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行业巨头如何实现双模式转型
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属性产业转型
由农牧产业向食品产业转型
新希望六和创立于1982年,历经30多年发展,成为中国zui大的农牧企业,也是世界级的农牧企业巨头,分子公司遍布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埃及、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2012年这家超大型企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环境持续恶化,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增长举步维艰。2013年,刘永好董事长将董事长职位交给女儿刘畅,并聘请陈春花老师出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开始了新希望六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实施组织变革、产销分离、激活个体,更是将公司从一家饲料加工商变为一家真正的生产动物蛋白的食品商。三年后的2016年一季报,净利同比增长28%,其中农牧业务盈利大增近400%,公司屠宰加工业务取得了84.73%的毛利增幅。
这三年新希望六和经历着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双驱动的转型方式,这需要全体员工特别是经理人的完全改变。在转型的同时,公司的盈利要保持增长。在产业属性、业务领域、组织模式、时间效率以及盈利增长五个维度中,同时展开转型。在本书中,陈春花老师回顾总结了如何使新希望六和改天换地的历程,既有只有CEO才能接触到的全面信息和一手资料,又有带领一家巨型公司大步向前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将自己对企业转型的真知灼见寓于生动的记述当中,丰富、翔实,对“改变是组织zui大的资产”做了完美的诠释。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新华都商学院创始教授。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
非常感谢春花老师在新希望六和做联席董事长三年来为公司的创新、变革、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因变革而美好!
——刘永好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改变是组织*大的资产》和《共识》,写的是我们在新希望六和共同经历的三年特别时光,因为书中的内容我也都亲历和参与,相比起其他任何读者,我更懂得文章中的每段话意味着什么,理解其中的欣喜和感悟的由来。
——刘畅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序
前言 每一次相遇,都为遇见最好的你我
第一部分 重新出发001
第一章 联席设计003
白手起家铸就希望004
敏锐洞察求变006
挑战与曙光007
创新顶层设计008
第二章 青岛拆分010
如何理解所在的市场及我们的地位011
为变革做好准备013
变革的目的018
转变的要点020
第三章 你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024
基于变化的思考025
基于现实的观察026
基于我们的现状029
基于我们的改变032
第四章 产销分离041
对话042
100天沟通045
我们应该有个梦想047
六点积累确立信心049
谈谈心态050
第五章 组织激活053
闭门研讨054
未来成功的要素是什么054
如何让员工分享059
第六章 梦想在奋斗与担当中实现063
有家就有新希望064
变革400天065
我有三个梦068
打破组织懈怠069
奋斗与担当071
第二部分 因改变而拥有未来077
第七章 用变化拒绝平庸080
改变之美080
改变之因082
改变之心085
改变之行086
第八章 V-Plan中期战略088
战略是选择对的事做089
我们的现实与行业本质089
我们遇到的挑战090
从现在出发092
第九章 新希望六和+095
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到“产业互联网时代”095
统一方便面爱上美好火腿肠097
农牧兄弟联盟篮球赛099
第十章 向自己挑战102
要么转型,要么灭亡103
以未来决定现在104
“改变”会成为我们最大的资产106
与变化共舞107
第十一章 工作是修行 人生是旅行110
能力的三个内涵110
工作是修行112
人生是旅行114
第三部分 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115
第十二章 福达万家117
“福达计划”118
一块好肉120
因善而成123
第十三章 经理人的新要求125
与顾客在一起126
产出导向127
做好三件事128
五个小故事130
第十四章 发现美好135
重回尊严135
美好就在身边139
感受美好141
发现美食143
奔跑吧兄弟145
第四部分 你永远是美好的主角147
第十五章 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149
人才第一战略150
平台与体系151
新英计划153
国际留学生155
第十六章 讲好自己的故事158
首席科学家158
闫之春博士与养猪事业160
张秀美老师与“云动保”161
新事业平台163
VIP50167
结缘本香168
“美好计划”170
美好互助173
第十七章 走在美好的路上174
五个机会174
生长是我们共同的属性177
核心价值观深植内心178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180
第十八章 新三年启航184
半年报喜讯185
养殖端和食品端一齐发力187
领异标新二月花191
国际化渐入佳境193
年轻就是新希望194
结束语 面对变化环境的四个观点200
2016年5月,陈春花老师届满离任新希望六和,重返她挚爱的大学校园的时候,回顾过去一起经历的日日夜夜,千言万语,在我们为她精心制作的纪念册上,最终我只能写下一句话:“尊敬的老师,挚爱的亲友。”与陈老师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她就是这样,于我,亦师亦友,以她的智慧、优雅和爱心,对我的影响,还不仅仅在新希望六和里。
改变,对于一家追寻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今天的新希望六和,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各种新技术、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新需求,仍然在深入追求新的转型与变化。作为一名战略和组织研究的管理专家,陈老师毫无疑问地对企业管理和农牧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非常善于在战略层面去思考,站在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去考虑推动企业变革与发展的要因。在担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期间,她对我和公司的整体管理层不断提高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帮助作用。与她一起工作,我和我的团队备感荣幸。
在本书中所记录的这段难忘的日子里,公司上上下下都尊称她为“陈老师”,因为她真的是一位十分注重学习也不遗余力地帮助身边人不断学习进步的好老师。她每天坚持写作,帮助我和公司的管理团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千方百计地帮助团队打开眼界、解放思想。这三年里,团队认真学习,不断认识行业,理解转型。在她的点拨下,大家受益匪浅。她引导我们追求的“改变”,尤其尊重企业原有的价值和文化。她不会因为自己是管理专家而随意颠覆或者挑战企业与团队,而是因势利导,不断带领我们去发掘组织既有的优势和优秀内质,扬长避短。因此,新希望六和在那段时间内虽然在持续进行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上的变革,但是整个组织的团结和凝聚力却变得更强了。
陈老师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法带给我启发。她不只热爱工作,还爱写书,爱跑马拉松,爱到处旅行。她在公司的一次财务年会上提出了“工作是修行,人生是旅行”,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与会人员都纷纷赞同,互相转发。工作之外,我们一起谈人生,一起看话剧,一起尝美食……关于生活与人生,她给过我受益终生的建议。
卸任联席董事长之后,我与陈老师的联系依然很多。当我在工作中遇到疑难困惑的时候,我会跟她一起探讨,寻求她的意见;她的“春暖花开”公众号推出的管理思考,经常给我启发;她出的每本新书,我都先读为快。《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和《共识》,写的是我们在新希望六和共同经历的三年特别时光,因为书中的内容我也都一一亲历和参与,相比其他任何读者,我更懂得文章中的每段话意味着什么,理解其中的欣喜和感悟的由来。大事小情,娓娓道来,在细细的叙述中,仿佛逆时光的河流而上,重新与当初的我们进行心灵对话。这里面饱含着对公司的期待,对团队的爱恋,更包含着对经营管理、社会责任、职场人生深邃而智慧的思考。
