何驅動土壤的淋溶作用和有機質的分解速率。特彆指齣,強降雨導緻的強烈水力侵蝕是製約福建丘陵地帶土壤保育和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時,對常綠闊葉林、竹林等優勢植被的類型、凋落物特性及其對土壤酸堿度、腐殖質積纍的影響進行瞭細緻的論述。 1.3 人類活動的曆史烙印 福建自古以來開發曆史悠久,自耕農耕活動(特彆是梯田的開墾)、茶園和果園的種植、林業的經營,對地錶植被和土壤結構産生瞭深刻的改造。本捲考察瞭曆代水利工程、坡地開墾的曆史軌跡,並將其作為影響現代土壤空間格局的重要外力因素進行分析。 --- 第二部分:福建主要土壤類型的係統分類與剖麵描述 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嚴格遵循最新的《中國土壤分類誌》(或相關國傢標準),對福建省域內的土壤進行科學的、層級化的劃分和詳盡的描述。 2.1 土綱與土類的劃分 本捲基於土壤發生學特徵,將福建的土壤劃分為若乾個主要的土綱,並嚮下細分到土類。重點突齣瞭那些具有顯著地域指示性的土類: 水稻土(Paddy Soils): 鑒於福建是重要的水稻産區,本部分對不同灌溉曆史和耕作方式下形成的水稻土進行瞭詳盡的分類。這包括由於長期淹水形成的潛育層(Plaggan horizon)的厚度、顔色、鐵錳結核的形態和分布,以及有機質的積纍特徵。 酸性富鋁土(Acrisols)/磚紅壤(Ferralsols): 這是南方濕熱地區酸性淋溶作用的結果。重點分析瞭在強風化母岩(如酸性火山岩)上發育的錶層黏粒淋失、次生富集層(Bt/Bhs)的形成過程,以及鋁和鐵的活化狀態,這直接關係到酸性土壤的改良需求。 岩性土(Skeletal Soils)/變性土: 在陡峭的山地和侵蝕嚴重的地區,土壤層薄,母岩影響顯著。描述瞭這些土壤的容重、保水性能和有效土層厚度。 潮土與鹽漬化土壤(Fluvisols/Salic Soils): 針對閩江、閩南沿海低地和灘塗,記錄瞭受潮汐和河流沉積作用影響的土壤特徵,包括鹽分動態和有機質的硫化過程。 2.2 典型剖麵數據與分析 對於每一個重要的土類,本捲都收錄瞭數個具有代錶性的剖麵點。每個剖麵描述都包含: 地理坐標與立地條件: 詳細記錄海拔、坡度、坡嚮、植被覆蓋。 形態特徵: 逐層記錄顔色(Munsell係統)、質地(砂、粉砂、黏土百分比)、結構(團粒、棱柱狀等)、孔隙度、以及是否存在鈣結核、鐵錳斑點等標誌物。 理化性質指標: 提供瞭關鍵指標的實驗室分析數據,包括pH值、有機碳含量(OC)、全氮(N)、有效磷(P)、陽離子交換量(CEC)、飽和度(BS%)以及交換性酸度(Exch. Acidity)等。 --- 第三部分:福建土壤的形成演化過程與區域分異規律 本部分著重於從動態的角度闡釋土壤的形成機製,並揭示其空間分異的驅動力。 3.1 主要成土過程分析 通過對比不同地理區域的剖麵數據,本捲深入分析瞭福建土壤發育的主導過程: 淋溶-脫矽富鋁作用(Leaching and Ferrallitization): 在溫暖濕潤的低海拔地區,強烈的淋溶作用導緻矽酸鹽礦物遭受破壞,鐵鋁氧化物相對富集,形成酸性深厚土層。 水力作用與沉積(Hydromorphism and Sedimentation): 在河榖和衝積平原,水流攜帶的物質沉積是土壤物質積纍的主要方式,形成具有水平層次的沉積物剖麵。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地域性: 闡述瞭特定的森林群落如何通過凋落物的積纍和分解,影響土壤有機質的類型(如腐殖質的富集度)。 3.2 土壤區域分異格局 結閤地形、氣候和母岩,本捲總結瞭福建土壤在空間上的三個主要分異帶: 1. 東南沿海低地平原帶: 土層較深,受人類耕作和海潮影響明顯,水稻土和潮土占主導。 2. 中低丘陵侵蝕帶: 土層薄,發育不完全,岩性土和酸性淋溶土分布廣,水土流失風險高。 3. 高山林區帶: 土層厚度變化大,受海拔垂直帶譜影響,土壤類型嚮山地森林土過渡。 --- 第四部分:土壤資源評價、利用與環境問題 本部分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和管理對策。 4.1 土壤資源承載力與適宜性評價 根據土壤的理化性質和耕作性能,對福建省各類土壤進行瞭承載力和農業適宜性分級。明確瞭哪些土壤類型最適宜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如茶葉、柑橘)或林業,並量化瞭不同等級土壤在提供作物産量方麵的潛力。 4.2 重點環境問題診斷與對策 土壤酸化問題: 鑒於福建省普遍存在的酸性土壤(pH值偏低),本捲詳細分析瞭酸化的成因(母岩、降雨、化肥使用),並係統整理瞭國內外針對酸性土壤改良的石灰改良、有機質投入等技術措施的區域適應性。 水土流失與土壤保育: 針對丘陵區嚴重的侵蝕問題,結閤土壤的抗蝕性指標,評估瞭不同坡度下水土流失的風險等級,並對梯田建設、植被修復方案提齣瞭土壤學基礎的建議。 土壤汙染趨勢分析: 簡要介紹瞭采礦活動、工業發展和高強度農業對土壤重金屬積纍和有機汙染物殘留的初步監測結果,為後續的土壤環境保護提供基綫數據。 --- 結語:福建土壤的未來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中國土係誌·福建捲》不僅是對過去土壤研究成果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福建土壤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重要指引。它為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農業生産者提供瞭一套權威、詳實、係統的地方土壤數據庫和理論基礎。通過對這些珍貴土壤資源的精細化認知,方能更好地實現土地的閤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普通讀者,平時對那些艱深晦澀的學術著作敬而遠之。然而,《中國土係誌·福建捲》這本書,卻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輕鬆和有趣的方式,將我帶入瞭福建的“土”世界。我之前對“土”的概念,僅限於種花養草、耕田種地,這本書卻讓我明白,這片土地的“土”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如同在娓娓道來一個關於福建的故事。他沒有使用太多專業的術語,即使有,也會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生動的描繪,比如,描述福建山區那些紅色的土壤,作者形容它如同“大地流淌的血脈”,充滿瞭生命力。還有沿海地區那些黑色的“海泥”,在作者筆下,仿佛也充滿瞭無窮的潛力。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福建當地特色農作物的故事,比如,那紅土如何孕育齣香甜的荔枝,那肥沃的黑土又如何滋養齣鮮美的海産品。這些故事讓我覺得,原來我們每天接觸的“土”,背後有著如此豐富而精彩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對福建的認知,從錶麵的山水風景,深入到瞭它最根本的“土壤”層麵。它讓我覺得,每一次行走在福建的土地上,都能感受到它獨特的“性格”。

評分

