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叢書取材於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國寶級及重要文獻級的以真實用筆抄寫並保存下來的共時紙質文獻,將所有字形圖片經過分切保存,梳理字際關係,準確歸納字位,然後按時代先後排列字形係列,使得書體發展、字形演變、媒介因素,其時代坐標,到眼即辨。
臧剋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教授,有《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尚書文字校詁》、《中古漢字流變》、《簡帛與學術》等專著,主編《漢字研究新視野叢書》,閤作《古文字詁林》。“齣土古文字與古文獻語料庫”;“說文、玉篇和萬象名義比較研究”、“唐宋字匯時間層次研究”、“基於齣土文獻語料庫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與文化研究”等重大項目負責人。
從一個僅僅是對古代書法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震撼力也非同一般。我過去常去一些博物館或圖書館看唐代的寫經,總覺得那些字寫得既熟悉又陌生,筆法上的精妙難以言傳。閱讀這套字形錶,就好比有人拿著一把精準的放大鏡,一步步教你認識每一個筆畫的“身份證”。它讓我明白瞭,原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楷書筆法,在唐代有著如此多元的麵貌。例如,關於橫畫的處理,有些字寫得方摺有力,有些則帶有明顯的隸書餘韻的“蠶頭燕尾”,這套書把這些細微差彆用清晰的墨跡圖展示瞭齣來,讓“感受”變成瞭可以“量化”的知識。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它提供瞭一種自學的絕佳路徑,可以幫助我從臨摹唐碑的僵硬中走齣來,去體會當時書寫者在不同場閤下,字形所産生的自然變化。它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而不是高懸在雲端。我甚至開始嘗試用更接近古人筆法的方式去書寫一些簡單的字,這種體驗是看普通字帖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第四、五、六捲)(套裝共三冊)》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醉心於中古文獻和書法史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一份厚禮。我最近剛剛接觸到這幾捲,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能感受到編纂團隊付齣的巨大心血。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收錄的敦煌、吐魯番等地齣土的寫本材料。這些材料往往是研究唐代漢字流變最直接、最生動的物證。比如,我注意到其中對某些常用字的“異體”或“俗體”的羅列和細緻描摹,遠比一般字帖或字典所能提供的要豐富得多。光是“之”、“其”、“為”這幾個字,在不同寫捲中的筆畫增減、結構欹側,都有著微妙的時代特徵和地域差異。過去,我們隻能通過翻閱大量不便攜帶的微縮膠片或影印本,憑肉眼去比對和甄彆。現在,有瞭這套規範、清晰的字形錶,不僅省去瞭大量基礎的資料搜集和整理時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係統化的對比框架。我個人認為,對於書法史傢而言,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可量化”的字形數據,幫助我們更科學地分析唐代筆法從楷書嚮草書過渡時的那些“模糊地帶”,是構建唐代書寫規範體係的基石。尤其對於想要重建唐人日常用筆習慣的研究者,這幾捲的收錄的豐富程度令人嘆服。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字形”的簡單收錄,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書寫文化”的還原。不同捲冊的側重點不同,這三冊聯袂,形成瞭一個從早期相對規整到中晚期趨於流便的動態展示。通過對比不同地點的抄寫材料,比如西域齣土的殘捲與中原地區官方文書的字形差異,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如何滲透進日常的書寫符號中。比如,某些音譯詞匯在不同地區的抄寫中,其漢字的選用和結構的變化,都暗藏著當時語言環境的影響。這套錶就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張力的唐代書寫世界,而非是靜止的、被美化的“標準字體”。對於緻力於文化史和語言史研究的學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的語料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幫助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唐代漢字使用場景圖譜,遠超齣瞭單純的字形參考書的範疇。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三冊書時,首先被其裝幀的厚重感所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文物圖錄。我從事古籍修復和辨僞工作多年,深知一套好的字形錶對於判斷文獻年代和來源的重要性。這套書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每一個字頭之下,對應著詳盡的齣處信息——抄寫年代、捲號、甚至具體頁碼,這種顆粒度的信息密度,對於我們進行細緻的比對分析是至關重要的。我特地比對瞭其中涉及佛教抄經和官府文書的字形差異。往往在抄經本中,書寫者會追求一種莊重、程式化的美感,筆畫結構相對穩定;而政府文書,尤其是基層吏員的書寫,則充滿瞭快速書寫帶來的筆勢連帶和結構簡化,這正是體現瞭當時社會階層和職業對書寫習慣的塑造。這套錶把這些微妙的、往往被忽略的對比清晰地呈現齣來,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唐代書寫生態的認知。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解讀”的工具,幫助我們從冰冷的墨跡中讀齣書寫者的狀態和意圖。可以說,它將原本散落一地的“碎片”有效地整閤在瞭一起。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給予極高的評價,特彆是其對古籍版本學的貢獻。在第四、五、六捲中,我注意到編纂者對一些字體源流的考證下瞭大功夫,特彆是針對那些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世誤判或混淆的字形。例如,某個字的某個特定寫法,在甲捲本中被認為是早期唐代的特徵,但在乙捲本中卻被認為是晚唐甚至五代的遺存。這套錶通過大量的橫嚮對比,為解決這些版本學上的疑難問題提供瞭直接的證據鏈。過去我們在撰寫論文時,可能需要花費數月時間在海量抄本影印件中尋找一兩個關鍵對比例證,而這套書幾乎將這些關鍵例證提煉並集中展示。這無疑極大地提高瞭文獻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尤其對於研究唐宋之交漢字形體的轉摺點,這幾捲提供瞭非常寶貴、不同側麵的材料支撐,它在某種程度上修正瞭既往一些基於有限樣本得齣的武斷結論,體現瞭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