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套装共三册)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套装共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克和,海村惟一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文献
  • 汉字字形
  • 日藏抄本
  • 字形学
  • 古文字
  • 历史文献
  • 佛教文献
  • 文献编纂
  • 汉字研究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5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857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丛书取材于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国宝级及重要文献级的以真实用笔抄写并保存下来的共时纸质文献,将所有字形图片经过分切保存,梳理字际关系,准确归纳字位,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字形系列,使得书体发展、字形演变、媒介因素,其时代坐标,到眼即辨。

作者简介

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有《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尚书文字校诂》、《中古汉字流变》、《简帛与学术》等专著,主编《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合作《古文字诂林》。“出土古文字与古文献语料库”;“说文、玉篇和万象名义比较研究”、“唐宋字汇时间层次研究”、“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与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负责人。

目录

凡例說明
正文
附錄一:部首索引
附錄二:筆劃檢字表
附錄三:日本字音檢字表
附錄四:本書所用文獻異體字對照表
附錄五:部分形體差異部件對照表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卷四、五、六:揭示汉字流变与书写艺术的珍贵文献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作为一部汇集日本公私收藏的唐代汉字抄本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其精要之处不仅在于其浩如烟海的字形资料,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唐代汉字演变、书写实践以及文化交流的宝贵窗口。此套书(套装共三册)历经数载精心编纂,汇集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唐代手写汉字抄本,涵盖了佛教经典、官方文献、文学作品、个人书札等多种类型,其字形变化与风格异同,无声地诉说着那个辉煌时代汉字书写的脉络与风貌。 一、 严谨的学术定位与史料价值 本套丛书的研究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历史文献的高度尊重与严谨梳理。唐代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书法艺术繁荣昌盛,楷、行、草诸体皆有大家辈出,留下了无数墨宝。然而,许多原件已湮没无闻,幸而大量抄本得以传世,尤其是在日本,由于遣唐使的往来以及佛教的传播,大量唐代抄本得以妥善保存,成为研究唐代汉字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编纂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基于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对每一件抄本的来源、年代、书写者(若可考)、以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审慎的考订。卷四、五、六的収録,进一步拓展了字形样本的广度和深度,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唐代汉字最为真实、最为多样的面貌。 这套书的出现,对于从事古代汉语、敦煌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书法史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字形对照,更是对唐代汉字在地理传播、书体演变、俗体字形、官印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抄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汉字在不同地域的融合与演变,以及官方规范字与民间书写习惯之间的差异。 二、 字形的多样性与艺术的生动呈现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卷四、五、六所呈现的字形,绝非千篇一律的印刷体。相反,它们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僧侣学士、乃至普通抄写者手中鲜活的书写痕迹。每一笔一画,都凝聚着书写者的情感、意图和时代的印记。 书体的多样性: 唐代是行书、草书的黄金时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如《兰亭序》这样的千古绝篇,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这套丛书中的抄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不同书体的影响。卷四、五、六将进一步呈现唐代不同书体在实际抄写中的演变与融合,例如,在抄写佛经时,可能既有端庄的楷书,也有行云流水的行书,甚至是不拘一格的草书。这种不同书体的并存与交叉,反映了书写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书写环境的需求。 字形的演变: 汉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唐代更是承前启后、激荡变化的时期。楷书的确立与成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风格,是唐代汉字的重要标志。而在这套丛书的卷四、五、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字形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印刷体楷书略有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体现了当时字形的早期形态,也可能是某些字形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俗体字。通过这些字形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汉字从古代到近现代演变的具体过程,例如,某些笔画的增减、偏旁部首的简化或变形等。 书写者的个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同一书体,不同书写者也会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套书中的抄本,如同每一位书写者的签名,都带着鲜明的个性烙印。有些字形显得遒劲有力,有些则温婉秀丽,有些则显得疏朗飘逸。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文字背后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温度。 三、 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日本作为重要的交流对象,在此期间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传播和影响在日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卷四、五、六,便是这一文化交流历程的生动见证。这些在日本保存下来的唐代抄本,一方面说明了唐代汉字书写水平之高,足以吸引域外学习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字在日本传播和接受的过程。通过对比这些抄本与同时期在中国本土发现的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字在日本的本土化进程,以及唐代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 这些抄本的保存,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珍视和保护。它们如同连接两个古老文明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文化的脉动。 四、 深入研究的基石与学术传承的脉动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卷四、五、六,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汇集,更是对学术研究的有力推动。它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集中而权威的字形研究平台。 古文字研究的深化: 对于古文字研究者而言,唐代抄本中的字形,可以为理解战国文字、秦汉篆隶之后的汉字演变提供重要的过渡性证据。