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是卢梭在哲学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留给世界永恒的回音。卢梭的哲学奠定了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基础,其倡导的“人权主义”更是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根基之一。欲研究近现代社会,欲了解今日的世界,卢梭是一座标杆和灯塔。
卢梭对政治哲学的见解是众所周知的,但卢梭对教育的理解和主张却不为大多数人了解。今日重温卢梭,才发现早在几百年前,卢梭已经预言了今日教育的窘境。
【哲学大师】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他坚持社会契约论,提出“天赋人权说”;在教育上,他主张顺应本性,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
《哲学大师从卢梭出发》结构清晰、主题明确,涵盖了卢梭所有重要著作。它带领读者全面回顾了卢梭思想的发展,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卢梭哲学主题的根源。《哲学大师从卢梭出发》涉及了卢梭思想的各个方面,并紧紧围绕启蒙运动的语境展开,探讨了卢梭对社会理论、人性论、教育哲学、政治哲学以及自传文学的贡献。尤为关键的是《哲学大师从卢梭出发》介绍了影响卢梭思想发展的主要思想家和主要事件。对于任何首次接触这位伟大思想家作品的人而言,《哲学大师从卢梭出发》都是一部理想的入门书籍。
詹姆斯·德莱尼,美国纽约州西部的尼亚加拉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孙礼中(译者),英国邦戈大学翻译学硕士,目前在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从事教学和笔译工作;
叶 翠(译者),浙江工商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学翻译研究,多次承担文学作品翻译工作。
读者在每一页中都能感受到德莱尼和卢梭思想的激情碰撞。这部作品的范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探讨了卢梭所有哲学著作中的核心话题……《从卢梭出发》是对一位常被正统哲学历史忽视的思想家极好的引介。它也达到了一部好的评论作品所应该具备的要求:用洞察力和语言气势让我们回归到卢梭作品本身。
——蒂莫西·肖恩·奎因,美国泽维尔大学哲学教授
在启蒙运动时期乃至整个哲学历史中,让-雅克·卢梭都是Z重要和Z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民族主义的发展。
——詹姆斯·J.德莱尼,美国尼亚加拉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致达朗贝尔的这封信是卢梭在《第一论》中首次对艺术提出批评后的一个延续。正如本章前言所提及的,达朗贝尔是《百科全书》的主编之一和主要贡献者。1758年,达朗贝尔在第七卷中撰写了词条“日内瓦”—卢梭的出生地。达朗贝尔建议日内瓦应该有一座公共的剧院,尽管这个提议只占词条本身很小的一部分。接着,卢梭就该提议写了这封信表示反对。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我们不能在本文中看到信中卢梭所有的论证,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就达朗贝尔的提议以及卢梭应答中尤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中就日内瓦的讨论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他解释道:“在日内瓦,戏剧是被禁止的,因为公民们担心剧院内的演员会败坏社会风气。人们担忧讲究服饰、生活奢靡和行为放荡这样的恶习也会伴随演员们而来,而这些举止尤其会给青少年造成伤害。”然而,达朗贝尔乐观地认为这些危险都能避免。他建议日内瓦人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演员的行为举止。如果采取这个办法,日内瓦将既能避免德行的败坏,又能享受剧院所带来的一切道德上的好处。他描写了如下一些益处。
戏剧表演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到没有戏剧的帮助就很难懂得的待人处事的经验和细腻温婉的情感;文学也将日益发展,而不必经历行为放纵这一过程,日内瓦人也能在斯巴达人的严谨之外学到雅典人的文雅。
根据达朗贝尔的观点,剧院的消极影响能够借助法律得到充分控制,而其对于文化和道德的积极影响将是日内瓦最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些主要的主张都遭到卢梭的质疑。
卢梭这封致达朗贝尔的信十分冗长,事实上比《第一论》还要长。除去在最初的几段评论中卢梭就达朗贝尔对日内瓦传教士的描写进行了批评,整封信主要围绕反对公共剧院展开。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是对剧院本身的批评,其他部分特别讨论了与日内瓦的剧院相关的一些问题。一般来说,卢梭的论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对剧院其实能给社会带来益处的主张;第二类论证了那些尤其很有可能是由剧院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卢梭讨论了许多不同的戏剧作为例子,而这些戏剧或者被误认为能产生社会效益,或者带来有害的影响。
卢梭认为“剧院本身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太含糊了,因为剧院好坏的评价标准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说,剧院确实给人们带来好的影响,那么它就是好的。所以很有可能卢梭对于剧院的内在价值是持不可知论的态度,或者至少他保持价值中立的观点。这样,他在这部分的讨论会与《第一论》的第二部分就艺术的讨论十分相似。正如艺术可以延续公众不良的品质,造成道德堕落,卢梭告诉我们如下关于剧院的看法。
