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李泽厚 著 李泽厚(1930-)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靠前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做得极其详尽和严谨,这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源头和学术深度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我特意翻阅了几个关键论点的脚注,发现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几乎每一个关键的论断背后,都有清晰的文献出处和版本对照。这不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为读者提供了继续深挖的路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要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知道的”。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展示其成熟观点的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开放的、可供检验的姿态。读完此书,我不仅收获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整体把握,更重要的是,我对如何进行严谨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是一次知识与方法论上的双重收获。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和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初翻几页,那些熟悉的哲学名词在精心编排的章节结构下,立刻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品位。从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中国古代”这份厚重历史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对它内在的论述质量也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绝对称得上是送给热爱传统文化人士的一份惊喜。
评分读完前三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流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与冷静。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例,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罗列介绍,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张错综复杂但逻辑严密的思想网络图。他总能在我即将被那些繁复的学派分支绕晕时,及时抛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核心观点,将原本看似散乱的知识点瞬间串联起来。比如,他对“名”与“实”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辨析上,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进行剖析,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立刻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将理论置于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推演。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真正做到了将“史”与“论”完美结合,历史的厚重感丝毫不曾掩盖思想光芒的锐利。
评分从结构布局的角度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机械推进,而是根据核心思想的演变逻辑进行划分,这种“主题式推进”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主题的聚焦性。例如,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在某个朝代结束讨论,而是将其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回溯和展现其形态的变化与深化。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原本看似断裂的历史长河,展现出了一种内在的有机统一性。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起一个清晰、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具动态感的中国古代思想图景,避免了知识点碎片化的风险。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通往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气势磅礴,笔力遒劲,仿佛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整个中国思想发展的大势。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遣词造句之间,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史学家的洞察力。尤其是在论及某一特定时期(比如魏晋玄学兴起)的思潮转向时,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揭示,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这不是那种温吞水式的学术平铺直叙,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洞见和批判精神的表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他敢于挑战既有的、被反复强调的定论,并辅以扎实的史料考据来支撑自己的新见解。这种“敢说真话”的气魄,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激发去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