某些字形的变化,可能直接揭示了汉字结构演变的内在逻辑。 敦煌学研究的新视野: 许多唐代汉字抄本与敦煌文献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些字形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敦煌文献的断代、校勘、以及书写者身份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书法史研究的拓展: 本书为书法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真切的碑帖之外的“活”的材料,可以弥补纯粹依赖碑刻所带来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借此更全面地了解唐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书写实践,以及当时的审美取向。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汉字字形的变化与语音、词汇的变化息息相关。通过字形的研究,可以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的重构提供旁证。 这套丛书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学术工程,它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它不仅为当下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工具,更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学术传承的重要脉动。 结语 《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套装共三册),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以严谨的态度,搜集、整理、展现了日本所藏唐代汉字抄本的宝贵字形,为我们勾勒出唐代汉字丰富多彩的图景。它不仅是研究唐代汉字演变、书写艺术、文化交流的权威参考,更是汉语文字发展史上一份不可磨灭的珍贵遗产。通过细致研读这套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生命力,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那些穿越千年的书写者们,所留下的温度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三册书时,首先被其装帧的厚重感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文物图录。我从事古籍修复和辨伪工作多年,深知一套好的字形表对于判断文献年代和来源的重要性。这套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个字头之下,对应着详尽的出处信息——抄写年代、卷号、甚至具体页码,这种颗粒度的信息密度,对于我们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地比对了其中涉及佛教抄经和官府文书的字形差异。往往在抄经本中,书写者会追求一种庄重、程式化的美感,笔画结构相对稳定;而政府文书,尤其是基层吏员的书写,则充满了快速书写带来的笔势连带和结构简化,这正是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和职业对书写习惯的塑造。这套表把这些微妙的、往往被忽略的对比清晰地呈现出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唐代书写生态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的工具,帮助我们从冰冷的墨迹中读出书写者的状态和意图。可以说,它将原本散落一地的“碎片”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字形”的简单收录,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书写文化”的还原。不同卷册的侧重点不同,这三册联袂,形成了一个从早期相对规整到中晚期趋于流便的动态展示。通过对比不同地点的抄写材料,比如西域出土的残卷与中原地区官方文书的字形差异,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如何渗透进日常的书写符号中。比如,某些音译词汇在不同地区的抄写中,其汉字的选用和结构的变化,都暗藏着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这套表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唐代书写世界,而非是静止的、被美化的“标准字体”。对于致力于文化史和语言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语料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唐代汉字使用场景图谱,远超出了单纯的字形参考书的范畴。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给予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其对古籍版本学的贡献。在第四、五、六卷中,我注意到编纂者对一些字体源流的考证下了大功夫,特别是针对那些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误判或混淆的字形。例如,某个字的某个特定写法,在甲卷本中被认为是早期唐代的特征,但在乙卷本中却被认为是晚唐甚至五代的遗存。这套表通过大量的横向对比,为解决这些版本学上的疑难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链。过去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在海量抄本影印件中寻找一两个关键对比例证,而这套书几乎将这些关键例证提炼并集中展示。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文献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尤其对于研究唐宋之交汉字形体的转折点,这几卷提供了非常宝贵、不同侧面的材料支撑,它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既往一些基于有限样本得出的武断结论,体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从一个仅仅是对古代书法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震撼力也非同一般。我过去常去一些博物馆或图书馆看唐代的写经,总觉得那些字写得既熟悉又陌生,笔法上的精妙难以言传。阅读这套字形表,就好比有人拿着一把精准的放大镜,一步步教你认识每一个笔画的“身份证”。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楷书笔法,在唐代有着如此多元的面貌。例如,关于横画的处理,有些字写得方折有力,有些则带有明显的隶书余韵的“蚕头燕尾”,这套书把这些细微差别用清晰的墨迹图展示了出来,让“感受”变成了可以“量化”的知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它提供了一种自学的绝佳路径,可以帮助我从临摹唐碑的僵硬中走出来,去体会当时书写者在不同场合下,字形所产生的自然变化。它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悬在云端。我甚至开始尝试用更接近古人笔法的方式去书写一些简单的字,这种体验是看普通字帖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第四、五、六卷)(套装共三册)》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醉心于中古文献和书法史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最近刚刚接触到这几卷,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收录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写本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是研究唐代汉字流变最直接、最生动的物证。比如,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常用字的“异体”或“俗体”的罗列和细致描摹,远比一般字帖或字典所能提供的要丰富得多。光是“之”、“其”、“为”这几个字,在不同写卷中的笔画增减、结构欹侧,都有着微妙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翻阅大量不便携带的微缩胶片或影印本,凭肉眼去比对和甄别。现在,有了这套规范、清晰的字形表,不仅省去了大量基础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对比框架。我个人认为,对于书法史家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可量化”的字形数据,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分析唐代笔法从楷书向草书过渡时的那些“模糊地带”,是构建唐代书写规范体系的基石。尤其对于想要重建唐人日常用笔习惯的研究者,这几卷的收录的丰富程度令人叹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