三年是短暂的,却是高效的,我们一起开启了变革转型的序幕,一起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一起参与创新的项目实施。这三年,对一个拥有35年发展历史的企业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小片断,但对我个人却是极其宝贵的。
民以食为天,我们坚守的是一个传统却又永远朝阳的产业,我们守望的是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高品质食品的追求。一切因改变而美好!我们相信,基业长青需要一个组织永远敢于改变的积极心态。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这句话,经常让我想起的就是陈老师。在这个纷繁喧嚣的时代,做人、做事,保有这样的精神,才会让我们更加自在。
刘畅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2月23日
前言
每一次相遇,都为遇见最好的你我
2013~2016年是我在新希望六和任职的三年,也是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的三年。一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其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变化的规模、速度上还是在迅猛程度上,都与过去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与农牧业需要变革的程度与挑战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无论是在行业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还是在技术、全球资本与资源、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上,以及从业人员能力匹配程度上,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进入者更以颠覆的方式强势出现,这一切都与过去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新希望六和伴随时代变化的转型因此更具有挑战性:一方面企业原有的业务本身遭遇到产业调整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整个外部环境巨变的挑战,可以说是双转型,一是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属性产业转型,二是由农牧产业向食品产业转型,而我又预设了转型的时间,就是要在三年内整体转型。所以我选择了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双驱动的转型方式,这需要全体员工特别是经理人的完全改变;我还要求在转型的同时,公司的盈利保持增长。在产业属性、业务领域、组织模式、时间效率以及盈利增长五个维度同时展开转型,这对每个成员的要求和影响的确是巨大的,我深知其中的难度与冲击。
要成功转型,需要破除一些转型的阻力,对于一家成功的企业而言,在我看来会有五个方面的阻力。第一是过于迷恋现有核心竞争力。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这家企业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会是行业领先者。正因如此,这家公司非常自信于公司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超越这一点,延伸新的能力,重塑市场竞争的新格局,那么这家企业会因为这个核心竞争力而有可能被淘汰。第二是无力打造新业务。因为专注于自己原有的业务领域,并对自己已有的经验津津乐道,所以就想当然地忽略新业务,甚至遇到新业务也认为不需要或者不可能。第三是部分管理者已经落伍。面对新方向想都不想就直接将其否定的管理者成为变革转型的阻力,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管理者不愿意变化,其所在的部门或者领域就无法做出改变。第四是不安与焦虑。因为改变带来的波动和阵痛会让很多人不安与恐惧,为了让自己能够稳定,所以拒绝改变。第五是避免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人们根本不愿意做出改变,因为只要改变就会有冲突。
还记得在新希望六和四大中心组织拆分完成、产销分离完成、划小经营单元完成的每个时点都有同事问我:陈老师,你什么时候可以告诉我们,组织变革告一段落?我只能回答说:组织变革已经是一个常态,没有告一段落的时间点。在持续经历了三年完整的转型变革调整后,正像我为这本书所取的书名那样:《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的同事已经具备了自我变革、主动转型的能力,这样真的很好。我常提及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成功的方法,但只有成功者去做了,我很高兴我的同事去做了,所以享受到成长与改变的喜悦。
这三年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的三年,是一个敢于放弃、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三年,相对于一个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公司而言,这是何等的勇气与坚决,又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相对于一个拥有几万人、分布全球20个国家、接近600个分子公司、服务超过10万养殖户、产品规模覆盖2亿人的公司而言,这是何等的毅力与执着,又是何等的责任与担当。
我是幸运的,永好董事长、刘畅董事长以及董事会成员坚定地引领转型与变革;陶煦和李兵两任经营班子竭尽全力践行转型与变革;全公司上下几万人一起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地努力与坚持;公司的合作伙伴一起接受挑战,合作共赢地驱动成长。每个人的贡献都是智慧的付出,这些集合在一起,让新希望六和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并奠定了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与美好公司的坚实基础。
当我任期结束回归教学与研究岗位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三年复写下来。虽然这不是全部,还有很多令人骄傲的事情没有被呈现出来,也会有遗漏,但是这些本身已能窥见新希望六和这三年的改变。我感激自己与大家在一起的这三年,知道这些价值贡献得以记录与分享,既可以给大家一个了解新希望六和的视角,也可以借此表达我对新希望六和的感恩与敬意。
陈春花
2016年12月28日于朗润园
读完《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转型实务》,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组织变革的深度洗礼。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一份操作指南,不如说是一部生动的企业史诗,它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传统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不甘沉沦,勇于自我革新,最终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动人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转型描绘成一个单向度的技术升级,而是强调了“人”在其中的核心地位。从领导者的决心和魄力,到中层管理者的推动和赋能,再到一线员工的适应和学习,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的许多案例,都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激发员工的能动性,打破层层壁垒,让变革的种子在组织内部落地生根。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组织韧性”的探讨也颇有体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从失败中学习并持续优化的组织,才更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新希望六和的转型之路,恰恰是构建这种韧性的典范。