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丛书取材于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国宝级及重要文献级的以真实用笔抄写并保存下来的共时纸质文献,将所有字形图片经过分切保存,梳理字际关系,准确归纳字位,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字形系列,使得书体发展、字形演变、媒介因素,其时代坐标,到眼即辨。
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有《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尚书文字校诂》、《中古汉字流变》、《简帛与学术》等专著,主编《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合作《古文字诂林》。“出土古文字与古文献语料库”;“说文、玉篇和万象名义比较研究”、“唐宋字汇时间层次研究”、“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与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负责人。
说实话,我拿到这三册书时,首先被其装帧的厚重感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文物图录。我从事古籍修复和辨伪工作多年,深知一套好的字形表对于判断文献年代和来源的重要性。这套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个字头之下,对应着详尽的出处信息——抄写年代、卷号、甚至具体页码,这种颗粒度的信息密度,对于我们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地比对了其中涉及佛教抄经和官府文书的字形差异。往往在抄经本中,书写者会追求一种庄重、程式化的美感,笔画结构相对稳定;而政府文书,尤其是基层吏员的书写,则充满了快速书写带来的笔势连带和结构简化,这正是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和职业对书写习惯的塑造。这套表把这些微妙的、往往被忽略的对比清晰地呈现出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唐代书写生态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的工具,帮助我们从冰冷的墨迹中读出书写者的状态和意图。可以说,它将原本散落一地的“碎片”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字形”的简单收录,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书写文化”的还原。不同卷册的侧重点不同,这三册联袂,形成了一个从早期相对规整到中晚期趋于流便的动态展示。通过对比不同地点的抄写材料,比如西域出土的残卷与中原地区官方文书的字形差异,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如何渗透进日常的书写符号中。比如,某些音译词汇在不同地区的抄写中,其汉字的选用和结构的变化,都暗藏着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这套表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唐代书写世界,而非是静止的、被美化的“标准字体”。对于致力于文化史和语言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语料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唐代汉字使用场景图谱,远超出了单纯的字形参考书的范畴。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给予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其对古籍版本学的贡献。在第四、五、六卷中,我注意到编纂者对一些字体源流的考证下了大功夫,特别是针对那些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误判或混淆的字形。例如,某个字的某个特定写法,在甲卷本中被认为是早期唐代的特征,但在乙卷本中却被认为是晚唐甚至五代的遗存。这套表通过大量的横向对比,为解决这些版本学上的疑难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链。过去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在海量抄本影印件中寻找一两个关键对比例证,而这套书几乎将这些关键例证提炼并集中展示。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文献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尤其对于研究唐宋之交汉字形体的转折点,这几卷提供了非常宝贵、不同侧面的材料支撑,它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既往一些基于有限样本得出的武断结论,体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从一个仅仅是对古代书法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震撼力也非同一般。我过去常去一些博物馆或图书馆看唐代的写经,总觉得那些字写得既熟悉又陌生,笔法上的精妙难以言传。阅读这套字形表,就好比有人拿着一把精准的放大镜,一步步教你认识每一个笔画的“身份证”。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楷书笔法,在唐代有着如此多元的面貌。例如,关于横画的处理,有些字写得方折有力,有些则带有明显的隶书余韵的“蚕头燕尾”,这套书把这些细微差别用清晰的墨迹图展示了出来,让“感受”变成了可以“量化”的知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它提供了一种自学的绝佳路径,可以帮助我从临摹唐碑的僵硬中走出来,去体会当时书写者在不同场合下,字形所产生的自然变化。它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悬在云端。我甚至开始尝试用更接近古人笔法的方式去书写一些简单的字,这种体验是看普通字帖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套装共三册)》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醉心于中古文献和书法史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最近刚刚接触到这几卷,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收录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写本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是研究唐代汉字流变最直接、最生动的物证。比如,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常用字的“异体”或“俗体”的罗列和细致描摹,远比一般字帖或字典所能提供的要丰富得多。光是“之”、“其”、“为”这几个字,在不同写卷中的笔画增减、结构欹侧,都有着微妙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翻阅大量不便携带的微缩胶片或影印本,凭肉眼去比对和甄别。现在,有了这套规范、清晰的字形表,不仅省去了大量基础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对比框架。我个人认为,对于书法史家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可量化”的字形数据,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分析唐代笔法从楷书向草书过渡时的那些“模糊地带”,是构建唐代书写规范体系的基石。尤其对于想要重建唐人日常用笔习惯的研究者,这几卷的收录的丰富程度令人叹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