一般来说,舞台就像一幅展现人类情感的绘画。而最初的这份情感是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但是如果画家忽视了恭维这份情感,那么观众马上就会生厌,不想用自暴自弃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如果剧作家想给某些情感增添可憎的色泽,那也只能是那些并不普遍且自然遭人厌恶的情感。因此,出于这点考虑,剧作家只能追随公众的情绪。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和其中的论证当作对假定的剧院主要益处的批评。而戏剧可以改变人的情感这个功能本该是戏剧主要的好处。达=朗贝尔本人提倡戏剧,换句话说,他认为戏剧可以弘扬美德故事,可以帮助观众塑造真正的德行。但是,卢梭告诉我们,戏剧并没有塑造德行的能力。人们的道德品质早已形成并且反映在公众的观点中。因此,我们只剩下四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有德行的公众观看一部反映恶行的戏剧,而这对于德行的形成没有益处;第二种可能是,德行败坏的公众观看一部反映恶行的戏剧,这同样对于德行的培养没有益处;第三种可能是,德行高尚的公众观看一部反映恶行的戏剧,他们生气或反感了,但他们本身的德行并不会因此而变好,这只会让他们失去兴趣或者觉得反感,也不会让他们的德行变得更加高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可能,那就是德行败坏的公众观看一部反映德行的戏剧。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德行已经败坏,他们的观点也完全不会受到戏剧的影响。他们也会感到反感,或者干脆置若罔闻。
卢梭在讨论开始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剧院的好坏是以它对公众的影响来评判的,但是他现在告诉我们剧院对观众的道德品质形成无关。这是因为,根据卢梭的说法,剧院只能在情感上影响我们。所有的情感,或者是他所说的热情,俨如“姐妹”,就是说,它们结伴而来。热情还不足以真正地改变我们的道德观。卢梭声称只有理性可以办到,而理性对戏剧没有影响。因此,可以说,剧院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公众德行这个最强大的论证就不成立了。
既然剧院带不来好处,那么下一个问题便是剧院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卢梭认为有这么几种危害。
第一种危害,是它在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女性天生就拥有拒绝的权力。我们还将在后面的章节,尤其在《第二论》和《爱弥儿》的讨论中,看到卢梭强烈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在卢梭看来这种“拒绝之权”让女性成为更强势的性别。男性天生比女性更为强壮。但是,当谈及恋爱关系时,女性拥有最终控制男性的能力。简单来说,女性会令男性着迷。在卢梭看来,如果运用得当,这种能力可以算作一种女性德行。但是如果滥用这种能力,它将和其他才能一样变成一种恶行。剧院会造成这种德行的堕落,主要是因为它过度地表现了女性的魅力。剧院将女性刻画得过于完美,无所不知并且高人一筹。而这最终伤害了女性,造成公众对女性的误解。
第二种危害,是剧院会增加低俗的趣味和强调奢侈(我们应该再次回忆卢梭在《第一论》中对奢侈的批评)。刚开始,卢梭怀疑在大城市中(在《爱弥儿》中我们将进一步看到)剧院只会加剧公众早已存在的罪行、懒散和恶俗趣味。但是谈到小城市的剧院时,卢梭表现得更加严谨,这与他设想的日内瓦情景更为接近。为了展示这一点,卢梭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他讲述了一个在山里的小城市。他年轻时曾在这里逗留。这里的居民都是一群快乐的农民,他们刻苦劳作,互相以朋友相待,自娱自乐。他们也会花闲暇时间制作手工制品,比如木工艺或者观看其他人制作。他们会保留一部分的手工艺品,也会出售一些给异地的人。他们同样对音乐、写生、绘画感兴趣。总而言之,他们过着十分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如果现在在这座小城市里建一座剧院,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卢梭问道。他自己也作了回答:“当人们喜欢上了剧院,他们会把自己的农活以及其他娱乐活动放在一边。进剧院的门票钱虽然不多,也还是会凸显财富上的不平等。此外,人们去观看表演时会更刻意打扮,这会延续对财富的注重。在冬天,为了便于人们去观看演出,就需要征税确保道路的安全,而这再一次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所有这一切将导致公民只关注外貌和享受,并且是以牺牲美德为代价的。然而,在建造剧院前,德行的威力还是十分强大的。”
第三种危害,是对达朗贝尔提及的一种害处的直接回应,也就是演员所带来的德行败坏。请回忆一下,达朗贝尔认为严格的法律能使人们避免这种负面影响。但是,卢梭对此不太乐观。他认为,男演员往往精神错乱,女演员常常丑闻缠身。在这方面,他列举了许多实证。他提出我们随处都能见到男演员或者被怀疑,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怪物。因此,他质疑“严格的法律”是否能规范演员的行为。但是,卢梭认为演员还有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一个与他们的职业本身有关的问题。
演员的天赋是什么?他们的天赋是在艺术中伪装自己,惟妙惟肖地表演另外一个角色,表演一个与他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他表面上情绪激昂,内心却十分平静,说一些别人的话要像真是自己想要说的那样自然,最后忘记自己,成为了其他人。演员的职业是什么?是一场为金钱所做的交易,甘愿忍受他人的羞辱和冒犯,因为其他人花了钱,就有权利这样做。我恳请每一位真诚的公民告诉我,他们内心难道没有感受到这门职业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吗?
