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
内页插图
目录
肾脏病学
[肾脏病学基础]
肾单位
肾小球基膜
肾小球系膜细胞
肾小球内皮细胞
肾小球上皮细胞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肾小管
肾间质
肾小球旁器
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转运功能
肾小管钠转运
肾小管钾转运
肾小管泌氢功能
肾小管钙代谢调节
肾小管磷代谢调节
肾脏内分泌功能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生素D
[常见症状]
尿量异常
少尿
无尿
多尿
排尿困难
尿潴留
尿失禁
肾绞痛
肾区疼痛
水肿
尿路刺激征
蛋白尿
管型尿
血尿
白细胞尿
乳糜尿
结晶尿
细菌尿
[辅助检查]
尿蛋白检查
微量白蛋白尿检查
尿细胞学检查
肾血浆流量测定
肾小球滤过率检测
肾小管功能检查
尿比重测定
尿渗透压测定
尿细菌培养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测定
抗肾小管基膜抗体测定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测定
血清补体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肾活体组织检查
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技术
[水电解质平衡调节]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低钙血症
高钙血症
低磷血症
高磷血症
低镁血症
高镁血症
……
前言/序言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人,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 肾脏病学 一、 肾脏病学概览:人体生命的中坚力量 肾脏,这对不起眼的器官,却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排毒净水器”和“内分泌调节器”。它们默默无闻地承担着过滤血液、清除代谢废物、维持体液平衡、调节血压、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以及活化维生素D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可以说,肾脏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身各系统的正常运作,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 肾脏病学,作为一门研究肾脏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医学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注肾脏本身的病变,更深入探索肾脏疾病如何影响全身,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何波及肾脏。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肾脏的认识不断深化,诊断技术日益精进,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为肾脏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二、 肾脏疾病的广阔图景:挑战与应对 肾脏疾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它们可以源于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如狼疮性肾炎、IgA肾病;也可能由感染引起,如急性肾盂肾炎、肾结核;更有不少是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此外,遗传因素、药物毒性、代谢紊乱等也可能成为肾脏健康的“杀手”。 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 急性肾损伤 (AKI):肾功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休克、感染、药物中毒等。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恢复肾功能的关键。 慢性肾脏病 (CKD):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性的损害,病程通常缓慢。CKD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其进展可能导致终末期肾病 (ESRD),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肾小球疾病:影响肾脏过滤单位——肾小球的疾病,是导致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下降的常见原因。 肾小管间质疾病: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疾病,可以影响肾脏浓缩、稀释尿液以及重吸收功能。 肾囊性疾病:肾脏内出现异常的囊性肿物,最常见的如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ADPKD),具有遗传性。 肾结石:肾脏内形成的矿物质沉积物,可引起剧烈疼痛、血尿,并可能阻塞尿路,导致感染。 肾脏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肾细胞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对肾脏造成的损害,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引起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三、 诊断的智慧:拨开迷雾,洞察病灶 准确而及时的诊断是肾脏病治疗的前提。肾脏病学的发展,得益于一系列先进的诊断技术和严谨的临床思维。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细致的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用药情况,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如血压测量、水肿评估、肾区叩击痛等,是初步判断病情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是筛查肾脏疾病的基础,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为诊断提供线索。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能精确评估蛋白丢失程度。 血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是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以反映全身状况和是否存在炎症。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肾病至关重要。 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无创、便捷,可用于评估肾脏大小、形态、囊肿、结石、肿瘤以及肾脏血管情况,对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CT/MRI:提供更精细的解剖学信息,对于复杂病变(如肿瘤、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同位素肾图/肾扫描:评估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 肾脏活组织检查 (Kidney Biopsy):在许多情况下,肾脏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具体类型、严重程度,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他检查:如尿液细胞学检查、肾血管造影等,根据具体病情需要选用。 四、 治疗的艺术:守护肾脏,重塑健康 肾脏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强调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旨在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治愈疾病。 基础治疗与对因治疗: 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相关的肾脏病,严格控制血压是首要任务,常使用ACEI/ARB类药物。 控制血糖:糖尿病肾病的核心是控制血糖,并联合使用ACEI/ARB类药物。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是关键。 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引起的肾脏疾病,及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解除梗阻:对于肾结石或尿路梗阻,需要通过手术或介入方法解除梗阻。 对症治疗: 减轻水肿:利尿剂的使用。 纠正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或限制电解质。 控制高血脂、纠正酸中毒等。 肾脏替代治疗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HD):通过人工肾脏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电解质。 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 PD):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透析。 肾移植 (Kidney Transplantation):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入患者体内,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选择。 康复与长期管理:肾脏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定期复查,合理饮食,健康生活,从而更好地管理病情,延缓疾病进程。 五、 预防的智慧:防患于未然,呵护生命之源 “上医治未病”,肾脏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的健康检查,是守护肾脏健康的长久之道。 健康饮食: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水肿。 适量优质蛋白:对于已有肾脏损害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限制蛋白质摄入,但不能过低,以免营养不良。 均衡营养: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摄入。 控制钾、磷摄入: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注意控制高钾、高磷食物。 规律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控制血压和血糖。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对肾脏健康有害。 慎用药物:避免滥用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肾脏疾病患者用药需遵医嘱。 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是预防肾脏并发症的关键。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者、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 结语 肾脏,是生命的基石,是健康的守护者。对肾脏疾病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体现了医学界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和对人类健康的承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 肾脏病学》旨在汇聚当前肾脏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规范和前沿技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权威、全面、实用的知识平台,共同推动肾脏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更多肾脏病患者,守护人类的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