我對自然科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解釋自然現象背後原理的書籍。在閱讀《中國土係誌·福建捲》的過程中,我仿佛變成瞭一名地質探險傢,在福建這片土地上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奇妙發現。這本書係統地闡述瞭福建土係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其與地質構造、氣候、水文等多種因素的關係。我瞭解到,福建復雜的地質構造,如斷裂、褶皺、火山活動等,是造就其多樣化土係的重要原因。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土係在物理化學性質上的差異,例如土壤的質地、結構、酸堿度、有機質含量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土壤的功能和用途。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紅壤風化過程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用翔實的資料和精闢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福建多為紅壤,以及紅壤的形成過程及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此外,書中對不同類型土壤的土壤剖麵圖和顯微照片的展示,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直觀感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土壤的內部結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的嚴謹性,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我對福建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變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對土壤學的研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作為一名地理學專業的學生,我對《中國土係誌·福建捲》這本書抱有極高的期待,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的專業性和係統性遠超我的想象,對福建土係的研究可謂是麵麵俱到,深入骨髓。書中對福建土係分類的嚴謹邏輯和科學方法,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詳細闡述瞭各種土係形成的地質背景、氣候條件、母岩性質等關鍵因素,還運用瞭大量的實地考察數據和分析圖錶,使得整個論述過程嚴謹而有說服力。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區域性土係差異的精細刻畫,例如,作者如何區分閩北、閩中、閩南以及沿海地區的土係特點,並深入分析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産潛力和生態環境。書中對土壤侵蝕、土壤肥力演變等問題的探討,也為我學習土壤學和地貌學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作者在闡述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融入瞭許多具體的案例研究,例如,某個地區因土壤條件適宜而發展齣特色農業,或者因土壤脆弱而麵臨的生態挑戰,這些都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課堂知識的補充,更是一份寶貴的科研資料。它讓我看到瞭福建這片土地在土壤學研究上的深度和廣度,也為我未來的學術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啓示。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鍾情於研究不同地區的人文風貌。在翻閱《中國土係誌·福建捲》之前,我從未想過“土壤”這個概念能與曆史文化産生如此緊密的聯係。這本書給瞭我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質學的科普讀物,更是一部關於福建這片土地如何孕育齣獨特文明的史書。作者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將福建韆百年來的人口遷徙、經濟發展、甚至民間信仰都與當地的土壤類型和地質特徵聯係起來。例如,書中對於山區土係和沿海土係的詳細介紹,讓我理解瞭為何福建在曆史上會形成獨特的“下南洋”移民潮,以及為何沿海地區的海塗養殖業如此發達。作者通過對不同土係的成因和特性的剖析,生動地解釋瞭福建人民如何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地理條件下,發展齣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模式。書中對花崗岩土係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何許多福建的古村落都選擇依山而建,利用山石作為建築材料,形成瞭獨具風格的閩式建築。而對於那些酸性土壤,作者也解釋瞭其對茶葉等作物生長的影響,這讓我對福建聞名遐邇的武夷岩茶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當我們談論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時,絕不能忽視其賴以生存的土地。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福建,理解瞭這片土地的“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中國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那些學術著作枯燥乏味,難以入門。直到我偶然翻到瞭《中國土係誌·福建捲》,纔發現原來地質學也可以如此生動有趣。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和圖錶堆砌,而是將福建這片土地的形成過程娓娓道來。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帶著我穿越億萬年時光,親眼目睹瞭福建從古老的海底大陸,到經曆闆塊碰撞、造山運動,最終形成今天雄偉山巒的奇幻旅程。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次精彩的探險,從瞭解福建土係的形成原因,到分析不同土係在地貌、植被、甚至人文景觀上的影響,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火山岩、花崗岩等地質構造的詳細解讀,那些曾經吞吐風雲的火山,如今卻化作瞭壯麗的丹霞地貌,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巧妙地將地質知識與當地的農業生産、生態保護相結閤,讓我看到瞭地質科學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比如,書中對紅壤的分析,不僅解釋瞭它貧瘠的原因,還提供瞭改良和利用的科學建議,這對於我這個對農業略有涉獵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總而言之,這本書用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讓我對福建這片土地的“土壤”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