它让我意识到,变革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变革的驱动力、关键要素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从而为自身的组织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转型实务》确实是一本让我读得酣畅淋漓的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几家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企业在面对时代浪潮和内部挑战时,如何能够打破固有思维,拥抱变革,并最终实现凤凰涅槃的“武功秘籍”。书中所描绘的,并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充满艰难抉择、反复试错、甚至伴随阵痛的真实过程。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转型过程中的那些“坑”,而是将新希望六和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内部矛盾以及应对策略都进行了坦诚的披露。这种“接地气”的写法,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所谓“成功”背后,往往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和决策,以及团队上下同心、克服万难的艰辛。书中对于“改变”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也远超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上升到了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每一页纸都透露着一种“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也激发了我对自身工作和所处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那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论,虽然是基于新希望六和的特定情境,但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则,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有效的变革。
评分不得不说,《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转型实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并非是那种告诉你“照搬就行”的成功秘籍,而是更像一场深入企业肌理的“解剖学”分析,将新希望六和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如何凭借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颠覆,娓娓道来。书中的很多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企业管理的一些固有认知。例如,作者对于“组织文化”在转型中的作用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再精妙的战略,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都可能难以生根发芽。书中那些关于如何重塑企业文化、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如何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的细节描写,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失败的价值”的阐释。它告诉我们,每一次的试错,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中汲取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变革并非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它也可能充满荆棘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企业的强大和韧性。
评分《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转型实务》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所探讨的,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如何才能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拥抱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战略清晰度”和“执行落地”之间关系的精辟分析。很多时候,企业面临的困境并非缺乏好的战略,而是战略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新希望六和的转型实践,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典范。书中关于如何建立高效的执行机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激发团队的执行力等方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我对书中关于“敏捷组织”的构建也颇有感触。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的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希望六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造了一个更加敏捷、更具活力的组织形态,这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书籍,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新希望六和转型的成功,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改变”作为组织最大资产的真正内涵。
评分《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新希望六和转型实务》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启发。作者以一种极其罕见的坦诚,将新希望六和在艰难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探索、尝试乃至“碰壁”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不像是一本刻意塑造的“成功学”书籍,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转型实录”。我被书中对于“创新”与“保守”之间张力的描述深深吸引。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往往会面临着既要保持现有业务的稳定,又要拥抱新技术的两难选择。书中的案例,巧妙地展现了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如何通过结构调整、组织再造,甚至是一些看似“激进”的战略决策,来驱动企业走向新的增长曲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数据驱动”的论述,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揭示了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如何利用数据来优化决策、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业务的精细化运营。这本书记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战略定力、持续的投入以及对市场变化敏锐的洞察力。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转型的企业领导者和从业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谋书”。
评分送货快,质量不错,是本好书,知道购买。
评分真的是本好书,内容相当精彩
评分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评分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念了大学才能感受到
评分一下买了很多本书?,物流速度很快,快递小哥态度也很不错?
评分急急急喹啉狐尼克哦经理咯吼吼吼龚经理李经理进秘籍理解理解
评分陈老师最新的书支持一下,就是比以前的书薄了一点
评分快递速度快,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京东挺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