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是一座“迷宫”,而艺术品是这座迷宫里的众多道路。这些道路如此迷人,以至于每一条道路本身就足以成为令人沉迷其中的“迷宫”。进入艺术作品当中,才能够摆脱先入之见及其他限制,无限接近印度文明的核心地带。《印度艺术五千年》的作者苏西玛·巴尔提醒我们,要注意艺术背后的力量,注意艺术与文化俯仰之间的息息相关。正是巴尔善意的提示给予徘徊于印度艺术迷宫前的我们以勇气,这一次,我们不再作为观光客来旁观印度,而是勇敢地走进迷宫当中;这一次,面对印度艺术的巨大光芒,我们不再垂目低眉。同样作为文明古国,同样拥有世界瞩目的文化文明,中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必定助益良多。中国和印度虽为近邻,但在文化交流与往来上还有更多的空间留待开拓 。
《印度艺术五千年》揭秘了绵延数千年的印度艺术的故事。这本视觉冲击力强的图书,是以一卷本篇幅总揽印度艺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当代之发展全景的罕见范例。围绕着范围广泛的艺术创造连续统一体所展开的引人入胜的叙事,将印度不同时代盛行的各种不同的主要艺术流派或类型——包括史前艺术、古代吠陀和佛教传统艺术、寺庙艺术、莫卧儿王朝细密画、殖民时期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等——联结为一体。本书图文并茂的叙述,完整地涵盖了从原始的石头、石窟和壁画上的标记,到精致的绘画、雕塑、现代摄影以及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再到当代艺术中的多媒介作品、流行装置和其他艺术形式。
苏西玛·巴尔(Sushma K. Bahl),英国员佐勋章获得者,独立艺术顾问、作家及文化项目策展人。2003年4月之前,她一直担任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负责印度艺术及文化政策和规划的领导人。她在好些国家组织过众多印度艺术展,并曾参与规划1982年在英国举办的首届“印度节”。在英国文化协会工作的三十年间,她从事过出自皇家收藏、温莎古堡和大英博物馆“不朽图片展”之《帝王编年史》(Padshahnama 手稿在印度的巡展,还从事过其他重大的创新项目以及相关的范围广泛的推广计划。作为一位自由作家,苏西玛·巴尔构思和策划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项目和展览,比如:以女性为主题的“公平与愤怒”(Fair & Furious 斩获印度人居中心印度艺术大奖节目策划团体奖的“视觉之道”(Ways of Seeing),将艺术家与设计师联结起来的Vistaar(扩展)项目,以Annanya为名的当代印度艺术概览。她还是2004年韩国果川跆拳道节(GwacheonHanmadang Festival)印度艺术展负责人,2005年第11届米兰三年展印度馆的特邀总监,V9/U9印度-英国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联合策划人,第12届婆罗多国家戏剧节的项目顾问,2010年孟加拉第14届亚洲艺术双年展评委会成员。她编辑、写作和资助了许多论述艺术和介绍艺术家(如索塔·维克康顿,帕雷什·迈蒂,萨提什·古普塔,舒瓦卡马纳)的作品。苏西玛·巴尔还是印度国内外一些高级文化机构(如德里国家现代艺术画廊和佛罗伦萨双年展)的董事和顾问小组成员。现今她生活在印度德里。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视觉艺术的呈现,更在于它对“时间性”的独特处理。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主题性的章节,探讨了“水”在印度教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或是“女性身体”在不同王朝间的审美变迁。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和对照,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我发现,许多在莫卧儿时期被视为外来影响的艺术元素,实际上早已有迹可循,只是在新的政治和宗教环境下被重新诠释和激活。这种对历史惯性的揭示,让人对“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提醒我们,所谓的艺术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对话、不断演化的生命体。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梭于时间河流的深度探险,它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磅礴的叙事方式,将印度次大陆上数千年的美学演变系统地梳理了出来。作者并未满足于罗列名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形式背后的哲学思辨和社会结构。比如,关于犍陀罗艺术与希腊化影响的讨论,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融合”二字,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佛教在不同地域语境下形象转化的内在逻辑。读到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那种对神性与人性完美平衡的追求,被文字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探索产生由衷的敬畏。行文的逻辑性极强,从早期的印度河文明的印章符号,到后来的耆那教、印度教的寺庙建筑的层层递进,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有一条清晰的金色丝线贯穿始终,引导着读者的思绪,避免了文化跨度过大带来的信息冗余和混乱感。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选择可谓是精挑细选,其广度令人惊叹,几乎涵盖了从宏大的宗教建筑到微观的民间手工艺品。我尤其惊喜地发现,书中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或近年来才被重新发现的小型文物照片,这显示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和专业性。例如,书中对拉贾斯坦邦某些偏远地区寺庙壁画的首次高清晰度展示,其色彩的斑斓和叙事性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的任何公开资料。此外,书末的索引和参考书目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本厚重的画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浓缩的、可供反复研读的艺术数据库,它为所有对东方文明的深度探索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印度艺术5000年》,以下是我作为一名读者的感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封面那种深沉的靛蓝色与烫金的纹饰搭配起来,极具异域风情,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印刷的色彩饱满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壁画和雕塑图片,也能清晰地还原出原作的质感和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安排上的匠心,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大开本的震撼大图供人细细品味,也有精妙的图注和侧边框,将复杂的文化背景娓娓道来。那种将艺术品直接“搬”到读者面前的诚意,在同类书籍中是罕见的。翻阅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仿佛自己正行走在阿旃陀的石窟之中,感受着光线如何在斑驳的岩壁上舞蹈。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读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对印度文明艺术成就的一种致敬。
评分我必须得指出,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是令人振奋的,但它也成功地避免了学院派著作的晦涩难懂。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即便是对于建筑学或雕塑学的专业术语,也能用一种极富诗意且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对于南印度“阇楼”(Gopuram)的描述,它不只是给出了高度和结构尺寸,而是着力于表现其作为宇宙象征、将世俗空间导向神圣空间的仪式功能。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一扇通往复杂宗教符号和神话体系的大门,让我们能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图像语言,避免了“看热闹”式的肤浅观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