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套装5本 |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著 | 定价:219 |
| ISBN:9787513223867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01 |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 重量: | 字数: | 装帧:平装 |
套装目录
| 序号 | ISBN | 书名 | 单价(元) | 作者 |
| 1 | 9787513215626 |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 | 35 | 李士懋,田淑霄 著 |
| 2 | 9787513224567 | 论汗法 | 29 | 李士懋,田淑霄 著 |
| 3 | 9787513215657 | | 29 | 李士懋,田淑霄 著 |
| 4 | 9787513224611 | 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 29 | 李士懋,田淑霄 著 |
| 5 | 9787513218108 | 平脉辨证治专病 | 68 | 李士懋,田淑霄 著 |
内容简介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伤寒论冠名法求索》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教授运用其“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思想对《伤寒论》进行的逐条解读。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始终把中医经典视为根本,尤对《伤寒论》反复研读。从领悟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入手,探究运用《伤寒论》之提纲挈领奥秘。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认为:仲景将外感内伤揉在一起,名之曰《伤寒杂病论》,需要从中提炼出一个共同的辨证论治体系。仲景按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之不同,进行多层次分类,并据分类加以冠名,遂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反过来,据其冠名规律,即可知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就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全局在胸。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独创性地提出: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奥秘,隐于《伤寒论》冠名法中,因而欲登堂入室,就须领悟仲景冠名法的奥秘。这是《(伤寒论)冠名法求索》一书的核心特色。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伤寒论冠名法求索》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中医学子阅读。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相濡医案》为李士懋、田淑霄教授的医案集。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作者认为对个案的分析、总结,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中医,就必须学医案,从大量的医案中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相濡医案》所集医案,均为作者亲手所治者,有门诊或病房的记录,亦有追忆的医话形式。不论效与不效,凡有所悟处,皆详于按语处,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平脉辨证相濡医案》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教育者、中医研究者及中医院校学生阅读。
汗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是驱邪外出的重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惜近年来此法渐趋萎缩,治疗范围日窄,用之者日稀,深入了解者日疏,令人扼腕,为继承发扬中医学,笔者不揣浅陋,对汗法斗胆论之,以期发扬古义,唤起对汗法的重视。
在《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论汗法》中提出下列见解:
1.汗法不仅用于表证,亦用于里证,亦用于虚实相兼证。
2.提出汗法的概念、汗的本质、汗出机理、汗的分类、测汗法、汗法分类、纹理网络概念、辅汗三法、汗法实用指征、对仲景禁汗及汗后转归的探讨。
书中列个人汗法实践医案一百余则,以俟明者评判。
作者简介
李士懋,男,193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曾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
田淑霄,女,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获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2014年获“国医大师”称号。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妻相濡以沫,从医50年来,二人合著以“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为主线的十几本专著,纂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非常着迷,而这套《中医师承学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中,我觉得在“问诊”和“望诊”这部分的讲解,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李士懋老师在描述如何通过问诊来捕捉病人的细微之处,以及如何从病人的神情、姿态、面色等细微处来辅助辨证,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觉得问诊就是问问症状,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问诊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技巧和经验。很多时候,病人自己都说不清的病症,却能通过医者巧妙的提问而显露出来。同样,在望诊部分,老师们对不同病症对应的面色、舌象、体态的描述,非常具体,而且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也让我更加敬佩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套《中医师承学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的学习。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其中关于“仲景脉学”的解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直是我心中的经典,但其脉法往往是很多初学者的一道坎。李士懋老师在这套书中的论述,用一种非常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将仲景脉法与现代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他不仅仅是罗列脉象和主治,更重要的是剖析了脉象背后的病机,以及为什么仲景会用特定的方剂来治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浮紧”脉和“沉迟”脉的对比,老师通过几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同样是外感表证,脉象的细微差异会如何影响到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侧重点。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中医脉学,绝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其精髓,领悟其变化。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人以鱼”。
评分如果说之前的几本让我对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这套《中医师承学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中的某一本(记不清具体名字了,但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则让我在理解病机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以及对病机演变的深入剖析,真的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老师们能够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症状,通过脉象、舌象、病史等信息,层层剥茧,找到其内在的联系,最终锁定病机。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过程,对于我这样希望提升辨证水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金科玉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候的论述,不再是简单地归类,而是细致地分析其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这让我明白了,中医的魅力在于其灵活性和整体性,而不是僵化的条条框框。
评分最近一直在钻研这套《中医师承学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其中关于“相濡医案”的部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相濡以沫”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温情,而用在医学上,更是体现了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深刻联结。李士懋老师和他的同仁们,在书中分享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不仅仅是记录了病情和治疗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医者的仁心。我读到了一些医案,病人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曲折,但医者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与患者共同面对困难。这种医患之间的信任和配合,以及医者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通过这些医案,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治疗经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医的温度和力量,体会到“相濡”的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这套书让我更加理解,真正的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医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评分拿到这套《中医师承学堂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真的像是挖到宝藏!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系统学习、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书籍,市面上很多书要么太碎片化,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平脉辨证”的部分,李士懋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脉象变化和证候特点一一剖析,让我对望闻问切中的“切脉”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以前总觉得脉象是虚无缥缈的,难以捉摸,但读了这本书,结合书中丰富的医案,我能明显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那些真实的病案,不仅展示了脉象的细微差别如何指导辨证,还揭示了治疗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真的非常宝贵。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经典医籍的解读,让我能够触类旁通,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更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每天抽出时间来研读,感觉自己的中医功底正在一点点扎实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