上述批评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点奇怪。我们一般并不认为表演从本质上来讲和某种方式的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但是卢梭采用了这种观点是不足为奇的。根据《致达朗贝尔的信》中的论证以及我们在《第一论》中所观察到的,这两部作品至少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当虚假的意象取代了德行时,社会将处于危险之中。而当演员在表演时,他会戴上虚假的面具—即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卢梭怀疑戏剧表演,是因为表演本身就造成了社会风尚的败坏。
之前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反对剧院展开。在总结之前,我们还应该注意卢梭就日内瓦建造剧院所提出的一些反对意见。首先,他提出了可持续性这一非常实际的问题。他认为,日内瓦的规模和公民的成分使它不足以支撑一座剧院。然而,即使这些问题都克服了,剧院也建成了,它也会给日内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日内瓦有各式各样的社会团体。他们一起聚餐、喝酒、赌博和郊游。通常,这些团体大约有15个人,他们相约在酒馆,简称为“俱乐部”(circles)。而卢梭最大的担忧之一就是公共剧院会导致这些社会群体的消失。如果剧院建成了,那么俱乐部就会被戏剧这种消遣方式所取代。我们早已看到卢梭所说的剧院给道德上带来的影响。相比之下,俱乐部所起到的作用更为宝贵,如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了真正的友谊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除了俱乐部之外,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卢梭还倡导举办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而卢梭认为,一旦建立剧院,这些活动也都会受到影响。
反对剧院这个观点无疑会引起当代读者的震惊,并且被视为公然违反了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我相信尽管《致达朗贝尔的信》中的论证还不足以说动我们去废除剧院(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电影和电视等),但是它至少能引起我们对传媒的反思。我们所看的表演和电影让我们的道德变得更好了吗?它们让我们的德行败坏了吗?它们甚至让我们远离道德和公民责任了吗?如果我们的回答是“是的”,那么也许卢梭在信中所说的确实有点道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禁令这个措施可能过于极端。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许应该去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想办法减少它们带来的伤害。
这本书的学术品味极高,排版疏朗有致,注释详实而不冗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和对读者的尊重。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谦逊,既不盲目崇拜卢梭,也不轻易否定其价值。这种中正平和的态度,对于理解一位充满争议的巨人来说,是极其可贵的。我特别期待后续的章节能深入探讨卢梭晚年的作品,那些被认为更加内省和带有自传性质的文本,比如《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因为思想的成熟往往伴随着痛苦和自我和解,从这些文本中或许能看到一位哲人最终是如何与自己、与世界达成某种和解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不像一本“速成指南”,更像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地图集”,指引着我们探索思想的深水区。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读者走进卢梭的心灵世界。我注意到书中对卢梭的个人生平与他的思想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做了大量细致的梳理,这至关重要,因为卢梭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的作品无不打上了个人悲剧色彩的烙印。我尤其欣赏那种能够穿透文字表象,直抵思想核心的分析能力。例如,探讨“不平等的起源”时,如果能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结构和贵族阶层的腐朽,读起来会更有画面感和说服力。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情境:即卢梭的每一个论断,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他对所处时代病症的深刻诊断。这种深入剖析,才配得上“大师”二字。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卢梭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陷入了对《社会契约论》的机械化解读。但我翻阅这本书时,发现它的野心不止于此。它似乎更着重于发掘卢梭思想中的内在张力与后世的衍生影响。比如,卢梭关于“普遍意志”的论述,后来如何被不同政治思潮(无论是革命激进派还是保守主义者)所挪用和误读,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种清醒的辨析?一个真正优秀的哲学导读,应当是搭建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我期望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卢梭思想光谱的广度,从政治哲学到文学审美,再到伦理学的探讨,展现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如果能加入一些对当代政治哲学流派如何回应卢梭思想的讨论,那就更具现实意义了。
评分看到这个书名,《哲学大师 从卢梭出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总觉得,探寻思想的源头,尤其是像卢梭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是理解现代社会乃至我们自身精神困境的绝佳路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格调,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古典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卢梭那些充满矛盾又极具洞察力的思想,比如“公意”的迷思,或者他关于自然人与文明人之间永恒张力的阐述。如果能将卢梭的理论放置在他所处的启蒙时代背景下,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进行有深度的对话,那就更好了。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复述经典论断,而是能提供一种富有批判性的新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今天这个高度碎片化和技术异化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卢梭所构想的那种纯粹的社会契约精神?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哲学爱好者准备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相当不错,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适合静下心来阅读。我本来对启蒙运动的理解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平面描述,但从书的目录来看,它似乎打算从卢梭这个“离经叛道者”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我特别关注其中是否会探讨卢梭对于教育哲学的贡献,毕竟《爱弥儿》的影响力是深远且持久的。一个好的解读应该能帮助我们辨析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在今天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教育体制下,究竟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还是提供了一种亟待回归的、关乎个体自由成长的底层逻辑。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艰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可感的经验,让那些初次接触卢梭思想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而不是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气场很足,让人觉得它不是在简单介绍一位哲人,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