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GPSSWORLD仿真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目前工程上使用极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可用于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系 统设计、分析与评价等工作。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例应用。全书共10章;第1 章介绍仿真的发展历史及应用情况;第2章给出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第3章详细阐 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策略、机制与模型等;第4章讲述蒙特卡罗方法,尤其是随机数和随机变量 的生成方法;第5章讨论仿真输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第6章说明仿真模型的确认和实验设计;第 7章给出仿真输出结果的统计分析;第8章介绍 GPSSWORLD的基础知识;第9章重点介绍 GPSSWORLD仿真语言;第10章给出GPSSWORLD仿真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可靠性系统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系统工 程、管理工程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作者的叙述风格是极其清晰且富有条理的。即使是面对诸如中断处理、并行流程控制这类相对复杂的编程概念,作者也总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和图示来辅助说明,使得学习曲线相对平缓。全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清晰,从理论基础到语言基础,再到高级应用和分析,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书中的图文排版也体现了专业性,大量的流程图和代码示例被规范地展示出来,便于读者对照学习和快速查阅。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教授了GPSSWORLD的使用,更在于它系统性地训练了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结构化、公式化,并最终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验证的能力。它为我在后续进行更复杂的系统优化项目时,打下了坚实且可靠的知识基础。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停留在基础的建模和仿真,它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很多初学者在跑出结果后就止步不前,但本书的后半部分强调了“结果的可靠性”这一关键环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如何正确地计算置信区间,如何识别和处理仿真运行中的瞬态影响。这种对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书中对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确认性(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V&V)的讨论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教导读者如何通过对比简化的分析解或者与已有数据进行比对来确保模型行为符合预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读者明白仿真不是简单的“跑程序出数字”,而是一个需要科学论证的建模过程。对于需要进行决策支持的严肃应用场景,这种对结果质量的严格把控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线图。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高级仿真议题时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称道。例如,书中对不确定性处理的章节,远超一般入门书籍的范畴。它探讨了不同随机数生成器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系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概率分布函数。更进一步,作者没有回避仿真中常见的“模型简化”与“模型准确性”之间的权衡问题。它引导读者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哪些细节可以被合理地忽略,哪些必须被精确捕捉。这种对建模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系统思维方式的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如何处理复杂交互系统时的逻辑脉络,如何利用GPSSWORLD的特性来模拟多个相互依赖的实体流,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制造系统或服务流程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GPSS/WORLD语言特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简直像一本操作手册与理论指南的完美结合体。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编程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展示了GPSSWORLD中核心的构建模块,比如TRANSACTION、FACILITY、STORAGE这些关键元素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BLOCKS”的分类和解析,每一种块的功能都被配以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编程语言学习过程变得像在拼搭乐高积木一样富有乐趣。书中对资源竞争、等待队列管理的描述尤其细致入微,这正是离散事件仿真的核心难点所在。通过跟随书中的步骤一步步搭建模型,我亲身体验了如何利用GPSSWORLD强大的事件驱动能力来模拟排队论中的各种经典场景。对于希望快速掌握一门实用仿真工具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实战经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理论的旁观者转变为模型的构建者。
评分这本《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GPSSWORLD仿真》确实是为那些想深入了解系统动态和仿真技术的人准备的宝贵资源。我记得当初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严谨的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的基本概念,比如事件、状态变量和系统时间的演进方式。这种对理论的扎实铺陈,使得后续复杂模型构建的过程变得水到渠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流程抽象化为数学模型时所采用的清晰逻辑。很多教科书在这方面往往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关键的随机性和确定性因素,并将其准确地映射到仿真框架中。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和可操作化。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引导读者思考系统背后的驱动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代码实现的层面,这对于培养系统工程师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