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4卷):邓石如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4卷):邓石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石如 著,戴家妙,刘江,曹锦炎,祝遂之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邓石如
  • 中国篆刻聚珍
  • 印学
  • 书法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名家作品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3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3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4卷):邓石如》为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中的其中一本邓石如卷,主要内容包括他的二百多方精彩印文,另外附有历代名家评语数十条。该印谱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与理想参考。

内页插图


篆刻艺术的百年流变:从清代碑学到民国印风的审美演进 本书并非聚焦于邓石如的艺术成就,而是旨在系统梳理中国篆刻艺术在近代百年间,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至民国时期,所经历的风格蜕变、理论发展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互动与影响。通过对大量同期印章实例的分析,展现篆刻艺术如何从对汉印的单纯复古,逐步转向探索碑学所倡导的“金石入印”的新境界,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民国印风格局。 第一章:清代中叶的“印学复古”浪潮与邓石如的时代背景 清代中叶,随着乾嘉学派对金石学的深入研究,篆刻艺术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篆刻家们普遍不满明代晚期流于妍美柔弱的文人印风,转而高举“溯源汉魏”的大旗,力图从汉印的浑厚古朴中汲取力量。 1.1 汉印的再发现与理论构建 本章将详细考察康熙、乾隆时期对汉印风格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庙堂之大”与“民间之真”的区分。重点分析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兴起前,篆刻理论如何从对“法度”的强调,逐步转向对“气势”与“自然之趣”的追求。我们不再着眼于邓石如本人在皖派中的地位,而是探讨他所处的学术环境——一个亟需打破陈规、重塑篆刻精神的时代。 1.2 浙派与皖派的风格分野与交融 在邓石如之前,浙派的风格已趋于成熟,强调刀法劲健,以丁敬、蒋仁为代表。本章对比分析了浙派的精微与皖派兴起时的“以书入印”的初衷。皖派的出现,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对浙派在笔意表达上尚有局限的一种修正。我们考察的是这种修正如何体现在大量同期印作中——那些尚未完全定型、流露出现代雏形的篆刻风格。 第二章:碑学精神对篆刻形态的冲击(邓石如影响力的外延考察) 碑学,作为清代学术的核心思潮,对篆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碑学强调对北碑、魏晋墓志的直接取法,注重线条的质感和结构上的雄强。本章聚焦于这种宏大、粗粝的审美如何扩散至篆刻领域,并如何影响了除邓石如之外的其他篆刻家。 2.1 篆书线条的“石性”与刀法的重塑 碑学要求篆刻家将碑刻上字体结构中天然的“笔意”——即用刀的力度、行进的轨迹和边缘的崩裂感——直接转化为印面的语言。本章通过对比分析同时期刻制的官印、私印中,那些尝试以刀代笔、追求“刀法入石”效果的作品,揭示了篆刻家在处理边款和朱文布局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这些技巧共同构筑了一个超越单纯摹仿汉印的审美体系。 2.2 结体上的“方正”与“欹侧”:空间关系的再平衡 在结体上,碑学推崇结构上的雄健与错落有致。本章将分析在邓石如倡导“以书入印”后,同期印人是如何处理字体的重心、避让与呼应关系的。这并非是对邓石如个人风格的分析,而是研究在这一思潮下,如何通过调整字的大小、疏密,使印面在保持古朴感的同时,获得新的视觉张力。 第三章:民国初期的印风多元化与流派的细化发展 辛亥革命后,篆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解放时期。传统对“师承”的恪守开始松动,印人接触到的金石资料更加丰富,地域和个人特色得以凸显,形成了“民国印风”这一复杂的集合体。 3.1 浙派的“回归”与“变体”:对传统精细化的再提炼 在民国时期,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虽然在时间上稍晚,但其对浙派的继承与革新,对同期中青年印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章考察了那些既未完全投入“碑学雄强”一脉,又未固守传统浙派精微的印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们如何在保持浙派工整的基础上,注入更为自由、跳跃的笔势,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风尚。 3.2 融汇南北的“折衷派”与地域印社的兴起 民国时期,各地金石社团活动频繁。本章重点考察了不同地域社团所形成的独特印风。例如,某些南方印社可能更注重印泥的晕染效果和边款的文人情趣;而北方一些印人则可能受金石拓本的影响更深,追求印面布局的开阔与古拙。我们通过对这些不同地域、不同社团的代表性印作进行对比,勾勒出民国时期篆刻艺术在地域性上百花齐放的景象。 3.3 新式文字的入印:对篆刻题材的拓宽 随着社会变迁,除了传统的吉语、诗词内容外,民国时期开始出现较多带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本章探讨了篆刻家在处理新式名称、公文用印时,如何灵活运用篆书字形,既要满足实用要求,又要保持艺术性,这促使篆刻结体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具备了更大的弹性与适应性。 结语:从单一偶像到群像的考察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篆刻艺术在近代转型期的整体面貌。我们关注的是艺术思潮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者扩散、演变,最终沉淀为一种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通过对这一时期大量非顶尖名家的印作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艺术的进步往往是由无数次对既有规范的尝试与修正所共同推动的,而非仅仅依靠一两位巨匠的单向引领。这种群像式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篆刻艺术在走向现代审美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配置,透露出一种对收藏价值的深度考量。它不仅仅是供人翻阅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细心珍藏的艺术品。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散页。而且,随书附带的鉴赏导读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切入点非常精准,它没有过多地进行空泛的赞美,而是直指邓石如篆刻艺术的核心特征,比如“化圆为方”、“笔意入刀”等关键概念,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其艺术思想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使得单纯的“看图”上升到了“理解”的层面。这种将实物展示与理论导引完美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阅读体验和收藏意义。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篆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气”的捕捉。邓石如的篆刻,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种沛然莫御的内在线条力量感,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气势。以往我看的很多图录,受限于制版技术或者取景角度,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精气神”。然而,这套《聚珍》系列,尤其是这一卷,似乎拥有特殊的魔力,它将印面上的苍劲、拙朴和那种“金石味”都活生生地“搬”到了纸面上。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如果将这些印蜕与原石放在一起对比,也不会有太大的失真感。这种高保真的呈现,对于我们练习“印从书入”的爱好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如何让刀法模拟笔触的提按顿挫,让印面充满生命力。

评分

这本《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14卷):邓石如》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且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几代篆刻名家的艺术重量。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印章图案,显得既典雅又不失庄重。特别是内页的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印章的细节,无论是刀法的力度还是石材的肌理,都清晰可见,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篆刻艺术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突出了印章本身的美感,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的决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本书在众多艺术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篆刻艺术史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致敬。邓石如作为开宗立派的人物,其影响力贯穿后世,而要系统研究他的艺术,就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资料汇编。这套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专业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的,它提供的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面貌的展现。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清代篆刻流派的认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邓派与前人的区别和继承。对于图书馆或艺术院校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馆藏;而对于个人藏家而言,它更是填补资料空白、提升鉴赏水平的利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内容扎实、极具学术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图书,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拥有。

评分

我接触篆刻多年,深知名家印谱对于技法提升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作品的层面,而是非常有层次地展示了邓石如先生在不同创作阶段的风格演变和艺术思考。光是看那些布局精妙、气韵生动的印蜕,就能体会到他如何将篆书的笔意融入刀法之中,创造出那种雄浑开阔、浑厚拙朴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一些罕见的小品章,其章法上的巧妙构思,常常让人拍案叫绝,这些细节是其他普通资料集里很难找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临摹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远比泛泛而谈的理论学习要来得直接有效。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这位碑学大师印风精髓的绝佳窗口,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